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可以实现科学发现吗?——机器智能在科学发现中的价值与限度 被引量:1
1
作者 贾玮晗 董春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机器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局限。近年来,计算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试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集中自动发现科学定律,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触及科学发现的本质,... 机器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局限。近年来,计算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试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集中自动发现科学定律,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触及科学发现的本质,由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通过细致分析机器学习系统在数据选择、模型构建、理论与现象的关联以及思维本质等方面与人类的发现过程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表明它们并不具备自主思维能力,即其输出仍是在现有的人类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已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既要承认机器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也要坚持人类在科学发现中的特殊作用。未来应当追求的是人机高效协作,而非让机器取代人类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发现 机器思维 科学发现 认知双重过程理论 图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师规范性哲学国际会议综述
2
作者 黄宇驰 马嘉昕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2024年11月,京师规范性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聚焦规范性基础问题,旨在推进对理性主体的自主性、理由空间的规范性特征、语言的规范性本质、社会实践的规范性根源等核心议题的研究。对规范性基础问题的思考涉及我们的一种基... 2024年11月,京师规范性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聚焦规范性基础问题,旨在推进对理性主体的自主性、理由空间的规范性特征、语言的规范性本质、社会实践的规范性根源等核心议题的研究。对规范性基础问题的思考涉及我们的一种基本直觉:我们的某些思想或语言表达并非对世界实际如何的忠实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哲学 国际会议 自主性 理由空间 规范性特征 规范性本质 社会实践 规范性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价值的内在发生学——基于“共同情感”的反思
3
作者 郑旭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现代性的历史转型对社会中价值结构的形式本身提出了挑战。在现代性的地平线上,对价值的建构不应再依赖超越性的本原或根据,而是要重新寻找一种内在的发生学。借助当代斯宾诺莎主义复兴的资源,情感不仅仅被理解为主观的感受,而应被视为... 现代性的历史转型对社会中价值结构的形式本身提出了挑战。在现代性的地平线上,对价值的建构不应再依赖超越性的本原或根据,而是要重新寻找一种内在的发生学。借助当代斯宾诺莎主义复兴的资源,情感不仅仅被理解为主观的感受,而应被视为物质性存在交往中的感触变化。用情感的机制来解释共同价值的发生问题,主要体现出两个特征:第一,对共同价值的寻求本质上是对共同情感的寻求;第二,共同性不同于普遍性,它遵循着量的过渡而非质性对立的逻辑。由此,一种兼具理论解释与实践指向的、体现了唯物论和内在性的基于共同情感的价值发生学得以被勾勒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价值 共同情感 斯宾诺莎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的道德价值
4
作者 古斯塔夫·贝洛 周星哲(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94-108,共15页
科学与道德代表两种最高价值,二者如何衡量与协调,构成具有张力性的问题。道德和谐主义方案所预设的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和谐既非先验地不言自明,亦非经验地得到证实。事实上,真理意志超越社会意志,科学精神独立于社会权威。科学与道德之... 科学与道德代表两种最高价值,二者如何衡量与协调,构成具有张力性的问题。道德和谐主义方案所预设的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和谐既非先验地不言自明,亦非经验地得到证实。事实上,真理意志超越社会意志,科学精神独立于社会权威。科学与道德之间存有冲突之处,表现在科学精神中的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和普遍主义。与此同时,科学与道德之间又存有一致之处,表现在科学精神中的超然态度、理智真诚和自主精神。故此,科学与道德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案不应该是革命式的,而应该是逐步逼近式的。逐步逼近式解决方案包括区分思想领域和行动领域的分离方案以及促使道德趋近于科学的动态融合方案。科学的道德价值由此得到最高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精神 道德价值 真理意志 社会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的存在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曙光 戴茂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5,共3页
随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意义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存在论的高度反思价值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的重大研究论域。价值的存在论研究,就是要通过在“本体”论上把价值与自由、价值与时间关联起来,在认识论上把价值与事实、价值与认识... 随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意义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存在论的高度反思价值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的重大研究论域。价值的存在论研究,就是要通过在“本体”论上把价值与自由、价值与时间关联起来,在认识论上把价值与事实、价值与认识分离开来,在方法论上把价值与科学区别开来,从根本上指明价值在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本体论地位,深层次说明现代性的价值意义与问题,预测当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命运,从而维护人类生命存在的尊严和意义,反抗人的价值的外化和存在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存在论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其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44,共1页
2009年12月12日至13日,“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英东学术会堂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 2009年12月12日至13日,“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英东学术会堂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世界哲学》编辑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共同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大学价值 多元文化 研讨会综述 传统 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八条目”的义理结构与价值前提辨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祥俊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5,共7页
《大学》一文是关于儒家思想的体系性著述,是西汉儒家对先秦儒学思想的总结、概括,其提出的"八条目"以心物、心身、群己关系贯通人生、社会政治,"物有本末"的家庭本位的等级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及其相应的道德情感... 《大学》一文是关于儒家思想的体系性著述,是西汉儒家对先秦儒学思想的总结、概括,其提出的"八条目"以心物、心身、群己关系贯通人生、社会政治,"物有本末"的家庭本位的等级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及其相应的道德情感构成其价值前提。《大学》的"八条目"把儒学由讨论实质性的伦理政治秩序及其相应的道德情感转向探索对这一价值前提的认同,但这一修养论倾向的真正实现是在宋明新儒学,这同时也标志着儒学在实质性思想层面生命力的衰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八条目 义理结构 价值前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厘定价值哲学的研究对象——兼论价值关系说是一种狭义价值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兰久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69,共6页
作为价值哲学研究对象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在"有用"含义上把握的价值,指的是有用性;另一种是在"重要"含义上把握的价值,指的是重要性。有用性专指用来满足需要或达到目的的手段价值,即使用价值。重要... 作为价值哲学研究对象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在"有用"含义上把握的价值,指的是有用性;另一种是在"重要"含义上把握的价值,指的是重要性。有用性专指用来满足需要或达到目的的手段价值,即使用价值。重要性即意义,泛指各种受人重视和追求的价值,既包括手段价值,也包括目的价值。前一种价值是狭义价值,后一种价值是广义价值。广义价值和狭义价值的区别不仅在于涵盖价值范围的大小,更在于统摄价值层次的高低。价值关系说只以"有用"含义上的使用价值为研究对象,因而是一种狭义价值论。从狭义价值论转向广义价值论是国内价值哲学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义价值 广义价值 有用性 重要性 价值关系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个体之人安身立命的价值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章伟文 《船山学刊》 2015年第5期96-103,共8页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关于个体之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保持自己身心健康,论述尤其丰富。关于个体之人如何安身立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中国传统哲学坚持"天人合一"的立场与"内在超越"的价值实现路径,这也是中国传...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关于个体之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保持自己身心健康,论述尤其丰富。关于个体之人如何安身立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中国传统哲学坚持"天人合一"的立场与"内在超越"的价值实现路径,这也是中国传统价值哲学最基本的特征。中国传统价值哲学中,儒、道是由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两种不同理论形态,这两种文化形态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重要支柱,儒、道对于个体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个体修养的实践与功夫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个体之人 安身立命 价值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应对价值主观主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兰久富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4期13-28,共16页
价值主观主义认为所有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这一观点必将导致关于事物的好坏、行动的对错“怎么说都可以”的完全相对主义的结论。有三种回应价值主观主义的方式:一是立足存在论肯定价值的客观实在性,但是由于不能毫无疑义地指认价值是... 价值主观主义认为所有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这一观点必将导致关于事物的好坏、行动的对错“怎么说都可以”的完全相对主义的结论。有三种回应价值主观主义的方式:一是立足存在论肯定价值的客观实在性,但是由于不能毫无疑义地指认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性质或关系,因而不能有效地回应价值主观主义;二是依托观念论认定心灵中价值的观念与逻辑的观念一样具有有效性,以此解释内在于心灵的价值具有另一种客观性,这在特定的领域内能够反驳价值主观主义;三是借助评价论阐明任何对事物的评价都依据一定的尺度和根据,只要采取的尺度和根据是可靠的,对事物所作的评价就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价值判断具有可以为之辩护的合理性,能够全面地回应价值主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主观主义 价值客观性 存在论 观念论 评价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的共同性思想研究
11
作者 李祥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3,共7页
共同性是关于事物关系、属性、状态的概念。荀子从人群共同生活与人性共同欲望的冲突入手探讨共同性问题,建构“维齐非齐”的共同性秩序,以共同性秩序转化现实人性,而最终落实到人的心智对宇宙万物共同性存在谱系的认识,实现“知通统类... 共同性是关于事物关系、属性、状态的概念。荀子从人群共同生活与人性共同欲望的冲突入手探讨共同性问题,建构“维齐非齐”的共同性秩序,以共同性秩序转化现实人性,而最终落实到人的心智对宇宙万物共同性存在谱系的认识,实现“知通统类”,显现出重功利、重理智、重统一性的思想特色。荀子的共同性思想立足于建构和谐的人群共同体,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与人心,把共同性与儒家人伦秩序、礼法规范紧密结合,开启了秦汉以降政治统治、学术思想大一统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共同性 维齐非齐 知通统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的共同性思想刍议——以《左传》《国语》为中心的探讨
12
作者 李祥俊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42-49,F0002,共9页
春秋时期是早期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前奏阶段,在共同性思想上既有对上古三代依据血缘、亲情的祖先神信仰、礼法制度、德行教化等的继承,又呈现出从重血缘、亲情的礼法向重才能、相对平等的法治等新思想演进的趋势。就传世文献看,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早期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前奏阶段,在共同性思想上既有对上古三代依据血缘、亲情的祖先神信仰、礼法制度、德行教化等的继承,又呈现出从重血缘、亲情的礼法向重才能、相对平等的法治等新思想演进的趋势。就传世文献看,春秋时期所关注的共同性思想一方面是源于反思人类重大伦理政治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源于反思人类饮食、音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就春秋时期达到共同性的路径而言,主要是依据血缘、亲情的礼治和依据功利、能力的法治两大类。前者是规范社会生活、达到人际亲和关系的基本路径;后者更多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达到共同性的路径。春秋时期开启了关于共同性思想本身内涵的讨论,比如辨析“同”“和”“比”“党”等标志共同性思想的观念之间的差别,这些围绕共同性思想内涵的讨论是对思想观念本身的反思,亦是先秦诸子相关思想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共同性 礼治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公民宪法认同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样态与策略分析
13
作者 刘丹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3期65-73,共9页
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宪法,宪法的人民性是其鲜明的底色。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通过宪法来确认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宪法来保障人民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宪法,宪法的人民性是其鲜明的底色。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通过宪法来确认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宪法来保障人民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人民群众评价宪法生命力和权威性的主要标准。当前,我国的公民宪法认同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呈常态化、制度化及系统化发展趋势,这对于传播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公民宪法认同教育常态化发展中的“宣”重于“教”、制度化发展中的“违誓”责任机制建设以及系统化发展中的教师专业成长等问题,以全面落实“八五”普法期间将公民宪法教育作为普法教育核心的首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公民 宪法认同 社会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观
14
作者 吴向东 王琦琪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6期24-33,共10页
价值观是制度的灵魂。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团结、民主、和谐不仅是其本质属性,也构成其价值观基础。团结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基石,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实践和文化土壤,意味着政党对共同利益即人民根本利益的自我认同,并形成思想... 价值观是制度的灵魂。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团结、民主、和谐不仅是其本质属性,也构成其价值观基础。团结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基石,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实践和文化土壤,意味着政党对共同利益即人民根本利益的自我认同,并形成思想共识和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民主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核心,它源自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体现为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实践。新型政党制度旨在通过协商民主的机制,践行人民民主的真谛,以广泛的民主参与和对话协商,促进共识与公意的形成。和谐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目标,是团结与民主共同追求的至高境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这一目标旨在促进政党间和谐共处、各政党在国家政权中有序合作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均衡治理,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正是这三大价值观共同形塑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精神品格和内在气质,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价值观 团结 民主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兰查斯论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15
作者 徐克飞 李心怡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6期76-82,共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法律理论界,法律实证主义者与新一代自然法学派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法律事实与价值观念的关联问题。普兰查斯试图通过阐释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基本统一来克服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客观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法律理论界,法律实证主义者与新一代自然法学派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法律事实与价值观念的关联问题。普兰查斯试图通过阐释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基本统一来克服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客观标准来分析法的规范。他考察分析了法律事实中行为与目的的统一、自我与他者的统一以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最终将事实与价值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与价值 本体论 实践 事物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文化视域的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
16
作者 冯丽娜 王葎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1年第6期30-37,共8页
视图文化时代,图像因其特殊的具象化、象征性表意功能,日渐成为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当代中国凝聚价值共识、强化国家认同所进行的一场独特象征系统建构,其高度凝练、抽象概括的“关键词”话... 视图文化时代,图像因其特殊的具象化、象征性表意功能,日渐成为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当代中国凝聚价值共识、强化国家认同所进行的一场独特象征系统建构,其高度凝练、抽象概括的“关键词”话语样态,亟需充分发挥图像直观生动的传播优势,同时立足图像化传播的内在张力,防范其间可能伴生的碎片化、随意性解读等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图式的创新性生产,依托主流媒体引领和融媒体合力,注重公民图像媒介素养培育,切实推进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形象化、生活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像化传播 媒介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世界的价值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会议综述
17
作者 姜逢禹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6期117-122,共6页
2023年11月4日,“当代世界的价值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国际价值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珠海)... 2023年11月4日,“当代世界的价值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国际价值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珠海)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联合主办。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国际中心(珠海)主任王葎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山西大学、美国塔夫茨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杂志社等新闻媒体代表40余人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行政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人民大学 科研机构 国内外高校 山西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与文化:中国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预告
18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2期128-128,共1页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价值与文化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诉求,由此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历史之谜”隐喻及其当代价值
19
作者 李菁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5期67-75,共9页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永恒的真理包裹在谜语之内,对谜语的破解就是对客观世界及对人自身抽丝剥茧,以达到对隐藏在深处的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历史是一道开放性的谜题,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谜面,具有极强的复杂性与隐秘性。马克思将谜...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永恒的真理包裹在谜语之内,对谜语的破解就是对客观世界及对人自身抽丝剥茧,以达到对隐藏在深处的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历史是一道开放性的谜题,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谜面,具有极强的复杂性与隐秘性。马克思将谜语的隐喻运用于对历史本质的剖析当中,并形成以“猜谜—解谜”为标志的独特思考方式。历史之谜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在真理隐匿下对世界的“不可知”状况,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经验事实之间的贯通性,决定了以“谜语”作为隐喻方式剖析人类生存困境所具备的普遍性与现实价值。将历史发展隐喻为“猜谜”与“解谜”之间的博弈,通过“谜面之辨”达至“谜题之解”,能够不断激励我们将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热情保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谜语隐喻 历史 历史之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48
20
作者 杨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2,共7页
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意义关系。价值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价值观与价值评价密切相关。价值评价必须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必须把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作为内... 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意义关系。价值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价值观与价值评价密切相关。价值评价必须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必须把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评价的客体。价值观是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也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任何社会大变动时期都会发生价值重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估。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一变革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前无古人、艰难复杂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价值重估的问题,也必然为重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社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化 市场化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