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萃取技术在酱油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任敏 汪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3335-3343,共9页
酱油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调味品。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酱油中的有机物分析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外在酱油有机物分析中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法的应用进行概述,归纳总结了主要用于酱油有机物分析... 酱油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调味品。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酱油中的有机物分析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外在酱油有机物分析中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法的应用进行概述,归纳总结了主要用于酱油有机物分析的SPE法,可使用SPE法分析的酱油中的有机物种类,并对应用到酱油分析中的SPE方法使用的吸附剂进行总结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固相萃取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大豆原油掺伪定量分析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冰宁 武彦文 +2 位作者 汪雨 祖文川 欧阳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3344-3349,共6页
目的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最小偏二乘法(PLS)建立大豆原油-棕榈油二元掺伪体系的定量分析模型。方法以42个大豆原油、21个精炼油、88个掺伪油的FIIR谱图为模型样本,预处理方法选用标准正态变量(SNV),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 目的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最小偏二乘法(PLS)建立大豆原油-棕榈油二元掺伪体系的定量分析模型。方法以42个大豆原油、21个精炼油、88个掺伪油的FIIR谱图为模型样本,预处理方法选用标准正态变量(SNV),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特征变量,随机选取60个掺伪油样组成校正集,28个掺伪油样组成验证集,以PLS方法建立大豆原油的掺伪定量模型。结果 PCA可将大豆原油及精炼油分成独立的2类。经PCA分析,大豆原油中掺入棕榈油的掺伪检测限为5%。PLS校正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9926,校正误差均方根RMSEC为1.8121。预测模型的R2为0.9823,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RMSECV为2.8189。同时得到的预测结果的偏差在1.3909%~3.1019%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此模型可行。结论 FTIR-PLS模型能够实现大豆原油的掺伪定量分析,分析速度快,能够满足大豆原油入库要求,是一种可行的大豆原油掺伪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原油 棕榈油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鉴别 掺伪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法顺序测定蛤蚧中6种金属元素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聪 祖文川 +1 位作者 武彦文 汪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3400-3404,共5页
目的采用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法顺序测定蛤蚧头、躯干、尾、四肢等不同部位中铜、铁、锌、锰、镍、铬等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样品,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多元素顺序测定的方法。结果优化条件下,在0.05~2.00 mg/L浓... 目的采用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法顺序测定蛤蚧头、躯干、尾、四肢等不同部位中铜、铁、锌、锰、镍、铬等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样品,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多元素顺序测定的方法。结果优化条件下,在0.05~2.00 mg/L浓度范围内,各元素的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3),本方法检出限在0.3~13.2μg/g之间,加标回收率在76.7%~100.0%之间。将该法应用于实际蛤蚧样品中上述元素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蛤蚧不同身体部位中6种元素含量有所不同,Fe、Mn元素在四肢中的含量最高,Cu、Zn、Cr元素在头部中含量最高,Ni元素在躯干中的含量最高。结论本方法满足实际样品的分析要求,且较之常规锐线光源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在保证分析准确度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分析效率。本方法可以对中药重金属污染风险监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蚧 连续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法 金属元素 顺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大豆原油掺伪鉴别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邵薇 张婷婷 +6 位作者 邹涛 李冰宁 武彦文 祖文川 汪雨 刘聪 任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2746-2750,共5页
目的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油脂氧化稳定性测试仪(OSI)测试掺伪大豆原油的氧化稳定性(以诱导氧化时间表示),从而建立大豆原油掺伪的分析鉴别方法。方法设定OSI仪的氧化温度为110℃,氧气流量为20 L/h,DSC的氧化温度为110、120、130℃... 目的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油脂氧化稳定性测试仪(OSI)测试掺伪大豆原油的氧化稳定性(以诱导氧化时间表示),从而建立大豆原油掺伪的分析鉴别方法。方法设定OSI仪的氧化温度为110℃,氧气流量为20 L/h,DSC的氧化温度为110、120、130℃,氧气流量为50 m L/min,选择最佳氧化温度。记录各方法的诱导氧化时间。结果 DSC的诱导氧化时间随氧化温度提高不断缩短,确定130℃为DSC方法最佳氧化温度,不同比例掺伪大豆原油的OSI法的诱导氧化时间为320~495 min,DSC法诱导氧化时间为40~80 min。随着掺伪浓度增大,诱导氧化时间不断缩短。OSI法的掺伪检出限为掺伪浓度5%,DSC法的掺伪检出限为掺伪浓度10%。两种方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To(OSI110)=5.2480To(DSC130)+77.6799,r=0.9951。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大豆原油掺伪鉴别,但DSC方法用量小,检测时间短,更适用快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原油 掺伪分析 氧化稳定性 差示扫描量热仪 油脂氧化稳定性测试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