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对QTd和血浆NT-proBNP水平 被引量:30
1
作者 曾文军 李海涛 高彦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对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及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96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对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及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96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就诊号分为中西医组、西医组各48例,2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治疗,中西医组服用参松养心胶囊,2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组的动态心电图心跳次数、早搏次数、血浆NTpro BNP及心电图QTd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的室性早搏Lown氏分级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的愈显率64.58%高于西医组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优于单用西药,能更显著的降低血浆NT-pro BNP及心电图QTd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QT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基因组的甲基化改变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建龙 李海涛 +8 位作者 苏丕雄 顾松 刘岩 张希涛 颜钧 安向光 高杰 辛悦 蔡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27-431,共5页
目的研究全基因组甲基化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心脏移植中供体左心室心肌标本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自身左心室心肌标本14例作为实验组,提取基因组基因通过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结合甲基化芯片... 目的研究全基因组甲基化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心脏移植中供体左心室心肌标本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自身左心室心肌标本14例作为实验组,提取基因组基因通过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结合甲基化芯片技术(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chip,MeDIP-chip)及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高通量的快速筛选。然后,得到MeDIP-chip初筛后的2个甲基化异常基因abca4和cd200进行亚硫酸氢钠测序PCR。结果疾病组abca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85.5%,正常组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91.2%;疾病组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比正常组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低5.7%,心衰组cd20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50.5%,正常组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57.1%。结论 abca4和cd200启动子区甲基化改变会影响自身的基因表达量。心衰时DNA启动子区甲基化会发生改变,并且DNA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会伴随着基因表达量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abca4 CD200 表观遗传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表达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小希 邹文 +1 位作者 孟刘坤 宋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表达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88例ACS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表达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88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1年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n=51)和非ISR组(n=137)。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自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RIPK1表达水平。结果PCI术后,两组RIPK1表达水平均降低,非ISR组低于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SR组PCI术前、术后RIPK1降低程度(△RIPK1)高于I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RIPK1诊断IS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8、78.43%、84.67%,其诊断效能高于术前RIPK1和△RIPK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FBG)、血管病变支数、术后RIPK1和血管病变长度,均为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IPK1与ISR呈线性关系。结论RIPK1与ACS患者PCI后1年内ISR有关,其高表达水平提示PCI术后1年内发生ISR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