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朝阳区新农合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
作者 张颖超 高广颖 《卫生经济研究》 2008年第6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大病统筹 定点医疗机构 患者 一级医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乡卫生院 参合农民 朝阳区 补偿比 三级医院 转诊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肺外结核病473例临床特征分析
2
作者 马涛 鲁洁 +2 位作者 徐慧 赵顺英 李惠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1-496,共6页
目的了解儿童肺外结核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以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确诊和临床诊断肺外结核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治住院肺外结核病473例,占结核... 目的了解儿童肺外结核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以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确诊和临床诊断肺外结核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治住院肺外结核病473例,占结核病患儿36.3%(473/1303),男269例(56.9%),农村378例(79.9%)。发病中位年龄为4.1(1.2~9.9)岁,≤5岁250例(52.9%)。经病原学或病理学检查确诊110例(23.3%),临床诊断363例(76.7%),其中结核性脑膜炎占比居首位(202例,42.7%)。307例患儿肺外标本中,抗酸染色涂片、Xpert MTB/RIF、结核杆菌培养、病理学检查4种检验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学检查和Xpert MTB/RIF阳性率较高。313例胸部影像提示存在活动或陈旧性结核病。截至2022年6月18日,共随访336例,预后好211例,预后差125例(其中死亡2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腹腔结核病、骨及关节结核病(以结核性脑膜炎为参考)是影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住院结核病患儿中约三分之一为肺外结核病,最常见为结核性脑膜炎,大多为临床诊断,分子诊断技术Xpert MTB/RIF在肺外结核标本中敏感度较高。≤5岁患儿和结核性脑膜炎相对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外结核病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靶点射频加双针穿刺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何明伟 张文祥 +1 位作者 倪家骧 段红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靶点射频热凝结合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小关节内侧缘入路以及安全三角入路分别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接受靶点射频热... 目的:探讨经皮靶点射频热凝结合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小关节内侧缘入路以及安全三角入路分别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接受靶点射频热凝结合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B组接受单纯靶点射频热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后72h、1个月、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都穿刺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72h、1个月、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3个月A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2.3±1.5和2.4±1.6,B组分别为3.7±2.4和4.3±2.5(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A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6.7%和85.0%,B组为79.3%和63.8%,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CT引导下行靶点射频热凝加双针穿刺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纯靶点射频热凝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射频热凝 臭氧 双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黎晓奇 张新庆 +2 位作者 高文慧 秦太铮 李红英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8-490,共3页
为了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中的问题,对14个省份的基层医疗机构法定负责人、基层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5816份,并组织专家对10个省份开展了实地调研。调查表明,无论是东部发达省份还是中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 为了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中的问题,对14个省份的基层医疗机构法定负责人、基层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5816份,并组织专家对10个省份开展了实地调研。调查表明,无论是东部发达省份还是中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正稳步推进,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均等化。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基层技术人才缺乏,资源分布不均等,制约着基层医疗卫生标准化建设效果的发挥。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机制,合力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完善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标准化建设 卫生服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和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侯丹丹 王淑领 尚赛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5期2056-2059,2063,共5页
目的:研究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抵抗和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在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左卡尼组接受左卡尼汀联... 目的:研究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抵抗和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在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左卡尼组接受左卡尼汀联合常规纠正贫血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纠正贫血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评估两组患者的EPO抵抗程度、氧化应激反应程度、炎症反应程度。结果:治疗后3、6个月时,左卡尼汀组患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erythropoietin response index,ERI)、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rf-2、ARE、HO-1、NQO-1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8-OHdG、丙二醛(MD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PTX3、白介素(IL)-4、IL-10的含量呈逐步降低趋势,对照组患者rhuEPO用量及ERI指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rf-2、ARE、HO-1、NQO-1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AOPP、8-OHdG、MDA、MCP-1、sICAM-1、PTX3、IL-4、IL-10的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左卡尼汀 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 氧化应激反应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达帕胺致天疱疮
6
作者 张颖 王涛 +1 位作者 徐晨琛 刘跃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8-89,共2页
报告1例由吲达帕胺诱发的天疱疮。患者男,58岁。因胸部、背部红斑、糜烂伴瘙痒,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来诊。患者1年前曾因服用吲达帕胺诱发胸背部红斑,再次服药后皮损复发且加重。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内有水疱和棘刺松解细胞。间接... 报告1例由吲达帕胺诱发的天疱疮。患者男,58岁。因胸部、背部红斑、糜烂伴瘙痒,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来诊。患者1年前曾因服用吲达帕胺诱发胸背部红斑,再次服药后皮损复发且加重。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内有水疱和棘刺松解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阴性。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诊断为药物诱发的天疱疮。患者经雷公藤多苷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吲达帕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西孟旦联合托伐普坦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7
作者 刘睿 邢玉 +1 位作者 李荣 王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107-3109,共3页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左西孟旦联合治疗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门诊收治的86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将患者按门诊号末位数字单双数分为常规组(单数)、治疗组(双数),每组各4...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左西孟旦联合治疗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门诊收治的86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将患者按门诊号末位数字单双数分为常规组(单数)、治疗组(双数),每组各43例。常规组给予一般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托伐普坦、左西孟旦,观察患者血浆ET(内皮素)、BNP(脑钠肽)水平变化,评估用药前后患者心功能情况,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血浆内皮素、脑钠肽水平以及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患者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7.0%,明显低于常规组16.3%,治疗组治疗期间用药安全性高(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治疗时,使用托伐普坦、左西孟旦联合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效果好、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左西孟旦 托伐普坦 急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邱雪 薛素芳 宋海庆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53-764,共12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登记研究(NCT04080830)中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登记研究(NCT04080830)中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的住院患者702例,CHA 2DS 2-VASc评分[NVAF卒中风险评分:C为充血性心力衰竭,H为高血压,A 2为年龄≥75岁计2分,D为糖尿病,S 2为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计2分,V为血管性疾病,A为年龄65~74岁,Sc为性别(女性)]≥2分,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史[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急性期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心功能不全、脑梗死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肝病史和(或)肝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相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 g/L、血肌酐≥200μmol/L等)、量表评分[NVAF卒中风险评分、出血风险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有无大面积脑梗死、梗死后出血转化、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急性期非主要出血、急性期大出血、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等。依据年份分层,即2016、2017、2018、2019、2020年,对各年份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占比及趋势进行比较。根据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纳入医疗保险系统分为医保前(2016—2017年)组与医保后(2018—2020年)组,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分析NOCAs进入医疗保险系统后,对影响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发生率。医疗保险范围包括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城镇医疗保险报销和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CHA 2DS 2-VASc评分≥2分者均首选抗凝治疗,包括口服华法林、NOACs及低分子肝素;对于应首选抗凝治疗,但因年龄>80岁、出血风险高的患者,经与其沟通表示拒绝抗凝治疗或对抗凝药物过敏者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包括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经沟通拒绝抗栓治疗、对抗栓药物过敏、出院时仍有症状性出血转化、致命性出血等以上症状之一者,不予抗栓治疗。结果(1)2016、2017、2018、2019、2020年抗栓药物治疗使用占比分别为66.1%(74/112)、75.3%(113/150)、84.9%(107/126)、83.9%(161/192)、77.9%(95/122),不同年份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3,P<0.05)。抗凝药物的使用率大幅度上升,从2016年22.3%(25/112)至2018年50.0%(63/126),之后趋于平稳;无抗栓药物使用占比呈下降趋势;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趋于平稳状态。(2)2016、2017、2018、2019、2020年抗凝药物使用占比分别为22.3%(25/112)、40.7%(61/150)、50.0%(63/126)、47.9%(92/192)、44.3%(54/122),5年间不同抗凝药物的使用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66.87,P<0.05),2016年至2018年NOACs呈大幅上升,从2016年的36.0%(9/25)至2018年的88.9%(56/63),之后趋于平稳;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的使用呈大幅下降,2018年后均处于平稳状态。(3)2018年NOACS进入医疗保险,对比医疗保险前后抗栓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P<0.01),抗凝药物从32.8%(86/262)提高到47.5%(209/440);抗凝药物种类占比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2.90,P<0.01),NOACS在由39.5%(34/86)提高到83.3%(174/20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315,P<0.01)、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OR=1.674,P=0.016)、大面积梗死比例(OR=1.914,P=0.014)、梗死后出血转化(OR=3.374,P<0.01)和急性期非主要出血(OR=2.872,P=0.020)是出院时使用抗凝药物的独立影响因素。3种抗凝药物应用后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2018年NOACs进入医疗保险后,NOACs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的抗凝药物使用率及NOACs在抗凝药物中的占比。高龄、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大面积梗死比例、梗死后出血转化及急性期非主要出血是不利于出院时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因素,加强出院患者随访是将来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的二级预防管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