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可以实现科学发现吗?——机器智能在科学发现中的价值与限度 被引量:1
1
作者 贾玮晗 董春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机器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局限。近年来,计算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试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集中自动发现科学定律,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触及科学发现的本质,... 机器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局限。近年来,计算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试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集中自动发现科学定律,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触及科学发现的本质,由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通过细致分析机器学习系统在数据选择、模型构建、理论与现象的关联以及思维本质等方面与人类的发现过程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表明它们并不具备自主思维能力,即其输出仍是在现有的人类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已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既要承认机器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也要坚持人类在科学发现中的特殊作用。未来应当追求的是人机高效协作,而非让机器取代人类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发现 机器思维 科学发现 认知双重过程理论 图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的共同性思想研究
2
作者 李祥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3,共7页
共同性是关于事物关系、属性、状态的概念。荀子从人群共同生活与人性共同欲望的冲突入手探讨共同性问题,建构“维齐非齐”的共同性秩序,以共同性秩序转化现实人性,而最终落实到人的心智对宇宙万物共同性存在谱系的认识,实现“知通统类... 共同性是关于事物关系、属性、状态的概念。荀子从人群共同生活与人性共同欲望的冲突入手探讨共同性问题,建构“维齐非齐”的共同性秩序,以共同性秩序转化现实人性,而最终落实到人的心智对宇宙万物共同性存在谱系的认识,实现“知通统类”,显现出重功利、重理智、重统一性的思想特色。荀子的共同性思想立足于建构和谐的人群共同体,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与人心,把共同性与儒家人伦秩序、礼法规范紧密结合,开启了秦汉以降政治统治、学术思想大一统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共同性 维齐非齐 知通统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类人之间的道德前景——从意向性看人工智能的伦理之“锚” 被引量:6
3
作者 田海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1,179,共15页
人工智能演进开启了人与类人互成镜像的“类人世代”。AI类人(Agents)在其“锚定”的社会、理性、价值、德性存在中以“伦理物形式”呈现。基于计算主义对AI“伦理之锚”的阐释遭遇“具身主义”批评。“具身哲学”认为计算主义的AI类人... 人工智能演进开启了人与类人互成镜像的“类人世代”。AI类人(Agents)在其“锚定”的社会、理性、价值、德性存在中以“伦理物形式”呈现。基于计算主义对AI“伦理之锚”的阐释遭遇“具身主义”批评。“具身哲学”认为计算主义的AI类人不可避免地掉入“离身心智”“道德机器”“行而上学”的类人陷阱。按照“意向性差异”的一般阐述,“机器意向性”与“蝙蝠的意向性”的比较可为“类人”的伦理之“锚”做出说明。机器意向性呈现出的四重紧张关系,表征了AI类人因“主体性欠缺”而无法最终越出其初始用具形态的阈限,因而隐蔽着一种“新奴隶制设置”。人机共生意向性作为机器伦理的底层架构以“自身意识逃逸”为技术进路,然而这实际上预设了“自身意识”返回自身且面向自己本身的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性带来的不安或忧性,是机器意向性无法穿越的“伦理剩余物屏障”。澄清“类人陷阱”“新奴隶制设置”“自身意识逃逸”造成的不安,有助于破除AI伦理学探究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类人(行动者) 意向性 伦理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共同性思想的义理层次与理论特征
4
作者 李祥俊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庄子》的共同性思想源于对现实生活规范、制度及其相应的理论支撑的批判。它以相对性、集合性消解现实生活的共同性,追求万物同体的超越共同性;对于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种种人类认识共同性思想,揭示其内在局限而回归人类本真的生命状... 《庄子》的共同性思想源于对现实生活规范、制度及其相应的理论支撑的批判。它以相对性、集合性消解现实生活的共同性,追求万物同体的超越共同性;对于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种种人类认识共同性思想,揭示其内在局限而回归人类本真的生命状态。个体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是《庄子》关注的焦点,它消解个体的现实的自我同一性,而通过旁通、纵贯的不同路向实现超越的自我同一性。《庄子》的共同性思想从批判现实、追求超越始,而以超越的共同性统摄现实的共同性终,仍然保持共同性思维的基本视域,只在个体生存上提出“相忘于江湖”,留下了一条“非”共同性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共同性 现实生活 人类认识 个体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多元主义的身份政治困境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65,共9页
一元与多元、普遍与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份认同问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焦点论题。20世纪后半叶,应和世界范围内围绕文化和身份议题同质化与异质化间的紧张关系,文化多元主义主张尊重少数群体的文化权利,要求承认差异公民身份,... 一元与多元、普遍与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份认同问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焦点论题。20世纪后半叶,应和世界范围内围绕文化和身份议题同质化与异质化间的紧张关系,文化多元主义主张尊重少数群体的文化权利,要求承认差异公民身份,掀起了一场针对主流普遍公民资格的思想挑战运动,凸显了当今世界对"承认政治""身份政治"话语的特别关注。然而,坚持差异公民身份的文化多元主义,始终面临特殊的差异性诉求的正当性如何证成,身份政治的实质正义能否保障,以及如何平衡差异承认与普遍共识的可能裂隙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难题。作为理解现代政治生活重要概念的身份认同,它既不固定,也非生而有之;它可以用来区分,也可以实现统一。与此相关的民族国家建构,既需要保护边缘少数群体,也需要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实现共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元主义 文化权利 差异承认 身份政治 认同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学的“求真是”与“护朱”之争——以陈栎《四书发明》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许家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7,共12页
关于陈栎的“朱子世嫡”、“信朱子不如信饶氏”、朱学门户株守者的三种评价,折射出如何看待朱子后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就陈栎《四书发明》来看,它确实提出了诸多不同于朱子之见,其中除少量文字径直表达对朱子不满外,多数是通... 关于陈栎的“朱子世嫡”、“信朱子不如信饶氏”、朱学门户株守者的三种评价,折射出如何看待朱子后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就陈栎《四书发明》来看,它确实提出了诸多不同于朱子之见,其中除少量文字径直表达对朱子不满外,多数是通过引用他人之说表达对朱子的异议;它除采用张南轩不同于朱子之说外,还采取饶双峰对朱子的修正之解,从而体现了朱子学本有的“求真是”之精神。这引发了具有强烈护朱意识的史伯璿的指责,批评陈栎倒向双峰而背离朱子。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了宋元以来朱子学中“求真是”与“护朱”两种不同解释立场之争,反映了朱子后学夹在“忠臣”与“佞臣”之间的内在张力。而坚守“求真是”之精神,正是超越这一“忠臣”与“妄议”分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栎 史伯璿 饶双峰 求真是 护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纪念莫尔《乌托邦》发表500周年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向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1,共7页
自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已有五百年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之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清楚地看到,价值观是社会主... 自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已有五百年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之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清楚地看到,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不同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一种从抽象到具体,从革命到建设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变化,还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逻辑,即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实践问题与境遇的解答与回应。其中,对实践问题与境遇的解答与回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逻辑中的主线和总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价值观 建设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变--从《〈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讲起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景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91,共8页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所作的《总结》,表现了一种由对哲学概念之形式与直觉内容的严格区分,到肯定"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的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据,乃是一种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冯先生从早年对"形式...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所作的《总结》,表现了一种由对哲学概念之形式与直觉内容的严格区分,到肯定"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的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据,乃是一种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冯先生从早年对"形式性"观念的凸显,到后期对"内在关系论"哲学观念的肯定,其内在的机理,是由"分别"共殊到"超过"共殊,而建立"具体的共相"的思想。从西方哲学的影响来看,冯先生晚年思想之转变,是经由黑格尔而超越柏拉图、新实在论为思想契机的,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亦有助缘的作用。冯先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应可理解为一种思想之固有、潜在的意义的逐渐凸显和自觉,其间实有着内在的一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理性主义 神秘主义 “具体的共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蕴意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逢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22,共6页
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其基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合乎目的性与合乎规律性的统一。从美学角度看,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想诉求上各有侧重... 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其基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合乎目的性与合乎规律性的统一。从美学角度看,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想诉求上各有侧重,但其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充分展现个体生命的自由本质,构造美好的生活世界。通过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蕴意,对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其内涵和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启发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理想 自由本质 审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
10
作者 晏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95,共7页
伦理学是否需要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为其奠基,源于伦理学自身的需求,更由于道德哲学的特殊地位。伦理学需要一个前哲学致思,即前提批判,其旨趣在于对德性与规范之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以及怎样可能做形上沉思,借以给出德性与规范之必... 伦理学是否需要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为其奠基,源于伦理学自身的需求,更由于道德哲学的特殊地位。伦理学需要一个前哲学致思,即前提批判,其旨趣在于对德性与规范之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以及怎样可能做形上沉思,借以给出德性与规范之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据与条件的证明。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致思方式,其富有成果的概念就是道德哲学,前者是思的过程,后者是思的成果,由原则、观点、承诺和方法构成。这些原则和观点为伦理学得以成立提供了前提批判和根据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规范 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尔都塞唯物主义视野下的效力概念
11
作者 郑旭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效力”是一个贯穿阿尔都塞文本并具有严格和精准的理论功能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对效力的强调意味着在作为决定性因素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承认上层建筑“相对独立”的效力。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过度决定”和黑格尔式简单... “效力”是一个贯穿阿尔都塞文本并具有严格和精准的理论功能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对效力的强调意味着在作为决定性因素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承认上层建筑“相对独立”的效力。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过度决定”和黑格尔式简单矛盾的区分,恰恰就在于前者应当被视作一个复杂的效力系统。只有从效力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理解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如何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发挥功能,以及意识形态在何种意义上具有“物质性”:并非“物质的才是有效力的”,而是“有效力的就是物质的”。借助斯宾诺莎主义的资源,阿尔都塞基于效力概念肯定了意识形态的物质性,也同时呈现出一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效力 唯物主义 意识形态 斯宾诺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信观念的涵义演变及其社会生活基础考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祥俊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3,共8页
从中国早期思想渊源看,信观念的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约定关系的相互信任,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使这种契约之信得到充分发展。孔子及先秦儒学在信观念的涵义上有新的解释,外在方面将契约之信转变为礼义之信,以伦常秩序代替对等的契... 从中国早期思想渊源看,信观念的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约定关系的相互信任,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使这种契约之信得到充分发展。孔子及先秦儒学在信观念的涵义上有新的解释,外在方面将契约之信转变为礼义之信,以伦常秩序代替对等的契约关系;内在方面则将关系规范的相信转变为持守自身情意的忠信、诚信。后世的汉唐儒学、宋明新儒学侧重信观念的超越性阐释,把信与性与天道合一,成为一个信仰性的观念。儒家信观念的涵义演变适应了中国传统家庭、家族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的国情,但在当代社会生活巨大变迁的新语境下,重建契约之信成为儒学发展的必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契约 礼义 内在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的道统世界 被引量:6
13
作者 许家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5-45,共11页
朱子的道统世界广大精微,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十六字心传”,而有惑于周程授受,故尚未能尽朱子道统思想之底蕴。作为贯穿朱子经典诠释和理论建构的一条主线,朱子的道统世界蕴含着人物、经典、范畴三个主干,由两条并行路线构成:以二程为传... 朱子的道统世界广大精微,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十六字心传”,而有惑于周程授受,故尚未能尽朱子道统思想之底蕴。作为贯穿朱子经典诠释和理论建构的一条主线,朱子的道统世界蕴含着人物、经典、范畴三个主干,由两条并行路线构成:以二程为传人、《四书》为文本、工夫范畴为主的道德教化之路;以濂溪为传人、《太极图说》为文本、本体范畴为主的形上超越之路。此两条进路具有内在沟通性,朱门后学黄榦等明确将太极本体与《四书》工夫贯通为一。朱子通过诠《四书》旧典和树《太极图说》新典的方式,推尊了以周程道学为正统的道学脉络,围绕道统建构了一套贯通形而上下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经学与道学的相融合,展现了思想建构与经典诠释的内在一体,体现出思想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的统一。其理论创作思路对于推动当前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颇具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道统 四书 太极图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朱子不如信饶氏”--陈栎、倪士毅四书学对饶鲁的接受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家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元代新安理学家陈栎、倪士毅四书学深受被认为“多不同于朱子”的饶鲁影响,以至于被史伯璿判为“信朱子不如信饶氏”。他们认为饶鲁之说“多有好处”,大量直接引用饶说,包括引其新奇之说,与朱子相对之说,或为使饶说与朱子说相协调而对... 元代新安理学家陈栎、倪士毅四书学深受被认为“多不同于朱子”的饶鲁影响,以至于被史伯璿判为“信朱子不如信饶氏”。他们认为饶鲁之说“多有好处”,大量直接引用饶说,包括引其新奇之说,与朱子相对之说,或为使饶说与朱子说相协调而对饶说“改易字面”,或强调与朱子不同之饶说属于“宜知者”。史伯璿认为他们于饶说“口虽非之,心未尝不是之”,或暗主饶说之意以批评朱注,或删润饶说以为己见而求合于朱注。当然,对饶说过于新奇或针对朱子的激烈之见,他们亦删除之。比较来看,胡炳文、陈栎、倪士毅对饶说态度虽大体一致,然亦有小异。元代前期新安理学深受饶鲁影响这一客观而隐秘事实之存在,有助于反思视元代前期新安理学为朱学门户株守者这一流行看法,更新对宋元朱子学演变脉络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四书学 新安理学 徽州 饶鲁 陈栎 倪士毅 史伯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埋没的理学字义精妙之作:程若庸《增广字训》新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家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61,191,192,共13页
因原刻本失传,被元人赞为“宇宙间精妙之书”的程若庸《增广字训》自明以来一直遭受被埋没、误解之命运,“村塾学究”发蒙之书成为其固定标签,故有必要重解之。就原北平图书馆所藏该书元刻本残卷看,在文本结构上,《增广字训》创造性采... 因原刻本失传,被元人赞为“宇宙间精妙之书”的程若庸《增广字训》自明以来一直遭受被埋没、误解之命运,“村塾学究”发蒙之书成为其固定标签,故有必要重解之。就原北平图书馆所藏该书元刻本残卷看,在文本结构上,《增广字训》创造性采用字义与类纂相结合的新形式,集前贤同类著述之长,巧妙地完成了概念的精简界定与思想的深入阐发;就字义思想言,相较之前同类著述,该书所收字义最广泛全面,字义的逻辑性与体系性亦最分明,且字义构成形式最多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独创“类纂”,精选博收宋代理学诸说,以“愚谓”系统深刻地表述了自身的理学见解及对朱子的反思。因此,《增广字训》实现了理学的训蒙普及与理论拓展双重目标,可谓理学范畴研究深具体系性的大成精深之作,对理解宋元朱子学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广字训》 程若庸 理学字义 朱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某嫡传是黄某,黄某嫡传为谁”——从双峰学与北山学的比较管窥“后勉斋时代”朱子学的演进
16
作者 许家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宋理宗“朱某嫡传是黄某,黄某嫡传为谁”之问传达出对勉斋之后朱子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关切。作为勉斋亲传的双峰学与北山学是“后勉斋时代”朱子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学派。二者对朱子皆持继承与批评兼备之态度,然双峰被视为立异以为... 宋理宗“朱某嫡传是黄某,黄某嫡传为谁”之问传达出对勉斋之后朱子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关切。作为勉斋亲传的双峰学与北山学是“后勉斋时代”朱子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学派。二者对朱子皆持继承与批评兼备之态度,然双峰被视为立异以为高的妄议者,北山学则自居为修补朱学的忠臣和世嫡。双峰治学以穷理精密鸣,北山以考据精详著。双峰倡理主气辅,提出尊德性为主,北山则以理一分殊和主敬为授受符节。双峰独对朱注而欲成一家之言,北山则专主师门欲成一派之统。双峰身后寂寞,北山则在婺州学人制造下被戴上“朱学世嫡”桂冠。然就接续朱子治学精神及对后世朱子四书学影响而论,双峰实大于北山学。后勉斋时代南方各地朱子学在互动、分化与竞争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化朱子学:双峰学的不排陆学、思想自立,北山学的朱吕兼综、谱系构建,建阳、新安朱子学的地域传承、经学诠释,显示出师承、地域、思想、政治在构建朱子学派正统地位中的作用。透过宋元“朱学嫡传”之争,既有助于总体上把握宋元朱子学的分派、演变及其特色,也为审视地域文化、师承建构、思想创新及话语权力之关系提供了有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学 北山学 朱学世嫡 宋元朱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中的共同性思想
17
作者 李祥俊 张东凤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130,共8页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材料,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共同性思想。孔子通过论述群党、比周、和同等概念,倡导包容差异的有机整体共同性,以情感、礼乐、仁的辩证发展阐述道德实践意义上的情意感通的共同性,吾道一以贯之则探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材料,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共同性思想。孔子通过论述群党、比周、和同等概念,倡导包容差异的有机整体共同性,以情感、礼乐、仁的辩证发展阐述道德实践意义上的情意感通的共同性,吾道一以贯之则探讨了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显现方式。《论语》共同性思想的论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把存在与方法、现实与超越统一起来,并将儒家学派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赋予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共同性 和而不同 一以贯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一之传——王阳明道统思想探幽
18
作者 许家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道统论是王阳明良知学的重要内容。阳明道统论以“精一之传”为宗旨,阳明认为此道始于尧舜禹之十六字心法,经孔颜(孟)仁学、周程道学而最后为其心学所传承。阳明在极力摒除朱子学于道统之外时,对作为同调的象山、甘泉心学之不够精一皆... 道统论是王阳明良知学的重要内容。阳明道统论以“精一之传”为宗旨,阳明认为此道始于尧舜禹之十六字心法,经孔颜(孟)仁学、周程道学而最后为其心学所传承。阳明在极力摒除朱子学于道统之外时,对作为同调的象山、甘泉心学之不够精一皆有所不满,并以明人伦之学极力驳斥心学为禅学之诬评。阳明道统论有其动态发展历程,其若干“出格”之论体现了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与儒学传统、理学共识之间同异交错的紧张关系:“颜子没而圣学亡”作为阳明早年未定之说,实质上是对宋儒所揭示的颜孟之别这一道统分判的接续;孔子九千镒之论与“夫子贤于尧舜”之传统实相背离,体现了阳明学因病发药所隐含的矫枉过正之处。阳明的道统论呈现了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继承发展关系,也表明道统论依然是儒学未来发展所必须面对之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一之传 王阳明 道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