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磷容量的污水处理厂除磷效能提升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刚 李魁晓 +4 位作者 姜大伟 王慰 许骐 贺赟 张新勃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7-501,共5页
针对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除磷能力无法准确表征以及除磷药剂使用效率低的问题,首次建立了污泥磷容量的检测方法,研究了除磷药剂种类及用量对污泥磷容量的影响,同时开展了除磷药剂效能提升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使用化学除磷工艺的污水处理... 针对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除磷能力无法准确表征以及除磷药剂使用效率低的问题,首次建立了污泥磷容量的检测方法,研究了除磷药剂种类及用量对污泥磷容量的影响,同时开展了除磷药剂效能提升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使用化学除磷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污泥有不同程度的磷去除能力,即“磷容量”,通过现场实测及拟合计算得到污水处理厂磷容量为0.32~3.25 mg/g(以单位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溶解态活性磷酸盐(sRP)去除量计),折合除磷药剂投加量为0~15.85 mg/L。除磷药剂种类与投加量是影响回流污泥磷容量的关键因素,相同投加量水平下,投加硫酸铝的污泥磷容量较投加聚合氯化铝(PAC)的污泥磷容量高,除磷药剂的预水解程度是导致磷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污泥磷容量与除磷药剂投加量呈正相关。基于污泥磷容量的检测结果,污水处理厂可以采用改变污泥外回流比或将剩余污泥回流到初沉池的方式提高除磷药剂使用效率,可使进水的sRP下降10%以上。此外,剩余污泥回流初沉池可以减少30%的污泥排放量,既强化了除磷效果又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对污水处理厂绿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容量 检测方法 除磷药剂 除磷效能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解对北京城市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韩玉伟 马文瑾 +1 位作者 刘阳 左壮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7,共9页
文章以北京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产甲烷潜力批式试验和完全混合反应器半连续小试和中试试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反应器的产气能力、有机物去除能力、系统稳定性和厌氧消化动力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评价热水解对北京城市污泥厌... 文章以北京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产甲烷潜力批式试验和完全混合反应器半连续小试和中试试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反应器的产气能力、有机物去除能力、系统稳定性和厌氧消化动力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评价热水解对北京城市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经过热水解后挥发性悬浮有机物溶解率达到26.4%,可溶性物质比例提高;在批式试验和半连续试验中,甲烷产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最高达88.9%,有机物去除率均提高23%以上,同时消化系统稳定性得到增强。经厌氧消化动力学分析,复杂有机物的水解速率提高了37.2%,最大基质利用率提高了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热水解 厌氧消化 反应器运行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沉污泥与剩余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征然 王佳伟 +3 位作者 高金华 文洋 郝姗 张含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通过分析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物化性质及厌氧消化性能,研究了热水解对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污泥中的有机质主要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初沉污泥的脂肪含量高于剩余污泥,而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则低于剩余污泥。初沉... 通过分析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物化性质及厌氧消化性能,研究了热水解对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污泥中的有机质主要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初沉污泥的脂肪含量高于剩余污泥,而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则低于剩余污泥。初沉污泥热水解前后厌氧消化产气率分别为365和376 L·kg^(-1)TS,剩余污泥分别为102和273 L·kg^(-1)TS。热水解对初沉污泥的影响并不明显。但经过热水解处理后,剩余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其VS去除率从29%提高至49%,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混合污泥也从33%提高至48%。因此,热水解处理在提升污泥厌氧消化性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需针对不同污泥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热水解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沉污泥 剩余污泥 物化性质 厌氧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水解的高效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孙晨翔 李伟 +3 位作者 陈湛 秦文韬 王佳伟 文湘华 《生物产业技术》 2019年第2期58-64,共7页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是目前困扰市政工程的主要问题之一,对其进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是污泥处理处置的核心任务。厌氧消化技术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污泥处理工艺之一,但厌氧消化技术受到污泥低水解速率的制约。基...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是目前困扰市政工程的主要问题之一,对其进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是污泥处理处置的核心任务。厌氧消化技术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污泥处理工艺之一,但厌氧消化技术受到污泥低水解速率的制约。基于热水解的高效污泥厌氧消化技术不仅打破传统厌氧消化的水解限速,还在改善污泥流变特性和化学特性、提高污泥厌氧消化效率和新兴污染物的去除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综述了热水解预处理对污泥特性和对系统中新兴污染物去除特性的影响,总结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发展前景,指出工艺运行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和经济可行性的系统评价是其推广使用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解 厌氧消化 污泥特性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氮比进水反硝化生物滤池亚硝积累成因
5
作者 王慰 刘锟 +4 位作者 贺赟 鲍方博 王刚 许骐 李魁晓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3-1340,共8页
针对再生水厂反硝化生物滤池出水亚硝酸盐累积的现象,调研了4座再生水厂反硝化滤池单元出水亚硝酸盐积累情况,选取G(存在亚硝酸盐积累)、W(无亚硝酸盐积累)两座再生水厂反硝化滤池工艺单元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低碳氮比进水条件下亚硝酸盐... 针对再生水厂反硝化生物滤池出水亚硝酸盐累积的现象,调研了4座再生水厂反硝化滤池单元出水亚硝酸盐积累情况,选取G(存在亚硝酸盐积累)、W(无亚硝酸盐积累)两座再生水厂反硝化滤池工艺单元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低碳氮比进水条件下亚硝酸盐积累的成因.结果表明,滤池的反洗周期、方式等运行参数对亚硝酸盐积累基本无影响;G厂与W厂的比污泥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51和0.92mg NO_(3)/(mg VSS·d),G厂滤池出水亚硝酸盐积累是由于滤池微生物反硝化能力弱,反硝化过程中存在硝酸盐氮时,G厂污泥亚硝还原速率比W厂低75%,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积累.当G厂污泥生物量提高至W厂浓度的2倍时,最大亚硝酸盐反硝化速率仍无法达到W厂的水平,故生物量不是G厂产生亚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W厂滤池中甲基营养菌属Methylotenera的丰度比G厂高12.9%.反硝化过程主要由利用甲基类型营养的反硝化菌完成,是产生亚硝酸盐积累与否的原因,无需考虑利用其他类型有机物的菌种对亚硝酸盐积累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生物滤池 低碳氮比 亚硝酸盐积累 反硝化速率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孔径对四尾栅藻污水处理及胞内有机质的影响
6
作者 普文婷 孙文志 +5 位作者 田雅琦 曹丽萍 浦云萍 陆欣 李魁晓 杨宋琪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2,共9页
为探究CO_(2)浓度和曝气孔径对四尾栅藻生长、光合、固碳效率的影响,并比较其污水净化效果和细胞有机质的积累。文章设置3种曝气孔径(气泡直径分别8、1.5和0.3 mm)和2种CO_(2)浓度梯度(0.4%、0.04%)并将四尾栅藻置于污水原液进行曝气培... 为探究CO_(2)浓度和曝气孔径对四尾栅藻生长、光合、固碳效率的影响,并比较其污水净化效果和细胞有机质的积累。文章设置3种曝气孔径(气泡直径分别8、1.5和0.3 mm)和2种CO_(2)浓度梯度(0.4%、0.04%)并将四尾栅藻置于污水原液进行曝气培养。结果表明,高浓度CO_(2)显著提升四尾栅藻生物量与光合效率,且微孔径曝气下四尾栅藻有更高比生长速率;低浓度CO_(2)中微孔径曝气有利于四尾栅藻光化学效率的提高。高浓度CO_(2)下四尾栅藻固碳效率较高且随曝气孔径减小显著升高,同时促进叶绿素a、多糖、蛋白质和油脂等有机质积累。高浓度CO_(2)耦合微孔径曝气培养方式在提高四尾栅藻生物量的同时亦有利于促进其对污水污染物的清除。CO_(2)固定率提高使得胞内有机质含量增加,从而获取更多的生物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曝气孔径 四尾栅藻 污水 细胞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厂部分反硝化滤池启动及运行 被引量:12
7
作者 田夏迪 张树军 +5 位作者 杨岸明 王聪 吴从从 陈沉 王佳伟 孟春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68-1074,共7页
采用生物滤池探究部分反硝化(NO-3-N还原到NO-2-N)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厂深度脱氮的可行性.以实际二级出水为进水,考察滤速、碳氮比(C/N)等影响因素对滤池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的影响,分析了滤池沿程水质变化和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 采用生物滤池探究部分反硝化(NO-3-N还原到NO-2-N)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厂深度脱氮的可行性.以实际二级出水为进水,考察滤速、碳氮比(C/N)等影响因素对滤池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的影响,分析了滤池沿程水质变化和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控制高滤速和低C/N,3d可实现部分反硝化滤池的快速启动,滤池120d平均亚硝态氮累积率(NTR)为60.3%,最高可达82.1%,成功构建了连续流生物膜部分反硝化工艺.高滤速条件有助提高滤池的NO-2-N积累率,C/N对NO-2-N积累率的影响较小,C/N为2-4,部分反硝化滤池的NTR维持在62.0%.沿程数据表明底部40cm的滤料层是部分反硝化滤池NO-3-N去除和NO-2-N累积的主要反应区域.由于采用实际水厂二级出水进行研究,扫描电镜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存在多种具有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反硝化 生物滤池 亚硝酸盐积累 深度脱氮 二级出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污水处理厂3种除磷方式耦合除磷效果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刚 李魁晓 +4 位作者 许骐 毕若彤 王慰 张新勃 王佳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57-1461,共5页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效果难以稳定维持的问题,对AAO系统运行过程中初沉池泥位、化学除磷药剂及含铝污泥回流的除磷效果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除磷方式耦合作用下,系统TP可由5.14 mg/L降至0.27 mg/L,除磷效率高达95%。初沉池在高...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效果难以稳定维持的问题,对AAO系统运行过程中初沉池泥位、化学除磷药剂及含铝污泥回流的除磷效果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除磷方式耦合作用下,系统TP可由5.14 mg/L降至0.27 mg/L,除磷效率高达95%。初沉池在高泥位下水解酸化作用增强,释放了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可以促进厌氧池微生物的生物释磷作用;生物池末端投加硫酸铝可加速污泥的沉降,使得颗粒态总磷(pTP)快速去除,pTP去除率高达99%,同时为回流污泥提供铝盐及铝盐水解产物,使回流污泥具备较强的除磷能力和磷吸附容量。本研究可为污水处理厂通过工艺调控强化系统除磷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除磷 吸附共沉淀 化学除磷 磷组分 磷吸附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水解条件下剩余污泥固相组成变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杨鹏 李伟 +3 位作者 袁彧 肖雄 邹德勋 刘研萍 《中国沼气》 2020年第4期13-19,共7页
热水解是污泥预处理的主要方法。文章进行了不同温度120℃,135℃,150℃,165℃,180℃,195℃,210℃和不同时间30,45,60,75 min的热水解试验,研究了热水解对污泥中固相组成的影响。通过考察污泥TS,VS,SS,VSS等指标的变化,揭示了污泥中固相... 热水解是污泥预处理的主要方法。文章进行了不同温度120℃,135℃,150℃,165℃,180℃,195℃,210℃和不同时间30,45,60,75 min的热水解试验,研究了热水解对污泥中固相组成的影响。通过考察污泥TS,VS,SS,VSS等指标的变化,揭示了污泥中固相组成在经过120℃~210℃,30~75 min条件下热水解处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发现:TS,VS,SS和VSS随着热水解温度上升时间延长,分别从14.90%降低到10.45%,从10.21%降低到6.22%,从14.37%降低到7.25%,从10.21%降低到9.48%。SS和VSS的损失率分别为49.55%和62.18%。说明污泥中固态物质经过热水解作用后主要降解的为有机物,大量VSS在此过程中进入液态,也有少部分变为VDS。热水解对污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溶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导致污泥热水解后体积减少,重量减轻,对污泥的减量化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热水解 总固体 挥发性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除磷药剂对生物除磷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毕若彤 李魁晓 +3 位作者 王刚 许骐 王慰 郑晓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319-3322,共4页
综述了污水处理中投加化学除磷药剂对生物除磷的影响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应用广泛的铝盐和铁盐两类除磷药剂对生物除磷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总结了目前关于化学除磷药剂影响生物除磷机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化学除磷药剂对生物... 综述了污水处理中投加化学除磷药剂对生物除磷的影响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应用广泛的铝盐和铁盐两类除磷药剂对生物除磷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总结了目前关于化学除磷药剂影响生物除磷机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化学除磷药剂对生物除磷影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和展望,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污水处理厂生物-化学协同除磷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除磷药剂 生物除磷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解对鸡粪和牛粪厌氧消化及重金属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征然 王佳伟 +5 位作者 高金华 文洋 韩军 李相昆 马培元 张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4-261,共8页
为探究热水解预处理对鸡粪和牛粪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效率的提升作用以及对消化残渣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及潜在生态风险的影响。该研究以鸡粪和牛粪为处理对象,采用热水解处理技术,开展了连续中温厌氧消化试验。考察了热水解对畜禽粪污可... 为探究热水解预处理对鸡粪和牛粪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效率的提升作用以及对消化残渣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及潜在生态风险的影响。该研究以鸡粪和牛粪为处理对象,采用热水解处理技术,开展了连续中温厌氧消化试验。考察了热水解对畜禽粪污可生化性和重金属迁移风险。该研究还评估了连续施用厌氧消化鸡粪和牛粪15 a后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量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试验发现,鸡粪中木质纤维素含量占干固体总量的25%,牛粪为57.7%。热水解处理能够增强牛粪中木质纤维素的水解,热水解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为19.2%;但热水解对鸡粪的木质纤维素水解影响不明显,降解率仅为5.3%。鸡粪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VS)产气率为482 L/kg,热水解后产气率提升了12.4%;牛粪产气率为321 L/kg,热水解后产气率提升了31.2%。仅通过热水解不能降低鸡粪中重金属的迁移风险;而经过厌氧消化后,除Hg和Ni外,其他重金属迁移风险均降低到了低风险水平。牛粪经过热水解和厌氧消化处理后重金属向残渣态转换,但迁移风险没有明显改善。连续施用鸡粪和牛粪15 a后,土壤未出现的重金属积累,且15 a内总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处于低风险。该研究结果可为鸡粪和牛粪的能源化、无害化处理以及土地利用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累 迁移风险 生物降解性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热水解-厌氧发酵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但婷星 杨鹏 +2 位作者 宋闯 闫旭升 刘研萍 《中国沼气》 2023年第1期31-39,共9页
“热水解预处理+厌氧发酵”作为污泥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其规模化工艺优化尤为重要,为此开展了中试规模研究,分析在30 min条件下不同温度(150℃、160℃、170℃和180℃)和160℃条件下不同时间(15 min、30 min、45 min和60 min)的热水解... “热水解预处理+厌氧发酵”作为污泥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其规模化工艺优化尤为重要,为此开展了中试规模研究,分析在30 min条件下不同温度(150℃、160℃、170℃和180℃)和160℃条件下不同时间(15 min、30 min、45 min和60 min)的热水解处理对污泥的理化性质及其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经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热水解处理后固体物质溶出、流变性能改善、沉降性变好,溶解性固体(DS)含量为原泥的4.6~6.4倍,化学需氧量(COD)溶出率提高21.3%~30%,产沼气提升35%以上,可为热水解预处理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解 厌氧发酵 污泥减量化 污泥沉降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任征然 李伟 +2 位作者 高金华 齐利格娃 王佳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30,53,共6页
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技术为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提供了一种经过工程验证的可行路线。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的技术核心之一是污泥的热水解预处理,目前研究较为成熟和工程应用较多的是高温热水解技术。较优的高温热水解... 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技术为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提供了一种经过工程验证的可行路线。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的技术核心之一是污泥的热水解预处理,目前研究较为成熟和工程应用较多的是高温热水解技术。较优的高温热水解参数一般为反应温度160~180℃,持续时间30~60 min。然而,不同物料表现出的热水解改性效果和厌氧消化性能差异较大,实际工程在运行时应根据物料特性综合能耗与效果不断进行优化调整。热水解能够通过释放束缚水改善固液分离性能以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热水解污泥直接压滤时含水率可达到52.2%~68.5%,但其经过厌氧消化后仍需要添加合理适量的脱水药剂以达到相关处置标准的含水率限值。利用污水处理厂的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系统开展城市有机废弃物集中处理,回收能量补偿污水厂能量消耗具有重要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产物利用方式的确定和处置途径的贯通,需要有可靠的政策、有力的制度和清晰的标准作为保障,而相关审批、监管、考核与奖惩责任主体的落实则有助于政策、制度和标准的真正有效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热水解 厌氧消化 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解污泥酸化液碳氮磷对PHA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贺赟 李魁晓 +4 位作者 姜大伟 常菁 郝姗 王刚 王佳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281-5287,共7页
基于热水解污泥酸化液定向驯化得到了稳定的PHA合成混合菌体系,分析了菌群特征与结构,研究了限制氮、磷、非挥发性脂肪酸(non-VFAs)物质和补料方式对PHA合成率以及相关组分对菌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热水解污泥酸化液合成PHA的特... 基于热水解污泥酸化液定向驯化得到了稳定的PHA合成混合菌体系,分析了菌群特征与结构,研究了限制氮、磷、非挥发性脂肪酸(non-VFAs)物质和补料方式对PHA合成率以及相关组分对菌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热水解污泥酸化液合成PHA的特有混合菌体系中优势菌属短枝单胞菌属(Brachymonas)占45%.限制酸化液中NH_(4)^(+)-N浓度PHA合成率从22wt%提高至25wt%,限制non-VFAs不仅PHA合成率可提升27%同时合成速率也提升了25%.酸化液中的NH_(4)^(+)-N、PC_(4)^(3-)-P和non-VFAs未对PHA合成菌群活性造成显著影响,但是高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s)会对菌群活性造成抑制.为降低高浓度VFAs的抑制采取分批补料策略可提高PHA合成率,分批补料(5次)PHA最大合成率较一次补料的28wt%提升至34wt%.因此,通过提高酸化液中VFAs占比及优化补料方式均可提升PHA合成率,热水解污泥酸化液生物合成PHA在未来工业化生产时具有很大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群 热水解污泥 聚羟基脂肪酸酯 挥发性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载体对不同曝气器氧转移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柏永生 梁国强 +3 位作者 常江 王佳伟 白宇 蒋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以中试装置为研究对象,对比曝气器形式、通气量和悬浮载体填充率对曝气设备氧转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曝气器标准氧总转移系数(KLas)高于大孔曝气器;微孔与大孔曝气器的KLas随通气量的增加而提高,悬浮载体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微孔曝... 以中试装置为研究对象,对比曝气器形式、通气量和悬浮载体填充率对曝气设备氧转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曝气器标准氧总转移系数(KLas)高于大孔曝气器;微孔与大孔曝气器的KLas随通气量的增加而提高,悬浮载体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微孔曝气器的KLas,也可显著提高大孔曝气器的KLas。随着通气量增加或载体填充率的增大,微孔曝气器比标准氧转移效率(SSOTE)增大,优化通气量和填充率分别为≤40 m^3/h和≤40%;大孔曝气器的SSOTE显著增加,优化填充率为40%。随着通气量增加,微孔曝气器理论动力效率(Ep)保持不变或降低,且其通气量应≤32 m^3/h;而大孔曝气器Ep显著增加;二者优化填充率均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器 悬浮载体 填充率 氧总转移系数KLas 比标准氧转移效率 理论动力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HP法在污泥板框调理剂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静慧 杨宏 +3 位作者 阜崴 文洋 付兴民 高金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61-766,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污泥板框调理剂综合评价方法。传统的CST(毛细吸水时间)、污泥比阻、泥饼含水率等指标只能单一地评价泥饼脱水效果,为了实现对调理效果的综合评价,需要考虑药剂调理费用、运输处置成本、设备处理产能、滤液处理难度等... 提出了一种新的污泥板框调理剂综合评价方法。传统的CST(毛细吸水时间)、污泥比阻、泥饼含水率等指标只能单一地评价泥饼脱水效果,为了实现对调理效果的综合评价,需要考虑药剂调理费用、运输处置成本、设备处理产能、滤液处理难度等多种因素。通过长期采集中试运行数据,考察了3种污泥板框调理剂对设备、泥饼、滤液和运行4个方面17个指标的影响。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3种污泥板框调理剂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隶属函数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确定其隶属度,解决了指标间的可综合性问题;最后用加权平均法得出评价综合值,综合评价值表明,在这3种调理剂中,调理剂1的综合效果最优,更适合作为该厂的污泥板框脱水调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污泥 板框脱水 调理剂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氨氮浓度对两种污泥系统CANON工艺的冲击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韩晓宇 孙延芳 +3 位作者 张树军 李星 曹相生 彭永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考察氨氮质量浓度对不同污泥系统的CANON工艺的冲击影响,在温度(30±1)℃、pH 7~8的条件下,研究了两个稳定运行的高氨氮废水颗粒污泥系统和颗粒絮体混合系统的CANON工艺,在进水氨氮质量浓度突然降低后的脱氮性能.颗粒污泥系统在F... 为考察氨氮质量浓度对不同污泥系统的CANON工艺的冲击影响,在温度(30±1)℃、pH 7~8的条件下,研究了两个稳定运行的高氨氮废水颗粒污泥系统和颗粒絮体混合系统的CANON工艺,在进水氨氮质量浓度突然降低后的脱氮性能.颗粒污泥系统在FA质量浓度为34、20和10 mg/L条件下,CANON工艺短程硝化反应运行稳定,硝态氮生成量与氨氮消耗量的比值小于0.11;颗粒和絮体混合的污泥系统在FA质量浓度为33 mg/L条件下短程硝化运行稳定,FA质量浓度降低至16 mg/L时硝态氮生成量与氨氮消耗量的比值接近0.11,系统内NOB活性得到恢复,在FA质量浓度为7 mg/L条件下系统内NOB活性得到完全恢复,硝态氮生成量与氨氮消耗量的比值升高至0.37.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污泥系统相比颗粒和絮体混合的污泥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冲击能力,较短的沉淀时间是维持颗粒污泥CANON工艺稳定运行的关键;短程硝化被破坏后,再次增加进水氨氮的质量浓度可恢复对NOB活性的抑制.污泥粒径的分布可较为直观地反映系统的稳定性,可参考系统内污泥粒径的分布规律判断CANON工艺的脱氮性能.定量PCR表明,随着进水氨氮质量浓度的突然降低,ANAMMOX丰度有明显的减少,NOB丰度有明显的增长,颗粒出现了解体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自养脱氮 厌氧氨氧化 颗粒污泥 游离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解条件对剩余污泥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肖雄 李伟 +3 位作者 袁彧 杨鹏 邹德勋 刘研萍 《中国沼气》 2020年第4期27-33,共7页
热水解是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预处理技术之一,文章研究了不同热水解条件对污泥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20℃~210℃/30 min^75 min条件下,热水解污泥的VSS水解率随着热水解温度升高和热水解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毛细吸水时... 热水解是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预处理技术之一,文章研究了不同热水解条件对污泥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20℃~210℃/30 min^75 min条件下,热水解污泥的VSS水解率随着热水解温度升高和热水解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毛细吸水时间从原始污泥的4816.3 s,下降至210℃处理后的59.1 s,有效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性能;污泥粒径随着热水解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相比原始污泥,各温度组热水解后,Dx10降低了33.91%~80.94%,Dx50降低了42.56%~74.88%,Dx90也因热水解的作用而下降。污泥热水解适宜的温度为165℃~180℃,Dx10,Dx50和Dx90分别为4.365μm,15.156μm,60.256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热水解 毛细吸水时间 污泥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