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生态效益明显——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颖 王爱东 +1 位作者 胡阳 张东 《绿色中国》 2024年第14期70-73,共4页
加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提高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和健康水平,是目前林业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森林管护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成为重要课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主要是采用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和作物栽... 加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提高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和健康水平,是目前林业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森林管护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成为重要课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主要是采用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和作物栽培、选种技术等绿色、环保、无毒的手段减少有害生物的危害。它是提高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森林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2015年7月11日,通州区正式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以来,全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得到较快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研究 森林生物多样性 森林管护 作物栽培 有害生物 物理控制 绿色防控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国产诱芯及智能监测设备应用效果研究
2
作者 侯文超 王爱东 +2 位作者 胡阳 李晓曼 王琳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4-911,共8页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诱芯长期依赖日本进口,近年有国产诱芯逐渐涌现。为探究国产美国白蛾诱芯及智能监测设备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选择中捷四方自主开发的美国白蛾诱芯(Z1-Z5型)和日本进口诱芯(R型)开展了诱芯筛选试验,并对比其优化后(...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诱芯长期依赖日本进口,近年有国产诱芯逐渐涌现。为探究国产美国白蛾诱芯及智能监测设备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选择中捷四方自主开发的美国白蛾诱芯(Z1-Z5型)和日本进口诱芯(R型)开展了诱芯筛选试验,并对比其优化后(Za-Zc型)与国内另外两种美国白蛾诱芯(N型和H型)和日本进口诱芯(R型)的引诱效果,探究了智能监测设备AIM-lite-DL智能虫情性诱测报仪对美国白蛾的监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Z1、Z2、Z3、Z5型诱芯的引诱效果优于R型诱芯,Z型诱芯诱虫量约为R型诱芯的1.2~2.8倍;Za、Zb、Zc型诱芯引诱效果优于N型和H型诱芯,与R型诱芯之间无显著差异,Z型诱芯诱虫量约为N型和H型诱芯的8.5~33.7倍;试验采用的智能监测设备对美国白蛾成虫的监测与桶型诱捕器得到的美国白蛾种群动态一致,且智能监测设备的计数准确率平均可达到90%以上。Z型美国白蛾诱芯可应用于美国白蛾监测,智能监测设备计数准确率高,配合Z1型国产诱芯可用于美国白蛾的智能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性信息素 诱芯 智能监测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分昆虫多样性调查的传统灯诱法改进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阳 权子豪 +5 位作者 段曼微 严飞 李香 胡阳 张东 李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851-6861,共11页
昆虫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灯诱法是效率最高的昆虫采集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的灯诱方法存在诱集范围无法界定、采样流程标准性不足等问题。为此,使用自制的聚光灯诱箱(Spotlight Box Trap,SBT)作为改进灯诱方法,并使用灯... 昆虫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灯诱法是效率最高的昆虫采集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的灯诱方法存在诱集范围无法界定、采样流程标准性不足等问题。为此,使用自制的聚光灯诱箱(Spotlight Box Trap,SBT)作为改进灯诱方法,并使用灯诱帐(Moth Collecting Tent,MCT)作为传统灯诱法进行对照;以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与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样地,对两种灯诱装置采集的蛾类数量及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形态参数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价。共采集蛾类24科164种6728号,其中北京杨林分SBT采集19科93种1164号,MCT采集22科125种2573号;油松林分SBT采集21科87种1044号,MCT采集22科117种1947号。分析显示:(1)MCT采集的个体数量与物种数量均高于SBT,总体上SBT在不同样地间的数据误差水平更低。(2)两种灯诱装置采集的蛾类优势种组成显著不同(P<0.05);SBT共有种的数量比例始终高于MCT,即后者的特有种占比例更高。(3)总体上SBT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数据误差水平更低。(4)MCT采集的蛾类物种体型更大(体长约为SBT的1.20倍)、飞行能力更强(相关参数约为SBT的1.20倍至1.36倍)。结果表明,在林分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中,传统灯诱法的数据稳定性较差,对林分的代表性不足。聚光灯诱箱因其对光域的可控性和采集昆虫的规范性,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在森林昆虫多样性调查与监测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昆虫多样性 灯诱法 聚光灯诱箱 蛾类 采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受害白蜡林分的白蜡窄吉丁发生特点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硕 周在豹 +4 位作者 闫国增 柳絮飞 胡阳 姚圣忠 李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80,共10页
【目的】近年来白蜡窄吉丁危害对京津冀等地白蜡林造成了巨大压力,以致一些区域不得不更换树种。对北京市通州区白蜡林受危害情况进行评价,探究白蜡窄吉丁在不同程度受害林分的发生特点。【方法】对通州区12个3 km×3 km样区(36块样... 【目的】近年来白蜡窄吉丁危害对京津冀等地白蜡林造成了巨大压力,以致一些区域不得不更换树种。对北京市通州区白蜡林受危害情况进行评价,探究白蜡窄吉丁在不同程度受害林分的发生特点。【方法】对通州区12个3 km×3 km样区(36块样地)林分进行踏查,选取受害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3块白蜡林,通过每木检尺对树干不同区段窄吉丁羽化孔数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白蜡窄吉丁在林分内垂直发生和水平扩散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所有白蜡样地林均受到白蜡窄吉丁危害,轻度、中度、重度受害林分别占25%、50%、25%;相关标准地受害株率和虫口密度分别为:65.85%、0.4±1.8头/株,86.95%、7.4±6.9头/株和100%、30.2±15.1头/株。2)白蜡窄吉丁的危害从树干基部可至树干分叉处,其中1 m以下和2 m以上至分叉处虫孔数量显著少于中段1~2 m处(P<0.01);轻、中、重度受害林树干1~2 m处虫孔数量占比分别为72%、76%、69%。3)3种程度受害林虫孔水平分布的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58.07、4.92和4.70 m,相应的空间变异值为0.000、0.550、0.926,显示轻度受害林中幼虫种群呈随机分布,空间分布完全是由人为因素决定的,不具备空间相关性;中度受害林呈聚集分布,样点间距离小于4.92 m时呈聚集状态,大于该值时开始扩散,空间分布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占55.0%,人为因素占45.0%;重度受害林呈聚集分布,样点间距离小于4.70 m时种群呈聚集状态,大于该值时扩散,空间分布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影响占92.6%。【结论】白蜡窄吉丁对寄主植物极具侵染性,调查区域所有白蜡林均有其发生,本地区早期栽种的洋白蜡受害更为严重;白蜡窄吉丁在林分受害初期的空间分布完全受人为因素影响,随着林分受害情况进一步发展,空间分布受窄吉丁自身生物学习性的影响增大。本结论印证了白蜡窄吉丁大范围发生与该地区大面积营造白蜡林存在相关性的逻辑推理。鉴于白蜡窄吉丁危害的严重性和个体隐蔽性特点,白蜡苗木引种须严格限定于白蜡窄吉丁非发生区且不宜片植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窄吉丁 白蜡林 危害特点 种群空间分布 乡土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清林区天然林食叶害虫危害与林分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袁菲 刘曦 +2 位作者 赵佳丽 梁军 宋秀芬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58,共4页
为探讨汪清林区天然林中食叶害虫危害与林分特征的关系,在林区选取了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阔叶混交林3种类型林分共36块临时样地,比较了不同类型林分的食叶害虫为害率,分析了食叶害虫危害与立地条件、林分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 为探讨汪清林区天然林中食叶害虫危害与林分特征的关系,在林区选取了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阔叶混交林3种类型林分共36块临时样地,比较了不同类型林分的食叶害虫为害率,分析了食叶害虫危害与立地条件、林分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分间的食叶害虫为害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多重比较显示,食叶害虫为害率在林分间差异非常明显,即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食叶害虫为害率与针叶树比例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林木Simpson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林木Shannon-Wiener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食叶害虫为害率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显著。汪清林区天然林中食叶害虫危害格局符合"联合易感性"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食叶害虫 林分特征 多样性指数 联合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