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陈界亭
-
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
出处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2年第6期12-19,共8页
-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新媒体视域下首都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认同的新特点、新趋势与建构思维研究”(18JDKDA00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项目“新媒体视域下增强首都网络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2018B521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建构契合新媒体时代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既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建构应以社会形态为逻辑起点,坚持党的领导、公开透明、聚同化异、人民至上的建构原则,形成以满足新媒体时代人民群众价值需求为目标的建构机理。
-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机制
建构逻辑
-
Keywords
constructive logic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new media era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质
- 2
-
-
作者
杨生平
张晶晶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
基金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宣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三重重大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关系和实践价值研究”(24&WZD05)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质与意义研究”(22ZA003)。
-
文摘
一种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才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不仅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崭新文明形态,同时是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彰显着跨越式文明发展的内在特质。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妥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填补西方文明的精神空缺,从根本上突破“中心—外围”依附体系的束缚和各种终结论思维的限定,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空间,彰显着命运与共、谋求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关键词
文明形态
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制度
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领导
-
Keywords
civilization form
mode of production
socialist system
people-centered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
-
题名体育电影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魏士国
-
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92,共4页
-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23年度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研究”(编号:KY2023C0081)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都有诸多体育电影诞生,它们吸引并创造了一系列积极和消极的多重身份,根植于个人、家庭和社会。这一背景下,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性表征,体育电影内部的文化认同与交流,为人们提供了许多观赏的理由和不断强化的身份感,成为了地域、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得观众的各种情感投入得以延续。如何实现从“体育”到“文化”的转变;如何解决当前体育电影存在的文化认同问题是我们亟需研究的问题。
-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体育电影
情感投入
多重身份
身份感
研究的问题
重要载体
符号性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尤国珍
-
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
出处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7,共9页
-
基金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LLMLB028)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新时代10年意识形态创新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2023A0096)。
-
文摘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新时代迈向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形成的理论基础。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彰显,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以大力加强思想引领为首要前提,以充分发扬斗争精神为重要基础,以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为关键所在,以着力抓好队伍建设为基本保障,为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
时代价值
实践要求
-
分类号
D64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