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服刑人员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及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瑶 徐凯文 +5 位作者 王雨吟 钱铭怡 曹广健 刘忠兆 李世杰 钟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86-690,共5页
目的:考察服刑人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并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2800名服刑人员,获有效问卷2690份,其中男性2410人,女性280人。用人格障碍... 目的:考察服刑人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并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2800名服刑人员,获有效问卷2690份,其中男性2410人,女性280人。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和羞耻量表(SES)进行测查。结果: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所占的比例为45.8%。反社会人格障碍、羞耻感各分量表和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各分量表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0.08-0.33;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羞耻感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和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GFI=0.94,AGFI=0.88,NFI=0.93,RMSEA=0.1)。结论: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比例较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可能与个体在童年期受到虐待和忽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羞耻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社会人格障碍 羞耻感 童年期创伤经历 结构方程模型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