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莹 杨新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72-375,共4页
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开颅夹闭手术相比,其优点为创伤小、手术风险低、患者恢复快,但术后动脉瘤复发率较高,可能是材料学、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模拟分析颅内支架及弹簧... 血管内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开颅夹闭手术相比,其优点为创伤小、手术风险低、患者恢复快,但术后动脉瘤复发率较高,可能是材料学、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模拟分析颅内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研究将该进展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回顾。1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传统颅内动脉支架网孔略大,主要用于辅助支撑弹簧圈,防止瘤内弹簧圈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血流动力学 弹簧圈栓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修珍 纪文军 +2 位作者 康慧斌 吴日乐 刘爱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58-961,共4页
颅内外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多见于青年,自发性多见,病因目前不甚明确。内膜和内弹力板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是脑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颅内外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多见于青年,自发性多见,病因目前不甚明确。内膜和内弹力板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是脑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颅内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类型及目前现状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夹层动脉瘤 病因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文娟 康慧斌 +6 位作者 纪文军 钱增辉 温小龙 李佑祥 姜除寒 吴中学 刘爱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53-957,共5页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加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夹层 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选择诊治隐匿性颅内动静脉畸形一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2 位作者 刘爱华 李佑祥 吴中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9-260,共2页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检查未发现异常(图2),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接近正常。6个月后于当地医院复查DSA,未见明显异常(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治疗 栓塞性 隐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影像学分类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汪阳 刘健 杨新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研究背景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命名和分类多种多样,大部分为外科手术所用。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床突旁动脉瘤的改良分类方法,并概述其命名和分类。方法尝试将126例患者共142个床突旁动脉瘤分为两类,即类型Ⅰ(眼动脉动脉瘤... 研究背景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命名和分类多种多样,大部分为外科手术所用。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床突旁动脉瘤的改良分类方法,并概述其命名和分类。方法尝试将126例患者共142个床突旁动脉瘤分为两类,即类型Ⅰ(眼动脉动脉瘤)和类型Ⅱ(垂体上动脉动脉瘤)。每一类型再被眼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之间的假想等分线分为两类,其中Ⅰa和Ⅱa类动脉瘤主要位于等分线的近心端,Ⅰb和Ⅱb类型位于等分线的远心端。结果全部动脉瘤均获得成功分类,其中Ⅰa类动脉瘤45个占31.69%(45/142),Ⅰb类动脉瘤11个占7.75%(11/142);Ⅱa类动脉瘤78个占54.93%(78/142),Ⅱb类动脉瘤8个占5.63%(8/142)。结论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分类复杂多样,选择适当的分类方法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分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
6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5 位作者 孙立倩 刘爱华 李佑祥 杨新健 姜除寒 吴中学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18-922,共5页
目的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 20... 目的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 20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男11例(55.0%),女9例(45.0%),年龄(46.2±15.5)岁。位于P1段4例(20.0%),P2段12例(60.0%),P1-P2段2例(10.0%),P3段2例(10.0%)。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15.0%),载瘤动脉闭塞11例(5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30.0%)。术后即刻影像学结果,Raymond分级:1级15例(75.0%),2级5例(25.0%)。术后并发症:缺血事件2例(10.0%),术后出现肌力1级1例,3级1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6例(80.0%)影像学随访10.5(6.5)个月,Raymond分级:1级13例(81.3%),2级2例(12.5%),术后复发(3级)1例(6.2%)行2次支架辅助栓塞,6个月影像学随访无再复发。20例(100.0%)临床随访12(9.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0分9例(45.0%),m RS 1分5例(25.0%),m RS 2分5例(25.0%),m RS 3分1例(5.0%),预后良好率为95.0%。结论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位于P2段,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莹 荆林凯 +4 位作者 张倩倩 刘健 张义森 穆士卿 杨新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1-624,655,共5页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大径<3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大径<3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数。对比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未破裂组比破裂组多发动脉瘤更常见[58.1%(18/31)比9.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2)破裂组动脉瘤复杂流场模式和变化流场模式比率高于未破裂组[63.6%(7/11)比6.5%(2/31),P<0.01;45.5%(5/11)比3.2%(1/31),P=0.003];(3)破裂组动脉瘤壁面切应力中位数(P_(25),P_(75))为0.74(0.52,0.86),未破裂组为1.03(0.83,3.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多见于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对壁面切应力低和流场复杂且变化的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宜积极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稳妥开展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爱华 纪文军 李佑祥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15-917,共3页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s,IDAs)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DAs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1]。因此,对于IDAs的早期诊治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国...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s,IDAs)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DAs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1]。因此,对于IDAs的早期诊治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临床易混淆问题做简要评析。1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概念及发病机制动脉夹层又称动脉剥离,是指动脉内膜撕脱导致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颅内 诊断 治疗 血管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康慧斌 纪文军 +2 位作者 刘爱华 李佑祥 吴中学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62-965,共4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主因"头痛头晕4个月"于2014年2月24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后进一步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提示颅内... 1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主因"头痛头晕4个月"于2014年2月24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后进一步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个月,最高达155/95 mm Hg,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椎动脉 球囊闭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巨长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分析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艳敏 娄昕 +1 位作者 杨新健 李涛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1期877-881,共5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0岁,主因“阵发性头痛1个月余”于2012年1月28日收入我院。患者1个月余前与他人争吵后突发头部胀痛,中度疼痛,以右侧枕部明显,可耐受,伴头晕,无头部外伤,无视物旋转,无视力下降,无吞咽困难,无口齿小清...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0岁,主因“阵发性头痛1个月余”于2012年1月28日收入我院。患者1个月余前与他人争吵后突发头部胀痛,中度疼痛,以右侧枕部明显,可耐受,伴头晕,无头部外伤,无视物旋转,无视力下降,无吞咽困难,无口齿小清,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肢体抽搐,无意识丧失,无呼吸幽难,尢大汗淋漓,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血压升高至220/110mmHg,口服降压药物(卡托普利、阿替洛尔)后,症状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