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古板栗资源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兰彦平 刘建玲 +3 位作者 刘金海 姚砚武 刘国彬 孙明德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4,共4页
为清查北京市怀柔区现有古板栗树情况,并给进一步做好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该区古栗树集中分布的区域——九渡河镇进行了古栗树资源调查。在对怀柔区九渡河镇的古板栗树存量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择100 a以上的611株古... 为清查北京市怀柔区现有古板栗树情况,并给进一步做好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该区古栗树集中分布的区域——九渡河镇进行了古栗树资源调查。在对怀柔区九渡河镇的古板栗树存量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择100 a以上的611株古板栗树进行重点调查。对古板栗树树高、胸径、树态、生长状况、栽培方式与管护水平等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古板栗树在该镇现存约28 995株,呈散生或群状分布;大多数古树主干不明显,表现出古老博大、千姿百态;总体生长势较强,但也有部分植株处于濒死状态;胸径、冠幅、产量、树高等各项生长指标均存在较大变异,其中产量变幅最大,变异系数达到50.56%。从古树认定、加强管理、开发文化内涵、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该镇古板栗树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古树 资源调查 保护 怀柔区九渡河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字形树形对板栗光合特性及生长结果的影响试验初报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庆昌 王乐乐 +1 位作者 兰彦平 王金宝 《中国果树》 2017年第4期40-43,共4页
以‘燕山红栗’为试材,以自然圆头形树形为对照,对初果期板栗树进行V字形整形探索性试验,研究V字形树形对板栗光合特性及生长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字形树形叶绿素含量略高于对照,差异不显著;2个树形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 以‘燕山红栗’为试材,以自然圆头形树形为对照,对初果期板栗树进行V字形整形探索性试验,研究V字形树形对板栗光合特性及生长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字形树形叶绿素含量略高于对照,差异不显著;2个树形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9:00—13:00 V字形树形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自然圆头形;透光率除下-西-2、上-东-1、上-东-2等3个测试点外,V字形树形较自然圆头形高9.58%~89.39%;V字形树体营养生长得到有效控制,产量高于自然圆头形,其中667 m2产量提高8.62%~128.77%,树冠投影面积产量提高10.99%~136.88%。综合来看,V字形树形较自然圆头形受光面积大、光能利用率高,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从而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燕山红栗’ V字形 整形 光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板栗古树指纹图谱的构建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国彬 曹均 +1 位作者 兰彦平 王金宝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39,共6页
为实现对板栗古树资源的遗传鉴定和科学保护,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较为集中的明清时期种植的33株板栗古树个体构建指纹图谱。选取13对SSR引物,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对33株明清板栗古树进行多态检测,共检测出61个多态位点,平均每... 为实现对板栗古树资源的遗传鉴定和科学保护,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较为集中的明清时期种植的33株板栗古树个体构建指纹图谱。选取13对SSR引物,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对33株明清板栗古树进行多态检测,共检测出61个多态位点,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位点数为4.69个;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幅为0.060 1~0.800 9,平均为0.410 3。依据13对SSR引物在33株板栗古树中扩增的特异带型组合,采用引物-带型组合法构建了33株板栗古树的指纹图谱。研究结果对板栗古树保护、种质鉴定、分类和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古树 SSR 指纹图谱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扦插生根过程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杜常健 孙佳成 +3 位作者 韩振泰 江泽平 王金宝 史胜青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79-1987,共9页
以5年生和30年生板栗插穗以及30年生板栗母树不同月份(5、6、7月)插穗为材料,进行不同浓度(0、200和500 mg/L)吲哚丁酸(IBA)处理,观测各类处理材料的生根情况,并对扦插前插穗(初始茎)和扦插后插穗愈伤组织的碳氮代谢物质、褐化相关物质... 以5年生和30年生板栗插穗以及30年生板栗母树不同月份(5、6、7月)插穗为材料,进行不同浓度(0、200和500 mg/L)吲哚丁酸(IBA)处理,观测各类处理材料的生根情况,并对扦插前插穗(初始茎)和扦插后插穗愈伤组织的碳氮代谢物质、褐化相关物质和解剖学结构进行分析观察,探讨不同年龄母树及不同月份插穗扦插生根能力,为板栗扦插生根技术体系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5年生板栗的初始茎和愈伤组织中碳氮代谢相关物质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30年生板栗,而其可溶性蛋白含量30年生高于5年生板栗,但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在不同年龄母树间无明显变化;30年生板栗插穗初始茎中可溶性蛋白、GABA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月份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是在愈伤组织中GABA、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着月份增加而逐渐升高。(2)板栗插穗初始茎和愈伤组织的褐化相关物质单宁、酚类和类黄酮含量均表现为30年生不同程度低于5年生;除类黄酮含量在7月份的愈伤组织中有显著升高外,不同月份板栗的单宁、酚类、类黄酮含量均没有明显变化。(3)生根状况及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5年生板栗插穗的愈伤率和生根率高于30年生的插穗,且30年生插穗6月份扦插的愈伤率最高;板栗插穗属于诱导生根类型,皮层中存在环状厚壁组织;5年生板栗插穗的木质素含量低于30年生板栗,但形成层细胞层数高于30年生。研究认为,板栗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褐化现象严重,生根率较低;不同年龄母树和不同月份的板栗插穗在扦插过程中的碳氮代谢相关化合物含量都有明显的差异,而褐化相关物质含量仅在不同年龄母树间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月份间大部分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扦插 不定根 碳氮代谢相关物质 褐化相关物质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源表达板栗坚果淀粉合成酶基因对水稻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玉龙 张卿 +4 位作者 赵永廉 刘建玲 秦岭 曹庆芹 邢宇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5-20,共6页
【目的】验证板栗淀粉合成酶基因的功能。【方法】将中国板栗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SSS、SBE和PUL在水稻‘日本晴(Oryzasativa,Nipponbare)’中过量表达,设置转空载体水稻株系作为阴性对照,通过比较转基因植株籽粒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目的】验证板栗淀粉合成酶基因的功能。【方法】将中国板栗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SSS、SBE和PUL在水稻‘日本晴(Oryzasativa,Nipponbare)’中过量表达,设置转空载体水稻株系作为阴性对照,通过比较转基因植株籽粒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与转空载体对照株系的差异,从而验证板栗淀粉合成酶基因的相关功能。【结果】CmSSSⅡ在水稻中的异源表达使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上升,而CmSBEⅠ使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CmSSSⅡ和CmSBEⅠ在水稻中的异源表达使水稻籽粒中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抗性淀粉含量显著上升;CmSSSⅢ和CmSBEⅡ转基因水稻株系未鉴定到转基因阳性植株;CmSSSⅣ和CmPUL转基因水稻株系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板栗SSSⅡ和SBEⅠ基因功能在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和抗性淀粉的积累中表现的功能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淀粉合成酶 水稻 过表达 基因功能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优良新品种怀香的选育
6
作者 刘建玲 李文泉 +3 位作者 兰彦平 王金宝 王乐乐 曹庆昌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1,85,共4页
怀香为自然生长板栗,母树生长在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山地板栗园。栗苞长椭圆形,平均单苞重45.11 g,平均每个栗苞含坚果2.60粒;坚果偏圆形,平均单粒重8.10 g,红褐色;内果皮较易剥离,果肉黄色,熟食质地甜糯,鲜食风味香甜;坚果水分含量61.... 怀香为自然生长板栗,母树生长在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山地板栗园。栗苞长椭圆形,平均单苞重45.11 g,平均每个栗苞含坚果2.60粒;坚果偏圆形,平均单粒重8.10 g,红褐色;内果皮较易剥离,果肉黄色,熟食质地甜糯,鲜食风味香甜;坚果水分含量61.40%,淀粉含量33.80%;在北京市,果实9月下旬成熟。2013年12月通过北京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品种 怀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外生菌根细胞结构及其细胞壁组分的变化
7
作者 李晓 张昊琳 +6 位作者 孙芝林 王溢洋 孙岩 赵永廉 李虎臣 秦岭 曹庆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通过对板栗外生菌根发育进程的观察,并标记细胞壁相关成分,为菌根形成的机制提供试验证据。【方法】收集板栗田间菌根、田间非菌根和组培根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板栗根系结构,特异性荧光染料Calcofluor White Stain、苯胺... 【目的】通过对板栗外生菌根发育进程的观察,并标记细胞壁相关成分,为菌根形成的机制提供试验证据。【方法】收集板栗田间菌根、田间非菌根和组培根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板栗根系结构,特异性荧光染料Calcofluor White Stain、苯胺蓝标记植物细胞壁的纤维素和胼胝质。【结果】板栗田间菌根的菌套致密且加厚,外皮层细胞间隙具有哈蒂氏网,外皮层细胞径向伸长、横向缩短。标记根系细胞壁发现,田间菌根外皮层细胞纤维素含量比田间非菌根显著增加了43.4%。田间非菌根中柱细胞的胼胝质含量是组培根的1.95倍,田间菌根中柱细胞胼胝质含量比田间非菌根显著降低了21.6%。【结论】板栗外生菌根形成后,外皮层细胞间隙哈蒂氏网明显,且外皮层细胞纤维素含量显著增加,中柱细胞的胼胝质含量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外生菌根 细胞结构 纤维素 胼胝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优良新品种——怀香
8
作者 刘建玲 《中国果业信息》 2014年第10期72-72,共1页
"怀香"为自然生长板栗,母树生长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山地板栗园。2013年12月通过北京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栗苞呈长椭圆形,纵径5.51 cm,横径6.74 cm,平均单苞重45.11 g;苞壳厚度中等;刺束中密,较短,长0.95 cm;... "怀香"为自然生长板栗,母树生长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山地板栗园。2013年12月通过北京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栗苞呈长椭圆形,纵径5.51 cm,横径6.74 cm,平均单苞重45.11 g;苞壳厚度中等;刺束中密,较短,长0.95 cm;平均每个栗苞含坚果2.6粒。坚果偏圆形,果形整齐,平均纵、横、侧径2.38 cm×2.74 cm×1.86 cm;坚果平均粒重8.10 g,大小均匀,整齐度为74.46%;红褐色,光滑有暗纹,果顶微凸,极少茸毛,底座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新品种 板栗园 品种审定委员会 自然生长 北京市 椭圆形 CM 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46
9
作者 杜艳丽 郭洪梅 +4 位作者 孙淑玲 张民照 张爱环 王金宝 秦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1-569,共9页
为了明确温度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实验在恒温条件(15,19,23,27和31℃共5个温度梯度)下,以板栗为寄主食料,研究了温度对桃蛀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桃蛀螟... 为了明确温度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实验在恒温条件(15,19,23,27和31℃共5个温度梯度)下,以板栗为寄主食料,研究了温度对桃蛀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桃蛀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以及种群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在15~27℃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是,当温度上升至31℃时,幼虫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其发育历期比27℃时延长了1.11d,而卵期、蛹期和产卵前期仍符合随温度升高趋于缩短的趋势。此外,15℃下桃蛀螟5龄幼虫发育停滞,表明老熟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高于其他低龄幼虫。桃蛀螟世代存活率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大小顺序为23℃>27℃>19℃>31℃,其中,23~27℃的存活率较高,为54.44%~63.56%,31℃时为4.30%,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在23℃时最高,单雌平均产卵量达55.00粒,其次为19℃和27℃,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3.30和39.70粒;31℃下产卵量最少,仅为20.90粒。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桃蛀螟卵期、幼虫期、蛹期、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37,10.06,14.27,7.47和11.85℃,有效积温依次为70.84,287.71,118.42,58.33和509.06日度。研究结果为桃蛀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对指导生产实践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蛀螟 发育历期 存活率 繁殖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