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峰 孟凡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0-515,共6页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非运动症状,发生率高,涉及多系统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帕金森病晚期的主要症状,也是患者病残的主要原因。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是帕金森病...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非运动症状,发生率高,涉及多系统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帕金森病晚期的主要症状,也是患者病残的主要原因。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是帕金森病中晚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对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STN-DBS对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提高临床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的重视程度,并对术前评估、靶点选择、刺激参数设定、药物调整、术后疗效判定等得以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自主神经系统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内耳道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贾旺 于春江 +1 位作者 王凤梅 陈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60-63,F002,共5页
应用 10 %甲醛充分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 (保留C2 以上 ) 10例 2 0侧 ;漂白干颅骨 10例 2 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 ,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对桥脑小脑角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神经及血管进行解剖测量 ,明确了听神经瘤手... 应用 10 %甲醛充分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 (保留C2 以上 ) 10例 2 0侧 ;漂白干颅骨 10例 2 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 ,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对桥脑小脑角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神经及血管进行解剖测量 ,明确了听神经瘤手术时面神经、位听神经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并进行量化。通过对内耳道及枕下 乙状窦后 内耳道入路途径结构的测量和拍照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结果提示 :熟悉内耳道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 ,有助于在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保护脑的重要结构 ,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学 内耳道 桥脑小脑角 听神经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C6胶质瘤模型构建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建交 李青松 +2 位作者 詹奇 郑永日 刘福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8期742-744,F0003,共4页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研究C6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细胞侵袭情况,肿瘤细胞及血管特性,肿瘤自发消退现象,模型最佳应用时间段及应用范围。方法Wistar大鼠各50只,其中9只用于对照。将C6胶质瘤细胞悬液和DMEM培养基立体定...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研究C6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细胞侵袭情况,肿瘤细胞及血管特性,肿瘤自发消退现象,模型最佳应用时间段及应用范围。方法Wistar大鼠各50只,其中9只用于对照。将C6胶质瘤细胞悬液和DMEM培养基立体定向接种于大鼠的右侧尾状核,分别于接种后3,7,14,21,28,35,50d进行增强MRI扫描及病理切片HE染色,MMP-2,CD31免疫组化染色。同时观察荷瘤鼠的生物学行为。结果肿瘤模型于接种后7d可在MRI上见到肿瘤生长,病理切片可见肿瘤细胞沿神经纤维向周边侵袭,成出芽状生长,14~28d为快速增长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新生血管CD31成强阳性表达,肿瘤细胞聚集,血脑屏障严重破坏,并可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大部分荷瘤鼠死于30d内,但有2只28d后出现肿瘤自发消退现象,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肿瘤内部出现软化灶。结论大鼠C6胶质瘤模型的生长过程,病理性质与人脑间变,胶质母细胞瘤具有相似性,生长稳定。尽管部分荷瘤鼠出现肿瘤自发消退现象,但此模型仍适合大部分抗胶质瘤药物或基因治疗等的临床前期研究。试验研究最佳时间窗为14~2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6胶质瘤 自然生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后磨骨槽技术在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孟凡刚 张建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2-524,共3页
脑深部电刺激术已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难治性癫痫等神经精神疾病,操作步骤复杂,临床应用易引起一定的并发症如颅内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电极断裂、电极移位等硬件并发症,以及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等刺激并发... 脑深部电刺激术已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难治性癫痫等神经精神疾病,操作步骤复杂,临床应用易引起一定的并发症如颅内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电极断裂、电极移位等硬件并发症,以及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等刺激并发症,其中电极断裂、皮肤破溃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且主要位于耳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12年将耳后磨骨槽技术应用于临床,显著降低耳后电极断裂和皮肤破溃感染的风险。本文重点介绍耳后磨骨槽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供同道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法 耳后磨骨槽技术(非MeSH词) 手术后并发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5
作者 孟凡刚 许天奇 +1 位作者 季玉陈 张树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7-509,共3页
脑卒中可以导致长期运动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尽管传统康复治疗取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曙光,仍有众多患者面临康复治疗效果有限的问题。神经调控技术即显示出突破性治疗潜力。本文旨在概述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机制,探究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 脑卒中可以导致长期运动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尽管传统康复治疗取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曙光,仍有众多患者面临康复治疗效果有限的问题。神经调控技术即显示出突破性治疗潜力。本文旨在概述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机制,探究小脑齿状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总结研究进展,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新的治疗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法 小脑核 卒中 运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莹 杨新健 +8 位作者 穆士卿 王盛章 于红玉 李海云 罗斌 吕明 张义森 陈家亮 张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结合DSA三维图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2个(动脉瘤1为侧壁动脉瘤,动脉瘤2为顶端动脉瘤)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观察动脉瘤内血流流动模式... 目的探讨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结合DSA三维图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2个(动脉瘤1为侧壁动脉瘤,动脉瘤2为顶端动脉瘤)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观察动脉瘤内血流流动模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流速、壁面切应力及压力)。结果①两个动脉瘤的分叶均位于入流动脉的血流高速冲击处和血流涡流处。②在1个心动周期内(0.1~0.8s),两个分叶状动脉瘤的流速、壁面切应力及压力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收缩期末的0.2s时刻。分叶状动脉瘤内从分叶发生处到分叶的深部出现了流速、壁面切应力及压力变化梯度,动脉瘤每个分叶的发生处数值最高,分叶的顶端数值最低(接近于0)。两个动脉瘤分叶发生处血流流速、壁面切应力、动压平均值分别为(1.20±0.40)m/s、(8.12±2.44)Pa、(851±508)Pa;分叶深部分别为(0.45±0.20)m/s、(0.64±0.27)Pa、(103±81)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动脉瘤内壁面切应力和动压变化与血流流速变化呈正相关(r=0.947,P=0.000;r=0.969,P=0.000)。结论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形成与高速血流的冲击有关;分叶发生处的高流速、高压力、高壁面切应力,可能与分叶的发生和生长有关;分叶深部的低流速、低压力、低壁面切应力,可能与动脉瘤易破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瘤夹的选择和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良 莫大鹏 张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的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规律和使用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颅手术夹闭的46例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分...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的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规律和使用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颅手术夹闭的46例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分析瘤颈的位置、术中动脉瘤夹的型号及放置方式等。术后对患者以门诊、电话、DSA进行随访4个月至4年。结果①将46例PCoAA分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型3种类型。其中分叉型22例、颈内动脉型19例、后交通动脉型5例。动脉瘤的位置(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位于1个钟点的2例,跨2个钟点的34例,跨3个钟点的10例。②对37个动脉瘤选用弯型动脉瘤夹、6个选用直型、2个选用成角度跨血管型(90°)、1个选用枪型。瘤夹长度54.3%(25/46)的为6~7 mm,另有21.7%(10/46)的长度为5~7 mm。对后交通动脉型及分叉型动脉瘤夹放置均采用平行于血管方向,而对颈内动脉型动脉瘤,垂直血管放置瘤夹13例,平行于血管放置瘤夹6例。③术后随访显示,患者均无动脉瘤复发及破裂的临床表现。对12例行DSA随访,显示动脉瘤颈均夹闭完全,无动脉瘤残留。结论 PCoAA夹闭术中,确认动脉瘤颈的位置,辨别瘤周血管的解剖关系,对动脉瘤夹的选择和放置至关重要。首选弯型动脉瘤夹,能提高完全夹闭PCoAA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瘤夹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