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收入分配格局新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实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42,共8页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上升然后高位徘徊的状况。这意味着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一度得到了初步遏制,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本文从宏观经济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演变及其政府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政策...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上升然后高位徘徊的状况。这意味着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一度得到了初步遏制,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本文从宏观经济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演变及其政府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政策的实施效果等几个方面对近期收入差距的变化进行了解释,提出在收入差距缩小因素和扩大因素并存和相互角力的情况下,政府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再分配政策力度,可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 再分配 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分配极化的最新变动与成因 被引量:7
2
作者 万海远 陈基平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31,共15页
本文基于最新数据和新近拓展的相对分布方法,分析1995—2018年我国居民收入极化的变动趋势,侧重研究2013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实施后收入分配极化的最新变动,讨论极化变动的微观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后我国居民收入极化出现下降... 本文基于最新数据和新近拓展的相对分布方法,分析1995—2018年我国居民收入极化的变动趋势,侧重研究2013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实施后收入分配极化的最新变动,讨论极化变动的微观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后我国居民收入极化出现下降趋势,高低收入分位的极化水平都显著下降,说明“提低、扩中、限高”政策有效逆转了收入极化趋势。城镇化和高等教育扩张等禀赋因素降低了下层极化,而教育和就业等市场回报率下降减弱了上层极化。城镇中、低收入人群比重和农村中、高收入人群比重均增加,全国中间收入人群规模扩大,使得我国居民收入纵向极化显著下降。城乡群体分割下降后,使长期存在的城乡极化明显减弱,这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转型的重要契机。要进一步关注市场化带来最低10%收入人群的极化,防止财富不合理的过度回报带来最高1%收入人群的上层极化,从而减少收入纵向极化,并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极化 结构变动 分位数回归 要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国内经济循环 被引量:18
3
作者 宋晓梧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1,共9页
中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为深化改革、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不在“内外”而是“循环”,只有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现阶段主要存在一次分配差... 中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为深化改革、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不在“内外”而是“循环”,只有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现阶段主要存在一次分配差距过大、农民工收入偏低、基本社会保障平抑贫富差距的作用亟待提升和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贫富差距等问题。因此,为应对未来的世界经济大变局,应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 经济循环 国际国内双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低就业率成因:与俄罗斯的跨国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万海远 韩丽丽 申萌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7-100,共14页
在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背景下,开发我国老年劳动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8-2013年住户调查数据,通过与俄罗斯较长时期的跨国比较,发现中国老年人就业率偏低且持续下降,并进一步利用Oaxaca方法分解了就业率下降的贡... 在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背景下,开发我国老年劳动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8-2013年住户调查数据,通过与俄罗斯较长时期的跨国比较,发现中国老年人就业率偏低且持续下降,并进一步利用Oaxaca方法分解了就业率下降的贡献来源,由此解释了中国城镇老年人就业率较低的原因。研究发现,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劳动力市场禀赋及其分化才是我国老年人就业率较低且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相对于俄罗斯,中国城镇居民财富积累更快,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再加上年轻外来劳动力涌入形成的挤出效应,带来中国老年人就业意愿和就业竞争力的双重下降,由此就使得中国老年人就业率逐渐降低。因此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让老年劳动力顺利实现职业转换和工作岗位转变;改善小微企业营商环境,扩大老年人非正规就业机会;增加老年人职业培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获得较高教育技能的老年人工作更长的年限,并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就业率 禀赋特征 解释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的经济效应评估——基于微观模拟模型的测算 被引量:4
5
作者 万相昱 唐亮 +1 位作者 石雪梅 郑晓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3-100,共8页
基于全国企业微观调查数据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和现实需要的企业所得税微观模拟模型,对当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及对可行性重点改革方案进行反事实模拟对照分析发现,普惠性减税政策对于促进中国企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基于全国企业微观调查数据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和现实需要的企业所得税微观模拟模型,对当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及对可行性重点改革方案进行反事实模拟对照分析发现,普惠性减税政策对于促进中国企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与稳定社会就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当前企业所得税改革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错配问题,导致政策效应不协调。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以降低税率为主要减税手段进一步推进企业所得税改革,同时兼顾企业行为反应,平缓税率区间的跃迁幅度,并有效防范改革进程对企业造成的短期冲击。研究为企业所得税改革提供可借鉴的量化参考依据,并构建了中国企业所得税微观模拟建模和应用的完备范式,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国家科学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方法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税收归宿 微观模拟 减税降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差距与城镇女性的婚姻选择 被引量:3
6
作者 禹静 刘靖 邢春冰 《南方经济》 CSSCI 2012年第9期127-142,共16页
本文运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城镇地区男性收入差距对女性婚嫁行为的影响。我们先通过一个搜寻模型从理论上讨论了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的机制;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一个地区男性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女性越愿意增加其在婚... 本文运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城镇地区男性收入差距对女性婚嫁行为的影响。我们先通过一个搜寻模型从理论上讨论了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的机制;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一个地区男性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女性越愿意增加其在婚姻市场中的搜寻时间,具体表现为女性更倾向于暂时选择单身,推迟结婚年龄。本文的结果还表明,女性的婚姻选择对中等收入以上的男性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加敏感;大城市中的男性收入差距对女性婚姻选择的影响要高于中小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婚姻选择 搜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 被引量:2
7
作者 万海远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1-31,共1页
居民收入增长基本稳定。首先,全国居民收入增长平稳。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均超过8.7%,远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其次,城乡居民增收态势稳定。在2012-2016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而农村居民年均增... 居民收入增长基本稳定。首先,全国居民收入增长平稳。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均超过8.7%,远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其次,城乡居民增收态势稳定。在2012-2016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而农村居民年均增长11.8%;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增长都延续了2008-2012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增长 增长速度 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等收入者 年均实际增长 地区经济差距 国家统计局 区域差距 国民总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多维贫困的测度与分解 被引量:55
8
作者 沈扬扬 Sabina Alkire 詹鹏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18,共16页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调查数据(CFPS),依据全球MPI标准,测算并分析了中国的多维贫困状况。研究发现,中国的多维贫困程度并不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多维贫困有着显著的影响;贫困人群普遍在健康、教育等方面遭...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调查数据(CFPS),依据全球MPI标准,测算并分析了中国的多维贫困状况。研究发现,中国的多维贫困程度并不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多维贫困有着显著的影响;贫困人群普遍在健康、教育等方面遭受了剥夺,但细化到各群组,指标贡献度各有差异;经济贫困与多维贫困的交叠程度呈跨期递减趋势。总体而言,中国以发展为中心的扶贫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时也预示了中国在2020年前全面奔向小康社会、实现减贫目标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经济贫困 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选择效应与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工资差距——基于两部门模型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柳 沈扬扬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137,155,共24页
本文在两部门模型视角下研究了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工资差距问题,尤其关注就业选择效应。分析表明,劳动者对部门的选择是基于就业价值的比较,这允许模型的均衡结果偏离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的“一价定律”,因为可以存在工资差异。基于201... 本文在两部门模型视角下研究了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工资差距问题,尤其关注就业选择效应。分析表明,劳动者对部门的选择是基于就业价值的比较,这允许模型的均衡结果偏离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的“一价定律”,因为可以存在工资差异。基于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本文使用Copula方法来估计转换回归模型,以控制就业选择效应和放松联合正态性的限制性假设。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公共部门由2013年的正向工资溢价(6.0%)转变为2018年的负向工资溢价(-0.1%),再次出现“工资惩罚”现象;两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存在异质性,处理组的平均处理效应在两个年份分别为37.5%和10.6%,非处理组的平均处理效应则分别为-11.5%和4.7%,这说明实际选择公共部门的个体更可能获得比在反事实情况下更高的工资;其异质性还反映在教育、性别和合同类型等特征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选择 公共部门 工资差距 COPUL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子定价模型的时变特征与股市板块差异——基于时变参数似不相关方法的估计
10
作者 万相昱 张晨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158,共5页
文章放松因子定价模型中系数恒定不变的假设,考虑板块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基于中国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数据,利用时变参数似不相关方法估计三因子定价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因子定价模型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和板块差异。从截距项的估计... 文章放松因子定价模型中系数恒定不变的假设,考虑板块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基于中国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数据,利用时变参数似不相关方法估计三因子定价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因子定价模型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和板块差异。从截距项的估计结果来看,不同时间点的定价效率具有差异性。从市场因子载荷的估计结果来看,主板市场的系统风险具有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创业板市场中的大规模股票具有相同特征,小规模股票的系统风险随时间而降低。从规模因子载荷的估计结果来看,主板市场中规模效应随时间而增强,创业板市场则完全相反。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均没有发现显著的价值效应。另外,文章还发现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能够很好地解释系统风险的时间趋势和板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票定价 时变性 板块差异 时变参数似不相关方法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长效性作用分析——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 被引量:11
11
作者 黄杏子 沈扬扬 周云波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10,共14页
贫困家庭稳定脱贫是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重点。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2018年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的贫困脆弱性的影响,进而对政策的减贫长效性作用进行评估,并探讨政策发挥减贫长效性的作用机制... 贫困家庭稳定脱贫是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重点。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2018年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的贫困脆弱性的影响,进而对政策的减贫长效性作用进行评估,并探讨政策发挥减贫长效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显著降低贫困家庭9.8%的贫困脆弱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对于贫困脆弱性程度较高,因老致贫、因学致贫及因病致贫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降低作用更加显著,体现了政策关注慢性、深度贫困家庭的目标,成效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精准扶贫政策能够通过发挥良好的收入分配效应、资金支持效应与“扶志”效应,降低贫困家庭的脆弱性,发挥减贫长效性作用。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扶贫政策的制定需充分重视发挥政策的长效性作用,通过为贫困群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及发展条件,提高贫困群体自主脱贫、致富的志向,进而降低其返贫及陷入贫困陷阱的风险,实现稳定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政策 稳定脱贫 减贫长效性 贫困脆弱性 收入分配效应 “扶志”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确定相对贫困标准?——兼论“城乡统筹”相对贫困的可行方案 被引量:216
12
作者 沈扬扬 李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101,191,共12页
“相对贫困”在中国扶贫工作中是个新概念。相对贫困的内涵决定了扶贫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增收,同时要关注收入分配。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过渡,对中国未来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手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城乡差距较大的阶段使用“城乡... “相对贫困”在中国扶贫工作中是个新概念。相对贫困的内涵决定了扶贫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增收,同时要关注收入分配。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过渡,对中国未来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手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城乡差距较大的阶段使用“城乡一条相对贫困线”相对贫困标准,则八成以上贫困人口仍分布在农村,弱化了城镇贫困的重要性。建议分城乡设置相对贫困标准,并将相对贫困标准设定为(分城乡)居民中位收入的40%。利用CHIP2018数据计算,城镇相对贫困线约为12000元,贫困发生率为9%,折算得到城镇相对贫困人口约0.7亿人;农村相对贫困线约为5000元,贫困发生率约为11%,折算得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约0.6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贫困标准 贫困规模 城乡统筹 国际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岑 沈扬扬 +1 位作者 李实 赵永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5,205,共11页
相对贫困与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差距紧密相关,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换,必然要求中国扶贫治理战略随之转变。中国扶贫治理正迈入逐步建立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新阶段。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教育水平较低,收入构成、负债和金融资产情... 相对贫困与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差距紧密相关,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换,必然要求中国扶贫治理战略随之转变。中国扶贫治理正迈入逐步建立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新阶段。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教育水平较低,收入构成、负债和金融资产情况存在差别,相对贫困线以下存在不同类型的贫困状态。通过定量考察农村相对贫困人群的区域分布,发现其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关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方向和缓解相对贫困的机制设计,建议针对性地治理不同类别的相对贫困,以阶梯型、分类化措施持续缓解相对贫困;注重区域公平,以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为重要补充,为西部其他欠发达农村发展提供支持;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增强相对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市场化手段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增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 相对贫困 乡村振兴 贫困治理 长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