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北小河再生水厂MBR工艺介绍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岸明 甘一萍 +2 位作者 常江 艾冰 彭永臻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99,共5页
北小河再生水厂是在原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处理规模为6万m3/d,是目前国内市政污水处理中最大规模的MBR工程.工程于2008年4月试运行,7月正式运行,水厂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良,出水满足《城市... 北小河再生水厂是在原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处理规模为6万m3/d,是目前国内市政污水处理中最大规模的MBR工程.工程于2008年4月试运行,7月正式运行,水厂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良,出水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中"车辆冲洗"水质标准.介绍了工程的主要设计参数、膜系统的清洗方式及运行工况,并分析了MBR对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小河再生水厂 MBR 再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恢复原理及我国的工程实践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杰 曹相生 孟雪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6,共6页
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是水环境问题的2个主要方面.目前这2个问题在我国都没有解决,而且还有加重趋势.分析认为过度的水的社会循环是造成我国水环境劣化的直接原因,建立健康的社会水循环才能恢复良好水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水问题.水环... 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是水环境问题的2个主要方面.目前这2个问题在我国都没有解决,而且还有加重趋势.分析认为过度的水的社会循环是造成我国水环境劣化的直接原因,建立健康的社会水循环才能恢复良好水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水问题.水环境恢复的方略包括节制用水、污水深度处理和有效利用、污水厂污泥回归农田、恢复城市雨水循环途径、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水资源统筹管理等,其中,城市范畴上的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和再生水供应系统是关健,是我国水环境恢复的切入点.介绍了国内外在水环境恢复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介绍了我国在编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以及深圳、大连和北京等地的工程实践.最后指出今后我国水环境恢复方面的紧迫任务,包括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相关教育、制定规划、相关技术研究和建立示范工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水污染控制 水资源 健康社会水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量进水强化胞外聚合物蛋白质改善CANON污泥流失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冬 王远欣 +1 位作者 傅思博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81-2489,共9页
对比研究了3种不同进水策略对CANON污泥EPS中蛋白质的影响,旨在探求变量进水策略对CANON污泥滞留能力的影响.R1采用常规进水策略作为对照组,而R2和R3采用不同的变量进水策略,分别启动CANON工艺.经过90d的运行后,R1,R2和R3反应器中SVI分... 对比研究了3种不同进水策略对CANON污泥EPS中蛋白质的影响,旨在探求变量进水策略对CANON污泥滞留能力的影响.R1采用常规进水策略作为对照组,而R2和R3采用不同的变量进水策略,分别启动CANON工艺.经过90d的运行后,R1,R2和R3反应器中SVI分别达到了62.93,53.10和57.59mL/g,这说明变量进水的策略可以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R2和R3的PN/PS分别达到8.21和7.61,明显高于R1的5.56;三维荧光数据显示,R2的TB-EPS中芳香族蛋白占比达到32.47%,显著高于R1的11.58%和R3的10.5%;这表明变量进水策略会促进TB-EPS中芳香族蛋白的生成,进而提高污泥的疏水性,改善污泥沉降性能.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分别上升至4.03,4.68和4.36mg N/(g VSS·h),其中R2和R3污泥的SAA达到甚至超过了接种前厌氧氨氧化污泥的SAA,这说明反应器中已经形成了成熟的CANON颗粒污泥.虽然在反应初期R2和R3的微生物活性受到负荷波动的抑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群体适应了环境变化,恢复了稳定的活性,分别在第54d和第51d实现了CANON工艺的启动.最终在第90d时,R1,R2和R3的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2.54%,70.14%和73.75%左右,实现了良好的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ON 变量进水 蛋白质组成 颗粒污泥 间歇曝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地表径流水质模拟中SWMM模型水质参数确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静 周玉文 +3 位作者 刘春 卢兴超 王中正 赵树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170,共6页
检测城市不同功能区污染物累积和径流样本并结合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污染物累积和冲刷规律,确定SWMM模型在降雨地表径流水质模拟中污染物累积和冲刷参数取值范围,并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SS、COD、氨氮污染物累积量均随累积时间不... 检测城市不同功能区污染物累积和径流样本并结合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污染物累积和冲刷规律,确定SWMM模型在降雨地表径流水质模拟中污染物累积和冲刷参数取值范围,并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SS、COD、氨氮污染物累积量均随累积时间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其在不同功能区最大累积量C_1取值范围分别为:6.37~12.86、14.03~21.66和8.89~12.88 g/m^2,累积速率常数C_2取值范围分别为:0.055~0.100、0.061~0.085和0.133~0.167。降雨强度较大时,降雨地表径流中污染物浓度较高,但均随降雨历时不断下降,并趋于稳定。SS、COD、氨氮冲刷系数S_1取值范围分别为:0.003~0.005,0.025~0.035和0.01~0.02,冲刷指数S_2取值范围分别为:0.4~0.8,0.8~1.0和0.5~0.8。在确定的取值范围内选取SWMM模型水质参数,对某场降雨地表径流中SS、COD、氨氮污染物浓度变化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表明水质参数取值范围适用于SWMM模型降雨地表径流水质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水质参数 降雨地表径流 水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对长距离输水管道水质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达 杨艳玲 +2 位作者 李星 相坤 刘扬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24-1428,共5页
为保证长距离输水管道输送水水质,采用管道模拟反应器考察了溶解氧(DO)对输水管道水质影响以及曝气充氧后水质恢复情况。结果表明:DO降低影响氨氮(NH+4-N)的去除,DO浓度越低越不利于NH+4-N的去除,且曝气充氧后恢复越缓慢,DO=0.5 mg·... 为保证长距离输水管道输送水水质,采用管道模拟反应器考察了溶解氧(DO)对输水管道水质影响以及曝气充氧后水质恢复情况。结果表明:DO降低影响氨氮(NH+4-N)的去除,DO浓度越低越不利于NH+4-N的去除,且曝气充氧后恢复越缓慢,DO=0.5 mg·L-1和DO=1.5 mg·L-1的反应器在运行95 h后,NH+4-N去除率分别由90%降到21%和85%,曝气充氧54 h和3 h后恢复;DO浓度降低导致亚硝酸氮(NO-2-N)积累明显增加,DO浓度越低,NO-2-N的积累越严重,且曝气充氧后恢复越缓慢,DO=0.5 mg·L-1的反应器在运行95 h后,出水NO-2-N由0.02 mg·L-1增加到0.354 mg·L-1,曝气充氧54 h后恢复,DO=1.5 mg·L-1的反应器在运行32 h后,出水NO-2-N达到最大值0.112 mg·L-1,曝气充氧4 h后恢复;DO浓度降低使水中UV254升高,DO=0.5 mg·L-1和DO=1.5mg·L-1的反应器在运行2 h后,出水UV254分别增加了70.8%和20.8%,均在运行32 h后恢复,且曝气充氧后保持稳定。因此,DO对长距离输水管道水质具有重要影响,可采用DO实现对水质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 输送水水质 曝气 长距离输水管道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水水质对输水管道硝化作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达 杨艳玲 +5 位作者 李星 相坤 刘扬阳 许美玲 黄柳 陈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9-363,共5页
采用配制水样模拟Ⅱ类、Ⅲ类和劣Ⅴ类地表水,利用管道模拟反应器研究不同原水水质条件下输水管道中硝化作用的形成及对输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水中氨氮(NH4+-N)及溶解氧(DO)含量对NH4+-N去除均有一定影响,DO充足时,去除率随原水中NH... 采用配制水样模拟Ⅱ类、Ⅲ类和劣Ⅴ类地表水,利用管道模拟反应器研究不同原水水质条件下输水管道中硝化作用的形成及对输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水中氨氮(NH4+-N)及溶解氧(DO)含量对NH4+-N去除均有一定影响,DO充足时,去除率随原水中NH4+-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DO浓度低时,DO成为影响NH4+-N去除的主要因素;原水NH4+-N含量对运行初期NO2--N积累有重要影响,NH4+-N含量越高,NO2--N积累量越大,随着生物膜的成熟,影响作用逐渐减弱;反应器中AOB数量主要受原水NH4+-N浓度的影响,随NH4+-N浓度升高而增加;NOB数量受NH4+-N和DO浓度的双重影响,DO含量低会抑制NOB活性,使NOB数量减少,导致NO2--N积累;输水管道中的硝化作用是水中及生物膜中硝化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生物膜中硝化细菌存在水平高,其硝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原水水质 硝化作用 输水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脱水滤液水质对以鸟粪石形式回收磷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杰 王印忠 +1 位作者 曹相生 孟雪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84-1088,共5页
为了研究污泥脱水滤液水质对以鸟粪石(MgNH_4PO_4·6H_2O)形式回收磷的影响,利用六联搅拌机模拟序批式搅拌反应器.结果表明:保持各试验均在搅拌转速为200 r/min,反应历时为180 min,沉淀历时为60 min条件下运行,在无需加入任何药剂... 为了研究污泥脱水滤液水质对以鸟粪石(MgNH_4PO_4·6H_2O)形式回收磷的影响,利用六联搅拌机模拟序批式搅拌反应器.结果表明:保持各试验均在搅拌转速为200 r/min,反应历时为180 min,沉淀历时为60 min条件下运行,在无需加入任何药剂的情况下,经搅拌后,污泥脱水滤液pH值升高,但还不足以生成鸟粪石沉淀;当PO_4^(3-)初始浓度为4.00 mmol/L时,虽然90%以上的PO_4^(3-)会以磷酸盐形式从污泥脱水滤液中沉淀下来,但须将污泥脱水滤液中Mg^(2+)初始浓度提高到5.00 mmol/L才能抑制Ca^(2+)与PO_4^(3-)的结合,使PO_4^(3-)、Mg^(2+)和NH_4^+回收浓度比接近3种离子在鸟粪石晶体中的化学计量比(1:1:1),即以鸟粪石形式回收的磷最多;当污泥脱水滤液在pH值为10.0~10.5条件下反应时,鸟粪石产量最高;污泥脱水滤液浊度越高,Mg^(2+)回收物质的量浓度越低,相应鸟粪石产量也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 结晶 厌氧消化 脱水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颗粒检测技术监测和控制膜滤水质 被引量:5
8
作者 杨艳玲 李星 +2 位作者 陈伟仲 王长玉 张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79,89,共5页
介绍了超滤膜去除颗粒物的特点,指出保证膜出水水质监测和控制的关键指标是颗粒物含量,分析了给水处理领域几种颗粒检测技术的应用特点,对浊度、颗粒计数值、颗粒综合指数及微生物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表明,颗粒数是超滤膜出水水质... 介绍了超滤膜去除颗粒物的特点,指出保证膜出水水质监测和控制的关键指标是颗粒物含量,分析了给水处理领域几种颗粒检测技术的应用特点,对浊度、颗粒计数值、颗粒综合指数及微生物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表明,颗粒数是超滤膜出水水质的关键性检测指标,可代替或补充浊度指标.采用颗粒检测仪代替浊度仪来监测和控制超滤膜装置的运行,可为超滤膜装置的有效运行和优质水的生产提供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颗粒物 浊度 颗粒计数 颗粒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氯化对管道生物膜净水效能影响及性能恢复 被引量:9
9
作者 朱永娟 杨艳玲 +1 位作者 李星 赵乐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3-847,共5页
以环状膜生物反应器BAR模拟实际输水管道,研究了预氯化对管壁生物膜净水效能的影响及其性能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冲击性加氯后生物膜中异养菌数量迅速降低,几乎检测不出氨氧化细菌,然而,短时的冲击利于生物膜更新,增加了细菌生长潜能,恢... 以环状膜生物反应器BAR模拟实际输水管道,研究了预氯化对管壁生物膜净水效能的影响及其性能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冲击性加氯后生物膜中异养菌数量迅速降低,几乎检测不出氨氧化细菌,然而,短时的冲击利于生物膜更新,增加了细菌生长潜能,恢复运行240h及144h之后预氯化生物膜中异养菌和氨氧化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氯冲击明显降低了生物膜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余氯为0.5,1.5,3.0mg/L的BAR对氨氮去除率由对照组的79.01%分别降到32.10%、14.46%和9.88%,并出现了显著的亚硝酸盐氮积累,恢复运行120h和216h,管道生物膜即可恢复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余氯量达到1.5mg/L时造成出水总磷浓度升高,恢复运行264h之后4台BAR对总磷的去除率均达到20%以上.氯对生物膜的氧化作用使得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升高,运行192h之后生物膜净水效果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氯化 生物膜修复 异养菌 氨氧化菌 生物净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水水质对输水管道生物膜中异养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艳玲 张达 +5 位作者 李星 相坤 陈楠 黄柳 许美玲 刘扬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4-1388,共5页
为了研究原水水质对输水管道生物膜中异养菌(heterotrophic,HPC)生长情况的影响,采用配制水样来模拟Ⅱ、Ⅲ和劣Ⅴ类地表水,利用管道模拟反应器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45 d后,分别采用Ⅱ、Ⅲ和劣Ⅴ类地表水作为进水的各模拟反... 为了研究原水水质对输水管道生物膜中异养菌(heterotrophic,HPC)生长情况的影响,采用配制水样来模拟Ⅱ、Ⅲ和劣Ⅴ类地表水,利用管道模拟反应器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45 d后,分别采用Ⅱ、Ⅲ和劣Ⅴ类地表水作为进水的各模拟反应器生物膜中HPC数量均高于出水HPC数量,且其生物膜中HPC数量分别稳定在1.1×105、2.8×105和5.9×105CFU/cm2;原水UV254、正磷酸盐(PO3-4)质量浓度和浊度均与生物膜中HPC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506、0.552和0.2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水水质 输水管道 生物膜 异养菌(H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不透水地表降雨径流污染监测与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校园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树旗 王中正 +2 位作者 周玉文 杨伟明 高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6,共5页
城市不透水地表降雨径流污染是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不透水地表在非降雨天累积的污染物又是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以2015年的前10场降雨为例,选取北京东南部大学校园范围内的教学楼屋顶、校园道路、邻近交通主路等不透... 城市不透水地表降雨径流污染是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不透水地表在非降雨天累积的污染物又是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以2015年的前10场降雨为例,选取北京东南部大学校园范围内的教学楼屋顶、校园道路、邻近交通主路等不透水地表为研究对象,对自然降雨及其产生的降雨径流污染进行实地采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雨水径流污染严重,水质为劣V类,之后,降雨径流污染有所减轻;不同采样点水质污染严重程度不同;距离建筑物厕所排气口距离越近的地方,氨氮污染浓度越高;透水地面设施的存在可以减轻径流污染程度。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控制和治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不透水地表 径流污染 降雨 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反应器城市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俊安 李冬 +3 位作者 田智勇 杜贺 张腾飞 张杰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8-51,共4页
采用单一反应器,在常温低溶氧(DO)条件下,进行了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向具有亚硝化功能的反应器中接种厌氧氨氧化菌后,可实现城市污水的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TN去除率达到92.4%;继续向反应器接种聚磷菌后,可实... 采用单一反应器,在常温低溶氧(DO)条件下,进行了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向具有亚硝化功能的反应器中接种厌氧氨氧化菌后,可实现城市污水的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TN去除率达到92.4%;继续向反应器接种聚磷菌后,可实现单一反应器内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3.6%、77.1%、99.3%。系统运行过程中,可将DO=1 mg/L作为反应终点的指示参数;TN和NH4+-N在反应过程中的浓度变化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常温运行 污水深度处理 单一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渐变性水源水质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冬 周川 +3 位作者 袁朋飞 王曼 姜松 张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4-188,共5页
针对引黄水库水质渐变性特点,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建立了水质分析模型并对山东省某市某水库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预测。选取温度、pH、氨氮、浊度、化学耗氧量、亚硝酸盐作为预测变量。水库水质的模拟结果表明除浊度外其余项准确... 针对引黄水库水质渐变性特点,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建立了水质分析模型并对山东省某市某水库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预测。选取温度、pH、氨氮、浊度、化学耗氧量、亚硝酸盐作为预测变量。水库水质的模拟结果表明除浊度外其余项准确率均达到了80%以上,所建立的水质模型能够合理地反映渐变性水库中水质的动态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渐变性 水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淡化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地区市政管网水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朋飞 李冬 +3 位作者 姜松 周川 王曼 张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18,共4页
研究了我国某海岛地区以淡化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时,城市管网的水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淡化水与地表水的化学稳定性情况,考察了浊度、Cl-和总铁含量等主要参数在管网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虽然淡化水其化学稳定性较差,但在优质管网中... 研究了我国某海岛地区以淡化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时,城市管网的水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淡化水与地表水的化学稳定性情况,考察了浊度、Cl-和总铁含量等主要参数在管网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虽然淡化水其化学稳定性较差,但在优质管网中完全能够满足城市供水水质要求;联合供水地区城市管网水质与管道属性和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关系,这与普通供水地区城市管网情况基本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地表水 给水管网 水质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除磷提高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玉华 李星 +3 位作者 杨艳玲 张辉 于敏 赵毅良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10-613,共4页
结合供水管网中微生物再生长现象,根据磷在微生物生长中的作用,提出了控制水中磷含量抑制细菌生长、提高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观点.并从现有磷的检测方法、常规处理工艺对磷的去除效果、饮用水除磷技术的研究现状等几方面分析了实施这一设... 结合供水管网中微生物再生长现象,根据磷在微生物生长中的作用,提出了控制水中磷含量抑制细菌生长、提高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观点.并从现有磷的检测方法、常规处理工艺对磷的去除效果、饮用水除磷技术的研究现状等几方面分析了实施这一设想需要开展的工作,指出在不改变原有处理工艺的前提下,研制新型高效具有除磷优势的混凝剂及专用吸附剂强化磷的去除,将是饮用水深度除磷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稳定性 饮用水 配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氧-好氧微生物柱降解水中2,4-二氯酚的实验运行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永祥 高继民 +1 位作者 王然 梁建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65,69,共4页
以2,4-二氯酚(2,4-DCP)去除率和柱中pH、溶解氧(DO)质量浓度变化,考察释氧.好氧生物反应柱降解2,4-DCP实验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出水2,4-DCP质量浓度为0.9~2μg/L,去除率达98%;反应层pH范围为8.35-9.4,DO质量浓度平... 以2,4-二氯酚(2,4-DCP)去除率和柱中pH、溶解氧(DO)质量浓度变化,考察释氧.好氧生物反应柱降解2,4-DCP实验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出水2,4-DCP质量浓度为0.9~2μg/L,去除率达98%;反应层pH范围为8.35-9.4,DO质量浓度平均为7.1mg/L,满足微生物生长要求;释氧层稳定后DO质量浓度在8mg/L左右,释氧良好;反应柱最终出水pH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氯酚 好氧微生物 PH 溶解氧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解对北京城市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玉伟 马文瑾 +1 位作者 刘阳 左壮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7,共9页
文章以北京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产甲烷潜力批式试验和完全混合反应器半连续小试和中试试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反应器的产气能力、有机物去除能力、系统稳定性和厌氧消化动力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评价热水解对北京城市污泥厌... 文章以北京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产甲烷潜力批式试验和完全混合反应器半连续小试和中试试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反应器的产气能力、有机物去除能力、系统稳定性和厌氧消化动力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评价热水解对北京城市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经过热水解后挥发性悬浮有机物溶解率达到26.4%,可溶性物质比例提高;在批式试验和半连续试验中,甲烷产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最高达88.9%,有机物去除率均提高23%以上,同时消化系统稳定性得到增强。经厌氧消化动力学分析,复杂有机物的水解速率提高了37.2%,最大基质利用率提高了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热水解 厌氧消化 反应器运行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流式溶气气浮池提高二级出水水质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兆亮 曹相生 +2 位作者 李冬 孟雪征 张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32-1536,共5页
溶气气浮技术对二级出水中的胶体粒子和微生物碎片等杂质具有很好的去除优势.试验通过小试装置优化了气浮预处理条件.适宜的絮凝条件是:采用三级搅拌,搅拌强度为50/30/20 s-1,反应停留时间为20 min.试验结果表明:溶气气浮池对二级出水中... 溶气气浮技术对二级出水中的胶体粒子和微生物碎片等杂质具有很好的去除优势.试验通过小试装置优化了气浮预处理条件.适宜的絮凝条件是:采用三级搅拌,搅拌强度为50/30/20 s-1,反应停留时间为20 min.试验结果表明:溶气气浮池对二级出水中的COD、浊度等指标的去除效率随着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增加而提高,而且对不同的进水水质具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出水水质能满足城市污水一级排放标准(GB/T18918—2002)和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当气浮池表面负荷达到12.7 m3/(m2.h),停留时间缩短到10 min,浊度、COD、TP去除率分别提高到43%、42%、27%;另外,竖流式溶气气浮池分离区高度对出水质量有一定影响,增加分离区高度有利于出水水质的提高,但会增加构筑物的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气气浮 二级出水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滤池净化低温高铁锰地下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杰 王玉林 +2 位作者 李冬 杨航 曾辉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39-1246,共8页
为研究生物净化低温(5~6℃)高铁锰地下水,采用水厂实地滤柱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接种成熟滤料、采用变反冲洗强度和反冲洗上清液回流的方式实现了低温生物除铁锰工艺的快速启动,滤柱达到设计滤速6 m/h,启动时间仅为2个月.滤柱稳定运... 为研究生物净化低温(5~6℃)高铁锰地下水,采用水厂实地滤柱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接种成熟滤料、采用变反冲洗强度和反冲洗上清液回流的方式实现了低温生物除铁锰工艺的快速启动,滤柱达到设计滤速6 m/h,启动时间仅为2个月.滤柱稳定运行的理想运行参数为:滤速4~7 m/h、反冲洗周期24~36 h、反冲洗强度10~12 L/(s·m^2)、反冲洗时间4~5 min.沿程分析发现,铁主要在滤层的0~400 mm处去除,锰主要在400~900 mm去除,除锰带出现先下移再上移的现象,5.0~6.0 m/h滤速的最佳滤层厚度为1 200~1 3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地下水 生物滤池 除铁除锰 快速启动 最佳滤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分配比对分段进水PN/A工艺脱氮性能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冬 王凯璐 +2 位作者 祝彦均 吕恒康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72-3681,共10页
以预脱碳污水和市政污水作为目标污水,建立了好氧段分段进水的新模式,通过调整进水分配比来优化好氧段C/N,以期实现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在实际工况下的稳定运行.采用4组以好氧/缺氧/好氧/缺氧(O/A/O/A)模式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 以预脱碳污水和市政污水作为目标污水,建立了好氧段分段进水的新模式,通过调整进水分配比来优化好氧段C/N,以期实现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在实际工况下的稳定运行.采用4组以好氧/缺氧/好氧/缺氧(O/A/O/A)模式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R1、R2、R3及R4以进水分配比(预脱碳污水:市政污水)分别为1:0、2:1、1:1及1:2的分段进水模式运行.结果表明,R1未能实现PN/A工艺,总氮去除率(NRE)仅为60.2%.随着进水分配比不断下降,R2、R3、R4分别在第34,30及36d实现PN/A工艺,NRE分别达到71.8%、80.3%及74.1%.其中R3系统处理性能最好且最稳定,厌氧氨氧化贡献率达到83.9%.污泥沉降性与粒径最佳.此外,高通量结果显示氨氧化菌(Nitrosomonas)和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_Kuenenia)丰度分别为2.74%和12.17%,且与好氧异养菌(AHB)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因此,分段进水模式在进水分配比为1:1时有利于实现稳定的PN/A工艺,此时各功能微生物可得到较好富集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进水 PN/A工艺 进水分配比 竞争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