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邱雪
薛素芳
宋海庆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53-764,共12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登记研究(NCT04080830)中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登记研究(NCT04080830)中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的住院患者702例,CHA 2DS 2-VASc评分[NVAF卒中风险评分:C为充血性心力衰竭,H为高血压,A 2为年龄≥75岁计2分,D为糖尿病,S 2为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计2分,V为血管性疾病,A为年龄65~74岁,Sc为性别(女性)]≥2分,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史[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急性期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心功能不全、脑梗死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肝病史和(或)肝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相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 g/L、血肌酐≥200μmol/L等)、量表评分[NVAF卒中风险评分、出血风险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有无大面积脑梗死、梗死后出血转化、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急性期非主要出血、急性期大出血、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等。依据年份分层,即2016、2017、2018、2019、2020年,对各年份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占比及趋势进行比较。根据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纳入医疗保险系统分为医保前(2016—2017年)组与医保后(2018—2020年)组,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分析NOCAs进入医疗保险系统后,对影响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发生率。医疗保险范围包括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城镇医疗保险报销和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CHA 2DS 2-VASc评分≥2分者均首选抗凝治疗,包括口服华法林、NOACs及低分子肝素;对于应首选抗凝治疗,但因年龄>80岁、出血风险高的患者,经与其沟通表示拒绝抗凝治疗或对抗凝药物过敏者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包括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经沟通拒绝抗栓治疗、对抗栓药物过敏、出院时仍有症状性出血转化、致命性出血等以上症状之一者,不予抗栓治疗。结果(1)2016、2017、2018、2019、2020年抗栓药物治疗使用占比分别为66.1%(74/112)、75.3%(113/150)、84.9%(107/126)、83.9%(161/192)、77.9%(95/122),不同年份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3,P<0.05)。抗凝药物的使用率大幅度上升,从2016年22.3%(25/112)至2018年50.0%(63/126),之后趋于平稳;无抗栓药物使用占比呈下降趋势;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趋于平稳状态。(2)2016、2017、2018、2019、2020年抗凝药物使用占比分别为22.3%(25/112)、40.7%(61/150)、50.0%(63/126)、47.9%(92/192)、44.3%(54/122),5年间不同抗凝药物的使用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66.87,P<0.05),2016年至2018年NOACs呈大幅上升,从2016年的36.0%(9/25)至2018年的88.9%(56/63),之后趋于平稳;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的使用呈大幅下降,2018年后均处于平稳状态。(3)2018年NOACS进入医疗保险,对比医疗保险前后抗栓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P<0.01),抗凝药物从32.8%(86/262)提高到47.5%(209/440);抗凝药物种类占比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2.90,P<0.01),NOACS在由39.5%(34/86)提高到83.3%(174/20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315,P<0.01)、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OR=1.674,P=0.016)、大面积梗死比例(OR=1.914,P=0.014)、梗死后出血转化(OR=3.374,P<0.01)和急性期非主要出血(OR=2.872,P=0.020)是出院时使用抗凝药物的独立影响因素。3种抗凝药物应用后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2018年NOACs进入医疗保险后,NOACs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的抗凝药物使用率及NOACs在抗凝药物中的占比。高龄、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大面积梗死比例、梗死后出血转化及急性期非主要出血是不利于出院时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因素,加强出院患者随访是将来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的二级预防管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邱雪
薛素芳
宋海庆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
医院
神经
内科
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神经内科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53-764,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6YFC1300600)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20-2-2014)。
文摘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登记研究(NCT04080830)中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的住院患者702例,CHA 2DS 2-VASc评分[NVAF卒中风险评分:C为充血性心力衰竭,H为高血压,A 2为年龄≥75岁计2分,D为糖尿病,S 2为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计2分,V为血管性疾病,A为年龄65~74岁,Sc为性别(女性)]≥2分,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史[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急性期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心功能不全、脑梗死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肝病史和(或)肝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相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 g/L、血肌酐≥200μmol/L等)、量表评分[NVAF卒中风险评分、出血风险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有无大面积脑梗死、梗死后出血转化、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急性期非主要出血、急性期大出血、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等。依据年份分层,即2016、2017、2018、2019、2020年,对各年份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占比及趋势进行比较。根据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纳入医疗保险系统分为医保前(2016—2017年)组与医保后(2018—2020年)组,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分析NOCAs进入医疗保险系统后,对影响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发生率。医疗保险范围包括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城镇医疗保险报销和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CHA 2DS 2-VASc评分≥2分者均首选抗凝治疗,包括口服华法林、NOACs及低分子肝素;对于应首选抗凝治疗,但因年龄>80岁、出血风险高的患者,经与其沟通表示拒绝抗凝治疗或对抗凝药物过敏者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包括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经沟通拒绝抗栓治疗、对抗栓药物过敏、出院时仍有症状性出血转化、致命性出血等以上症状之一者,不予抗栓治疗。结果(1)2016、2017、2018、2019、2020年抗栓药物治疗使用占比分别为66.1%(74/112)、75.3%(113/150)、84.9%(107/126)、83.9%(161/192)、77.9%(95/122),不同年份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3,P<0.05)。抗凝药物的使用率大幅度上升,从2016年22.3%(25/112)至2018年50.0%(63/126),之后趋于平稳;无抗栓药物使用占比呈下降趋势;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趋于平稳状态。(2)2016、2017、2018、2019、2020年抗凝药物使用占比分别为22.3%(25/112)、40.7%(61/150)、50.0%(63/126)、47.9%(92/192)、44.3%(54/122),5年间不同抗凝药物的使用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66.87,P<0.05),2016年至2018年NOACs呈大幅上升,从2016年的36.0%(9/25)至2018年的88.9%(56/63),之后趋于平稳;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的使用呈大幅下降,2018年后均处于平稳状态。(3)2018年NOACS进入医疗保险,对比医疗保险前后抗栓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P<0.01),抗凝药物从32.8%(86/262)提高到47.5%(209/440);抗凝药物种类占比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2.90,P<0.01),NOACS在由39.5%(34/86)提高到83.3%(174/20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315,P<0.01)、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OR=1.674,P=0.016)、大面积梗死比例(OR=1.914,P=0.014)、梗死后出血转化(OR=3.374,P<0.01)和急性期非主要出血(OR=2.872,P=0.020)是出院时使用抗凝药物的独立影响因素。3种抗凝药物应用后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2018年NOACs进入医疗保险后,NOACs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的抗凝药物使用率及NOACs在抗凝药物中的占比。高龄、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大面积梗死比例、梗死后出血转化及急性期非主要出血是不利于出院时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因素,加强出院患者随访是将来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的二级预防管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Key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Atrial fibrillation
Anticoagulant therapy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541.75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邱雪
薛素芳
宋海庆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