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21
1
作者 高见 王鹏翀 李占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2-532,共11页
现阶段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将从脑功能、神经电生理、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以及遗传与表观遗传这四个方面对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进行讨论,综合心理、生理和遗传三方面的结果,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多层面提出了认知行... 现阶段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将从脑功能、神经电生理、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以及遗传与表观遗传这四个方面对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进行讨论,综合心理、生理和遗传三方面的结果,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多层面提出了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学机制的整合模型。并进一步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为未来探究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事件相关电位 神经内分泌 促炎细胞因子 表观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自知力与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徐园园 周菘 +2 位作者 朱虹 耿海燕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应用连续闪烁抑制实验范式,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关系。方法对2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th Revision,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无意识... 目的应用连续闪烁抑制实验范式,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关系。方法对2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th Revision,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并对患者的自知力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前症状认识得分、过去症状认识得分、目前症状归因得分和过去症状归因得分与自我面孔的反应时间比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9、0.473、0.393、0.381,P均<0.05)。结论自知力越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意识状态下能更快的识别自己的面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无意识 连续闪烁抑制 自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期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徐园园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216,共4页
本文概述了目前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期模型的研究进展。临床分期模型关注疾病的病程和进展,为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提供了创新的评估工具。回顾了各研究团队与临床实践指南对疾病各阶段的描述,以及各阶段的临床病程、主要特征、以及适... 本文概述了目前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期模型的研究进展。临床分期模型关注疾病的病程和进展,为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提供了创新的评估工具。回顾了各研究团队与临床实践指南对疾病各阶段的描述,以及各阶段的临床病程、主要特征、以及适应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各阶段的有效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从而阻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或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炎性反应研究现状 被引量:4
4
作者 马超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目前机制未明。已有多种假说被相继提出,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有临床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在外周以及脑内存在炎性反应的激活及免疫系统的失调,近些年来抗精神病药和抗炎药物的联合使用改善了精神分裂症患...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目前机制未明。已有多种假说被相继提出,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有临床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在外周以及脑内存在炎性反应的激活及免疫系统的失调,近些年来抗精神病药和抗炎药物的联合使用改善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症状,表明神经炎性反应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研究,综述神经炎性反应对精神分裂症影响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神经炎性反应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恰如其分体验问卷修订版测评临床和社区人群的效度和信度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丽娟 陈达宁 +2 位作者 张晓东 李占江 杨祥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5-331,共7页
目的:检验不恰如其分体验问卷修订版(NJRE-Q-R)在中国临床和社区人群的效度和信度。方法: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选取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强迫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患者共238例,社区招募正常对照201例,用耶鲁-... 目的:检验不恰如其分体验问卷修订版(NJRE-Q-R)在中国临床和社区人群的效度和信度。方法: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选取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强迫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患者共238例,社区招募正常对照201例,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NJRE-Q-R、贝克抑郁量表、贝克焦虑量表分别评估强迫症状、不恰如其分体验及抑郁焦虑情绪。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效度,Cronbachα系数检验信度。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NJRE-Q-R中的种类量表可分为3个维度,NJRE-Q-R中的严重程度量表单维结构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示NJRE-Q-R种类量表及严重程度量表结构模型拟合良好(χ^(2)/df=1.66,CFI=0.95,RMSEA=0.06;χ^(2)/df=2.71,CFI=0.92,RMSEA=0.11);NJRE-Q-R种类量表及严重程度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分别为0.73,0.96。结论:不恰如其分体验问卷修订版在临床和社区人群中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恰如其分体验 效度 信度 强迫障碍 心理测量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