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铁盾构隧道渗漏病害成因及对管片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成平 王李斌 +3 位作者 唐海栋 彭华 李宇杰 牛晓凯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56-466,共11页
为揭示城市盾构隧道渗漏病害的形成机制,对北京地铁部分盾构隧道渗漏病害的主要类型、位置及程度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现场检测、地质雷达及内窥镜探测等手段,探究盾构隧道渗漏病害机制及成因,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管片接缝渗漏时的地层变... 为揭示城市盾构隧道渗漏病害的形成机制,对北京地铁部分盾构隧道渗漏病害的主要类型、位置及程度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现场检测、地质雷达及内窥镜探测等手段,探究盾构隧道渗漏病害机制及成因,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管片接缝渗漏时的地层变形规律及管片结构内力特征。研究表明:1)盾构管片接缝渗漏为主要的盾构隧道渗漏类型,占比超过60%,渗漏发生的位置集中在拱顶,以滴漏为主。2)盾构隧道渗漏水的主要内因是管片接缝处的不均匀变形,主要外因是地下水迅速升高导致存在渗漏隐患的隧道位于水位以下;同时,隧道周边地层更易形成富水体,增大了隧道渗漏病害的发生概率。3)盾构管片接缝处渗漏位置越靠近拱底,渗漏越严重,渗漏附近地层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数值、最终达到稳定时的地表沉降越大。4)接缝局部渗漏导致的管片结构椭圆化变形较小,更易使结构出现向下且倾向渗漏点位方向的偏移;另外,渗漏位置变化相比渗漏程度对管片结构内力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盾构隧道 渗漏病害 现场检测 地质雷达 内窥镜探测 地层变形 管片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铁既有结构渗漏风险防控体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广武 彭华 +3 位作者 李宇杰 李子晨 万匡迪 宋伟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1,101,共8页
针对北京市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地铁结构渗漏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北京地铁渗漏进行治理及防控成为当前研究的关键。从既有地铁结构渗漏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策略3方面,对北京地铁既有结构渗漏风险防控技术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与... 针对北京市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地铁结构渗漏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北京地铁渗漏进行治理及防控成为当前研究的关键。从既有地铁结构渗漏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策略3方面,对北京地铁既有结构渗漏风险防控技术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首先,从风险识别入手,对引起渗漏病害的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然后,在风险识别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价,将地铁渗漏病害按照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区间和车站结构进行分类分级,给出渗漏等级A、B、C和D,并提出应急及常规治漏措施;最后,提出相应的渗漏风险应对策略,包括应急处置和一般渗漏治理。研究内容以期为类似地铁结构病害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渗漏病害 防控体系 风险识别 风险分级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硬交互地层盾构隧道差异沉降注浆抬升效果研究
3
作者 谢治天 廖佳卉 +2 位作者 牛晓凯 彭庚 崔晓青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97-102,共6页
以北京某运营期盾构地铁隧道差异沉降治理工程为例,为探究洞内注浆对粉黏-砂土软硬交互地层差异沉降抬升作用及管片变形规律,确保施工期间结构的安全,对施工前后病害区间的道床结构竖向变形及张开量进行监测。通过对各项数据规律性分析... 以北京某运营期盾构地铁隧道差异沉降治理工程为例,为探究洞内注浆对粉黏-砂土软硬交互地层差异沉降抬升作用及管片变形规律,确保施工期间结构的安全,对施工前后病害区间的道床结构竖向变形及张开量进行监测。通过对各项数据规律性分析,研究了不同注浆位置对管片变形和隧道结构整体抬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拱腰注浆相对于拱底注浆对结构影响更为显著;拱底注浆阶段浆液在隧道底部形成持力层,拱腰注浆对结构产生抬升作用。最后,总结了软硬交互地层中注浆抬升机理,提出了施工监测指标并为后续治理方案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交互地层 盾构隧道 注浆加固 隧道监测 竖向变形 张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役期隧道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6
4
作者 黄俊 张顶立 +5 位作者 梁文灏 董飞 李奥 赵光 杨奎 牛晓凯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共19页
结构安全问题始终贯穿着隧道全寿命周期,是保障交通线路正常通行的关键节点之一。从隧道结构典型病害类型、病害感知、结构安全状态评价与病害整治等方面入手,梳理服役期隧道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服役期隧道结构... 结构安全问题始终贯穿着隧道全寿命周期,是保障交通线路正常通行的关键节点之一。从隧道结构典型病害类型、病害感知、结构安全状态评价与病害整治等方面入手,梳理服役期隧道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服役期隧道结构病害主要包括水害、混凝土结构裂损、结构变形超限以及衍生病害;渗漏点的分布与隧道结构的复杂程度有一定关联。隧道病害受周边环境和结构自身共同影响,不同病害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在特定情况下互为因果。高清数字图像、激光点云、探地雷达图像均可作为深度学习的训练数据集,病害识别的效果与计算机性能、GPU以及神经网络模型有直接关系,工程中通常借助快速移动平台提高病害的识别效率;依托量子计算的人工智能手段将是隧道病害感知发展的方向。健康监测系统的实施是掌握隧道结构安全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其故障率高、成本高、条件要求高的缺点,业内已开展了关于轻量化监测的有关探索。规范中推荐的隧道安全评价方法有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目前常用的安全评价理论有数十种之多,未来应将相关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作为研究的重点。注浆是隧道病害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隧道病害整治行业的技术水平,但距离大面积推广尚有一段距离,目前隧道病害整治效果的后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役期隧道 结构病害 病害感知 安全评价 病害整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环境下道岔转辙机基坑渗漏水治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牛晓凯 郭宏 +1 位作者 骆建军 苏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6期352-357,共6页
为提出运营期地铁隧道内转辙机基坑渗漏水的有效治理方案,以南方某城市地铁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试验方法研究了振动环境下道岔转辙机基坑渗漏水的治理方案。结果表明,运营期地铁隧道内道岔转辙机基坑渗漏水治理可分为三步:首先,彻底清... 为提出运营期地铁隧道内转辙机基坑渗漏水的有效治理方案,以南方某城市地铁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试验方法研究了振动环境下道岔转辙机基坑渗漏水的治理方案。结果表明,运营期地铁隧道内道岔转辙机基坑渗漏水治理可分为三步:首先,彻底清理基坑内的积水和杂物,打磨基坑表面已经被污染的混凝土并漏出正常混凝土;其次,采用水泥基临时堵水材料、亲水型环氧树脂灌浆料、聚硫密封胶和改性硅烷密封胶在基坑表面对渗漏水进行治理;最后,利用亲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料对底板裂隙进行处理。治理工程完工6个月后,现场情况良好,基坑内再无渗漏水出现,可见,“表面治理+底部注浆”的综合治理方案,不仅能使得渗漏水治理过程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起到多重防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转辙机基坑 渗漏水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