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物种 被引量:106
1
作者 刘芳 李迪强 吴记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0-739,共10页
红外相机是监测野生动物的有效工具,目前广泛用于兽类资源调查以及动物损害、鸟巢生态学、种群评估、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为了调查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于2010年5—12月采用红外相机进行系统调查,在210个位点放置了... 红外相机是监测野生动物的有效工具,目前广泛用于兽类资源调查以及动物损害、鸟巢生态学、种群评估、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为了调查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于2010年5—12月采用红外相机进行系统调查,在210个位点放置了红外相机,每台相机在每个地点上放置一个月。研究期间共拍摄到照片2203张,其中73%为兽类,12%为鸟类,13%为工作人员,2%为其它人员。共鉴定出17种兽类(分属5目10科)以及36种鸟类(分属5目17科)。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动物分别是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狗獾(Meles meles)和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动物分别是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红外相机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月份所拍摄动物的拍摄率不同:在1000—1400m的海拔段,拍摄率显著高于低海拔(600—1000m)以及中高海拔(1400—1700m);在阔叶林中的拍摄率最高,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中的拍摄率相似;秋季(8—10月)拍摄率较高,夏季(6—7月)次之,冬季(11—12月)最低。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累积物种数与相机放置的时间成上升曲线,但曲线的增长速率逐渐变缓。研究表明红外相机适合于调查和监测大中型兽类和部分鸟类,所采集的动物数据以及拍摄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将为保护区的监测、科研和环境教育提供资料。讨论了应用红外相机调查和监测野生动物的技术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监测 兽类 鸟类 松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活动节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源笙 蒋健 +4 位作者 蒋万杰 王丹 范雅倩 汤小明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0-467,共8页
在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中,了解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分析其生存策略的重要前提。基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资料,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10种最常见兽类的季节性节律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岩松鼠Sci... 在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中,了解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分析其生存策略的重要前提。基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资料,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10种最常见兽类的季节性节律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北花松鼠Tamias sibiricu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和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在夏季活动最频繁,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和野猪Sus scrofa在秋季活动最频繁。通过分析松鼠的年活动节律,推测其可能为2013年11月人为放生至保护区的新物种。(2)果子狸、中华斑羚、猪獾、豹猫和野猪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北花松鼠、松鼠Sciurus vulgaris和岩松鼠为昼行性动物。(3)依据兽类探测红外相机的行为表现,发现不同种类动物对红外相机产生了回避或受到吸引的行为。研究表明,红外相机是一种长期监测林地兽类活动节律的有效技术手段,可为制定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季节性节律 日活动节律 相对丰富度 红外相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类和兽类多样性动态监测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源笙 蒋万杰 +4 位作者 蒋健 王丹 吴记贵 刘芳茗 鲍伟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7-375,共9页
明确生物多样性动态和变化趋势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基本出发点,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4台红外相机,对林下鸟类和大中型兽类多样性进行连续监测,并与以往研究进行对比。本次调查累积相机日14 930 d,获得... 明确生物多样性动态和变化趋势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基本出发点,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4台红外相机,对林下鸟类和大中型兽类多样性进行连续监测,并与以往研究进行对比。本次调查累积相机日14 930 d,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 293组,有效视频3746 s。记录到鸟类7目17科47种,兽类5目10科14种,含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较以往红外相机监测新发现鸟类21种分属12科,新增6科;新增兽类2种分属2科。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以及功能区的相对丰富度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丰富度最高区域分别为:低海拔段(700~800 m)(31.21),阔叶林(24.37)以及核心区(26.39)。所监测鸟类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而兽类均不显著。本研究监测结果表明,红外相机所发现的物种多样性仍在增加,是一种有效的长期监测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松山 物种多样性 季节差异 红外相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