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地区学龄前儿童龋病变化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焱 王爽 +2 位作者 杨思宇 金建秋 徐偲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5期32-36,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地区2018—2021年间3~5岁学龄前儿童患龋状况变化情况,为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参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诊断标准,2018—2021年每年4月对社区内所有幼儿园3~5岁学龄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地区2018—2021年间3~5岁学龄前儿童患龋状况变化情况,为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参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诊断标准,2018—2021年每年4月对社区内所有幼儿园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分析3~5岁各年龄组乳牙患龋率、乳牙龋均(dmft均数)等各相关指标的年度变化情况。结果2018—2021年3~5岁年龄组的乳牙患龋率从51.71%下降到44.90%,乳牙龋均(dmft均数)从2.20下降到1.82。2018年,3岁、4岁、5岁的乳牙患龋率分别为39.02%、54.02%、65.23%,乳牙龋均(dmft均数)分别为1.46、2.40、2.91。2021年,3岁、4岁、5岁的乳牙患龋率分别为34.02%、47.93%、53.06%,乳牙龋均(dmft均数)分别为1.14、1.92、2.47。在5岁的患龋儿童中,2018—2021各年度患龋数量第1位的均为2颗,其占比幅度最少为2018年的21.23%,最多为2019年的30.33%。最近3年(2019—2021)患龋发生牙的前3位均依次为右上Ⅰ(13.7%~16.2%)、左上Ⅰ(12.5%~14.9%)和左下Ⅳ(7.7%~8.7%)。结论2018—2021年3~5岁儿童患龋率和龋均(dmft均数)均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中3~5岁儿童的龋患水平,低于全国和北京市同龄儿童平均患龋水平,提示近年来针对本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的干预措施可能起到了有效的防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儿童龋 乳牙 患龋率 龋均 氟化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急性中毒救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2
作者 魏云芳 刘晖 +4 位作者 程远达 朱琳 赵永梅 王磊 孙洁 《中国健康教育》 2012年第8期645-648,共4页
目的评价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急性中毒救治健康教育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宣传海报、专家讲座、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对不同社区居民开展急性中毒救治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对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共调查550人。不同年龄、职业和文... 目的评价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急性中毒救治健康教育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宣传海报、专家讲座、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对不同社区居民开展急性中毒救治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对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共调查550人。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居民急性中毒救治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994、24.151和91.296,P<0.05)。经常看到或听到有关急性中毒救治知识宣传的公众仅占23.48%,调查问卷平均分为(6.27±1.33)分(满分10分);公众选择获取急性中毒救治知识的途径中,前3位的依次是电视(83.52%)、报纸(61.17%)和广播(60.61%);通过宣传海报、专家讲座、发送手机短信3种方式干预,居民急性中毒救治知识得分明显提高,总体提高率为38.42%,3种不同形式干预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980、17.791和17.741,P<0.05)。结论急性中毒救治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还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 急性中毒 救治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小平 刘钢 +3 位作者 赵京 袁杏巧 赵亚利 杨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26-129,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北京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探讨档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健康档案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现场调查健康档案使用和利用情况。结果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纸质家庭健康档案... 目的研究分析北京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探讨档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健康档案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现场调查健康档案使用和利用情况。结果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纸质家庭健康档案整体利用率、个人健康档案整体利用率和门诊纸质健康档案使用率分别为58.7%、38.3%和41.8%;健康档案记录形式以一般门诊记录为主;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4种慢性病门诊健康档案使用率为50.8%,高于其他疾病健康档案使用率(2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门诊电子健康档案主诉、检查、诊断、处理4项"完整记录"的比率为56.3%,日常门诊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的比率为94.9%(包括记录不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结论北京市半数以上的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得到利用,没有成为"死档"。日常门诊对慢性患者使用健康档案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健康档案使用率,说明慢性病档案管理工作得到重视。使用电子档案的机构门诊电子档案使用率比较高,但电子完整记录率不高,提示健康档案规范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学 社区卫生服务 健康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葛瑞东 郭京伟 +4 位作者 于天源 崔婷捷 葛丽君 白硕 谢欲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86-1388,共3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
关键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康复治疗学专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计划生育委员会 本科 重点大学 中医药学 教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强化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30
5
作者 温会堂 白薇 +14 位作者 徐晓云 李艳玲 聂鹏涛 张燕萍 王勇 陈京玉 陈凯 温海松 王冬 汪鹏 张冬勇 田娟 宋飞 万钢 袁申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3291-3293,共3页
目的探讨社区强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遵循患者自愿参加的意愿,2008年抽取到本社区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7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强化管理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强化管理治疗组在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社区强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遵循患者自愿参加的意愿,2008年抽取到本社区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7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强化管理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强化管理治疗组在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定期复查及生活方式等强化干预方法,一般治疗组为合理药物治疗及一般性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干预。定期对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结果 (1)强化管理治疗组3年后空腹血糖值平均为(6.76±1.49)mmol/L,低于一般治疗组的(8.65±2.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值平均为(6.62±0.87)%,低于一般治疗组的(7.41±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2)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强化管理治疗组为68.2%(58/85),高于一般治疗组的26.4%(2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餐后2 h血糖控制良好率强化管理治疗组为88.2%(75/85),高于一般治疗组的70.1%(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控制良好率强化管理治疗组为77.7%(66/85),高于一般治疗组的47.1%(4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的社区长期强化管理治疗较一般治疗更能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社区 干预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的痴呆社区管理工作内容构建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海娜 王美荣 +4 位作者 陈小垒 徐筱婧媛 李婧 王华丽 杜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072-2079,共8页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痴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各国逐渐重视基层医疗的作用,强调了全科医生在痴呆早期识别及后续管理中的重要性,国际上一些国家建立了痴呆社区管理指南或者共识,我国目前仍没有痴呆社区管理相...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痴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各国逐渐重视基层医疗的作用,强调了全科医生在痴呆早期识别及后续管理中的重要性,国际上一些国家建立了痴呆社区管理指南或者共识,我国目前仍没有痴呆社区管理相关指南或共识供全科医生参考。目的探索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痴呆患者管理的工作内容,为今后痴呆社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8月—2019年1月,首先成立课题核心小组,初步拟定痴呆社区管理工作内容指标,然后选择神经内科、精神科、老年科、综合科、社区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共28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应用权威程度、协调系数及积极系数进行评价,最终建立痴呆社区管理工作内容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一级指标专家权威程度均值为0.729。两轮评价指标重要性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30和0.179(P<0.01),可行性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95和0.207(P<0.01)。建立痴呆社区管理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包括2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2项一级指标分别为:痴呆的识别与筛查、痴呆确诊后的随访管理;7项二级指标分别为进行认知表现筛查、采用认知筛查量表评定、筛查过程中转诊、随访频次、临床随访内容、量表评定、随访过程中的转诊。结论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较高,两轮咨询后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专家意见协调性较好,结果可信,采用德尔菲法构建的痴呆社区管理内容可以为今后痴呆社区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痴呆 社区管理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全科团队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9
7
作者 李艳玲 袁菊梅 +5 位作者 苗杰 王荣英 徐晓云 陆秀蕾 于畅 姚贵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4期4174-4178,共5页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全科团队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效果。方法 2011年5月选取居住在北京市东风社区半年以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中度以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59...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全科团队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效果。方法 2011年5月选取居住在北京市东风社区半年以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中度以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59例;与患者共同居住,对患者病情比较了解的照料者(家属)159例。采取全科团队分级分类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采用一般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生活质量自评量表(QOL-35)对患者和照料者(家属)分别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进行调查。结果 2012年较2011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照料情况好转(u=-3.477,P<0.05)。2011年与2012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对社区医生服务的满意度、知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较2011年患者对社区医生服务中健康指导、监测血压、听心肺、心理疏导的需求升高(P<0.05)。2012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QOL-35评分中独立生活能力评分较2011年升高(P<0.05)。照料者(家属)对躯体健康指导非常需要62例(39.0%),一般需要71例(44.6%),不需要26例(16.4%);对心理疏导非常需要69例(43.4%),一般需要67例(42.1%),不需要23例(14.5%)。2012年照料者(家属)QOL-35评分中一般健康和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评分较2011年升高(P<0.05)。结论全科团队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完全自理能力、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可提高照料者(家属)的一般健康和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在社区建立全科团队管理精神疾病患者是可行和必要的,解决了社区精神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医生 精神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工具Ⅱ的痴呆社区管理指南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海娜 李婧 杜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3914-3922,共9页
背景痴呆是一种获得性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明显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全面而有效的痴呆社区管理能够延缓痴呆进程,而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能够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从而提高痴呆社区管... 背景痴呆是一种获得性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明显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全面而有效的痴呆社区管理能够延缓痴呆进程,而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能够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从而提高痴呆社区管理的质量和一致性。目的对国内外包含痴呆社区管理内容的临床实践指南和共识进行评价,以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痴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2008—2020年发表的有关痴呆管理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痴呆照护共识等;使用指南研究和评估工具Ⅱ(AGREEⅡ)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Kappa值对评价者间总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共入选45篇指南,指南范围与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与独立性6个领域标准化百分比得分分别为(77.2±8.96)%、(46.3±21.16)%、(39.19±20.8)%、(71.70±17.3)%、(26.3±17.35)%、(40.6±33.73)%,经过全面评价后,A级指南1部,B级指南23部,C级指南21部。评价者间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3±0.16)(P<0.01)。最终评选出24部中、高质量指南,指南范围与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独立性6个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80.20%±7.90)%、(54.50±16.98)%、(48.90±16.03)%、(77.90±7.99)%、(33.20±17.34)%和(53.3±35.63)%。筛选出的24部中高质量指南的Kappa值评分均值为(0.70±0.20)(P<0.01)。结论本研究应用AGREEⅡ对入选指南或共识进行质量评价,评选出了中、高质量指南,尽管制定方法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但总体质量较高,并遵循了循证原则,能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痴呆管理提供指导,为我国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痴呆管理指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社区管理 指南 质量评价 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下指压不同穴位对脑卒中患者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表面肌电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葛瑞东 王思远 +5 位作者 白硕 葛丽君 尹珏 王淩毅 张晓光 郭京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2-566,共5页
目的:优化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方法:30例偏瘫患者,分别在仰卧伸膝0°位和屈膝90°位下指压偏瘫侧足三里、足临泣穴,对比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 目的:优化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方法:30例偏瘫患者,分别在仰卧伸膝0°位和屈膝90°位下指压偏瘫侧足三里、足临泣穴,对比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的积分肌电值(i EMG)。结果:1刺激前后比较:两种体位下,指压两个穴位,刺激即刻的i EMG明显高于刺激前(P<0.05),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 EMG呈逐渐下降趋势。2穴位间比较:两种体位下,均表现为指压足三里穴,胫前肌刺激即刻的i EMG、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 EMG均明显高于足临泣穴(P<0.05);指压足临泣穴,腓骨长、短肌刺激即刻的i EMG、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 EMG均明显高于足三里穴(P<0.05)。3体位间比较:仰卧屈膝90°位指压两个穴位,胫前肌刺激即刻、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的i EMG明显高于伸膝0°位(P<0.05);腓骨长、短肌刺激即刻的i EMG明显高于伸膝0°位(P<0.05)。结论:1指压刺激偏瘫侧足三里、足临泣穴均可诱发偏瘫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且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良好。2指压足三里穴对诱发胫前肌收缩的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优于足临泣穴;指压足临泣穴对诱发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优于足三里穴。3仰卧屈膝90°位,指压刺激足三里、足临泣穴对诱发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明显优于伸膝0°位,延续效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 指压穴位刺激法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胫前肌 偏瘫 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委中穴缓解腰背肌疲劳的表面肌电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白硕 葛瑞东 +7 位作者 崔婷捷 郭京伟 徐瑞泽 陈晔 李致衡 王培建 梁百川 赵吉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50-1354,共5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背肌疲劳的缓解效应,为电针治疗慢性腰痛寻找实验依据。方法:30例健康大学生,测试前通过视频资料熟悉测试过程,前后进行3组测试(分别间隔1周),每组测试含2次腰背肌耐力测试。第一组测试(空白对照组)...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背肌疲劳的缓解效应,为电针治疗慢性腰痛寻找实验依据。方法:30例健康大学生,测试前通过视频资料熟悉测试过程,前后进行3组测试(分别间隔1周),每组测试含2次腰背肌耐力测试。第一组测试(空白对照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1周后,进行第二组测试(电针委中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电针双侧委中穴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再1周后,进行第三组测试(电针假委中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电针双侧腘横纹中股二头肌肌腱内侧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间隔1周内,嘱受试者维持日常作息,不进行剧烈活动,排除第二组、第三组测试时腰背肌出现疲劳、疼痛等不适者(本研究无剔除、脱落样本),以避免前后两组测试间相互影响。测试由4人同步进行,分别操作测试床、关节活动度尺、针刺与电针仪和表面肌电图仪。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腰背肌耐力测试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三种干预方式下腰背肌耐力测试维持时间比较:第一次测试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二次测试电针委中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假委中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白对照组与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三种干预方式下双侧腰竖脊肌和多裂肌MPF比较:第二次测试较第一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针委中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白对照组与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有效缓解双侧腰竖脊肌和多裂肌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 电针 疲劳 委中穴 腰背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练功十八法之颈部六法对缓解伏案后颈肌疲劳的表面肌电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戴承颖 葛瑞东 +2 位作者 于天源 郭京伟 白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6-311,共6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研究颈部功法对颈肌疲劳的缓解效应,并分析其规律和机制。方法:将60例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颈部运动、实验A组:趴桌休息、实验B组:做练功十八法中的颈部六法,每组各20例。三组伏案90min之后干预15min。...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研究颈部功法对颈肌疲劳的缓解效应,并分析其规律和机制。方法:将60例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颈部运动、实验A组:趴桌休息、实验B组:做练功十八法中的颈部六法,每组各20例。三组伏案90min之后干预15min。观察双侧胸锁乳突肌(SMC)、头夹肌(MSC)的以下表面肌电(s EMG)指标: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及过零率(ZCR)的伏案前初始值、伏案前负重值、伏案中30min值、60min值、90min值、干预后终末值和后负重值。结果:1不同干预方法下三组间比较:右侧MSC的RMS干预后负重值较伏案前负重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两侧SMC和两侧MSC在伏案前和伏案90min期间的自身前后比较:伏案30min和60min期间,左侧SMC的RMS、MPF、ZCR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伏案60min和90min期间,左侧SMC的RMS、ZCR有显著性意义。结论:1伏案一定时间后,不做颈部运动和趴桌休息均不能缓解颈肌疲劳,颈部功法可有效缓解颈肌疲劳;2伏案开始到60min时SMC为主动肌,60min以后MSC由拮抗肌转换为主动肌;3肌肉的负重测试是检测其耐力和疲劳性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 伏案 练功十八法 颈部姿势 颈肌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孙丛丛 周丹娜 +4 位作者 宁芳平 马良 闫丽琼 任艳萍 马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1-645,共5页
目的探索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s,r TMS)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增效作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及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的住院及门... 目的探索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s,r TMS)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增效作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及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的住院及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53例患者,脱落3例,剩余50例根据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分为低频(1Hz)治疗组26例和高频(10 Hz)治疗组24例,各治疗组再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对照组进行伪刺激,评估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患者53例,共有50例完成研究。经t检验和χ2检验,两组间的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频治疗: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时间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第4周末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高频治疗: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阴性因子分、精神病理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在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周末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治疗过程中有3例1Hz实验组患者和2例10 Hz实验组患者诉第1次治疗时感头痛、麻木感,余无不适主诉。结论尚未发现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药物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精神分裂症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霞 刘金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胶囊联合四君子汤加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中心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口服铝镁加混悬液,治疗组56例患者采用雷贝拉唑胶囊联合四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结合...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胶囊联合四君子汤加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中心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口服铝镁加混悬液,治疗组56例患者采用雷贝拉唑胶囊联合四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结合必要的个体化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病理学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2.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29%,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胃黏膜组织中NF-κB、COX-2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减少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更明显(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雷贝拉唑胶囊联合四君子汤加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胶囊 四君子汤加减 慢性萎缩性胃炎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