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柚苷酶的生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朱运平 郗梦露 +2 位作者 白雪 李秀婷 刘瑞山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5-160,共6页
柚苷酶体系由α-L-鼠李糖苷酶和β-D-葡萄糖苷酶组成,不同来源的柚苷酶性质不同,现在柑橘加工的主要产品柑橘汁的主要面临问题是蜜柚中的苦味物质,柚苷酶可以水解柚皮苷使果汁苦味减轻,是果汁脱苦的关键酶,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柚苷酶方面... 柚苷酶体系由α-L-鼠李糖苷酶和β-D-葡萄糖苷酶组成,不同来源的柚苷酶性质不同,现在柑橘加工的主要产品柑橘汁的主要面临问题是蜜柚中的苦味物质,柚苷酶可以水解柚皮苷使果汁苦味减轻,是果汁脱苦的关键酶,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柚苷酶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而且我国缺乏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高产酶菌株,这就极大限制了应用,本文主要介绍柚苷酶的酶学性质、微生物生产方法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苷酶 α-L-鼠李糖苷酶 发酵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和电子鼻技术研究籼米口腔加工过程中的风味释放 被引量:3
2
作者 赛里木汗·阿斯米 任欣 +2 位作者 张敏 刘东晓 关丽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61-268,共8页
为研究籼米米饭在口腔加工过程的风味释放规律,通过志愿者对籼米米饭进行咀嚼制备不同咀嚼阶段食团,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法和电子鼻技术对比分析籼米在不同口腔加工阶段挥发... 为研究籼米米饭在口腔加工过程的风味释放规律,通过志愿者对籼米米饭进行咀嚼制备不同咀嚼阶段食团,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法和电子鼻技术对比分析籼米在不同口腔加工阶段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及标志性差异物。电子鼻结果分析表明,咀嚼前、后籼米米饭风味与咀嚼过程中有显著差异。GC-IMS分析共分离鉴定出33种风味物质。与咀嚼前相比,咀嚼过程中食团的醛类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62.01%、47.60%、69.19%和71.78%,醇类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59.89%、42.59%、29.94%和17.73%,酮类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31.92%、17.87%、34.92%和38.45%。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1种米饭特征性化合物,包括己醛(单体)、己醛(二聚体)、辛醛、庚醛、1-丙醇(单体)、1-丁醇、2,3-戊二酮、2-庚酮、2-戊基呋喃、D-柠檬烯(单体)和D-柠檬烯(二聚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米 口腔加工 电子鼻 挥发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馒头发酵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滕超 曲玲玉 +3 位作者 孙伟哲 戴浩晨 孙宝国 李秀婷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共5页
本文总结了我国馒头的主要发酵剂类型,并详细论述了传统发酵剂中主要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对馒头品质的影响,介绍了传统发酵剂对馒头风味的影响以及当前馒头发酵剂多菌种复合发酵方式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馒头 传统发酵剂 酵母菌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组分对米蛋白功能性质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张敏 殷东 王长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1-57,共7页
以不同配比米蛋白组分的样品为试材,比较各样品的功能性质变化,明确各蛋白组分对蛋白产品品质影响的差异,为今后进行分子设计和重组生产米蛋白产品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各蛋白样品的溶解性,乳化特性,起泡特性,持水性/持油性等功能性质研究... 以不同配比米蛋白组分的样品为试材,比较各样品的功能性质变化,明确各蛋白组分对蛋白产品品质影响的差异,为今后进行分子设计和重组生产米蛋白产品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各蛋白样品的溶解性,乳化特性,起泡特性,持水性/持油性等功能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米糠浓缩蛋白的溶解性比大米浓缩蛋白高200%左右;米糠蛋白各功能性质显著优于大米蛋白,但大米蛋白的起泡稳定性比米糠蛋白提高近20%。米蛋白中的清蛋白提高产品的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降低起泡稳定性;醇溶蛋白提高产品的乳化特性;谷蛋白提高产品的起泡稳定性。蛋白产品的功能性质与蛋白组分的组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蛋白 大米蛋白 蛋白组分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马铃薯全粉对面条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郑开迪 梁杉 +2 位作者 张敏 朱永 李欣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9-245,共7页
采用电子鼻分析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小麦面条和马铃薯面条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通过双因素方法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载荷分析,研究添加马铃薯全粉以及面条种类对面条风味物质及挥发性气味的影... 采用电子鼻分析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小麦面条和马铃薯面条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通过双因素方法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载荷分析,研究添加马铃薯全粉以及面条种类对面条风味物质及挥发性气味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子鼻能很好地区分不同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面条。6种面条的挥发性气味差异主要表现在无机硫类和短链烷烃类物质上。醛类化合物是面条的主要风味化合物,随着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增加,面条挥发性气味明显增强,生鲜面中风味化合物越来越丰富。20%马铃薯全粉含量的生鲜面和挂面在气味上有一定相似性,但两者风味物质含量依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己醛、正己醇、2-戊基呋喃为马铃薯生鲜面中相对含量最高的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2-戊基呋喃、己醛、反-2-壬烯醛为马铃薯挂面中相对含量最高的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面条种类和添加马铃薯全粉对面条风味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添加马铃薯全粉的影响更为显著。香叶基丙酮只存在于马铃薯面条中,与配料中添加马铃薯全粉直接相关。结果表明,添加马铃薯全粉对面条挥发性风味物质具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面条 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米色素在超声场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周澍堃 曹雁平 黄正华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6,共6页
研究黑米色素在超声场中稳定特性,探讨了初始浓度、p H、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黑米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判断反应级数,计算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并与非超声环境相比较。发现在超声条件下,黑米色素在偏酸性环境下随着溶液p ... 研究黑米色素在超声场中稳定特性,探讨了初始浓度、p H、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黑米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判断反应级数,计算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并与非超声环境相比较。发现在超声条件下,黑米色素在偏酸性环境下随着溶液p H降低,稳定性增加。黑米色素溶液浓度对稳定性影响较小。但黑米稳定性随反应温度,超声频率以及超声功率的升高而下降。在相同超声频率下,超声功率越高,黑米色度稳定性越差。经过反应动力学分析,黑米色素在超声及非超声环境下,化学反应都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在超声场中,活化能为37697.94k J/mol,指前因子为3800.55s-1。在非超声环境下,活化能为39531.41k J/mol,指前因子为2887.07s-1。比较可知,超声可以降低活化能,增加有效分子碰撞次数,使降解反应更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米色素 超声 稳定性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许琳琳 刘慧乾 +4 位作者 张梦瑶 张慧静 李家兴 戚晨晨 王成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33-140,共8页
为筛选高产低温脂肪酶的菌株,并为脂肪酶的工业化开发提供生产资料。利用罗丹明B培养法从漠河县兴安落叶松林为主的林下土壤中分离出1株低温脂肪酶产生菌,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进行鉴定,并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确定该菌株为苏云金... 为筛选高产低温脂肪酶的菌株,并为脂肪酶的工业化开发提供生产资料。利用罗丹明B培养法从漠河县兴安落叶松林为主的林下土壤中分离出1株低温脂肪酶产生菌,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进行鉴定,并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确定该菌株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以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组为模板克隆脂肪酶基因Lip240,对Lip240进行异源表达以及酶学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脂肪酶Lip240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在4~30℃条件下处理6 h能维持60%以上的活性,是一种低温脂肪酶,最适pH为8.0。Ca^(2+)、Mn^(2+)、Fe^(2+)、Fe^(3+)和Cr^(3+)对脂肪酶Lip240的酶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酶具有较好的有机溶剂耐受性,SDS能够显著(P<0.05)抑制脂肪酶Lip240的酶活。该酶更偏好于水解中短链底物。该结论可为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低温脂肪酶的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脂肪酶 苏云金芽孢杆菌 基因克隆 异源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稻米的米饭风味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张敏 苗菁 +1 位作者 苏慧敏 王子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10-114,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技术对7种籼米、4种粳米共11种米饭样品的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粳米中风味化合物种类略高于籼米。米饭中关键风味化合物在粳米、籼米样品中存在显著差异,2-乙酰基-1-吡咯啉在籼米样品中...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技术对7种籼米、4种粳米共11种米饭样品的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粳米中风味化合物种类略高于籼米。米饭中关键风味化合物在粳米、籼米样品中存在显著差异,2-乙酰基-1-吡咯啉在籼米样品中未被检出;4-乙烯基苯酚只在粳米中被检测出;香草醛在粳米中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籼米;而籼米中1-辛烯-3-醇、戊醛、己醛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粳米。利用米饭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区分出粳米与籼米的品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米饭 风味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度蒸煮对马铃薯风味化合物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兵 张敏 梁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200-204,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嗅闻技术对蒸煮30~180 min时间内的马铃薯产品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过度蒸煮对马铃薯感官品质及风味的影响规律,在不同的蒸煮时间内分别检测到39、26、23、21、21、21种风味物质。随着蒸煮时...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嗅闻技术对蒸煮30~180 min时间内的马铃薯产品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过度蒸煮对马铃薯感官品质及风味的影响规律,在不同的蒸煮时间内分别检测到39、26、23、21、21、21种风味物质。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马铃薯由开始的肉黄色逐渐变暗,且不良风味不断增强;使马铃薯产品具有香味的己醛、壬醛、反-2-辛烯醛、癸醛、反,反-2,4-庚二烯醛、反-2-壬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等物质含量逐渐降低。随蒸煮时间延长,马铃薯的特征风味物质甲硫基丙醛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此外,受其他关键风味物质减少的影响,甲硫基丙醛增加了马铃薯产品整体风味的刺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蒸煮 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馒头老面中醋酸菌的鉴定及产酸条件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伟哲 曲玲玉 +3 位作者 滕超 安向宇 师雨梦 李良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90-194,204,共6页
自晋南地区传统馒头发酵剂(老面)中筛选出一株产酸量较高的醋酸菌(Q2534),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及产酸量优化研究。通过16S r DNA测序分析初步鉴定为热带醋酸杆菌(Acetobacter tropicalis)。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继续对... 自晋南地区传统馒头发酵剂(老面)中筛选出一株产酸量较高的醋酸菌(Q2534),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及产酸量优化研究。通过16S r DNA测序分析初步鉴定为热带醋酸杆菌(Acetobacter tropicalis)。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继续对发酵产酸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该菌株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32℃,转速140 r·min^(-1),p H6.0,乙醇体积分数3.4%(v/v),在此条件下产总酸量可达26.74 g/L。其结果对传统主食馒头发酵剂中醋酸菌资源的发掘及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菌 菌种鉴定 老面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运平 袁佐云 +2 位作者 李秀婷 肖林 刘文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1-154,159,共5页
为了探索制备含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降血糖功能性食品的新方法,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菌株,以价廉的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豆渣为原料,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考察指标,研究菌株固态发酵豆渣的发酵条件。... 为了探索制备含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降血糖功能性食品的新方法,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菌株,以价廉的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豆渣为原料,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考察指标,研究菌株固态发酵豆渣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细菌5具有较好的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力;接种量及豆渣品种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影响不明显,当接种量大于2%时,发酵豆渣提取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在50%以上,不同品种的发酵豆渣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在50%~57%之间;在豆渣含水量80%,初始pH6-8,发酵温度40℃的条件下发酵48h,发酵豆渣表现出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细菌5发酵豆渣获得降糖功能食品,可以大大提高豆渣的利用价值,为降糖功能食品的开发利用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固态发酵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豆腐发酵期间挥发性风味组分变化及其感官品质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宫俐莉 王蓓 +3 位作者 王绒雪 王娟 曹雁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1-86,共6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实验室自制奶豆腐发酵期间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对成品奶豆腐与牧民自制奶豆腐的感官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发酵期间共检出6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发酵初期(2~4 h)检测到45种,以脂肪...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实验室自制奶豆腐发酵期间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对成品奶豆腐与牧民自制奶豆腐的感官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发酵期间共检出6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发酵初期(2~4 h)检测到45种,以脂肪酸类物质为主;发酵中期(4~8 h)检测到27种,以醇类、酮类物质为主;发酵后期(8 h~成品)检测到44种,以酮类、芳香族类物质为主。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实验室自制奶豆腐较牧民自制奶豆腐口感更细腻,奶香味更浓郁;pH 4.6含氮量测定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自制奶豆腐 挥发性风味组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产己酸乙酯酵母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1
13
作者 秦立芹 殷欢 +4 位作者 成柳洁 龚艺 丁泽 李秀婷 范光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61,共7页
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的重要风味物质,提高浓香型基酒中己酸乙酯含量有助于提高其优质酒率。通过传统筛选方法从不同酒曲中筛选出1株高产己酸乙酯酵母,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条... 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的重要风味物质,提高浓香型基酒中己酸乙酯含量有助于提高其优质酒率。通过传统筛选方法从不同酒曲中筛选出1株高产己酸乙酯酵母,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条件。从源于不同酒曲的79株酵母中确定了1株高产己酸乙酯酵母,命名为Y9,并鉴定为Hyphopichia burtonii。酵母Y9具有优良的NaCl、葡萄糖、乙醇和己酸乙酯耐受性以及宽广的pH适应性,能够较好地适应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在糖度为14°Brix、初始pH 5.0、诱导温度22℃且静置发酵、乙醇体积分数8%、己酸体积分数0.04%、发酵时间60 h时,酵母Y9所产己酸乙酯质量浓度达到15.0 mg/L。该研究为产香酵母Y9更好地应用于白酒发酵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hopichia burtonii 己酸乙酯 白酒 菌种鉴定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对米饭食味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毕雪 赛里木汗·阿斯米 +2 位作者 张敏 周琦 杨再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8-14,共7页
研究脂肪酸对米饭食味的作用,以垦育38号为原料,采用米饭硬度黏度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快速黏度分析仪等测定添加油酸、亚油酸对米饭的质构特性、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添加量范围内,随脂肪酸添... 研究脂肪酸对米饭食味的作用,以垦育38号为原料,采用米饭硬度黏度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快速黏度分析仪等测定添加油酸、亚油酸对米饭的质构特性、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添加量范围内,随脂肪酸添加量的增加,油酸、亚油酸与大米淀粉形成的淀粉-脂质复合物增多,米饭的硬度分别升高了9.02%~30.97%、12.45%~29.10%,黏度分别降低了23.28%~53.44%、11.64%~30.17%;与亚油酸相比,油酸分子更易与大米淀粉形成复合物,对米饭黏度的降低作用更显著。添加油酸和亚油酸可显著提高大米淀粉的最终黏度和回生值,使最终黏度由198.88 RVU分别升至232.21 RVU和237.96 RVU,回生值由59.04 RVU分别升至126.96 RVU和90.96 RVU。与亚油酸相比,油酸对大米淀粉糊化特性和米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米饭 挥发性风味 淀粉-脂质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抽提玉米芯半纤维素结构变化及对酶解行为影响
15
作者 周明春 滕超 +3 位作者 李良军 张小涵 范光森 张珺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9-214,共6页
为提高富含木聚糖的农业废弃物再利用-高效制备低聚木糖,该研究以玉米芯为原料,通过水热预处理结合乙醇分级沉淀获得不同组分半纤维素,并利用分子质量测定、糖基结构及红外表征了半纤维素组分的基本特征,研究了半纤维素结构变化及对酶... 为提高富含木聚糖的农业废弃物再利用-高效制备低聚木糖,该研究以玉米芯为原料,通过水热预处理结合乙醇分级沉淀获得不同组分半纤维素,并利用分子质量测定、糖基结构及红外表征了半纤维素组分的基本特征,研究了半纤维素结构变化及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利用3倍体积的乙醇分离半纤维素时,木聚糖的得率达到最大为48.67%,醇沉获得的各木聚糖组分由木糖、葡萄糖、甘露糖等组成;分支度(木糖/阿拉伯糖)为6.61~16.10,木聚糖的沉淀主要受到木聚糖的分子质量和分支度2个因素的影响。以不同组分进行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分子质量分布系数较小同时分支度最小的组分,其K m及V max分别为(5.43±0.31)mg/mL和(154.9±2.33)U/mg,表现出的催化适应性明显高于其他组分,此结果显示分子质量及分支度可能是影响酶解效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芯 水热预处理 半纤维素 木聚糖 分支度 分子质量 酶促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