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向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8,共6页
价值观冲突是思想文化矛盾的集中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包含着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冲突及其影响的正视与认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中含有深刻的价值观意蕴,以及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以民主保... 价值观冲突是思想文化矛盾的集中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包含着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冲突及其影响的正视与认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中含有深刻的价值观意蕴,以及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以民主保证自由的实现,以法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原则。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以及价值观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使价值观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意蕴 价值观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被引量:23
2
作者 廖申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79,共6页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私人生活 交往关系 私人交往 公共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望家园——家庭伦理的当代境遇 被引量:16
3
作者 晏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在原初意义上,家庭具备生育、经济、教化和关怀功能。在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背景下,家庭的原初功能会分离、弱化甚至消失。这主要是由于社会“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在不同人群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新的配置... 在原初意义上,家庭具备生育、经济、教化和关怀功能。在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背景下,家庭的原初功能会分离、弱化甚至消失。这主要是由于社会“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在不同人群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新的配置方式,女性可在新的配置方式中获得相当份额的缘故。当婚姻与家庭的当事人只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去建构和解构婚姻与家庭,而在客观上没有伤害他人和社会时,其伦理性为弱势;当这种建构与解构客观上殃及他人、子女的利益时,其行为的伦理性为强势。人类家庭及其伦理的当代形态所涉及到的不止是个人如何生活、想怎样生活的问题,更涉及到家庭在当代生活中到底具有何种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这种价值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方式,既受到社会整合方式的影响,又受到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制约。对此问题的研究,伦理分析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 社会转型 解构 家庭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十余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志敏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46,共10页
80余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可以划分为1919至1949年、1950至1977年、1978至2005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研究热潮出现。学者关注的中心和选题取向不同,价值尺度和研究方法不尽一致。常与时代热点话题相关联是其显著特点,学术研究中不时有... 80余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可以划分为1919至1949年、1950至1977年、1978至2005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研究热潮出现。学者关注的中心和选题取向不同,价值尺度和研究方法不尽一致。常与时代热点话题相关联是其显著特点,学术研究中不时有非学术倾向是其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无用之用”与儒学未来发展的契机和天命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8-125,共8页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化成 功利性 儒学 无用之用 共通性 文化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家争鸣的来龙去脉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志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7-141,共5页
关键词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 双百方针 学术派别 《汉书》 六家要旨 《史记》 文化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两个世纪的主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廖申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91,共6页
农耕文明中国在交往或实践活动方面造成了一个与私人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常发育,但范围比较狭窄的私人交往社会。这个交往社会中的私人关系以及产生的社会关系具有异常稳定的性质。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造成家族成员的过大规模的聚... 农耕文明中国在交往或实践活动方面造成了一个与私人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常发育,但范围比较狭窄的私人交往社会。这个交往社会中的私人关系以及产生的社会关系具有异常稳定的性质。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造成家族成员的过大规模的聚居,形成了择偶和婚姻方面的许多禁忌、繁缛的私人交往礼节和人情往来上的过大负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村落中的人们去外界、去城市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社会的基础及其秩序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历经王朝的变迁而没有根本变动。这个社会基础的改造或改进是中国最近的近两百年的社会思想中的一个主题,尽管它常常被别的话题压倒。直到最近几十年间,这个社会才在基本结构上发生着一些深层的改变。在总体上,在这近两百年的历史上发生的是中国人的交往生活的一种缓慢而带有根本性质的转变,即这种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生活 村社社会 私人性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