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8年北京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文华 武宇影 +3 位作者 郭玉华 曲萱 李茜 沢田春美 《眼科研究》 CSCD 1990年第3期188-190,共3页
报告1988年北京市暴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在流行高峰时收集患者眼结膜拭子标本48份(130例),共分离获得37株(77%)病毒,全部毒珠可被抗Coxsackie A 24变种CA24v(EH24型)免疫血清所中和。
关键词 结膜炎 鉴定 出血性 肠道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及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夏冬蕊 康梦田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0-494,共5页
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复杂,包括氧化应激、钙超载、视紫红质介导的损伤、脂褐素沉积、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反应、DNA断裂等。目前有多种检测方法可评估视网膜光损伤,涵盖视网膜电生理功能评估、形态学分析、凋亡细胞检测、免疫荧光标记等... 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复杂,包括氧化应激、钙超载、视紫红质介导的损伤、脂褐素沉积、胶质细胞活化、炎症反应、DNA断裂等。目前有多种检测方法可评估视网膜光损伤,涵盖视网膜电生理功能评估、形态学分析、凋亡细胞检测、免疫荧光标记等。本文聚焦于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及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光损伤 光毒性 视网膜变性 凋亡 感光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和胃饥饿素与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机制研究
3
作者 胡珂宇(综述) 刘含若(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9-465,共7页
青光眼是一组以进行性视神经变性为特征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光眼性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相似。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代谢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变之间... 青光眼是一组以进行性视神经变性为特征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光眼性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相似。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代谢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大代谢性因素--瘦素和胃饥饿素在血清水平浓度的改变是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病变中的重要环节,生理状态下的瘦素抵抗与胃饥饿素抵抗支持了肥胖是青光眼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综述旨在探讨瘦素和胃饥饿素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神经的保护作用,并考虑二者在青光眼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瘦素 胃饥饿素 视网膜视神经细胞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缘干细胞种植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4
作者 王滢珲(综述) 接英(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67,共4页
外伤或疾病所致的角膜缘损伤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重度LSCD是临床诊疗中一类较为棘手的疾病,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SCT)是其主要治疗方法。角膜缘干细胞种植术(SLET)是一种创新的LSCT技术。其手术方法是去除患眼表面的纤维血管... 外伤或疾病所致的角膜缘损伤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重度LSCD是临床诊疗中一类较为棘手的疾病,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SCT)是其主要治疗方法。角膜缘干细胞种植术(SLET)是一种创新的LSCT技术。其手术方法是去除患眼表面的纤维血管翳,将供体眼的少量角膜缘上皮组织剪成微小组织块,使其上皮面朝上移植于受体患眼角膜表面,并以羊膜为载体修复眼表。通过术后定期随访可以发现,组织块不断扩张移行,并于术后2周左右完成角膜上皮化。与其他LSCT术式相比,SLET操作简单、取材少、可重复进行,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SLE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干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角膜缘干细胞种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人干扰素α-1滴眼剂治疗和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988年北京流行期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宝铃 金秀英 +2 位作者 王军 郝成章 郭德本 《眼科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用基因工程人干扰素α-1(rHuIFNα-1)和无环乌苷(ACV)滴眼剂随机双盲法治疗63例(126眼)AHC 患者。两组在治愈及好转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对19例AHC 重症病例在用其它药物治疗无效后改用rHuIFNα-1治疗,治愈或明显缓解。另51例与患者密... 用基因工程人干扰素α-1(rHuIFNα-1)和无环乌苷(ACV)滴眼剂随机双盲法治疗63例(126眼)AHC 患者。两组在治愈及好转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对19例AHC 重症病例在用其它药物治疗无效后改用rHuIFNα-1治疗,治愈或明显缓解。另51例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双盲法用rHuIFNα-1或ACV 预防用药后,rHuIFNα-1组发病率明显低于ACV 组,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认为rHuIFNα-1可在AHC流行期问用于预防和治疗重症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预防 结膜炎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近视发生前后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安阳儿童眼病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石梦海 黄瑛 +8 位作者 李翯 屠永芳 李蕾 康梦田 魏士飞 孙芸芸 尹磊 王宁利 李仕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3-461,共9页
目的分析小学生5年间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趋势,探讨其在近视发生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安阳儿童眼病研究”中的1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986人,其中男生1126人,女生860人,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每年采... 目的分析小学生5年间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趋势,探讨其在近视发生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安阳儿童眼病研究”中的1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986人,其中男生1126人,女生860人,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每年采用1%环戊通滴眼液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获得等效球镜度(SE),采用眼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平均角膜曲率(Km)等,采用Bennett公式计算晶状体屈光力(LP)。根据随访时近视发生情况将受检者分为持续近视组、非近视组和新发近视组,又根据发病年龄将新发近视组细分为8岁近视组、9岁近视组、10岁近视组、11岁近视组和12岁近视组,比较各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差异。结果随着年龄增加,所有儿童的屈光度均逐渐向近视漂移、眼轴逐渐增长,各组内相邻随访年龄间SE和A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相同随访年龄下,近视发生越早,其近视屈光度数越高,AL越长;各相邻组间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12岁随访年龄下各相邻组间A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非近视组,屈光度以缓慢均匀的速度向正视漂移,5年平均SE变化速度为(-0.23±0.27)D/年,AL亦缓慢均匀增长,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18±0.13)mm/年;在新发近视组中,近视发生前第3年、第2年和第1年的SE年变化量分别为(-0.32±0.25)、(-0.45±0.33)和(-0.98±0.44)D,AL年增长量分别为(0.25±0.12)、(0.32±0.15)和(0.48±0.19)mm,SE和AL变化速度均在近视发生前开始加快,并于近视发生后变缓,各近视前后不同时间段SE和AL变化速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新发近视组中发生近视时男生的AL为(24.11±0.70)mm,明显长于女生的(23.60±0.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1,P<0.001)。LP随年龄增加而下降,9岁前下降速度较快,9岁后下降速度变缓。持续近视组和8~11岁近视组的LP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0.48±0.19)、(-0.44±0.20)、(-0.49±0.16)、(-0.51±0.18)、(-0.48±0.19)D/年,明显快于12岁近视组的(-0.42±0.17)D/年和非近视组的(-0.37±0.15)D/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不同随访年龄K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L在儿童近视发生的前3年内开始加速增长,在近视发生后增长速度逐渐变缓,但仍明显快于非近视儿童;在此过程中,LP下降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Km无显著变化。相同年龄下男生发生近视时的AL比女生长。AL是近视防控的重要指标,评估时要考虑性别差异,更要关注AL的增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度 眼生物参数 眼轴长度 晶状体屈光力 儿童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素结构域基因家族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孟博 李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98-800,共3页
嗅素结构域家族是近几年研究比较多的基因家族,因该家族成员蛋白含有嗅素结构域而得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该家族在神经起源、细胞黏附、细胞周期调节和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有重要作用,而且很可能是许多重要的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 嗅素结构域家族是近几年研究比较多的基因家族,因该家族成员蛋白含有嗅素结构域而得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该家族在神经起源、细胞黏附、细胞周期调节和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有重要作用,而且很可能是许多重要的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的调节者,与眼组织正常发育和病理过程有关。本文就近几年来关于该家族成员在眼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素结构域家族 OLFM1 OLFM2 Optimedin PAX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活化与青光眼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白玮玲 王宁利 刘含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2-865,共4页
哺乳动物视网膜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大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其对青光眼疾病的作用涉及形态变化、动态迁移以及活性因子分泌等,且这种作用具有两面性。视网膜中的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活化在青光眼病情进展中参与对分子水平的调控,也对... 哺乳动物视网膜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大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其对青光眼疾病的作用涉及形态变化、动态迁移以及活性因子分泌等,且这种作用具有两面性。视网膜中的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活化在青光眼病情进展中参与对分子水平的调控,也对细胞外基质及结构力学造成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整合分析已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对于青光眼伴高眼压产生影响的3种核心基因模块。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胶质细胞异常可对视网膜青光眼样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造成影响。在影像学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为体内观察胶质细胞反应性活化状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活化在青光眼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MÜLLER细胞 小胶质细胞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田磊 宋文秀 +2 位作者 王智群 张阳 孙旭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应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K5M)对比干眼病人和正常志愿者的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和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探讨NIKBUT和TMH联合应用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K5M)对比干眼病人和正常志愿者的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和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探讨NIKBUT和TMH联合应用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干眼病人110例,110眼(干眼组);正常志愿者108人,108眼(对照组)。所有入选受检者均完成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调查;应用K5M测量TMH和NIKBUT[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av)];角膜荧光染色测量传统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Ⅰ试验(SⅠt)测量泪液分泌量。比较分析2组受检者各参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干眼组和对照组OSDI评分、BUT、SⅠt值、角膜染色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干眼组和对照组的NIKBUTf值分别为(5.9±3.96)s和(8.78±4.33)s(P<0.001);NIKBUTav值分别为(8.07±4.34)s和(12.67±4.43)s(P<0.001);TMH分别为(0.22±0.06)mm和(0.28±0.09)mm(P<0.001)。ROC分析显示,NIKBUTf、NIKBUTav和TMH单独诊断干眼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40、80%和67.59%;0.798、64.55%和83.33%;0.660、33.63%和94.44%。三参数联合诊断干眼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29、67.3%和86.1%。结论 K5M能够有效测量干眼病人和正常志愿者眼表TMH和NIKBUT,且所测得参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H和NIKBUT单独应用对于干眼的诊断效率欠佳,但联合参数能够明显提高诊断效率,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 泪河高度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移植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一达 李大寨 +1 位作者 宗光华 孙旭光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3,共5页
在借鉴眼外科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经验基础上,对角膜移植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角膜移植手术的过程和特点,对角膜移植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手术流程、交互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机器人系统物理结构.研究... 在借鉴眼外科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经验基础上,对角膜移植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角膜移植手术的过程和特点,对角膜移植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手术流程、交互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机器人系统物理结构.研究了机构型式、末端手术工具、各子系统的关系,并开发了研制样机.切割实验表明,系统设计满足手术要求,可以准确完成手术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角膜移植手术 眼外科 手术要求 研究 实验 末端 机器人系统 物理结构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及退化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滕旭 孙旭光 王智群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的生长及退化过程和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 RNA的变化 ,探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 目的 观察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的生长及退化过程和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 RNA的变化 ,探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 ,利用角膜灌注和照相方法对 CNV进行观察。在不同时间点提取角膜的总 RNA ,并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检测 VEGF m RNA。应用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 CNV,并观察其对 VEGF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过程可分为 3个阶段 :(1)角膜新生血管的初期阶段 (烧伤后 2 d内 ) ;(2 )角膜新生血管的增长阶段 (烧伤后 3~ 10 d) ;(3)新生血管的退化阶段 (烧伤 2周后 )。实验发现 VEGF m RNA在烧伤后 2 4 h达到高峰 ,是正常角膜的 5 .3倍 ;在烧伤后第 4天 ,VEGF m RNA水平为正常时 1倍 ;第 7天时 ,VEGF m RNA下降至正常。地塞米松组 CNV生长与 VEGF m RNA的表达均受到抑制 ,在烧伤后 2 4 h VEGF的表达是正常时的 3.2 4倍 ,抑制率为 38.8% ;烧伤后4 d,较对照组 VEGF的表达下降了 16 .2 % .地塞米松组 CNV面积抑制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 1.7% (烧伤后第 4天 )和 2 3.7% (烧伤后第 7天 )。结论  VEGF m RNA的升高及降低同CNV的发生及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 实验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角膜新生血管 碱烧伤 CNV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对硒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商福 张士元 +1 位作者 董冰 陈翠真 《眼科研究》 CSCD 1993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用亚硒酸钠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同时用中药予以防治,发现方剂6号和方剂7号对硒性白内障具有显著的防治效应,且能拮抗硒引起的晶体内一些生化变化。方剂6号和方剂7号可望成为治疗人类早期白内障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 中草药 白内障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基因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滕旭 孙旭光 王智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6-418,共3页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基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 (CNV)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角膜碱烧伤后CNV模型 ,以pcDI质粒作为IL 1ra基因的表达载体 ,通过结膜下注射进行基因治疗。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 ,其中 3...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基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 (CNV)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角膜碱烧伤后CNV模型 ,以pcDI质粒作为IL 1ra基因的表达载体 ,通过结膜下注射进行基因治疗。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 ,其中 3组为不同剂量基因质粒治疗组 ,以及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角膜灌注铺片法观察记录 (CNV)的生长情况 ;利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检测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 基因质粒治疗组和激素组CNV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在烧伤后第 7、14、2 8天 ,5 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CNV面积抑制率分别为 34 7%、37 5 %、43 7%,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不同剂量基因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烧伤后 2 4h ,VEGFmRNA水平上升至高峰 ,为正常角膜的 5 30倍 ;第 4天为正常角膜的 2倍 ;第 7天恢复至正常。 5 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VEGFmRNA的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 ,2 4h时下降了48 7%(P <0 0 1) ;烧伤后 4天 ,下降了 2 7 2 %(P <0 0 1)。结论 pcDI hIL 1ra基因质粒对CNV具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与抑制VEGFmRNA的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碱烧伤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角膜新生血管 基因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对低剂量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性白内障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翠真 董冰 +3 位作者 宋旭东 陈凤华 张伟 李根林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研究牛磺酸是否能抑制STZ诱发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平均分为3组,定期用裂隙灯照相显微镜和微量快速血糖仪检测各组动物,实验结束(12周)用TUNEL法检测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STZ组产生了持续和长时间的... 目的 研究牛磺酸是否能抑制STZ诱发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平均分为3组,定期用裂隙灯照相显微镜和微量快速血糖仪检测各组动物,实验结束(12周)用TUNEL法检测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STZ组产生了持续和长时间的高血糖,8~12周有80%晶状体发生白内障,几乎所有细胞呈现凋亡。相反,4%牛磺酸组则迅速阻断了高血糖形成,如同对照组一样,晶状体一直保持透明,仅有极少细胞凋亡。结论 4%牛磺酸能完全抑制糖性白内障发生,其主要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功能和抑制高血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糖尿病 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临床医师对眼科临床指南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孟博 李仕明 +3 位作者 康梦田 孙芸芸 王宁利 詹思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6-1130,共5页
背景眼科临床指南(PPP)是供广大眼科医师参考以规范医疗实践活动的循证文件,迄今为止在中国已经推广10余年,但PPP在中国眼科的推广和使用情况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从临床问题出发了解眼科医师对眼科临床指南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现... 背景眼科临床指南(PPP)是供广大眼科医师参考以规范医疗实践活动的循证文件,迄今为止在中国已经推广10余年,但PPP在中国眼科的推广和使用情况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从临床问题出发了解眼科医师对眼科临床指南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现场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2014年9月17—21日在第十九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十七届亚非眼科大会会场无重复地发放问卷,就眼科医师对眼科PPP的认知情况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参考以往发表的文章讨论后设计,包括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及对PPP认知情况2大部分,对PPP认知情况又分为自我评价和PPP认知评分,其中自我评价量化为对PPP比较了解、了解、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人数构成比,并根据有效答卷中的情况对PPP认知程度进行分级,0-4分为认知程度差,5-8分为认知程度中等,9-12分为认知程度好。被调查者采取匿名方式填写问卷,漏答任意1道临床问题的答卷视为无效答卷。结果现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为74.1%。了解眼科PPP者97人,占46.4%,不了解者112人,占53.6%。眼科医师对眼科PPP的了解情况与其临床问题认知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s=0.143,P〈0.05)。不同教育程度间眼科医师对临床问题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6,P〈0.05),教育背景在硕士学历以下者临床问题认知得分明显低于博士学历者(均P〈0.05)。眼科医师对各项临床问题的认知与相应的眼科PPP推荐的指导意见间吻合率最高为83%,最低为1%。结论中国眼科医师对PPP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影响了医师对临床问题的认知程度。眼科医师对各项临床问题的认知与PPP推荐的指导意见吻合率欠佳,提示眼科医师应提高依据PPP解决临床问题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问卷 眼科临床指南 知晓度 认知能力 临床问题 中国眼科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超声生物显微镜和眼前节OCT图像对房角关闭机制进行分型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烨 唐炘 王宁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36-940,共5页
背景 房角关闭是引起原发性房角关闭性疾病(PACD)的病理基础,了解不同类型的房角关闭机制对于PACD的危险因素评估、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临床多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房角关闭机制进行分型,但该检查为接触性,在使用中具有一定... 背景 房角关闭是引起原发性房角关闭性疾病(PACD)的病理基础,了解不同类型的房角关闭机制对于PACD的危险因素评估、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临床多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房角关闭机制进行分型,但该检查为接触性,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眼前节OCT(AS-OCT)是一种非接触性的眼前节成像方法,能够对房角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目的 探讨根据UBM图像和AS-OCT图像对中国PACD患者房角关闭机制进行分型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9-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并接受UBM和AS-OCT检查的PACD患者.UBM检查采集每眼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4个方位的眼前节图像,AS-OCT检查采取四线扫描模式(包括0°~ 180°、45°~225°、90°~ 270°和135°~315°)对眼前节进行成像.根据UBM图像和AS-OCT图像分别进行房角关闭机制分型,并分为瞳孔阻滞型、睫状体前位型和周边虹膜肥厚型.每例受检眼的4张UBM图像及4张AS-OCT图像中分别至少2张显示相同的房角关闭机制分型作为该眼的UBM及AS-OCT分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患眼,若双眼均符合标准则纳入右眼.用Kappa系数评估AS-OCT和UBM 2种方法对房角关闭机制分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最终纳入PACD患者40例40眼,其中右眼27眼,左眼13眼.根据UBM图像及房角关闭机制的分型标准,瞳孔阻滞型12眼,占30.0%;睫状体前位型23眼,占57.5%;周边虹膜肥厚型5眼,占12.5%.根据AS-OCT图像及房角关闭机制的分型标准,瞳孔阻滞型为12眼,占30.0%.睫状体前位型21眼,占52.5%;周边虹膜肥厚型7眼,占17.5%.两种房角关闭机制分型方法间的Kappa值为0.872,即高度一致. 结论 成功建立了根据AS-OCT图像对中国PACD患者房角关闭机制分型的标准,根据AS-OCT图像和UBM图像对房角关闭机制进行分型的判断结果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关闭 机制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超声生物显微镜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特定区域人群眼压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建军 徐亮 +5 位作者 朱建波 崔彤彤 马科 孙秀英 杨桦 马英楠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0-543,共4页
目的 探讨人群中眼压的分布特征以及眼压与年龄、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核性白内障、青光眼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 40岁以上居民 44 5 1例 ,进行视力、屈光、倍频视野、裂隙灯眼前节数码照相、散瞳眼底照相等检查。采用非接触... 目的 探讨人群中眼压的分布特征以及眼压与年龄、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核性白内障、青光眼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 40岁以上居民 44 5 1例 ,进行视力、屈光、倍频视野、裂隙灯眼前节数码照相、散瞳眼底照相等检查。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每例受试者随机选一眼用于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双眼眼压资料完整者 44 2 9例。 70岁以上组的平均眼压显著低于 70岁以下各组 (P <0 0 5 )。正常人眼压呈轻微偏向右侧的近似正态性分布 (偏度系数0 2 71) ,平均眼压 ( 15 90± 2 82 )mmHg ,95 %可信限区间 (CI) 10 3 7~ 2 1 43mmHg。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者的眼压均高于无上述疾患者 (P <0 0 5 )。白内障手术后与无白内障手术史者眼压无统计学差异。年龄、核性白内障与眼压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而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与眼压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在人群中非接触眼压计测得的眼压正常值范围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正常值 10~ 2 1mmHg非常近似。 70岁后眼压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区域人群 眼压 分布特征 青光眼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海涛 徐亮 +2 位作者 陈长喜 徐英英 马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发作病史且无青光眼视神经和视野改变患者41例,均接受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视野、视盘立体照相等检查,眼前节结构采用裂隙灯式OCT测量,参数包括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度数、房角开放距离、虹膜根部弯曲角度、虹膜根部弯曲距离、房角关闭象限数。结果急性发作眼中央前房深度为(1.66±0.24)mm,与对侧眼(1.83±0.22)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急性发作眼平均房角度数和房角开放距离为(4.49±5.25)°和(0.04±0.05)mm,与对侧眼(10.17±5.93)°和(0.09±0.06)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角度为(164.60±6.27)°,与对侧眼(160.00±3.2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距离(1.30±0.23)mm,与对侧眼(1.19±0.22)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眼房角关闭象限数为2.90±1.20,与对侧眼1.50±1.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房角关闭率,急性发作眼中各象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侧眼颞侧较其他象限小(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其颞侧、鼻侧及上方的房角关闭率大于对侧眼相应象限(均为P<0.05)。通过判别分析发现,房角关闭象限数是具有判别急性发作眼和对侧眼能力的参数(P=0.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具有不同的眼前节形态特征,提示在原发性房角关闭发展过程中最易发生房角关闭的部位是下方,之后依次是上方、鼻侧及颞侧,房角关闭象限数有助于从形态学方面分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房角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发作 眼前节 房角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艾立坤 李维业 +2 位作者 焦永红 刘玉华 贺极苍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8-640,共3页
目的 通过寻找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特点,探索其像差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可能性,分析异常像差在近视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家族性高度近视、单纯性近视、正视眼共155例进行像差检查,比较各组间像差的差别。结果 家族性高度近视组与单... 目的 通过寻找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特点,探索其像差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可能性,分析异常像差在近视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家族性高度近视、单纯性近视、正视眼共155例进行像差检查,比较各组间像差的差别。结果 家族性高度近视组与单纯性高度近视组,在屈光度相似的条件下,前者的整体像差明显高于后者;在各阶和各项像差的比较中,家族性高度近视表现为高阶像差(第6、7阶)和第5项像差的明显增高。而在单纯性近视组低、中、高度近视的像差比较中,去除第2阶散光像差后各组整体像差无显著差异。 结论 先天性高像差可能是家族性高度近视发生的原因之一。换言之,先天性高像差也许是家族性高度近视发生的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近视 波前像差 形觉剥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阿霉素释药装置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瑜玲 张强 +5 位作者 陈改清 徐亮 张士元 杨桦 陈应杰 张新媛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评价植入型阿霉素释药装置对兔眼实验性PVR的防治效果。方法在玻璃体内注入成纤维细胞后分别植入空白装置,不植入/植入载药装置,观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阿霉素释药装置组(PLA2万和3万)4周末时... 目的评价植入型阿霉素释药装置对兔眼实验性PVR的防治效果。方法在玻璃体内注入成纤维细胞后分别植入空白装置,不植入/植入载药装置,观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阿霉素释药装置组(PLA2万和3万)4周末时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分别为86.4%,36.4%和31.8%,阿霉素释药装置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睫状体平坦部植入生物降解性阿霉素眼内释药装置能够有效地减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药装置 阿霉素 增殖性玻璃体 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