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赋能与学科发展:从“向后整合”到“向前探索”——2024年新闻传播学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喻国明 陈雪娇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9,共8页
新时代的学科发展不仅要“向后整合”,系统梳理已有知识体系,深化对现状的思考,更要“向前探索”,在数字技术的革新浪潮中开辟认知新疆域,构建学科发展的创新图景。本文从个体、群体、产业和国际四个维度,梳理了2024年新闻传播学科的发... 新时代的学科发展不仅要“向后整合”,系统梳理已有知识体系,深化对现状的思考,更要“向前探索”,在数字技术的革新浪潮中开辟认知新疆域,构建学科发展的创新图景。本文从个体、群体、产业和国际四个维度,梳理了2024年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的四个关键面向:人机交互范式的升级、社交场域认知生态的演化、新闻产业价值体系的重构以及国际传播策略的创新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展望:在个体层面,人机交互将从工具属性向具有社会性的深度协作转变,智能体将成为具有交互主体性的社会行动者;在群体层面,场景化、个性化的第一人称体验将重构传统认知模式,生成式AI有可能在纠正群体认知偏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产业层面,传播治理将从内容管控转向全流程协同治理,游戏化机制将成为连接不同社会圈层的重要范式;在国际层面,全球传播竞争已深化到认知域,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将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能够有效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支点,既能准确把握不断涌现的新型传播形态,又能系统整合当前碎片化的理论研究,从而为新闻传播学科在数字时代的转型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生成式AI 人机传播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智能:传播学学科创新的四大维度 被引量:1
2
作者 喻国明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共1页
在人工智能与空间计算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时代,空间智能技术正以颠覆性的力量重构传播学的理论边界与实践范式。从增强现实(AR)的虚实叠加到脑机接口的神经交互,从神经辐射场(NeRF)的环境建模到预测性传播的认知协同,空间智能技术不仅... 在人工智能与空间计算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时代,空间智能技术正以颠覆性的力量重构传播学的理论边界与实践范式。从增强现实(AR)的虚实叠加到脑机接口的神经交互,从神经辐射场(NeRF)的环境建模到预测性传播的认知协同,空间智能技术不仅革新信息传播的载体形态,更从根本上动摇传统传播学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虚实叠加 空间智能 传播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核心命题
3
作者 喻国明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4,共5页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引发的“智能涌现”对传播学研究范式的深刻重构。研究表明,传播学正经历从传统线性因果模型向动态网络模型的范式转型,以应对媒介环境剧变与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本文研究和聚焦四大核心命题:一是传播学核心范式的转...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引发的“智能涌现”对传播学研究范式的深刻重构。研究表明,传播学正经历从传统线性因果模型向动态网络模型的范式转型,以应对媒介环境剧变与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本文研究和聚焦四大核心命题:一是传播学核心范式的转型,强调传播机制的非线性复杂性;二是研究工具的升级,推动数据驱动与跨学科融合的深度结合;三是传播系统的脆弱性管理,提出突变预警与韧性构建策略;四是传播生态位的协同机制,分析跨系统(如政治、经济、技术)互嵌的实践路径与理论基础。文章旨在构建以人为本、问题导向的新范式,以增强传播学在智能时代的学科合法性与实践价值,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范式转型 动态网络模型 数据驱动研究 传播系统韧性 跨系统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心到节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突围与进路
4
作者 喻国明 李鎏锴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33,共14页
在平台主导与算法驱动交织的数字社会中,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正经历由中心向节点的转变。回顾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演变路径,分析其面临的深层困境,阐明了单纯依靠内容优化与生产能力提升,已难以逆转边缘化困局。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 在平台主导与算法驱动交织的数字社会中,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正经历由中心向节点的转变。回顾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演变路径,分析其面临的深层困境,阐明了单纯依靠内容优化与生产能力提升,已难以逆转边缘化困局。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从理念更新、技术接口、制度设计与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完成从“身份主流”向“能力主流”的跃迁。此外,随着算法民主化与数字制度主义的兴起,应转向对技术制度何以重塑传播正义的深层追问,主流媒体应成为数字传播治理中的“公共算法调停者”,实现“制度轨”与“技术轨”的双轨嵌入,在保障信息公平可达与社会多样性的同时,重构其结构性影响力,推动数字社会中传播正义与公共价值的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媒体 系统性变革 传播影响力 传播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传播学:未来传播学学科构型的核心范式 被引量:5
5
作者 喻国明 苏健威 杨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4,共13页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智—行为”协同要素为关注对象的行为传播学范式,是破解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行为传播学范式的视野下,传播研究不可脱离行为,行为研究也不可脱离传播的中介,需要将行为作为分析人类及其实践环境的关键指标。具体而言,行为传播学范式以环境、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三重基本维度,以创新概念视角、提升诠释视点、细化效果分层作为主要研究路径,旨在通过关注行为聚合当前的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回答“传播如何构造社会”这一学科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传播学 媒介化 元宇宙 学科范式 传播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大V营销的价值与传播路线图--基于大众人际传播模型的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喻国明 牛星慧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9,共9页
聚焦社交媒体大V营销传播实践,从传播而非营销效果角度切入,在借助大众人际传播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修辞说服、共同体和人际关系等理论资源,形成社交媒体大V营销传播逻辑框架和操作策略,为大V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学术性与实... 聚焦社交媒体大V营销传播实践,从传播而非营销效果角度切入,在借助大众人际传播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修辞说服、共同体和人际关系等理论资源,形成社交媒体大V营销传播逻辑框架和操作策略,为大V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学术性与实战型相结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V” 社交媒体 大众人际传播模型 营销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新型内容生产力的生成式AI:发展局限与未来进路 被引量:12
7
作者 喻国明 林昱彤 李昀玥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30,共9页
以人类知识生产模式为参照,探讨当下生成式AI在知识生产中的优势及局限性。研究发现目前生成式AI的知识生产具备多模态、全数据和结构化特征,但也存在数据偏见、平庸的专业主义等问题。为了优化生成式AI的知识生产能力,需在数据规范实践... 以人类知识生产模式为参照,探讨当下生成式AI在知识生产中的优势及局限性。研究发现目前生成式AI的知识生产具备多模态、全数据和结构化特征,但也存在数据偏见、平庸的专业主义等问题。为了优化生成式AI的知识生产能力,需在数据规范实践、AI监管创新、AI开发和使用等方面进行改进,以促进“知识共创,人机共生”理想智能协作图景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成式AI 传播内容 人机关系 智能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情感真实”——对生成式视觉大模型下新闻真实范式迭代的探讨
8
作者 喻国明 黄容 张洛瑜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3-60,共8页
文章聚焦“技术—情感—真实”的互动关系,探讨生成式视觉大模型驱动下新闻业的情感转向与情感要素服务新闻真实的构建实践。面对新闻业的新兴生产实践,传统新闻真实范式的可解释性遭遇瓶颈。基于此,文章提出“情感真实”的概念,从范式... 文章聚焦“技术—情感—真实”的互动关系,探讨生成式视觉大模型驱动下新闻业的情感转向与情感要素服务新闻真实的构建实践。面对新闻业的新兴生产实践,传统新闻真实范式的可解释性遭遇瓶颈。基于此,文章提出“情感真实”的概念,从范式层面解析新闻真实的范式转换,从技术驯化、认知冲突、范式重构三重路径分析“情感真实”正当性确立的过程。面对“情感真实”进入真实性范畴所带来的风险挑战,文章从真实性溯源、情感调控、认知助推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技术治理路径,以促进新闻业在创新与规制的平衡中稳步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生成式视觉大模型 情感真实 新闻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信息匹配到意义生成:GAI浪潮下个性化推荐的范式转型
9
作者 喻国明 臧秀峰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202,共11页
生成式AI的崛起正在重塑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应用实践,本文从技术逻辑与权力结构的双重维度,揭示个性化推荐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匹配范式向生成式AI阶段意义生成范式的转变。研究发现,生成式推荐基于资源适配、认知重构与交互升维等技... 生成式AI的崛起正在重塑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应用实践,本文从技术逻辑与权力结构的双重维度,揭示个性化推荐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匹配范式向生成式AI阶段意义生成范式的转变。研究发现,生成式推荐基于资源适配、认知重构与交互升维等技术可供性实现与人性的深度对话,打破了分析式人工智能在传统信息推荐生态中存在的平台垄断、信息茧房、响应滞后等局限。算法即权力,个性化推荐范式的转变引发场域权力重构,算法推荐的权力从信息分发延伸到内容生成,自然交互赋予用户更高自由度、细粒度的反馈权,数据隐私成为推荐系统与用户权力博弈的新场域。未来,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关注算法权力从赛博空间到物理世界的渗透以及个性化推荐将拥有的深度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GAI) 个性化推荐 算法 人机关系 具身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可解释的人工智能:韧性视域下AIGC时代数字不平等的社会性构建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8
10
作者 喻国明 滕文强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数字不平等是数字技术对原有社会结构及社会不平等的复制,数字技术的加入反而让不平等的问题更为复杂。媒介变迁逻辑下数字不平等的社会性构建也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尺度不平等转换为AIGC时代的效度不平等。AIGC时代,数字不平等的表现形式... 数字不平等是数字技术对原有社会结构及社会不平等的复制,数字技术的加入反而让不平等的问题更为复杂。媒介变迁逻辑下数字不平等的社会性构建也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尺度不平等转换为AIGC时代的效度不平等。AIGC时代,数字不平等的表现形式从早期的动机不平等、接入不平等为代表的“硬障碍”转向解释不充分、理解不平等、信任不平等的“软障碍”。解决数字不平等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技术平等”,更不是简单的技术普及问题。本文在韧性治理的视角下,认为通过提高AIGC技术自身的“解释性“”理解力”和“信任力”发展可解释的人工智能,进而增强社会系统的“适应力“”恢复力”和“可持续力”,协调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致性,实现数字不平等的柔性治理,标本兼治的为其长远发展施以社会性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不平等 韧性 治理路径 可解释的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舆情治理的全新转型:复杂性范式及其操作关键 被引量:3
11
作者 喻国明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共1页
智能传播时代“,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不断涌现,整个社会面临着地缘、经济、技术风险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也意味着“乌卡时代”(VUCA)的来临,即流动不稳定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 智能传播时代“,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不断涌现,整个社会面临着地缘、经济、技术风险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也意味着“乌卡时代”(VUCA)的来临,即流动不稳定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以及模糊性(Ambiguity)。这正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里提出“完善舆论引导机制与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的深刻时代背景。在技术的深刻变革之下,传播主体从“常人”到“新常人”,媒介从离身到具身、受众群体从“衣帽间式共同体”到自组织和“仪式化繁殖”,传播效果预测从“改变态度行为”前置到“改变人的认知”,网络舆论传播格局与范式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主体 中国式现代化 黑天鹅 仪式化 效果预测 协同机制 受众群体 舆情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席的对话:大语言模型的认知想象与差异弥合 被引量:8
12
作者 喻国明 苏芳 金丽萍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5,共16页
当前,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等软件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新技术的不同认知和理解。通过文献地图、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等方法,剖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包括代表知识精英的学界观点和普罗大众的看法,... 当前,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等软件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新技术的不同认知和理解。通过文献地图、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等方法,剖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包括代表知识精英的学界观点和普罗大众的看法,试图缓解人们对技术主体性的担忧并纠正人们对技术社会问题的误解。在技术与社会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分析普通大众对新技术产生的复杂性和冲突的想象,强调促使不同群体之间进行对话的必要性,以推动技术朝着社会期望和良善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人工智能(AGI) 人机交互 技术认知 社会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I崛起下社会生态的重构 被引量:12
13
作者 喻国明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65,共8页
AGI作为集数字智能技术于一身的智能工具,是未来数字文明社会的基础性建设工具,将成为业已发端的社会深度媒介化的“操作系统”和基础设施。AGI对于人类社会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智力型的“人类增强”弭平了专业与普罗大众的沟壑,这... AGI作为集数字智能技术于一身的智能工具,是未来数字文明社会的基础性建设工具,将成为业已发端的社会深度媒介化的“操作系统”和基础设施。AGI对于人类社会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智力型的“人类增强”弭平了专业与普罗大众的沟壑,这是对于人的又一次重大的赋能赋权。同时,AGI将促成DAO的建构,形塑数字文明时代社会连接的基础模式和组织形态;而AGI时代的游戏也可能成为数字文明时代的主流媒介与社会实践的主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 社会底层逻辑的“换轨” 社会结构“部落化” 深度“游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群脑协同调控:以航天员群组的空间站场景为例
14
作者 喻国明 杨雅 修利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94,共12页
“人”是ICE(隔绝、封闭、极端)环境下团队生存与任务执行的主体和影响因素。个人特征、团体动态与天地人员关系三者的相互作用以及最终合力将对任务绩效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提出探索航天员群组空间站环境的群脑协同的研究框架,包括建... “人”是ICE(隔绝、封闭、极端)环境下团队生存与任务执行的主体和影响因素。个人特征、团体动态与天地人员关系三者的相互作用以及最终合力将对任务绩效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提出探索航天员群组空间站环境的群脑协同的研究框架,包括建立模拟太空环境下典型航天任务中成员组合结构的评估模型、建立非常态情境下危机决策的协同机制和分工排险的预警机制、构建面向在轨应用的多人协同行为决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探讨模拟太空环境中群脑协同关键认知神经机制技术以及有效调控手法等,以期为群脑协同调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环境 航天员群组 群脑协同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