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PLUS模型的首都西部生态涵养区碳储量时空演替及预测
1
作者 万路通 刘小丹 +4 位作者 郭汉清 薛万来 刘可暄 李垒 汪丽丽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2-1284,共13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首都西部生态涵养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替格局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摸清区域碳储量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结合北京市“双碳”战略需求,提出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途径,为生态涵养区... 【研究目的】通过对首都西部生态涵养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替格局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摸清区域碳储量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结合北京市“双碳”战略需求,提出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途径,为生态涵养区支撑首都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共7期的遥感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研究区碳储量时空变化。基于历史土地利用变化采用PLUS模型预测分析了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潜力变化。【研究结果】①1990—2020年,研究区碳储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累计减少5.3×10^(6)t。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尤其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是导致近30 a来研究区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②首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异主要受高程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此外,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等气候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碳储量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在多因子交互作用的探测中发现,各驱动因子间的协同效应普遍强于单一因子,尤其是高程与植被覆盖度的协同作用对碳储量空间分异的影响最显著。③在2030年的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模拟中,碳储量分别达到106.02×10^(6)t、105.82×10^(6)t和106.08×10^(6)t,均高于2020年水平。从长远看,生态保护情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碳储量,还能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效益。【结论】为提升首都西部生态涵养区碳汇能力,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加大保护投入,持续开展山水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建设;结合国土空间用途管控,需严格遏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优化调整“三生”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涵养区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碳储量 影响因素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