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宏观思考 |
王向远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9
|
|
2
|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 |
韩兆琦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1
|
|
3
|
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 |
杨利慧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4
|
|
4
|
后现代主义小说举隅——巴思的《迷失在游乐场中》 |
刘象愚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8
|
|
5
|
滋味说探源 |
李壮鹰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9
|
|
6
|
在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试论曹禺剧作“对宇宙间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 |
刘勇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5
|
|
7
|
汉武帝扩建乐府与西汉俗乐的兴盛 |
张斌荣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5
|
|
8
|
编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绍兴百俗图赞》序 |
钟敬文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
|
|
9
|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笔谈) 文学批评的理想形态 |
童庆炳
王珂
|
《河北学刊》
|
2000 |
2
|
|
10
|
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 |
邓魁英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
|
|
11
|
玄学价值论与诗学 |
张海明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
|
|
12
|
《原野》的象征意义 |
邹红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3
|
钟敬文先生的散文 |
郭志刚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4
|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生成论 |
纪德君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5
|
《史记》与《楚汉春秋》 |
李真瑜
|
《人文杂志》
|
1986 |
2
|
|
16
|
小品的突破与局限——从文体演变的角度看晚明小品的价值 |
张德建
|
《中国文学研究》
|
2000 |
7
|
|
17
|
川端康成小说的人物塑造 |
何乃英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18
|
重读《红楼梦》——对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尝试 |
李春青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9 |
3
|
|
19
|
论东方文学的历史地位 |
何乃英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20
|
中西方对自然美的发现 |
王一川
|
《江汉论坛》
|
198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