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技术治疗前后踝撞击症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志宏 王雪松 +2 位作者 刘心 张晋 沈杰威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采用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新技术治疗踝关节前后撞击症,并回顾性研究临床效果.方法:连续对13例前后踝关节撞击症患者进行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手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0.3岁(15~47岁).对患... 目的:采用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新技术治疗踝关节前后撞击症,并回顾性研究临床效果.方法:连续对13例前后踝关节撞击症患者进行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手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0.3岁(15~47岁).对患者进行至少1年临床随访,包括AOFAS主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评估.结果:平均随访15.5个月(12~22个月),患者术前AOFAS评分平均为(70.69±177;3.90)分、术后最终平均(92.85±177;4.71)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技术治疗前后踝撞击症,能够对病变进行全面处理,是一项有效且可重复性高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牵引 漂浮体位 前后踝联合关节镜 踝关节撞击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跨项单板滑雪运动员首个雪季运动损伤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高奉 李海伟 +5 位作者 贺忱 赵志宏 钱驿 果森 席蕊 周敬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69-677,共9页
目的:获取跨界跨项单板滑雪运动员在首个雪季的雪上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从非冬奥会运动项目运动员中进行跨界跨项选材,244名运动员入选单板滑雪项目,从2018年12月开始进行为期109天的首个雪季训练。期间队员的运动损伤... 目的:获取跨界跨项单板滑雪运动员在首个雪季的雪上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从非冬奥会运动项目运动员中进行跨界跨项选材,244名运动员入选单板滑雪项目,从2018年12月开始进行为期109天的首个雪季训练。期间队员的运动损伤及运动员暴露(athlete-exposures,A-Es)数据由随队医生每日进行记录并上传。统计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损伤机制并计算损伤发生率。结果:在所有运动员中,87.7%在首个雪季的训练中至少发生1次损伤。总损伤发生率为32.4/1000次A-Es (95%CI,30.7~34.2),时间损失(time loss,TL)损伤发生率为12.2/1000次A-Es(95%CI,11.1~13.2)。总损伤发生率比(injury rate ratio,IRR)女性高于男性(1.18;95%CI,1.04~1.34),无时间损失(non-time loss,NTL)损伤的IRR女性高于男性(1.31;95%CI,1.11~1.54),然而在TL损伤中未发现性别差异。年龄<16岁的女性运动员总体IRR和TL-IRR均高于年龄≥16岁的女性运动员(总体IRR:1.19,95%CI,1.01~1.35;TL-IRR,1.80,95%CI,1.43~2.27)。超过93%的TL损伤导致的缺训时间≤7天(男93.94%;女94.10%)。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在男性中为躯干(28.43%),在女性中为膝关节(21.33%)。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挫伤(男53%,女59.1%),其次为拉伤(男17.6%,女15.2%)。在损伤机制方面,最常见的是与场地/器材接触(男75.1%,女75.2%),其次为非接触(男14.10%;女14.10%)。结论:跨界跨项单板滑雪运动员在首个雪季训练期间运动损伤风险较高,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女运动员,但大多数的损伤是轻微至轻中度损伤。在跨界跨项单板滑雪运动员训练中,尽量防止运动员与场地/器材碰撞以及由于失去控制而造成的非接触性损伤可以减少首个雪季训练的运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板滑雪 跨界跨项 运动员 流行病学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内侧盘状软骨损伤13例病历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志宏 陈连旭 +1 位作者 苗羽 余家阔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77-780,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13例膝关节内侧盘状软骨损伤患者(随访11例)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所收治的13例内侧盘状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和影像学改变等进行评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内侧盘状软... 目的:回顾性研究13例膝关节内侧盘状软骨损伤患者(随访11例)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所收治的13例内侧盘状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和影像学改变等进行评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内侧盘状软骨损伤占全部半月板损伤的1.35%。,男性多见。内侧盘状软骨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种类型。损伤发生年龄平均为(28.8±14.0)岁,损伤机制多为屈膝内旋损伤,损伤类型以纵裂和层裂多见。临床症状以疼痛、肿胀、弹响和打软为主,体征以内侧关节间隙压痛最为典型。手术以盘状软骨切除为主,近期效果良好:术后2年的Tegner评分为7(4~9)分,Lysholin评分为94.8±2.4。远期效果由于内侧关节间室退变而变差。结论:内侧盘状软骨损伤少见,临床特征同一般半月板损伤,无特异性表现。盘状软骨切除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由于内侧关节间室的退变而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盘状软骨 临床表现 半月板切除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有免疫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识别 被引量:7
4
作者 吴小娥 陈晶 宋淑霞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健康问题,全球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患者超过200万例。机体的固有免疫在抵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种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了固有免疫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识别,包括Tol... 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健康问题,全球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患者超过200万例。机体的固有免疫在抵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种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了固有免疫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识别,包括Toll样受体(TLR)、C-型凝集素受体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在Toll样受体中,TLR2、TLR4及TLR9及其接头分子髓样分化因子(MyD88)在启动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另外,其他的模式识别受体,如NOD2、树突状细胞相关性C型植物血凝素-1(Dectin-1)、甘露糖受体及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C型凝集素-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也参与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识别。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模式识别受体基因突变影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易感性。因此,深入研究模式识别受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识别特点及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对加深了解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特点、设计新型抗结核的免疫制剂可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模式识别 结核分枝杆菌 免疫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晶 张军 +4 位作者 吴小娥 黄楠 左振华 韩光 樊水平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20例早期骶髂关节结核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按照Kim分型,其中Ⅱ型8例,Ⅲ型12... 目的探讨早期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20例早期骶髂关节结核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按照Kim分型,其中Ⅱ型8例,Ⅲ型12例。行手术病灶刮除、取自体骨进行植骨术。观察其治疗效果,采用Majeed评分系统,从疼痛(30分)、工作(36分)、就座(10分)、性生活(4分)和站立(20分)方面分别评分,总分为100分,计算总分后进行临床分级,优(>85分)、良(70~84分)、中(55~69分)、差(<55分)四级。本组患者术前Majeed评分,其中优0例、良2例、中14例、差4例。结果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无复发、感染及骶髂关节分离脱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训练及出勤。术前Majeed评分平均(61.75±6.54)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92.75±3.70)分,术后Majee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t=3.481,P<0.001)。结论早期骶髂关节结核可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得以早期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进行系统规范的抗结核药物及手术治疗,预后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诊断 结核 骨关节 外科学 骶髂关节 抗结核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短节段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 被引量:7
6
作者 方礼明 张亚军 +5 位作者 张军 黄楠 左镇华 李兵 王博 林华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1-8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5例;年龄18~52岁,平均34.1岁;随访...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5例;年龄18~52岁,平均34.1岁;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5.8个月)。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损伤节段的局部后凸角及椎体高度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并且术后用CT检查评价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35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95.8±12.3)min,术中出血量(83.0±40.7)mL,所有患者除2例出现浅表软组织感染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前与术后即刻伤椎高度及后凸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及后凸角度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检查发现有9枚螺钉(6.4%)穿出椎弓根外,但均未引起神经症状。结论:经皮微创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维持骨折复位,减少手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骨折固定术 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