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间孔及椎板间联合入路内窥镜下行腰椎管狭窄减压术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5
1
作者 蒋毅 吴磊 +4 位作者 左如俊 石岩 宋华伟 黄承 王艺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8-433,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及椎板间联合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以腰椎管侧隐窝狭窄为主要表现的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65±11.6岁(46~86岁)...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及椎板间联合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以腰椎管侧隐窝狭窄为主要表现的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65±11.6岁(46~86岁),病程4.7±2.9年,患者均有明确腰腿痛病史并伴单侧下肢神经症状及体征,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均小于500m。术前评估行全麻开放手术风险较高,均采用局麻下联合椎间孔及椎板间入路行内窥镜下减压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疼痛及腰部功能进行评价,应用Nakai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手术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07.7±16.4min。术中并发神经根外膜撕裂1例,椎管内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后遗症状。平均住院4.7±1.2d(3~7d),平均随访时间19.6±9.0个月(9~40个月)。末次随访时腰部及下肢VAS评分由术前的4.6±0.8分和4.7±0.9分降至1.8±0.9分和1.0±0.7分,ODI由术前的(32.7±6.9)%降至(10.5±3.0)%,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Nakai评价的优良率为76.9%(优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 :局麻下联合椎间孔及椎板间入路行内窥镜下减压术治疗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麻醉风险高的患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内窥镜 腰椎管狭窄 经椎间孔入路 经椎板间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斌 石岩 +1 位作者 黄承 王艺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13-719,共7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9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T11~L2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统计患者的年龄、...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9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T11~L2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检测并收集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实验室指标。收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内的下肢静脉彩超,根据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64)和非DVT组(n=7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Spearman法和Pearson法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根据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列线图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和非DVT组的体重指数(27.03±2.12kg/m2和24.03±3.32kg/m2)、吸烟人数占比(39.06%和20.83%)、输血人数占比(45.31%和27.78%)、肿瘤病史人数占比(46.89%和23.61%)、出血量>600 mL人数占比(42.19%和22.22%)、ASIA分级A级人数占比(45.31%和18.06%)、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人数占比(18.75%和52.78%)、ASIA分级D级人数占比(14.06%和33.33%)、CRP(20.36±4.37和11.45±3.76)、FIB(6.49±1.31和4.51±1.26)以及D-二聚体(1.83±0.39和0.45±0.26)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ASIA分级A级、FIB>5g/L、D-二聚体>1.6mg/L以及未进行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是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输血、ASIA分级A级、FIB、D-二聚体以及未进行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根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37(95%CI:0.791~0.864),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价结果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论:输血、ASIA分级A级、FIB>5g/L、D-二聚体>1.6mg/L以及未进行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是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各独立危险因素之间均存在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ASIA分级 血浆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被动运动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东 魏更生 +3 位作者 宋华伟 蒋毅 王艺伟 吴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5期459-461,共3页
目的评价持续被动运动(CPM)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对疼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的作用。方法 20例(40膝)女性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0膝。实验组术后每天2次行CPM和主动康复治... 目的评价持续被动运动(CPM)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对疼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的作用。方法 20例(40膝)女性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0膝。实验组术后每天2次行CPM和主动康复治疗,对照组每天2次主动康复治疗。术前、术后2周和3个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角度测量仪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结果术后2周和3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疼痛评分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进行主动康复治疗后,CPM的辅助应用对膝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无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持续被动运动 主动康复治疗 疼痛 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东 杨明连 +1 位作者 吴磊 左如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85-1086,共2页
目的评价用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保守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无神经损伤T11~L2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保守治疗,伤后随诊1年,观察脊柱后凸Cobb氏角、椎体前缘压缩比例、疼痛程度、工作能力恢复情况... 目的评价用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保守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无神经损伤T11~L2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保守治疗,伤后随诊1年,观察脊柱后凸Cobb氏角、椎体前缘压缩比例、疼痛程度、工作能力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19例经治疗后无痛或偶有微痛,18例恢复原有工作状态。复位前后及伤后1年复诊时平均脊柱后凸Cobb氏角、椎体前缘压缩比例分别为21°、32%,10°、14%,20°、26%。结论采用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非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虽然不能长期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但可获得较好的整体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体位复位 支具 非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在创伤性膝关节血肿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顾兵 吴磊 王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6-467,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创伤性膝关节血肿诊治中的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采用关节镜治疗创伤性膝关节血肿患者40例40膝,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32.2岁。从血肿发生到手术的时间为1-7天,平均3.1天。所有...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创伤性膝关节血肿诊治中的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采用关节镜治疗创伤性膝关节血肿患者40例40膝,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32.2岁。从血肿发生到手术的时间为1-7天,平均3.1天。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膝关节X线检查,部分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探查,明确诊断并行相应的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关节镜探查结果为急性髌骨脱位3例、韧带损伤9例、骨及软骨损伤27例、其他损伤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6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平均13.2个月,无感染和血肿复发。术后Lysholm评分优3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5%,患者主观满意度达95%。结论:关节镜下诊治创伤性膝关节血肿,具有直观、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早期确诊并行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腰椎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的凝血功能变化及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被引量:20
6
作者 黄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3-838,共6页
目的:观察老年腰椎患者术后使用利伐沙班的凝血功能变化,评估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腰椎疾病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110例,A组)和低分子肝素组(110例,B... 目的:观察老年腰椎患者术后使用利伐沙班的凝血功能变化,评估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腰椎疾病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110例,A组)和低分子肝素组(110例,B组),术后2周每日分别使用利伐沙班(10mg,口服)和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抗凝。于术前、术后1d、4d行血栓弹力图检查(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仅角和最大振幅MA值)动态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出血性并发症和术后48h引流量。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中R值(5.87±0.83min,5.72±0.68min)和K值(1.56±0.30min,1.49±0.34min)均较术前(7.27±0.89min,7.45±0.79min;2.06±0.29min,2.11±0.30min)减小(P=0.000),d角(66.21°±3.75°,67.00°±3.43°)和MA值(62.94±3.57mm,63.65±5.06mm)均较术前(62.17±3.59ram,61.39±4.00mm;58.92±3.24turn,58.20±3.26mm)增大(片0.000),提示血液凝同性增高。短期使用(4d)利伐沙班或低分子肝素后,两组R值(6.97±0.69min,7.07±0.67min)和K值(1.97±0.311nin.2.04±0.32rain)均增大(P=0.000),α角(61.41°±4.04°,62.16°±4.13°)和MA值(58.15±2.97mm,58.57±4.41mm)均减小(P=0.000),提示高凝状态均得到较好的纠正,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周随访期内,A组和B组分别有9例(8.18%)、6例(5.45%)m现了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64,P=0.422);两组分别有9例(8.18%)和7例(6.36%)患者出现了出血性并发症,其中严重出血并发症分别为2例和1±例(均为硬膜外血肿,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好转),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27,P=0.604);两组间术后48h引流量(412.30±44.65ml,421.71±43.45m1)也无统计学差异(t=-58,P=0.115)。结论:老年腰椎患者术后血液凝固性增高,使用利伐沙班或低分子肝素均能较好纠正高凝状态;同时,对于老年腰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利伐沙班具有与低分子肝素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血栓弹力图 腰椎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损伤漏诊4例报告
7
作者 侯黎升 阮狄克 +3 位作者 李超 何勍 魏更生 胡永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8-129,共2页
关键词 颈椎损伤 漏诊 X线检查 CT检查 影像学检查 病情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轨迹螺钉组合固定能否加速椎间融合:临床前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天擎 李越 +3 位作者 关立 海涌 张丛笑 刘玉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0-489,共10页
目的将螺钉轨迹组合与传统椎弓根螺钉、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比较,以确定不同轨迹螺钉组合对于椎间应力和融合率的作用。方法根据螺钉轨迹不同组合分为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和新轨迹组合螺钉两组进行术中和术后的资料收集... 目的将螺钉轨迹组合与传统椎弓根螺钉、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比较,以确定不同轨迹螺钉组合对于椎间应力和融合率的作用。方法根据螺钉轨迹不同组合分为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和新轨迹组合螺钉两组进行术中和术后的资料收集。结果术后随访中新组合的矫正程度显著超过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而在术后随访症状评分、螺钉松动、螺钉突破皮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融合率方面,新组合的术后椎间融合评分达到2分的比率比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增加了14%。在腰椎前凸矫正方面,新轨迹螺钉组合显著大于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结论新轨迹螺钉组合螺钉内固定融合率较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更高,并能提供更大的腰椎前凸矫正,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多轨迹组合 后入路腰椎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