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践行数智化健康管理理念,提升我国卒中患者管理质量和效率
1
作者 李星明 宋西方 +5 位作者 武剑 邱月 杨宇彤 过君君 高雨润 周立涵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和致残原因。尽管卒中急救和监护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但卒中的长期管理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待改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智健康技术开始在卒... 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和致残原因。尽管卒中急救和监护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但卒中的长期管理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待改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智健康技术开始在卒中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实时的医疗服务,并显示出较好的成本效益。本文从数智化早期诊断系统、数智化健康干预系统、数智化康复训练辅助系统和数智化随访管理系统等维度,分析了数智化健康管理在卒中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卒中健康管理系统,以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患者管理 数智化健康管理 数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预通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黄镪 宋海庆 +3 位作者 吉训明 雷燕妮 尹正 马青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救系统应用移动电话预通知措施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院内时间延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依据有无采用院前预通知措施分为有预通知... 目的探讨急救系统应用移动电话预通知措施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院内时间延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依据有无采用院前预通知措施分为有预通知组(18例)和无预通知组(78例)。以入院至治疗中位数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60 min(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率)的比例为主要终点指标;以入院至评估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入院至获得实验室结果时间、静脉溶栓决策时间、发病至治疗中位数时间以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80 min的比例为次要指标。比较两组各变量及时段的差异。结果有预通知组冠心病发生率、基线NIHSS评分水平、溶栓前紧急降压治疗比例明显高于无预通知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3%(6/18)比10.3%(8/78),9(4,17)分比4(3,9)分,27.8%(5/18)比7.7%(6/78),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预通知组入院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治疗时间、入院至评估时间明显低于无预通知组,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入院至治疗时间≤60 min)比例高于无预通知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33,49)min比51(40,60)min,134(110,165)min比167(127,215)min,1(1,4)min比8(4,12)min,100%(18/18)比75.6%(59/78),均P<0.05];两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影像结果获得时间、入院至实验室结果获得时间、静脉溶栓决策时间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80 min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救系统的院前预通知方案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提高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60 min)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预通知 院内时间延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镪 马青峰 +3 位作者 冯娟 张冬冬 常红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6,28,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 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 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对禁忌证(465例)者被排除,最终有596例无绝对禁忌证的静脉溶栓候选者被纳入研究。以有无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事件,根据是否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静脉溶栓候选者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46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TD)、发病日期、多模式影像检查和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分析年龄、性别、OTD和基线NIHSS评分对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证包括OTD超过6 h、卒中模拟病、影像学证据提示的出血性卒中、未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等。结果小卒中及症状快速恢复卒中(MRIS)是静脉溶栓候选者中最常见的相对禁忌证[47.5%(283/596)],其次为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超过4.5 h[34.7%(207/596)]。治疗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OTD低于对照组,MRIS比例低于对照组,多模式CT检查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9.0(5.5,12.0)分比2.0(1.0,5.0)分;OTD:120(74,170)min比210(120,285)min;MRIS:12.0%(16/133)比61.1%(283/463);多模式CT检查:33.1%(44/133)比21.8%(101/463),均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及工作日发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有无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OTD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负相关(OR=0.97,95%CI:0.95-0.99,P〈0.05;OR=0.99,95%CI:0.98-0.99,P〈0.01),基线NIHSS评分及多模式CT检查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正相关(OR=1.24,95%CI:1.17-1.31,P〈0.01;OR=17.55,95%CI:4.28-71.88,P〈0.01)。结论 MRIS及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延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排除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原因,多模式CT影像和较重的基线卒中程度是促进静脉溶栓临床决策的正性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黄镪 马青峰 +5 位作者 冯娟 张冬冬 常红 华扬 焦力群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67-571,共5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后有临床意义再通(CM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并接受急性期静脉溶栓或动脉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67例。以CMR为主要终点事件...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后有临床意义再通(CM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并接受急性期静脉溶栓或动脉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67例。以CMR为主要终点事件,根据是否有CMR,将患者分为有CMR组(92例)和无CMR组(175例)。采用秩和检验及Pearsonχ^2检验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基线资料,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67例患者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年龄为60(51,69)岁,女性69例(25.8%),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发病至治疗时间为250(195,305)min,中位数(四分位间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0(6,15)分。有CMR组患者的基线NIHSS评分、体质量指数、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无CMR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OR=0.93,95%CI:0.88~0.98;P=0.01)、静脉溶栓(相对于动脉内治疗,OR=0.35,95%CI:0.17~0.73;P=0.01)和基线血糖(OR=0.87,95%CI:0.77~0.97;P=0.02)是CMR的独立负性预测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静脉溶栓(相对于动脉内治疗)和高血糖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通治疗实现CMR的负性影响因素,提示急性期的血糖干预及进行动脉内治疗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袁倩 贾建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337-342,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VD)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国北方汉族139例VD患者和150名健康对照者。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VEGF基因启动子区测序;用聚合酶链反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VD)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国北方汉族139例VD患者和150名健康对照者。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VEGF基因启动子区测序;用聚合酶链反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和直接电泳PCR产物的方法对VEGF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进行分型,并对所有标本进行载脂蛋白Ee4(ApoEe4)基因分型,将两组受试者分为携带和不携带ApoEe4基因亚组[ApoEe4(+)和ApoEe4(-)组]。结果①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的VEGF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578C/A、-2549I/D和-1154G/A三个多态性位点。其中-2578C/A和-2549I/D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2549I/D位点为18个碱基的插Ⅳ缺失。②多态性位点-2578C/A、-2549I/D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VD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ApoEe4分层后,VD组和对照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154G/A位点,VD组患者的GG基因型频率、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37,P=0.018)。ApoEe4(-)的亚组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P=0.021,P=0.010)。用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和ApoEe4基因后,显示-1154G/A位点GG基因型患者VD的发病风险是AA基因型的1.58倍(OR=1.58,95%CI:1.073—2.338,P=0.020)。(3)ApoEe4(-)的亚组中,-2549I/-1154A单体型在VD组中少于健康对照组(OR=0.536,95%CI.O.328~0.877,P=0.012)。-2549I/-1154G单体型在VD组中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OR=1.785,95%CI:1.018~3.131,P=0.041)。在ApoEe4(+)的亚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基因启动子区-1154G/A位点的GG基因型是VD发病的危险因素。此危险因素是独立于ApoEe4基因而影响VD发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启动区(遗传学) 多态现象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英 高亚丽 +1 位作者 蔺芳菊 贾伟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应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4月-2020年4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卒中单元进行静脉溶栓的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溶栓后... 目的探讨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应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4月-2020年4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卒中单元进行静脉溶栓的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溶栓后7 d神经功能好转率(NIHSS评分下降≥2分)、90 d良好预后率(mRS评分≤2分)、溶栓相关的颅内出血转化率及严重系统性出血发生率;通过文献回顾,汇总既往报道的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研究数据,评价此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平均年龄80.2±5.6岁,溶栓后7 d NIHSS评分下降≥2分者5例(83.3%),90 d mRS评分≤2分者4例(66.7%),发生颅内出血转化1例(16.7%),无严重的系统性出血。通过文献回顾,收集病例77例,与本研究合并分析共83例。90 d mRS评分≤2分患者44例(53.0%),发生颅内出血转化9例(10.8%),严重系统性出血1例(1.2%),90 d内死亡16例(19.3%),无溶栓相关颅内出血转化或严重系统性出血而导致死亡的病例。结论对于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排除颅内转移瘤及肿瘤本身的活动性出血的前提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可能是有效且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恶性肿瘤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剂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超时间窗无影像错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1例报告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璐瑶 熊云云 王上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6期616-618,共3页
目前指南推荐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的获益与发病时间相关,卒中患者在症状出现4.5 h后溶栓能否获益仍未明确,特别是对于那些无灌注成像错配的患者。此外,对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溶栓前... 目前指南推荐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的获益与发病时间相关,卒中患者在症状出现4.5 h后溶栓能否获益仍未明确,特别是对于那些无灌注成像错配的患者。此外,对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溶栓前最佳治疗方案的研究也在进行中。本文报告了一例卒中患者在RAPID软件、DWI和FLAIR中无影像错配,患者在卒中发作9.5 h后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溶栓前接受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后患者症状很快缓解,3个月随访未见缺血性事件发生,mRS 0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溶栓 影像错配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