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次癫外科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癫临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岩 刘永玲 +1 位作者 邢炜 付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4-141,共8页
目的总结接受多次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型。方法共19例年龄≤20岁、接受2次或以上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患者,16例(16/19)接受2次手术、3例(3/19)接受3次手术,两次手术后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参照2011年国际抗癫联盟中... 目的总结接受多次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型。方法共19例年龄≤20岁、接受2次或以上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患者,16例(16/19)接受2次手术、3例(3/19)接受3次手术,两次手术后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参照2011年国际抗癫联盟中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分型标准和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病理学诊断和分型。随访结束时采用Engel分级评价预后并计算预后良好率。结果手术间隔1~10年,平均4.24年。首次术后病理诊断为FCDⅠb型2例(2/19)、FCDⅡa型2例(2/19)、FCDⅢa型1例(1/19)、FCDⅢd型1例(1/19)、星形细胞瘤2例(2/19)、少突星形细胞瘤1例(1/19)、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1/19)、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例(1/19)、错构瘤1例(1/19)、血管瘤1例(1/19)、灰质异位1例(1/19)、瘢痕脑回4例(4/19),仅行胼胝体切开术1例(1/19);再次术后病理诊断为FCDⅢa型4例(4/19)、FCDⅢb型4例(4/19)、FCDⅢc型1例(1/19)、FCDⅢd型8例(8/19)、双重病理[FCDⅢa型伴少突星形细胞瘤以及伴胶质瘢痕和(或)瘢痕脑回]2例(2/19)。再次术后随访0.50~5.00年、平均2.34年,EngelⅠ级10例(10/19)、EngelⅡ级6例(6/19)、EngelⅢ级3例(3/19),预后良好率84.21%。结论接受多次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病理学分型主要是FCDⅢ型和双重病理。难治性癫患者手术效果不理想,部分经2或3次手术,发作控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癫痫二次手术41例患者脑切除标本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岩 付静 +4 位作者 刘潜 郭彦科 冷慧 邢炜 梁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 分析并比较接受第二次癫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切除标本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功能神经科接受第二次手术治疗的4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1... 目的 分析并比较接受第二次癫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切除标本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功能神经科接受第二次手术治疗的4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1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发病年龄1~51岁(平均10.29岁),病程2~30年(平均11.91年),第二次手术距第一次手术0.5~20年(平均7.05年)。脑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FCDⅢa者8例(19.51%),FCDⅢb者11例(26.83%),FCDⅢd者15例(36.59%),双重病理7例占17.07%(5例为FCDⅢa伴胶质瘢痕/瘢痕脑回,1例为FCDⅢa伴血管瘤,1例为FCDⅢa伴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术后随访0.5~5年,EngelⅠ级25例(61.0%),EngelⅡ级14例(34.1%),EngelⅢ级1例(2.45%),失访1例(2.45%)。颞叶癫痫20例(占48.78%)。结论 接受第二次癫痫外科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切除标本病理类型仅包括FCDⅢ型和双重病理。这两种类型的患者再次手术后,效果良好,EngelⅠ级和EngelⅡ级共占95.1%。获得性脑损伤(如高热惊厥、外伤、难产等和脑肿瘤切除术后)致胶质瘢痕的形成和脑功能重建的过程、颞叶及内侧结构未能完全切除、肿瘤复发及致痫灶切除范围不够,是再次行癫痫外科手术的主要原因;精准完整的术前评估可以有效地减少再次手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神经外科手术 皮质发育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学分型探讨 被引量:14
3
作者 柳剑英 吕英志 +1 位作者 张宏伟 廖松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较为合理的组织学分型。方法:将255例乳腺癌常规石蜡切片按国内和国际标准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类及分级,比较不同组织学类型和级别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按国内标准,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划归单纯癌(64.31%)... 目的:探讨乳腺癌较为合理的组织学分型。方法:将255例乳腺癌常规石蜡切片按国内和国际标准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类及分级,比较不同组织学类型和级别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按国内标准,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划归单纯癌(64.31%)、髓样癌、硬癌及腺癌,但它们的预后差异无显著性;按WHO分类,大多数属于浸润性导管癌(76.86%)。原位癌、早期浸润性癌、小管癌及乳头状癌等特殊类型的癌具有独特的预后。提示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与预后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结论:一般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分类;某些类型的乳腺癌由于有独特的形态及预后特点,有必要划分为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分类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白月奎 余力伟 +10 位作者 张乐 付静 冷慧 杨晓军 马俊强 李晓娟 李秀娟 祝青 张元福 凌晓锋 曹文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9-602,共4页
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无创、原位、快速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联合使用衰减全反射探头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量新鲜离体胃周淋巴结红外光谱,发现每条光谱在吸收波长3 000~1 000 cm^(-1)之间循序出现13条谱带,依据病理... 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无创、原位、快速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联合使用衰减全反射探头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量新鲜离体胃周淋巴结红外光谱,发现每条光谱在吸收波长3 000~1 000 cm^(-1)之间循序出现13条谱带,依据病理检测结果将淋巴结分为转移组及非转移组,比较两组淋巴结红外光谱的峰位和相对峰强等指标结果,最后进行标准统计学分析。36例胃癌患者,共检测淋巴结720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180枚,未转移540枚;与非转移淋巴结相比,转移淋巴结红外光谱有如下特征:(1)与核酸相关的峰强比I_(1240)/I_(1460)(p=0.015)和I_(1080)/I_(1460)(p=0.034)显著升高,提示转移淋巴结细胞的核酸含量增多;(2)与蛋白相关的I_(1640)/I_(1460)(p=0.001)和I_(1546)/I_(1460)(p=0.027)峰强比值升高,表明转移淋巴结组织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3)与脂类相关的I_(2855)/I_(1460)和I_(1740)/I_(1460)显著降低(p<0.001),提示癌组织脂类含量相对减少;(4)I_(1160)/I_(1460)(p=0.023)显著降低,表明恶性细胞糖类物质的减少。研究结果显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有望成为术中原位、在体和快速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红外光谱 胃癌 淋巴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磷酸化Akt蛋白表达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足力 杨帆 +3 位作者 姜冠潮 黄宇清 付静 王俊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76-380,共5页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传导通路下游分子Akt的激活在肺癌进展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是否与EGFR表达存在相关性以及是否能提示患者的预后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评价国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磷酸化Ak...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传导通路下游分子Akt的激活在肺癌进展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是否与EGFR表达存在相关性以及是否能提示患者的预后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评价国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磷酸化Akt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微阵列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67例NSCLC手术标本中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结果磷酸化Akt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1%(87/167),阳性表达率与性别、发病年龄、吸烟情况、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并且磷酸化Akt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亦无统计学意义(P=0.122)。结论国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磷酸化Akt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并且磷酸化Akt蛋白对患者预后无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AKT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Krukenberg瘤的阑尾类癌卵巢转移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向涛 付静 +3 位作者 余力伟 于永祥 王杉 杜如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900-900,共1页
关键词 类癌 阑尾 卵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M1基因与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及其相关mi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付静 齐鲁 丁彦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4-469,共6页
目的:对TIAM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TIAM1基因在大肠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细胞信号网络中的作用。方法:通过miRNA预测工具预测与TIAM1相互作用的miRNA,通过TIAM1基因敲除的大肠癌细胞株SW480表达谱数据分析与TIAM1基因缺失... 目的:对TIAM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TIAM1基因在大肠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细胞信号网络中的作用。方法:通过miRNA预测工具预测与TIAM1相互作用的miRNA,通过TIAM1基因敲除的大肠癌细胞株SW480表达谱数据分析与TIAM1基因缺失相关的miRNA。综合2种分析,挑选出最可能与TIAM1相关的miRNA。预测此miRNA的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富集结果与TIAM1相互作用蛋白通路富集结果进行比较。将TIAM1缺失的SW480表达谱数据比野生型SW480表达谱数据中对数比大于1的基因集进行通路富集。对TIAM1相互作用蛋白网络中的蛋白进行通路富集。对TIAM1间接作用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中间传递蛋白进行通路富集。结果:直接预测与间接预测均表明miRNA hsa-mir-340最可能与TIAM1相互作用,通过通路富集结果的比较也发现hsa-mir-340功能上与TIAM1协同。对TIAM1缺失的SW480表达谱数据分析发现,TIAM1缺失后P53信号通路、DNA损伤的应答反应、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表达上调,表明TIAM1缺失可能与抑瘤作用增强相关。对TIAM1相互作用蛋白的通路富集可以发现TIAM1相互作用蛋白参与了细胞黏附、细胞骨架重构、细胞增殖与生长等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TIAM1与EMT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中间传递蛋白分析发现其主要由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受体、雄激素受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的成员构成。说明这些信号通路可能与TIAM1促进大肠癌EMT的发生相关。结论:预测hsa-mir-340能够调控TIAM1的表达,TIAM1的缺失可能导致抑瘤作用增强,TIAM1相互作用蛋白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TIAM1可能通过TGF-β受体、雄激素受体、NF-κB、MAPK等信号通路影响EMT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功能,进而促进大肠癌EMT的发生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M1 大肠癌 转移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小细胞未分化癌结肠转移1例
8
作者 马向涛 余力伟 +3 位作者 付静 王杉 杜如昱 崔志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58-358,共1页
关键词 肺小细胞未分化癌 结肠转移 恶性肿瘤 临床症状 英文文献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平滑肌瘤1例
9
作者 崔健 邢炜 +1 位作者 付静 刘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757-757,共1页
患者,女,42岁,主因“体检发现右肺上叶结节2天”,无咳嗽咯痰、低热、盗汗、气促等不适.入院后查体未见异常.胸部CT发现右肺上叶后段一个大小约3.0cm×2.5cm×2.0cm圆形结节影,边界光滑,增强后可见病灶强化,远端未见阻塞性炎症,... 患者,女,42岁,主因“体检发现右肺上叶结节2天”,无咳嗽咯痰、低热、盗汗、气促等不适.入院后查体未见异常.胸部CT发现右肺上叶后段一个大小约3.0cm×2.5cm×2.0cm圆形结节影,边界光滑,增强后可见病灶强化,远端未见阻塞性炎症,局部胸膜未见明显变化.术前诊断:右肺上叶占位,良性肿瘤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良性结节 平滑肌瘤 肺平滑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视网膜二极管激光和氩离子激光光凝反应的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晖 黎晓新 +3 位作者 赵明威 张宏伟 刘永玲 彭大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6-529,共4页
目的 比较二极管激光和氩离子激光光凝后不同级别光斑与视网膜组织学改变 ,以指导二极管激光在临床的使用。方法  2 3只青紫蓝兔 42只眼 ,按不同光斑级别和光凝后不同时间分组 ,分别行二极管激光和氩离子激光光凝 ,光镜下观察、比较... 目的 比较二极管激光和氩离子激光光凝后不同级别光斑与视网膜组织学改变 ,以指导二极管激光在临床的使用。方法  2 3只青紫蓝兔 42只眼 ,按不同光斑级别和光凝后不同时间分组 ,分别行二极管激光和氩离子激光光凝 ,光镜下观察、比较其组织学改变及定量图像分析。结果 两种激光同级光斑组织学改变比较 ,急性期 2 ,3级光斑均无明显差异 ,恢复期 2级光斑二极管激光病灶外核层细胞全部萎缩消失 ,而氩激光仅表现为外核层细胞减少。图像分析显示两种激光同级光斑即刻组面积均值二极管激光均明显大于氩离子激光 (P <0 0 5 ) ,但光凝后 1天的面积增长率二极管激光 ( 8% )明显低于氩激光 ( 2 3 % )。结论 临床应用二极管激光可以起到氩激光等同的治疗作用 ,而且其迟发损伤反应小于氩激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极管激光 氩离子激光 视网膜光凝术 组织学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