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粉体物理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
作者 张煜皓 王雅雯 +4 位作者 宿军慧 戴胜云 乔延江 罗赣 徐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中药(TCM)粉体是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的重要中间体或产品,粉体的物理性质不仅影响制剂成型,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质量。中药粉体种类众多、尺度各异,采用物理指纹图谱可从物理状态层面整体评价中药粉体质量,并可将其作为对中药粉体含量... 中药(TCM)粉体是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的重要中间体或产品,粉体的物理性质不仅影响制剂成型,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质量。中药粉体种类众多、尺度各异,采用物理指纹图谱可从物理状态层面整体评价中药粉体质量,并可将其作为对中药粉体含量测定或HPLC指纹图谱评价的补充,这为中药粉体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该文系统梳理了中药粉体物理指纹图谱的规范化建立方法,包括指标体系的设计、二级指标的测试或计算,以及二级指标标准化处理和图谱展示。总结了物理指纹图谱在中药破壁粉、中药浸膏粉、中药颗粒、药用辅料、制剂成型工艺全过程质量评价和制剂处方设计中的应用。指出了开展物理指纹图谱和物性分析方法验证,确保物理指纹图谱数据可靠,同时结合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方法拓展物理指纹图的应用场景,支持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产品和工艺的设计与持续改进,将是中药粉体物理指纹图谱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粉体 物理指纹图谱 物性表征 一致性评价 质量源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近红外光谱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坤峰 王政 +3 位作者 曹君杰 张志强 乔延江 徐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建立了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近红外(NIR)光谱数据库,采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NIR光谱数据在物料分类和物性预测中的应用。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测量149批原辅料粉末的NIR漫反射光谱数据,并录入iTCM数据库。利用主成分分析(PCA)... 建立了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近红外(NIR)光谱数据库,采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NIR光谱数据在物料分类和物性预测中的应用。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测量149批原辅料粉末的NIR漫反射光谱数据,并录入iTCM数据库。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探究NIR光谱数据对已知结构物料的分类能力,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研究了NIR光谱对原辅料物性参数和直接压片片剂性能的预测能力。经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Savitzky-Golay(SG)平滑+一阶导数处理后的NIR光谱数据对微晶纤维素、乳糖、乙基纤维素、交联聚维酮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这5类辅料的区分能力较好。NIR光谱数据与原辅料粉末粒径、密度和吸湿性的相关性较强。NIR光谱信息作为物料物理性质的补充,可提高粉末直接压片片剂性能预测模型的性能。NIR光谱数据是iTCM数据库物性参数数据的补充,物性参数与NIR光谱数据的结合能更全面地表征原辅料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法 数据库 物性表征 模式识别 药用辅料 中药浸膏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指导的正交投影技术结合斜率/截距校正法实现小试水分近红外定量模型向中试传递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培 陈瑾 +2 位作者 吴春颖 詹雪艳 臧恒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44-1050,共7页
针对小试制剂过程建立的近红外定量模型难以直接应用于中试或大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该文以小试和中试条件下多批次药用糊精流化床制粒过程为载体,在线采集其近红外光谱数据并测定水分含量,建立小试过程水分近红外定量模型,提出并应用有指... 针对小试制剂过程建立的近红外定量模型难以直接应用于中试或大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该文以小试和中试条件下多批次药用糊精流化床制粒过程为载体,在线采集其近红外光谱数据并测定水分含量,建立小试过程水分近红外定量模型,提出并应用有指导的正交投影技术结合斜率/截距校正的模型传递方法跨尺度预测中试样本,使中试两个测试集A和B的水分相对预测误差分别由51.04%和26.64%降至4.90%和3.99%,显著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准确度。将该结果与无指导的正交投影技术结合斜率/截距校正法以及模型更新相比较,该方法能更加有效地去除待测样本光谱中的干扰信息,适用范围广,为小试建立的模型放大应用到中试甚至大生产过程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定量模型 流化床制粒 跨尺度模型传递 有指导的正交信号校正法 斜率/截距校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炖和清蒸地黄性状、成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宇 栾雅格 +3 位作者 黄蓉 何秀娟 王璇 谭鹏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9期1957-1965,共9页
目的:研究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地黄内在成分和外观性状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一部)熟地黄项下方法测定浸出物、地黄苷D含量,利用水提醇沉法测定多糖含量,利用电子舌和分光测色计测定滋味和颜色,应用... 目的:研究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地黄内在成分和外观性状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一部)熟地黄项下方法测定浸出物、地黄苷D含量,利用水提醇沉法测定多糖含量,利用电子舌和分光测色计测定滋味和颜色,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滋味、颜色与酒炖品、清蒸品炮制质量及内在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清蒸过程中浸出物含量随炮制时间延长不断下降,酒炖过程浸出物含量较为稳定;酒炖和清蒸过程地黄苷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地黄苷D含量小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酒炖和清蒸过程多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多糖含量大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通过电子舌和测色计,酒炖品和清蒸品可被明显区分;酒炖过程中地黄苷D含量与红绿值(a*)、黄蓝值(b*)、总色度值(E*)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糖含量与b*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滋味、颜色变量无明显相关性;清蒸过程中多糖含量与CTS (咸)、ANS (甜)、a*、b*和E*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CTS、ANS、a*和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地黄苷D含量与CTS、ANS、明度值(L*)、a*、b*和E*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酒炖和清蒸工艺下地黄性状和内在成分变化趋势具有一定差异,电子舌、测色计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地黄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的质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酒炖 清蒸 性状 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