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主产区素心蜡梅代谢产物比较分析
1
作者 周丹 童宇航 +3 位作者 赵彦贝 张林玉 王梓煦 李庆卫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目的]探讨主要产区素心蜡梅次生代谢物组分,通过筛选和分析河南鄢陵和重庆北碚素心蜡梅的差异次生代谢物及其差异代谢途径,为蜡梅的道地产区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对两个... [目的]探讨主要产区素心蜡梅次生代谢物组分,通过筛选和分析河南鄢陵和重庆北碚素心蜡梅的差异次生代谢物及其差异代谢途径,为蜡梅的道地产区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对两个产地盛花期的样本进行代谢组分析[结果]1)两个产地的样本中共鉴定出2175种次生代谢物,按化学结构主要分为13类,其中黄酮类物质种类占比最大,共387种,其次是酚酸类、脂质、生物碱、萜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木脂素和香豆素、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醌类、鞣质和甾体。2)相比于重庆素心蜡梅,河南素心蜡梅共有613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346种代谢物的含量显著上调,包括79种酚酸类,52种黄酮,38种生物碱,32种有机酸,27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4种萜类,8种脂质,7种醌类,7种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和38种其他类。3)根据KEGG注释,129种差异代谢物被注释至83条代谢途径。其中,苯丙烷生物合成、黄酮类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ABC转运体等通路的差异代谢物富集较多,苯丙烷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二萜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5条代谢通路富集显著。[结论]两个主产区素心蜡梅中共检测到2175种次生代谢物,不同产区素心蜡梅在次生代谢物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包括613种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酚酸类和黄酮类。其中,杜仲脂素A和七叶树碱是区分两个主产区素心蜡梅的关键标志物。苯丙烷生物合成、黄酮类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ABC转运体等通路的差异代谢物较多,苯丙烷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二萜生物合成的差异代谢物富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功能化合物 次生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分析
2
作者 杨洁 《花卉》 2022年第10期10-12,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逐渐加快,园林景观与水体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日益增多,其中水生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园林水景与水生植物不仅能够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体验与感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逐渐加快,园林景观与水体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日益增多,其中水生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园林水景与水生植物不仅能够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体验与感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当前水生植物种植及养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文章以常见的水生植物为例,对其种植环境及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水生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的具体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种植 养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龄侧柏古树扦插生根过程中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常二梅 董遥 +4 位作者 刘建锋 贾子瑞 李香 赵秀莲 郭伟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2-590,共9页
为探讨树龄对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古树扦插生根的影响及扦插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从树龄分别为5、100、300、700天的侧柏母树上取插穗进行扦插繁殖,以4个不同生根阶段(0 d(S1,扦插前)、35 d(S2,愈伤组织形成期)、65 d(S3,不定根... 为探讨树龄对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古树扦插生根的影响及扦插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从树龄分别为5、100、300、700天的侧柏母树上取插穗进行扦插繁殖,以4个不同生根阶段(0 d(S1,扦插前)、35 d(S2,愈伤组织形成期)、65 d(S3,不定根形成期)、95 d(S4,不定根伸长期))插穗基部的韧皮部为材料,测定生理指标含量的动态变化,并统计生根率和生根数量。结果表明:取自侧柏古树插穗与幼树插穗相比,生根率显著降低、生根数量显著减少(P<0.05)。取自5年侧柏的插穗的营养物质(总糖、总蛋白)含量、抗氧化酶(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激素[内源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含量在4个扦插生根阶段显著高于侧柏古树(P<0.05),说明这些物质含量高有利于插穗生根。丙二醛(MDA)、脱落酸(ABA)、赤霉素(GA)含量随侧柏树龄的增长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P<0.05),说明侧柏古树插穗的有害物质和抑制生根的激素含量较多。营养物质(总糖、总蛋白)、激素(IAA、GA)含量在4个生根阶段中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S3时最高(P<0.05)。相反,ABA含量在S3时显著低于其他3个阶段(P<0.05),说明不定根形成阶段(S3)是扦插过程中的关键阶段,ω(IAA)/ω(ABA)、ω(ZR)/ω(ABA)比值越大,越有利于不定根形成。树龄显著影响侧柏扦插生根率,但是,不同年龄的侧柏古树的扦插生根率差异不显著。而有利于扦插生根的营养物质(总糖、总蛋白)、抗氧化酶(PPO、POD、SOD)活性、激素(IAA、ZR)含量少是侧柏古树生根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古树 扦插 生理生化 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树不同发育时期胚珠石蜡切片制备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祁永梁 李亚鹏 +11 位作者 李世安 刘克林 岳涵 郑为军 余海 胡瑞阳 任俊杰 欧国范 张淑敏 于立新 孙宇涵 李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2,共9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适宜槲树子房或胚珠石蜡切片的制作体系,为后续槲树胚胎发育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将材料以60 d为界分为60 d前和60 d后两部分,对材料处理方式(授粉60 d前后的材料分别进... 【目的】建立并优化适宜槲树子房或胚珠石蜡切片的制作体系,为后续槲树胚胎发育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将材料以60 d为界分为60 d前和60 d后两部分,对材料处理方式(授粉60 d前后的材料分别进行仅保留子房与胚珠处理)、浸蜡时间(18,24,36 h)与浸蜡条件(60℃烘箱内抽真空处理0,6,8,12 h)、切片厚度(6,8,10μm)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以授粉70 d样品切片为材料,对染色方法(染色液分别为5 g/L苏木精、1 g/L甲苯胺蓝和10 g/L番红-固绿)及染色时间(1,2,5,10,15 min)进行优化,建立适合槲树胚珠的石蜡切片制备体系。【结果】授粉60 d前的样品仅保留子房部分,授粉60 d后的样品仅保留胚珠,两者在50℃烘箱经甘油乙醇浸泡48 h的软化处理后,所得切片效果最佳,可避免蜡带破裂等不良现象出现。将浸蜡时间延长至36 h,并于第1次浸纯蜡过程中在60℃烘箱内先进行12 h抽真空处理,可保证发育后期体积较大材料的充分浸蜡;脱蜡前将玻片进行3 h抽真空处理,可明显降低脱片率;授粉60 d前样品的切片厚度以8μm为宜,授粉60 d及以后的样品以10μm最佳。槲树胚株石蜡切片制备时,采用5 g/L苏木精染色5 min时的制片效果最好。【结论】建立并优化了槲树不同发育时期子房或胚珠石蜡切片的制备体系,采用该优化体系可获得蜡带连续、结构完整、染色均匀、背景清晰的槲树子房或胚珠切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树胚珠 胚胎发育 石蜡切片 制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树雌花和种子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5
作者 祁永梁 柯梦 +5 位作者 吴志勇 佀化玙 刘克林 岳涵 孙宇涵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6,共10页
【目的】阐明槲树雌花发育的生殖周期和发育时序特征。【方法】以人工控制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生理指标测定和石蜡切片等检测方法,对授粉前后不同发育时期雌花及子房的外部形态、种子发育进程和败育动... 【目的】阐明槲树雌花发育的生殖周期和发育时序特征。【方法】以人工控制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生理指标测定和石蜡切片等检测方法,对授粉前后不同发育时期雌花及子房的外部形态、种子发育进程和败育动态进行观察。【结果】(1)在雌花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刺苞逐渐变硬,苞片由绿转黄,柱头不断萎缩,花柱不断缩短;子房体积不断膨大,外围壳斗逐渐增厚,于授粉后140 d左右形成棕褐色橡子。(2)授粉后17 d,胚珠发育完成;授粉后30 d,胚囊发育成熟;授粉后38 d,初生胚乳核出现,原胚形成;之后经过了大约13 d休眠后,依次经历球型胚、心型胚、鱼雷胚和子叶胚的分化;而胚乳作为滋养组织,一直处于高度分裂状态,在种子成熟期被子叶全部吸收利用,最终收获无胚乳的成熟种子。(3)初步明确了槲树种胚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共存在2次败育高峰期,分别在授粉后69 d和99 d。(4)种子败育的表观形态主要表现为败育胚子房壁褐化、胚珠皱缩,显微结构上则主要表现为珠被发育异常、胚胎畸形或空腔胚囊。【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槲树雌花分化和种子形成过程外部形态变化与内部解剖特点之间的关系,可为今后栎属胚胎学研究、开花结实机理和胚败育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树 雌花分化 种子形成 胚胎发育 败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雄性毛白杨嫩枝扦插技术研究
6
作者 司瑞新 李世安 +2 位作者 崔劲 赵玲 马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21-124,共4页
采用以基质配比、吲哚丁酸(IBA)质量浓度、处理时间为因素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以古毛白杨雄株经组培繁育的5龄子代的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研究古雄性毛白杨嫩枝扦插技术,综合不同基质配比床面反射光强及叶面温度等因素影响,得出... 采用以基质配比、吲哚丁酸(IBA)质量浓度、处理时间为因素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以古毛白杨雄株经组培繁育的5龄子代的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研究古雄性毛白杨嫩枝扦插技术,综合不同基质配比床面反射光强及叶面温度等因素影响,得出古雄性毛白杨嫩枝在珍珠岩∶蛭石(体积比1∶1)的基质配比中扦插生根效果明显高于蛭石、珍珠岩;在该基质配比的基础上,采用IBA 500 mg/L或IBA 1 000 mg/L浸泡插穗基部10、30、60 min,均能获得90%以上的生根率,平均每株生根数在7.0~8.7条,其中,以珍珠岩∶蛭石(体积比1∶1)+IBA 1 000 mg/L+浸泡30 min生根效果最佳,扦插生根率可达98.3%,每株平均生根数为8.2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扦插 古树 飞絮 雄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柏古树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6
7
作者 常二梅 江泽平 +4 位作者 刘建锋 贾子瑞 李香 张健强 赵秀莲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49,共9页
[目的]攻克侧柏古树在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消毒不彻底、褐化严重、分生能力弱等技术难点,建立侧柏古树的组织培养体系。[方法]以树龄约3000年侧柏古树当年生的新梢为外植体,经过消毒灭菌处理获得无菌外植体。通过筛选适宜的培养基和激素,... [目的]攻克侧柏古树在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消毒不彻底、褐化严重、分生能力弱等技术难点,建立侧柏古树的组织培养体系。[方法]以树龄约3000年侧柏古树当年生的新梢为外植体,经过消毒灭菌处理获得无菌外植体。通过筛选适宜的培养基和激素,建立侧柏古树组织培养体系。[结果]外植体用0.3%HgCl2消毒10 min的灭菌效果最好,污染率为25.81%,成活率为54.82%。侧柏古树组织培养基的糖源用3%蔗糖的效果比3%葡萄糖更佳。抗氧化剂与吸附剂试验结果表明,在外植体启动培养基中加入3.00 g·L^(−1)活性碳,外植体褐化率最低。侧柏古树组织培养的最佳初代培养基为:1/2MS+NAA 0.2 mg·L^(−1)+6-BA 0.1 mg·L^(−1),不定芽诱导率为32.05%,芽生长快,嫩绿且粗壮。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 0.05 mg·L^(−1)+NAA 0.2 mg·L^(−1)+KT 0.1 mg·L^(−1),增殖系数为1.93,绿色芽生长快且粗壮。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WPM+NAA 0.5 mg·L^(−1)+IBA 0.5 mg·L^(−1),生根率达到9.12%,每株平均生根数为2.67,平均根长为1.23 cm。总共获得24株生根苗,2个月后2株有红根出现,嫩芽继续生长,成功获得侧柏古树组织培养生根苗。[结论]侧柏古树培养基的选择、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是侧柏古树增殖培养和不定根形成的重要因素,此实验为其他柏科树木组织培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古树 组织培养 褐化 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分昆虫多样性调查的传统灯诱法改进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阳 权子豪 +5 位作者 段曼微 严飞 李香 胡阳 张东 李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851-6861,共11页
昆虫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灯诱法是效率最高的昆虫采集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的灯诱方法存在诱集范围无法界定、采样流程标准性不足等问题。为此,使用自制的聚光灯诱箱(Spotlight Box Trap,SBT)作为改进灯诱方法,并使用灯... 昆虫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灯诱法是效率最高的昆虫采集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的灯诱方法存在诱集范围无法界定、采样流程标准性不足等问题。为此,使用自制的聚光灯诱箱(Spotlight Box Trap,SBT)作为改进灯诱方法,并使用灯诱帐(Moth Collecting Tent,MCT)作为传统灯诱法进行对照;以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与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样地,对两种灯诱装置采集的蛾类数量及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形态参数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价。共采集蛾类24科164种6728号,其中北京杨林分SBT采集19科93种1164号,MCT采集22科125种2573号;油松林分SBT采集21科87种1044号,MCT采集22科117种1947号。分析显示:(1)MCT采集的个体数量与物种数量均高于SBT,总体上SBT在不同样地间的数据误差水平更低。(2)两种灯诱装置采集的蛾类优势种组成显著不同(P<0.05);SBT共有种的数量比例始终高于MCT,即后者的特有种占比例更高。(3)总体上SBT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数据误差水平更低。(4)MCT采集的蛾类物种体型更大(体长约为SBT的1.20倍)、飞行能力更强(相关参数约为SBT的1.20倍至1.36倍)。结果表明,在林分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中,传统灯诱法的数据稳定性较差,对林分的代表性不足。聚光灯诱箱因其对光域的可控性和采集昆虫的规范性,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在森林昆虫多样性调查与监测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昆虫多样性 灯诱法 聚光灯诱箱 蛾类 采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