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沉管隧道中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47
1
作者 宋神友 聂建国 +3 位作者 徐国平 樊健生 唐亮 郭宇韬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20,共12页
沉管隧道在近年来修建的大型水下隧道工程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尤其是大型海底隧道。为研究沉管隧道的发展趋势,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文中综述了沉管隧道的历史,总结出其结构形式经历了钢壳-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钢板-混... 沉管隧道在近年来修建的大型水下隧道工程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尤其是大型海底隧道。为研究沉管隧道的发展趋势,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文中综述了沉管隧道的历史,总结出其结构形式经历了钢壳-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3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以配置横纵向隔板与加劲肋为特征的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优点突出,是未来大型沉管隧道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化研究与探讨。目前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针对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面外性能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已有设计方法应用了混凝土规范但较为保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进行3个抗弯梁式试验与3个抗剪梁式试验。试验研究发现已有抗弯设计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但其考虑受压翼缘局部屈曲的构造要求可进一步放宽;已有抗剪设计方法低于试验值较多,偏于保守。基于理论分析,文中进一步提出考虑钢-混凝土组合抗剪机制与工字钢腹板抗剪机制两种机制相结合的抗剪设计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且有一定富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 沉管隧道 巨型结构 面外性能 抗弯承载力 抗剪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节点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陶慕轩 聂建国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68,共8页
节点的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分析是其抗震性能评估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该文基于多尺度数值模型,对组合节点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的定量评价方法开展研究。提出采用"变形分量比例图"分析组合节点的变形机制... 节点的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分析是其抗震性能评估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该文基于多尺度数值模型,对组合节点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的定量评价方法开展研究。提出采用"变形分量比例图"分析组合节点的变形机制,该图可根据多尺度模型的位移结果直接计算得到。"变形分量比例图"反映了梁弯曲、柱弯曲、和节点域剪切三种主要变形分量随层间位移角以及层间位移方向角的变化规律,可直观地揭示组合节点在任意层间位移方向上的破坏形态。层间位移方向角对空间组合节点的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影响显著,必须利用"变形分量比例图"全面验算组合节点在任意可能层间位移方向上的破坏形态,并进一步优化设计确保任意可能地震入射方向上的预期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机制 破坏形态 组合节点 定量评价 层间位移角 层间位移方向角 变形分量比例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效精细化连梁计算单元的高层结构核心筒地震行为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丁然 陶慕轩 聂建国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79-84,90,共7页
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和核心筒在多高层结构体系中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基于所开发的用于钢筋混凝土连梁地震反应分析的考虑非线性剪切的纤维梁单元,结合常规不考虑非线性剪切的纤维梁单元和分层壳单元,在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2007r1)... 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和核心筒在多高层结构体系中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基于所开发的用于钢筋混凝土连梁地震反应分析的考虑非线性剪切的纤维梁单元,结合常规不考虑非线性剪切的纤维梁单元和分层壳单元,在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2007r1)平台上建立了一种新的联肢剪力墙和核心筒分析模型。模型分别采用所开发连梁单元、分层壳单元和常规纤维梁单元模拟钢筋混凝土连梁、剪力墙和边缘约束构件,具有高效、准确、建模方便的特点。首先利用相关联肢墙拟静力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随后对一31层高的核心筒结构进行地震反应模拟,重点对地震激励过程中核心筒内各处连梁的受力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与采用分层壳单元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本文提出的联肢剪力墙、核心筒计算模型为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平台的高层结构体系弹塑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连梁 联肢剪力墙 核心筒 纤维梁单元 非线性剪切 地震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致倒塌率的建筑抗大震和超大震设计标准
4
作者 陆新征 廖文杰 解琳琳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9年第6期20-23,共4页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49年以来,地震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超过3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20亿元[1-2],其中,地震造成的结构倒塌是灾害的主要原因[3]。因此,避免结构倒塌是防震减灾工作中最有效的措施,也是首...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49年以来,地震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超过3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20亿元[1-2],其中,地震造成的结构倒塌是灾害的主要原因[3]。因此,避免结构倒塌是防震减灾工作中最有效的措施,也是首要目标。1建筑结构抗大震和超大震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结构抗大震和超大震设计面临着以下问题:(1)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与抗震设防要求不匹配我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已明确提出第四级设防水准,即万年一遇的“极罕遇地震”[4],同时实际震害也表明结构会遭遇显著高于抗震设防标准的地震( 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等),并且造成大量结构倒塌。而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仍旧采用三水准设防,与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四级水准不匹配( 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强度指标 地震区划图 抗震设计 设计标准 最大考虑地震 结构倒塌 易损性曲线 倒塌率 抗倒塌能力 设防水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