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的郝堂试验及其可持续性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华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2,共10页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直观的标志即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学界对协同治理的发生机制与可持续性问题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讨论。丰富的乡村社会治理实践既为协同治理如何发生、如何维系的讨论提供了现实土壤,又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直观的标志即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学界对协同治理的发生机制与可持续性问题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讨论。丰富的乡村社会治理实践既为协同治理如何发生、如何维系的讨论提供了现实土壤,又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选取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郝堂试验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效果的分析,发现其选择以"金融合作"作为协同治理的起点与原点,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基层组织、民间组织和乡村精英的积极性,积聚了乡村社会资本,改善了乡村经济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在"生态共治"的层面上打造协同实践的增长点,提升治理的可持续性。通过对郝堂试验基础性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在行动者的协同维度上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府际合作、部际合作与公私合作的治理理念,集中表现在政策协同、项目协同与服务协同三个方面。结合郝堂试验合作行为的触发机制与维系机制的分析,发现其在可持续性层面上存在着启动条件的前置性、金融合作的风险性、风险控制的外置性与合作模式的草根性等问题。因而,郝堂试验在寻找协同治理原点与增长点、培育乡村社会的主体观念、提升治理体系风险意识等方面的治理理念,均值得其他地方参考借鉴;即便如此,因应基础条件的差异性以及郝堂试验的潜在风险性,各地也不应简单地复制郝堂做法,而应该在汲取郝堂经验的基础上找到适宜各地协同实践的原点与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现代化 协同治理 郝堂试验 合作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