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2004年北京地区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长青 方向华 +4 位作者 刘宏军 李淑婷 李宁燕 郑颖 汤哲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调查社区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北京市选择约10万人口的自然人群,登记2003年1月—2004年12月该社区所有新发或复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卒中患者... 目的调查社区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北京市选择约10万人口的自然人群,登记2003年1月—2004年12月该社区所有新发或复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卒中患者PSD患病情况。共登记380例卒中患者,其中276例符合入选标准并有完整资料,平均年龄(67.5±8.2)岁,卒中病程中位数为11.5个月。结果PSD总患病率为65.2%(180/276),其中轻、中、重度PSD分别占45.0%、47.2%和7.8%。卒中后6个月内、6~18个月、18个月以上的PSD患病率分别是66.2%、60.2%和73.9%,卒中后6个月内重度PSD患病率最高,达12.3%。PSD患病与左利手、在区县级医院就诊、日常生活依赖、认知功能异常相关,但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卒中病程、卒中发作次数、高血压或心脏病史无显著相关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仅左利手与PSD患病相关。结论60%以上的社区卒中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PSD,PSD与在区县级医院就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认知功能异常、左利手相关。对于有以上相关因素的卒中患者,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抑郁 流行病学因素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医院在诊治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方面的差距 被引量:4
2
作者 顾莹 周丽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793-2794,共2页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与三级甲等医院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诊治方面的差距。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0年6月因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入住北京市普仁医院(普仁医院)治疗的61例患者为病例组,按成组匹配原则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住院的12...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与三级甲等医院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诊治方面的差距。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0年6月因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入住北京市普仁医院(普仁医院)治疗的61例患者为病例组,按成组匹配原则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住院的122例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肿瘤标记物检测,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胃镜检出率、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肿瘤标记物检查率、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住院期间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便隐血阴转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在急诊胃镜检查率、药物治疗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面与三级甲等医院相比均有差距,三级甲等医院患者住院期间便隐血转阴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胃镜检查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郝咏刚 翟英慧 +1 位作者 尤小凡 胡文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18-920,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清生化及血常规指标与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72 h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9例,根据出院时存活状态分为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1053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首次静脉血清生化指标(...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清生化及血常规指标与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72 h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9例,根据出院时存活状态分为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1053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首次静脉血清生化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和血常规指标(血球压积,血红蛋白)。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肌酐水平明显增高,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白蛋白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住院期间死亡与血清前白蛋白(OR=1.276,95%CI:1.196~1.361,P<0.01)以及肌酐(OR=0.991,95% CI:0.987~0.995,P<0.01)密切相关。结论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下降可以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前白蛋白 死亡 血清白蛋白 肌酸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 被引量:51
4
作者 张长青 方向华 +3 位作者 刘宏军 王蔚华 张新卿 李宁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研究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0例经CT/MR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其中169例抑郁自评量表指数大于或等于0.5者为PSD组,采用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 目的研究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0例经CT/MR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其中169例抑郁自评量表指数大于或等于0.5者为PSD组,采用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PSD的患病率为49.7%(169/340),其中额叶卒中患者PSD的患病率为66.7%,其他部位卒中患者PSD患病率为4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1,P=0.02)。分层及回归分析显示额叶卒中是卒中6个月内PS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文化程度、梗死类型、患高血压、患心脏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后,额叶卒中患者PSD的患病风险是其他部位卒中患者的2.42倍(P=0.02,RR=2.42,95%C I:1.17-5.03)。结论脑梗死患者PSD的患病率较高,额叶卒中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内有更高的PSD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后抑郁 患病率 卒中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对QTd和血浆NT-proBNP水平 被引量:30
5
作者 曾文军 李海涛 高彦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对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及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96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对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及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96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就诊号分为中西医组、西医组各48例,2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治疗,中西医组服用参松养心胶囊,2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组的动态心电图心跳次数、早搏次数、血浆NTpro BNP及心电图QTd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的室性早搏Lown氏分级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的愈显率64.58%高于西医组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优于单用西药,能更显著的降低血浆NT-pro BNP及心电图QTd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QT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楠 张广平 李慎茂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93-596,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止血压迫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术后采用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B组48例采用传... 目的评价动脉止血压迫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术后采用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B组48例采用传统人工手法压迫止血法:C组59例先采用手法压迫20 min,再结合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止血。3组术后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其他常规处置相同。比较3组术后止血效果、制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止血方法进行比较,其中止血时间A组为(2.19±1.5)min,B组为(3.81±2.5)min,C组为(3.69±1.7)min,A组比其他两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制动时间A组为(8.2±2.1)h,B组为(23.6±23)h,C组为(7.5±1.6)h,B组明显长于另两组;止血成功率3组分别为97.8%、97.9%、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高于其他2组,C组最少。结论单纯应用压迫器止血虽卧床时间减少,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为高;手法压迫并发症少,但是卧床时间长,患者耐受程度低;手法压迫联合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止血压迫器 手法压迫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广平 刘楠 +2 位作者 李慎茂 陆伯华 宋福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7-39,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病因。有研究显示,亚洲人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1],我国大概每年有40-50万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2]。尽管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病因。有研究显示,亚洲人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1],我国大概每年有40-50万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2]。尽管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仍高达10%-24%^[3]。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楠 张广平 +1 位作者 李慎茂 陆伯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483-485,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1]。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缩窄 病理性 颅内动脉疾病 支架 血管成形术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基因组的甲基化改变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建龙 李海涛 +8 位作者 苏丕雄 顾松 刘岩 张希涛 颜钧 安向光 高杰 辛悦 蔡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27-431,共5页
目的研究全基因组甲基化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心脏移植中供体左心室心肌标本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自身左心室心肌标本14例作为实验组,提取基因组基因通过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结合甲基化芯片... 目的研究全基因组甲基化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心脏移植中供体左心室心肌标本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自身左心室心肌标本14例作为实验组,提取基因组基因通过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结合甲基化芯片技术(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chip,MeDIP-chip)及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高通量的快速筛选。然后,得到MeDIP-chip初筛后的2个甲基化异常基因abca4和cd200进行亚硫酸氢钠测序PCR。结果疾病组abca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85.5%,正常组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91.2%;疾病组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比正常组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低5.7%,心衰组cd20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50.5%,正常组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57.1%。结论 abca4和cd200启动子区甲基化改变会影响自身的基因表达量。心衰时DNA启动子区甲基化会发生改变,并且DNA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会伴随着基因表达量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abca4 CD200 表观遗传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出血182例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顾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55-1356,1359,共3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观察肿瘤标志物在胃癌出血患者中的异常率,分析患者未能行胃镜检查明确出血病因的原因。方法对我院出院诊断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的18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2例上消化道出...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观察肿瘤标志物在胃癌出血患者中的异常率,分析患者未能行胃镜检查明确出血病因的原因。方法对我院出院诊断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的18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消化道溃疡出血61例(占33%),胃癌出血12例(占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例占4%;其中男性分别占85%(52/61)、67%(8/12)、8/8。胃癌患者癌胚抗原异常率为33%(4/12)。8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未明的原因:患者或家属拒绝胃镜检查48例(占54%),因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不宜行胃镜检查7例占8%。结论 (1)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其次为胃癌出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此3类出血患者均男多于女;(3)肿瘤标志物用于协助诊断胃癌的意义有限;(4)患者或家属拒绝行胃镜检查或必要时胃镜复查是不能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最常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瘦、心动过速、下肢无力、多发椎体骨折
11
作者 张化冰 夏维波 +2 位作者 林海荣 毕锡文 孟迅吾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年第1期70-73,共4页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长期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严重的骨质疏松,值得引起注意。本文报道1例长期未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儿童严重骨质疏松、多发椎体骨折同时合并严重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的罕见病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长期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严重的骨质疏松,值得引起注意。本文报道1例长期未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儿童严重骨质疏松、多发椎体骨折同时合并严重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的罕见病例,旨在提醒临床医师重视儿童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骨质疏松,以便早期发现并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慢性甲状腺亢进性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14例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奎 郭玥潞 +6 位作者 姚子龙 金香淑 张冉 韩晓蘋 高晓宁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60-1563,共4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在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成人Ph^+ ALL病患者共14例,均应用VP方案诱导治疗,自第8天加用伊马替尼400 mg/d,并持续应用,若粒细胞缺乏持续1周或出现感...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在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成人Ph^+ ALL病患者共14例,均应用VP方案诱导治疗,自第8天加用伊马替尼400 mg/d,并持续应用,若粒细胞缺乏持续1周或出现感染、发热等并发症,可以停用VP方案;在诱导化疗第28-33天复查骨髓形态及BCR/ABL融合基因定量判断疗效,达完全缓解(CR1)后根据患者情况予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进行巩固及维持治疗或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结果:l4例患者经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化疗后全部达CR1,BCR/ABL:ABL比中位下降55.89(10.25-180.97)%,诱导化疗期间14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颜面部水肿,经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14例患者中最终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移植后髓外复发。结论:在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时期,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Ph^+ ALL可获得满意的CR率,并降低传统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诱导期间并发症可控制,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为后续行allo-HSCT争取机会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BCR/AB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表达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小希 邹文 +1 位作者 孟刘坤 宋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表达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88例ACS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表达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88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1年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n=51)和非ISR组(n=137)。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自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RIPK1表达水平。结果PCI术后,两组RIPK1表达水平均降低,非ISR组低于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SR组PCI术前、术后RIPK1降低程度(△RIPK1)高于I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RIPK1诊断IS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8、78.43%、84.67%,其诊断效能高于术前RIPK1和△RIPK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FBG)、血管病变支数、术后RIPK1和血管病变长度,均为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IPK1与ISR呈线性关系。结论RIPK1与ACS患者PCI后1年内ISR有关,其高表达水平提示PCI术后1年内发生ISR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