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可以实现科学发现吗?——机器智能在科学发现中的价值与限度 被引量:1
1
作者 贾玮晗 董春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机器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局限。近年来,计算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试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集中自动发现科学定律,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触及科学发现的本质,... 机器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局限。近年来,计算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试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集中自动发现科学定律,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触及科学发现的本质,由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通过细致分析机器学习系统在数据选择、模型构建、理论与现象的关联以及思维本质等方面与人类的发现过程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表明它们并不具备自主思维能力,即其输出仍是在现有的人类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已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既要承认机器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也要坚持人类在科学发现中的特殊作用。未来应当追求的是人机高效协作,而非让机器取代人类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发现 机器思维 科学发现 认知双重过程理论 图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的共同性思想研究
2
作者 李祥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3,共7页
共同性是关于事物关系、属性、状态的概念。荀子从人群共同生活与人性共同欲望的冲突入手探讨共同性问题,建构“维齐非齐”的共同性秩序,以共同性秩序转化现实人性,而最终落实到人的心智对宇宙万物共同性存在谱系的认识,实现“知通统类... 共同性是关于事物关系、属性、状态的概念。荀子从人群共同生活与人性共同欲望的冲突入手探讨共同性问题,建构“维齐非齐”的共同性秩序,以共同性秩序转化现实人性,而最终落实到人的心智对宇宙万物共同性存在谱系的认识,实现“知通统类”,显现出重功利、重理智、重统一性的思想特色。荀子的共同性思想立足于建构和谐的人群共同体,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与人心,把共同性与儒家人伦秩序、礼法规范紧密结合,开启了秦汉以降政治统治、学术思想大一统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共同性 维齐非齐 知通统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类人之间的道德前景——从意向性看人工智能的伦理之“锚” 被引量:8
3
作者 田海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1,179,共15页
人工智能演进开启了人与类人互成镜像的“类人世代”。AI类人(Agents)在其“锚定”的社会、理性、价值、德性存在中以“伦理物形式”呈现。基于计算主义对AI“伦理之锚”的阐释遭遇“具身主义”批评。“具身哲学”认为计算主义的AI类人... 人工智能演进开启了人与类人互成镜像的“类人世代”。AI类人(Agents)在其“锚定”的社会、理性、价值、德性存在中以“伦理物形式”呈现。基于计算主义对AI“伦理之锚”的阐释遭遇“具身主义”批评。“具身哲学”认为计算主义的AI类人不可避免地掉入“离身心智”“道德机器”“行而上学”的类人陷阱。按照“意向性差异”的一般阐述,“机器意向性”与“蝙蝠的意向性”的比较可为“类人”的伦理之“锚”做出说明。机器意向性呈现出的四重紧张关系,表征了AI类人因“主体性欠缺”而无法最终越出其初始用具形态的阈限,因而隐蔽着一种“新奴隶制设置”。人机共生意向性作为机器伦理的底层架构以“自身意识逃逸”为技术进路,然而这实际上预设了“自身意识”返回自身且面向自己本身的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性带来的不安或忧性,是机器意向性无法穿越的“伦理剩余物屏障”。澄清“类人陷阱”“新奴隶制设置”“自身意识逃逸”造成的不安,有助于破除AI伦理学探究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类人(行动者) 意向性 伦理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共同性思想的义理层次与理论特征
4
作者 李祥俊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庄子》的共同性思想源于对现实生活规范、制度及其相应的理论支撑的批判。它以相对性、集合性消解现实生活的共同性,追求万物同体的超越共同性;对于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种种人类认识共同性思想,揭示其内在局限而回归人类本真的生命状... 《庄子》的共同性思想源于对现实生活规范、制度及其相应的理论支撑的批判。它以相对性、集合性消解现实生活的共同性,追求万物同体的超越共同性;对于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种种人类认识共同性思想,揭示其内在局限而回归人类本真的生命状态。个体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是《庄子》关注的焦点,它消解个体的现实的自我同一性,而通过旁通、纵贯的不同路向实现超越的自我同一性。《庄子》的共同性思想从批判现实、追求超越始,而以超越的共同性统摄现实的共同性终,仍然保持共同性思维的基本视域,只在个体生存上提出“相忘于江湖”,留下了一条“非”共同性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共同性 现实生活 人类认识 个体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反理学”
5
作者 许家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6-197,共12页
自百年前作为与理学相对立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反理学”就一直是解释宋明理学的重要话语。但究竟什么是“反理学”,则众说纷纭:或从学术方法、修养工夫的实证主义立论,或从政治上强调它的启蒙性和先进性,或就它对禁欲和主敬、主静工夫... 自百年前作为与理学相对立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反理学”就一直是解释宋明理学的重要话语。但究竟什么是“反理学”,则众说纷纭:或从学术方法、修养工夫的实证主义立论,或从政治上强调它的启蒙性和先进性,或就它对禁欲和主敬、主静工夫的反对而论,或视其为理学初阶,或将它限定为反儒家义理,或从“实学”、近代性角度强调其现代意义,或从神学立场批评理学。与此相应,“反理学”自身合理性也遭到“批判理学”“总结批判思潮”的质疑。对“反理学”的认识实取决于对“理学”的理解,应区别对理学的内部批评和外在批评,具体分析“反理学”对理学批评的方向、程度、范围、态度,反思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实学”“气学”“汉学”等对理学的批评,消除“反理学”是对理学的超越与进步的看法。事实上,“反理学”不过是理学发展过程中自我调整与修正而产生的现象,在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上皆不足以构成理学的对等面;“反理学”的表述制造出理学的对立面,实不宜于理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反理学 进步与落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语言与价值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江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当代语言哲学家们日益关注语言与价值的关系,而类似命题态度这样的意向和我们语言中话语的其他属性则在价值中得到了模糊或清晰的表达。那么,语言是如何与价值相关的?我们如今为什么要关心这种关系?研究表明,语言自身的系统、规则以及... 当代语言哲学家们日益关注语言与价值的关系,而类似命题态度这样的意向和我们语言中话语的其他属性则在价值中得到了模糊或清晰的表达。那么,语言是如何与价值相关的?我们如今为什么要关心这种关系?研究表明,语言自身的系统、规则以及语言之外的民族、政治、社会制度等等的作用,使得语言具有了价值内容,也使得语言使用者获得了语言表达式的价值承诺。语言具有意义决定了与社会中的价值相关的行为方式。当我们考虑到语言中的价值,我们就是要寻求我们的言语行为对语言意义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价值 言语行为 意向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多元主义的身份政治困境 被引量:9
7
作者 王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65,共9页
一元与多元、普遍与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份认同问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焦点论题。20世纪后半叶,应和世界范围内围绕文化和身份议题同质化与异质化间的紧张关系,文化多元主义主张尊重少数群体的文化权利,要求承认差异公民身份,... 一元与多元、普遍与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份认同问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焦点论题。20世纪后半叶,应和世界范围内围绕文化和身份议题同质化与异质化间的紧张关系,文化多元主义主张尊重少数群体的文化权利,要求承认差异公民身份,掀起了一场针对主流普遍公民资格的思想挑战运动,凸显了当今世界对"承认政治""身份政治"话语的特别关注。然而,坚持差异公民身份的文化多元主义,始终面临特殊的差异性诉求的正当性如何证成,身份政治的实质正义能否保障,以及如何平衡差异承认与普遍共识的可能裂隙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难题。作为理解现代政治生活重要概念的身份认同,它既不固定,也非生而有之;它可以用来区分,也可以实现统一。与此相关的民族国家建构,既需要保护边缘少数群体,也需要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实现共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元主义 文化权利 差异承认 身份政治 认同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学的“求真是”与“护朱”之争——以陈栎《四书发明》为中心 被引量:5
8
作者 许家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7,共12页
关于陈栎的“朱子世嫡”、“信朱子不如信饶氏”、朱学门户株守者的三种评价,折射出如何看待朱子后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就陈栎《四书发明》来看,它确实提出了诸多不同于朱子之见,其中除少量文字径直表达对朱子不满外,多数是通... 关于陈栎的“朱子世嫡”、“信朱子不如信饶氏”、朱学门户株守者的三种评价,折射出如何看待朱子后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就陈栎《四书发明》来看,它确实提出了诸多不同于朱子之见,其中除少量文字径直表达对朱子不满外,多数是通过引用他人之说表达对朱子的异议;它除采用张南轩不同于朱子之说外,还采取饶双峰对朱子的修正之解,从而体现了朱子学本有的“求真是”之精神。这引发了具有强烈护朱意识的史伯璿的指责,批评陈栎倒向双峰而背离朱子。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了宋元以来朱子学中“求真是”与“护朱”两种不同解释立场之争,反映了朱子后学夹在“忠臣”与“佞臣”之间的内在张力。而坚守“求真是”之精神,正是超越这一“忠臣”与“妄议”分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栎 史伯璿 饶双峰 求真是 护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传播的哲学基础论证 被引量:4
9
作者 晏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1-39,共9页
政治传播在政治哲学研究中似乎属于末端问题,但却是直接面向生活的问题。对政治传播进行哲学基础论证,乃是政治哲学题中应有之义。而这种哲学基础论证内在地含有四个维度:本体论问题维度,是对政治传播之何以可能的根据的追问;认识论维度... 政治传播在政治哲学研究中似乎属于末端问题,但却是直接面向生活的问题。对政治传播进行哲学基础论证,乃是政治哲学题中应有之义。而这种哲学基础论证内在地含有四个维度:本体论问题维度,是对政治传播之何以可能的根据的追问;认识论维度,即如何认识权力、政治和政治传播;价值论问题,它着眼于政治传播的效用,更执著于为政治传播进行正当性基础建基;实践论维度,探寻不同历史场域下的政治传播。与对政治传播的本体、认知、价值和实践相对应,对政治传播的哲学沉思就相应地分殊为形而上学、意识哲学、价值哲学和实践哲学。由于政治传播是在政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互构造中完成的,所以关于政治传播之哲学基础的论证,就分殊为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之交互关系的哲学基础论证,它们共同贯穿着真理与价值的双重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权力 政治 意志 支配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纪念莫尔《乌托邦》发表500周年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向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1,共7页
自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已有五百年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之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清楚地看到,价值观是社会主... 自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已有五百年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之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清楚地看到,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不同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一种从抽象到具体,从革命到建设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变化,还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逻辑,即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实践问题与境遇的解答与回应。其中,对实践问题与境遇的解答与回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逻辑中的主线和总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价值观 建设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变--从《〈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讲起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景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91,共8页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所作的《总结》,表现了一种由对哲学概念之形式与直觉内容的严格区分,到肯定"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的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据,乃是一种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冯先生从早年对"形式...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所作的《总结》,表现了一种由对哲学概念之形式与直觉内容的严格区分,到肯定"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的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据,乃是一种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冯先生从早年对"形式性"观念的凸显,到后期对"内在关系论"哲学观念的肯定,其内在的机理,是由"分别"共殊到"超过"共殊,而建立"具体的共相"的思想。从西方哲学的影响来看,冯先生晚年思想之转变,是经由黑格尔而超越柏拉图、新实在论为思想契机的,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亦有助缘的作用。冯先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应可理解为一种思想之固有、潜在的意义的逐渐凸显和自觉,其间实有着内在的一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理性主义 神秘主义 “具体的共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蕴意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逢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22,共6页
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其基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合乎目的性与合乎规律性的统一。从美学角度看,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想诉求上各有侧重... 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其基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合乎目的性与合乎规律性的统一。从美学角度看,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想诉求上各有侧重,但其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充分展现个体生命的自由本质,构造美好的生活世界。通过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蕴意,对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其内涵和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启发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理想 自由本质 审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朱子学的跨时空对话——以蔡清《四书蒙引》对饶双峰的吸收与批评为中心
13
作者 许家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蔡清《四书蒙引》是明代颇具代表的四书学著作,被赞为“朱注功臣”。而南宋饶双峰对朱注的诠释则以“多不同于朱子”著称,被史伯璿讥为违逆朱注之代表。然而《四书蒙引》却与《四书大全》所引饶双峰说有着深度交流,或正面引用赞赏其说,... 蔡清《四书蒙引》是明代颇具代表的四书学著作,被赞为“朱注功臣”。而南宋饶双峰对朱注的诠释则以“多不同于朱子”著称,被史伯璿讥为违逆朱注之代表。然而《四书蒙引》却与《四书大全》所引饶双峰说有着深度交流,或正面引用赞赏其说,或批评否定其说,或对其说褒贬兼具。《四书蒙引》对双峰说的批评与接受,表明朱子学内部有着良性的思想互动,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饶双峰作为不应被忽视的朱子学重要学者的客观影响,同时彰显出《四书大全》作为朱子学交流平台的枢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双峰 蔡清 《四书蒙引》 《四书大全》 宋明朱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之辩——以船山对双峰《学》《庸》解的评议为中心
14
作者 许家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70,203,共11页
饶双峰是朱子后学中最为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所关注者。针对《四书大全》所收饶双峰《大学》《中庸》解,王船山集中于与道相关之概念展开批判性诠释,以“忠信即道”反驳双峰“忠信之外有道”;以“道者率乎性,诚者成乎心”的道、诚之... 饶双峰是朱子后学中最为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所关注者。针对《四书大全》所收饶双峰《大学》《中庸》解,王船山集中于与道相关之概念展开批判性诠释,以“忠信即道”反驳双峰“忠信之外有道”;以“道者率乎性,诚者成乎心”的道、诚之分批评双峰“诚即道”的诚道合一;剖析知与道、人道与天道、圣德与圣道、鬼神与道之关系,并就戒惧、慎独、敬等修道工夫对双峰说加以辨析。船山对双峰的批判解析上溯朱子及元代朱子学,体现了对朱子后学思想的重视与吸收,显示出双峰对船山思想的积极影响,表明船山学同样建立在层累式诠释朱子《四书》思想的基础上,而具有浓厚的朱子学底色。研究补充了对《读四书大全说》核心内容朱子后学之评的不足,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船山学,把握朱子学传承发展的思想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饶双峰 《读四书大全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
15
作者 晏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95,共7页
伦理学是否需要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为其奠基,源于伦理学自身的需求,更由于道德哲学的特殊地位。伦理学需要一个前哲学致思,即前提批判,其旨趣在于对德性与规范之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以及怎样可能做形上沉思,借以给出德性与规范之必... 伦理学是否需要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为其奠基,源于伦理学自身的需求,更由于道德哲学的特殊地位。伦理学需要一个前哲学致思,即前提批判,其旨趣在于对德性与规范之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以及怎样可能做形上沉思,借以给出德性与规范之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据与条件的证明。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致思方式,其富有成果的概念就是道德哲学,前者是思的过程,后者是思的成果,由原则、观点、承诺和方法构成。这些原则和观点为伦理学得以成立提供了前提批判和根据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规范 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国余习与秦汉新风——秦汉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16
作者 李祥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27,共7页
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大一统帝国的奠基时期,一方面,时代倡导与大一统的社会政治格局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而在另一方面,诸侯纷争的列国时期的价值观念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列国余习与秦汉新风有着重大差异,从国体到政体,从政治管理到道德人... 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大一统帝国的奠基时期,一方面,时代倡导与大一统的社会政治格局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而在另一方面,诸侯纷争的列国时期的价值观念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列国余习与秦汉新风有着重大差异,从国体到政体,从政治管理到道德人格,从政权组织到社会力量,从现实生活到学术思想,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贯穿秦汉时期,而建立在家庭本位、专制皇权基础上的"三纲五常"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国余习 秦汉新风 基本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仰、义理与史实:周程授受平议——从饶鲁《金陵记闻注辩》谈起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家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31,共17页
朱子建构的周程授受是事关理学道统的重大事件,饶鲁《金陵记闻注辩》作为最早对相关论争加以全面辨析的文献,涉及《太极图说》文本及周敦颐与佛老、新学之关系,周程有无交涉及思想异同等疑问。饶鲁既坚持周程授学的立场,又判定周程授受... 朱子建构的周程授受是事关理学道统的重大事件,饶鲁《金陵记闻注辩》作为最早对相关论争加以全面辨析的文献,涉及《太极图说》文本及周敦颐与佛老、新学之关系,周程有无交涉及思想异同等疑问。饶鲁既坚持周程授学的立场,又判定周程授受时并未有《图》《书》、程子三篇文字亦未采用《图》《书》之文字语言,排除程子担心《图》害道而不语之情况。饶鲁实质上彻底否定了周程手授《图》说,以“示之以道”和“自得之道”区分了受学与传道。而朱子的“无人能受之”说则面临如何看待《图》与《书》《周易》《中庸》之关系,如何看待程门弟子等棘手问题。绵延至今的周程授受之争,源于朱子力图撮合原本关联甚少的周、程,采取以理统事的方法,以建构对理学道统的信仰,但始终无法弥合周程关系疏远、义理差异、自我认同之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图说》 朱子 饶鲁 周程授受 道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的回响:朝鲜朱子学对饶双峰《中庸》学的批判与继承
18
作者 许家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2,共11页
饶双峰《中庸》解以观点新颖、分析精密著称,在《中庸》章节之分、首章工夫论及中和、中庸、费隐、鬼神、诚等概念阐发上,皆多有不同于朱子之说,引发了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者的热烈辩议。朝鲜学者对双峰之说的深入探究和不... 饶双峰《中庸》解以观点新颖、分析精密著称,在《中庸》章节之分、首章工夫论及中和、中庸、费隐、鬼神、诚等概念阐发上,皆多有不同于朱子之说,引发了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者的热烈辩议。朝鲜学者对双峰之说的深入探究和不同观点,显示出朝鲜朱子学在对朱子后学经典诠释的继承与批判中形成和建构起自身对朱子学的认识,体现了朱子后学对朝鲜朱子学所具有的中介和阶梯作用,为中韩朱子学及朱子后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出,罕为学界所知的饶双峰实为朱子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加强对饶双峰的研究对于认识朱子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朱子学 饶双峰 《中庸》 朱子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尔都塞唯物主义视野下的效力概念
19
作者 郑旭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效力”是一个贯穿阿尔都塞文本并具有严格和精准的理论功能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对效力的强调意味着在作为决定性因素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承认上层建筑“相对独立”的效力。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过度决定”和黑格尔式简单... “效力”是一个贯穿阿尔都塞文本并具有严格和精准的理论功能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对效力的强调意味着在作为决定性因素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承认上层建筑“相对独立”的效力。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过度决定”和黑格尔式简单矛盾的区分,恰恰就在于前者应当被视作一个复杂的效力系统。只有从效力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理解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如何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发挥功能,以及意识形态在何种意义上具有“物质性”:并非“物质的才是有效力的”,而是“有效力的就是物质的”。借助斯宾诺莎主义的资源,阿尔都塞基于效力概念肯定了意识形态的物质性,也同时呈现出一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效力 唯物主义 意识形态 斯宾诺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的主体及其边界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伟 温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151,共6页
在马克思哲学中研究"正义"问题,其主体应该是"社会有机体"。在"社会有机体"的视野中,正义的主体并不立足于未来,而是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由于历史生成模式特别是其文明开端上的独特性,不同正义主体之间存... 在马克思哲学中研究"正义"问题,其主体应该是"社会有机体"。在"社会有机体"的视野中,正义的主体并不立足于未来,而是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由于历史生成模式特别是其文明开端上的独特性,不同正义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的因素,并为各自文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奠定了基础。现代社会中的正义主体构成了正义相对边界的重要参照物。如果在短时间内从外部强行改变正义的主体边界,非但不能实现该"主体"的"历史进步",反而会给后者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主体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