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固定器与髋动力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6
1
作者 阎庆明 孔令英 刘瑞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5期1264-1265,共2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与髋动力螺钉(DHS)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57例(EF组),闭合复位有限切开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DHS组),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与髋动力螺钉(DHS)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57例(EF组),闭合复位有限切开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DHS组),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EF组与DHS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局部并发症,EF组主要为针道感染,DHS组主要为骨折远端内移。结论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疗效与DHS近似,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尤其适合拒绝输血的患者。但术后护理负担较重,针道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力臂式外固定器 髋动力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应力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袁一 孔超 +1 位作者 鲁世保 张美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 目的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对照组)、L4/5椎间盘置换和L4/5椎间融合模型,并依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将压力传感器置人1、4。关节突关节,以400N的恒定轴向载荷,士7.5Nm的力矩模拟生理状态下轴向、后伸和左右侧弯4种运动,分别测量3种模型在各种运动下L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结果在模拟生理载荷的各种运动下,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较,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腰椎间融合组相对于椎间盘完整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腰椎相比无明显改变,而腰椎间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则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生物力学 腰椎 小关节应力 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TC-Dynamic假体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疗效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瑞波 孙振杰 +4 位作者 孔令英 阎庆明 高丽颖 周怀东 袁一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722-723,共2页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TC-Dynamic假体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国产TC-Dynamic假体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78例患者共81膝。结果对患者随访平均3年3个月,对随访者按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进行术后评分,术后平均...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TC-Dynamic假体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国产TC-Dynamic假体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78例患者共81膝。结果对患者随访平均3年3个月,对随访者按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进行术后评分,术后平均为83分,术前平均为39分;功能评分术后平均为85分,术前平均为36分。结论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符合国人解剖学特点并按国情设计的国产化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合理、操作便利,可为广大膝关节炎患者和骨科医生提供更多的假体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9
4
作者 周怀东 孙祯杰 +2 位作者 郭长青 高文凯 朱熹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6期2459-2462,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第六医院门诊诊断为肩周炎、病程>3个月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5)。... 目的:观察中医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第六医院门诊诊断为肩周炎、病程>3个月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5)。观察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循经筋治疗,对照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痛点疗法治疗。数据采集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记录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并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总有效率评价。结果:观察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后6个月时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C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其他时段的C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是治疗肩周疾患的有效方式。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患者能够有效缩短自然病程,改善关节功能,长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理论 指导 发散式冲击波 肩周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