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适宜临床应用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噪声环境下普通话言语测听(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test,MHINT)方案。方法对10名母语为普通话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MHINT测试。测试方案1: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静环境言语识别率测试(spee...目的探讨适宜临床应用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噪声环境下普通话言语测听(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test,MHINT)方案。方法对10名母语为普通话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MHINT测试。测试方案1: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静环境言语识别率测试(speech recognition scores,SRS)→固定信噪比SRS测试→言语识别阈测试(reception threshold of sentences,RTS);测试方案2:由难到易的顺序进行RTS测试→固定信噪比SRS测试→安静环境SRS测试。优化测试方案:预测试→对象以言语识别率得分高低分级→正式测试。结果①测试方案1:全体受试者安静环境SRS测试的完成率100%(10/10),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完成率50%(5/10);4名可完成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受试者接受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50%,2/4);②测试方案2:全体受试者依次接受RTS测试(完成率20%,2/10)、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50%,5/10)和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为100%,10/10);③优化测试方案:10名对象根据预测试SRS得分分级后,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其中4名进一步接受自适应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完成率50%,2/4)。结论根据预测试结果对受试者的言语能力进行分级,选取难度适中的测试方案进行测试,可提高言语测试的效率。根据助听装置使用者的言语能力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测试参数和合理的评估流程,将有利于MHINT测试在临床言语识别评估工作的推广使用。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耳聋婴幼儿选配助听器后言语产出能力的规律,探讨耳聋程度对患儿言语产出能力的影响,为这类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32名选配助听器的中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选配助听器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耳聋婴幼儿选配助听器后言语产出能力的规律,探讨耳聋程度对患儿言语产出能力的影响,为这类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32名选配助听器的中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选配助听器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6±9个月。根据耳聋程度(0.5~4kHz平均气导听阈)将患儿分为三组,A组为中度耳聋听阈为(41~60dB HL,5例),B组为重度耳聋听阈为(61~80dB HL,9例),C组为极重度耳聋听阈(≥81dB HL,18例)。分别在助听器选配前及选配后1、3、6、9、12个月时采用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对各组患儿的言语产出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B组和C组患儿言语产出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而A组患儿无显著提高(P>0.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A、B两组患儿间在助听器选配前和选配后1、3、6、9、12个月各评估阶段的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与C及B与C各两组患儿之间在上述各评估阶段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也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和极重度聋婴幼儿在选配助听器1年内其言语产出能力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耳聋程度对选配助听器婴幼儿言语产出能力存在一定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音调的能力。方法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MUMU)评估12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听力正常组,男5例,女7例)与12例人工耳蜗使用者(人工耳蜗组,男5例,女7例)的年龄与音乐经...目的探讨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音调的能力。方法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MUMU)评估12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听力正常组,男5例,女7例)与12例人工耳蜗使用者(人工耳蜗组,男5例,女7例)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的匹配程度。使用Fitzgerald等开发的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中的音调辨差阈值测试、旋律辨别与和弦辨别测试评估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乐音调感知能力。结果听力正常组与人工耳蜗组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相匹配。人工耳蜗组F3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16.2个1/4音,C4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6.2个1/4音,均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人工耳蜗组的旋律辨别测试平均正确率为69.8%,和弦辨别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72.4%,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组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使用时间与其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均与其音调辨差阈值显著相关(P<0.05)。结论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调辨差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人,但个体差异较大,其音乐音调感知能力与人工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佩戴时间以及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引起的主观鼻堵症状与鼻阻力和鼻声反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RR2四相鼻阻力计测量吸气、呼气过程的有效阻力(effective resistance in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 process, Reffin, Reflex);吸气、呼...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引起的主观鼻堵症状与鼻阻力和鼻声反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RR2四相鼻阻力计测量吸气、呼气过程的有效阻力(effective resistance in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 process, Reffin, Reflex);吸气、呼气过程的顶点阻力(vertex resistance in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 process, VRin, VRex );同时利用Eccovision鼻声反射仪测量距前鼻孔0~1cm,1~2cm,2~5em,5~7cm的鼻腔容积(nasalvolumefrom0~1em,1—2cm,2~5cm,5~7cm:V1,V1-2,V2-5,V5-7),鼻腔的最小横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CA)及其距前鼻孔的趴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ostril to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D)。结果第1组中,鼻堵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与鼻腔阻力、鼻腔容积及最小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ffin、Reflex、VRin、VRex分别和V1-2、V2-5、V5-7及MCA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ffin、Reflex、VRin、VRex在第1组与第2组间、第1组和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第2和第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1组与第2组间、第1组和第3组间,V1、V1-2和M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V:。V。和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和第3组间,V1、V1-2、V2-5、V5-7、MCA和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的MD较其他2组明显后移,接近距前鼻孔2cm的位置。结论在有鼻堵症状的鼻中隔偏曲患者中,四相鼻阻力的测量结果和鼻声反射的测量结果无显著的相关性,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堵症状不仅取决于偏曲的程度,而且取决于偏曲的范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适宜临床应用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噪声环境下普通话言语测听(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test,MHINT)方案。方法对10名母语为普通话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MHINT测试。测试方案1: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静环境言语识别率测试(speech recognition scores,SRS)→固定信噪比SRS测试→言语识别阈测试(reception threshold of sentences,RTS);测试方案2:由难到易的顺序进行RTS测试→固定信噪比SRS测试→安静环境SRS测试。优化测试方案:预测试→对象以言语识别率得分高低分级→正式测试。结果①测试方案1:全体受试者安静环境SRS测试的完成率100%(10/10),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完成率50%(5/10);4名可完成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受试者接受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50%,2/4);②测试方案2:全体受试者依次接受RTS测试(完成率20%,2/10)、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50%,5/10)和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为100%,10/10);③优化测试方案:10名对象根据预测试SRS得分分级后,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其中4名进一步接受自适应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完成率50%,2/4)。结论根据预测试结果对受试者的言语能力进行分级,选取难度适中的测试方案进行测试,可提高言语测试的效率。根据助听装置使用者的言语能力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测试参数和合理的评估流程,将有利于MHINT测试在临床言语识别评估工作的推广使用。
文摘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耳聋婴幼儿选配助听器后言语产出能力的规律,探讨耳聋程度对患儿言语产出能力的影响,为这类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32名选配助听器的中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选配助听器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6±9个月。根据耳聋程度(0.5~4kHz平均气导听阈)将患儿分为三组,A组为中度耳聋听阈为(41~60dB HL,5例),B组为重度耳聋听阈为(61~80dB HL,9例),C组为极重度耳聋听阈(≥81dB HL,18例)。分别在助听器选配前及选配后1、3、6、9、12个月时采用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对各组患儿的言语产出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B组和C组患儿言语产出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而A组患儿无显著提高(P>0.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A、B两组患儿间在助听器选配前和选配后1、3、6、9、12个月各评估阶段的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与C及B与C各两组患儿之间在上述各评估阶段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也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和极重度聋婴幼儿在选配助听器1年内其言语产出能力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耳聋程度对选配助听器婴幼儿言语产出能力存在一定影响。
文摘目的探讨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音调的能力。方法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MUMU)评估12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听力正常组,男5例,女7例)与12例人工耳蜗使用者(人工耳蜗组,男5例,女7例)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的匹配程度。使用Fitzgerald等开发的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中的音调辨差阈值测试、旋律辨别与和弦辨别测试评估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乐音调感知能力。结果听力正常组与人工耳蜗组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相匹配。人工耳蜗组F3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16.2个1/4音,C4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6.2个1/4音,均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人工耳蜗组的旋律辨别测试平均正确率为69.8%,和弦辨别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72.4%,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组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使用时间与其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均与其音调辨差阈值显著相关(P<0.05)。结论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调辨差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人,但个体差异较大,其音乐音调感知能力与人工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佩戴时间以及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相关。
文摘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引起的主观鼻堵症状与鼻阻力和鼻声反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RR2四相鼻阻力计测量吸气、呼气过程的有效阻力(effective resistance in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 process, Reffin, Reflex);吸气、呼气过程的顶点阻力(vertex resistance in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 process, VRin, VRex );同时利用Eccovision鼻声反射仪测量距前鼻孔0~1cm,1~2cm,2~5em,5~7cm的鼻腔容积(nasalvolumefrom0~1em,1—2cm,2~5cm,5~7cm:V1,V1-2,V2-5,V5-7),鼻腔的最小横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CA)及其距前鼻孔的趴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ostril to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D)。结果第1组中,鼻堵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与鼻腔阻力、鼻腔容积及最小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ffin、Reflex、VRin、VRex分别和V1-2、V2-5、V5-7及MCA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ffin、Reflex、VRin、VRex在第1组与第2组间、第1组和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第2和第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1组与第2组间、第1组和第3组间,V1、V1-2和M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V:。V。和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和第3组间,V1、V1-2、V2-5、V5-7、MCA和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的MD较其他2组明显后移,接近距前鼻孔2cm的位置。结论在有鼻堵症状的鼻中隔偏曲患者中,四相鼻阻力的测量结果和鼻声反射的测量结果无显著的相关性,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堵症状不仅取决于偏曲的程度,而且取决于偏曲的范围。
文摘目的对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儿童的开放式听觉言语能力进行评估,以期获得其听觉言语发育特性。方法选取听觉言语能力已达到进行开放式言语测试的27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CI组),按照从易到难的测试方法和顺序,依次进行声场下普通话儿童词汇相邻性双音节易词-双音节难词-单音节易词-单音节难词及儿童版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 for children,MHINT-C)的安静环境-非植入侧噪声-植入侧噪声-前方噪声的测试。将获得的数据与年龄相匹配的听力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27例CI儿童均能进行词汇相邻性测试,其中9例能进行安静环境下句子测试,7例能进行更高难度的噪声环境下的句子测试;双音节难易词表间、单音节难易词表间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易词得分均明显高于难词;能进行噪声下言语测试的儿童,噪声在非植入侧、植入侧和前方的言语识别阈(speech response threshold,SRT)分别为4.38±3.43、8.76±4.18、9.15±3.39dB S/N,噪声在非植入侧与噪声在植入侧和前方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在前方与噪声在植入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静环境下CI儿童的MHINT-C的SRT与听力正常儿童相差31.5dB S/N,噪声在前方、非植入侧和植入侧环境下分别相差13.4、15.2、19.7dB S/N。结论 CI儿童与听力正常儿童一样均对语音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对易词的识别好于难词;两者听觉言语发育遵循同样的轨迹,但CI儿童相对滞后;聆听技巧的掌握及发挥双耳对噪声的压制作用对CI儿童言语理解尤其是噪声环境下的言语理解有帮助。
文摘目的分析与探讨梅尼埃病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 90例梅尼埃病患者,收集纯音听阈、耳鸣匹配结果,记录耳鸣侧别、时间、睡眠质量,使用耳鸣残障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进行评价。结果 1患者平均年龄48.08±10.28岁,男女比例为1.09:1;耳鸣主调频率匹配为低频和言语频率耳鸣者65例(72.2%);响度匹配为响度〈10d B SL者(51例,56.7%),≥10d BSL者(39例,43.3%),其中以5-9d B SL最多,为30例(33.3%);≥15d B SL者最少,为15例(16.7%);持续性耳鸣患者77例(85.6%);单侧耳鸣患者68例(75.6%);有睡眠障碍者28例(31.1%)。2耳鸣响度较大(F=3.203,P=0.027)、睡眠质量较差(t=2.813,P=0.006)和持续性耳鸣(t=3.018,P=0.003)的患者其THI评分高于耳鸣响度较小、睡眠质量较好和间断性耳鸣的患者。双侧耳鸣患者THI评分高于单侧耳鸣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2,P=0.062)。不同性别、听力损失水平和耳鸣频率的患者THI评分间无明显差异(P〉0.05)。3耳鸣影响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耳鸣严重程度与耳鸣响度[P=0.0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9~1.151,优势比(odds ratio,OR)=1.083]、睡眠质量(P=0.011,95%CI1.288~6.931,OR=2.986)和耳鸣持续时间(P=0.007,95%CI1.559~16.265,OR=5.033)有关。结论梅尼埃病患者的耳鸣常常为低频、持续性的。耳鸣的严重程度与耳鸣的响度、睡眠质量和耳鸣的持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