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和2017年北京市延庆区中小学生伤害监测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芸 王绍华 +3 位作者 张琨 万帝 张镇权 郭秀花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07-609,618,共4页
目的掌握北京市延庆区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现状及纵向变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12年、2017年先后抽取了1089名、1390名中小学生进行伤害发生及相关危险行为调查,分析伤害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变化。结果2012年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0.... 目的掌握北京市延庆区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现状及纵向变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12年、2017年先后抽取了1089名、1390名中小学生进行伤害发生及相关危险行为调查,分析伤害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变化。结果2012年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0.00%,2017年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6.62%;男生(24.80%、17.97%)高于女生(16.08%、15.55%);2年伤害发生类型均以"跌倒/跌落"为主;2012年"不走读"(OR=1.71,95%CI:1.07~3.72)、"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OR=1.98,95%CI:1.05~3.72)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父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R=0.66,95%CI:0.47~0.98)、"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60,95%CI:0.39~0.91)是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2017年"住校"(OR=1.87,95%CI:1.04~3.27)、"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OR=1.80,95%CI:1.10~3.27)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不骑车听音乐"(OR=0.57,95%CI:0.40~0.81)、"兄弟姐妹同住"(OR=0.49,95%CI:0.17~0.99)、"父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60,95%CI:0.40~0.89)是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2017年延庆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较2012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北京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伤害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2
2
作者 刘振红 武培丽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46-949,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性行为现状,并对其性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高校更科学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北京市1所综合大学,于2016年5—6月采用匿名自填式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社...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性行为现状,并对其性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高校更科学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北京市1所综合大学,于2016年5—6月采用匿名自填式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社会学人口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性行为相关信息;并对其性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30名大学生中,男生719人,占58.46%,女生511人,占41.54%。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为72.36%。有32.20%的研究对象报告发生过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是17.85岁。第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73.23%,过去1年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5.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OR=0.367,95%CI:0.253~0.533),高年级(OR=2.240,95%CI:1.242~4.041),艺术类专业(OR=1.879,95%CI:1.238~2.852),每月可支配生活费用越高(OR=1.753,95%CI:1.287~2.387),恋爱经历越多(OR=4.475,95%CI:3.256~6.151),对在校期间性行为态度越认同(OR=15.181,95%CI:5.966~29.121)者更容易发生性行为。结论大学生群体性行为发生率高,又缺乏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学校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在校园性行为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推广安全套使用,提倡安全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学生 不安全性行为 态度和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中17种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3
作者 林强 王健 +5 位作者 李晶晶 苏东霞 李美丽 王佳 牛宇敏 邵兵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260,共9页
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因其持久性、毒性和容易富集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类新污染物。开展人体内PFASs的生物监测和暴露评估对于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需开发准确灵敏、方便快捷的... 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因其持久性、毒性和容易富集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类新污染物。开展人体内PFASs的生物监测和暴露评估对于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需开发准确灵敏、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自制的不需要活化、平衡的直通式HMR固相萃取柱净化样本,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建立了血清中17种PFASs的检测方法。50μL血清样本在HMR固相萃取柱中用400μL乙腈提取(每次200μL)并净化2次后,使用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100 mm×3 mm,2.7μm)分离,以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ESI-离子源电离,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7种PFASs在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检出限为3.6~14 ng/L,定量限为11~42 ng/L。血清样本加标回收率为89.3%~110.2%,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9.8%,日间RSD为3.6%~10.2%。将方法应用于20份人体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17种化合物均有检出。本方法仅需50μL血清样品,可以在HMR固相萃取柱中一步实现提取和净化,且固相萃取过程可以实现与96孔板的适配。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样本用量少,检测效率高,适用于人群血清样本中PFASs的大规模监测及暴露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中26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强 王健 +4 位作者 李晶晶 苏东霞 李美丽 王佳 牛宇敏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35-1241,共7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血清中26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血清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后,通过HMR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净化液氮吹至近干,甲醇复溶后上机检测。以5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使用C_(1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血清中26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血清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后,通过HMR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净化液氮吹至近干,甲醇复溶后上机检测。以5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使用C_(18)色谱柱分离目标物,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以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稳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6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在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检出限为0.024~0.146 ng/mL,定量下限为0.079~0.483 ng/mL。血清样本的加标回收率为85.7%~115%,相对标准偏差为4.5%~12%。使用该方法检测实际血清样本,检出2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大批量血清样本中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痕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血清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通过诱导线粒体自噬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HEp-2细胞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崔玉娟 赵辉 +1 位作者 苏东霞 胡丹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16,共9页
目的探讨黄连素(berberine,BE)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HEp-2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HEp-2细胞感染RSV,并用BE处理。CCK-8实验检测HEp-2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HEp-2细胞NLRP3、ASC、caspase-... 目的探讨黄连素(berberine,BE)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HEp-2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HEp-2细胞感染RSV,并用BE处理。CCK-8实验检测HEp-2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HEp-2细胞NLRP3、ASC、caspase-1、PINK1、Parkin、Beclin1、p62、LC3Ⅰ、LC3Ⅱ、BNIP3蛋白表达;ELISA检测HEp-2细胞IL-1β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HEp-2细胞的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MitoSOX染色检测HEp-2细胞线粒体ROS(mtROS);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Ep-2细胞线粒体-自噬小体共定位;环孢素A进行验证实验。结果BE能提高RSV感染HEp-2细胞的活性、降低凋亡率(P<0.05),并降低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和IL-1β水平(P<0.05);BE通过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降低mtROS改善线粒体功能;同时,BE促进RSV感染细胞中线粒体-自噬小体共定位,诱导PINK1/Parkin和BNIP3介导线粒体自噬;环孢素A加重了RSV的感染。结论BE对RSV感染的HEp-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E通过诱导PINK1/Parkin和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进而抑制mtROS产生改善线粒体功能,并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线粒体自噬 RSV NLRP3炎性小体 线粒体膜电位 ROS 线粒体-自噬小体共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下调NRAV和PI3K/AKT通路减轻RSV感染致HEp-2细胞的损伤 被引量:2
6
作者 崔玉娟 赵辉 +2 位作者 苏东霞 张莹 胡丹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7-755,共9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NRAV(LncRNA NRAV)和PI3K/AKT通路在黄连素(berberine,BE)减轻RSV感染致HEp-2细胞损伤中的机制。方法将HEp-2细胞感染RSV,并用BE、PI3K激活剂740Y-P处理或过表达NRAV。qRT-PCR检测NRAV、RSV-F、NS2表达水平;CCK-...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NRAV(LncRNA NRAV)和PI3K/AKT通路在黄连素(berberine,BE)减轻RSV感染致HEp-2细胞损伤中的机制。方法将HEp-2细胞感染RSV,并用BE、PI3K激活剂740Y-P处理或过表达NRAV。qRT-PCR检测NRAV、RSV-F、NS2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ATP检测试剂盒检测AT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I3K、AKT、PINK1、Parkin、Beclin1、p62、LC3Ⅰ、LC3Ⅱ、BNIP3、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MitoSOX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ROS(mtROS);ELISA检测细胞IL-1β、IL-6、IL-8、TNF-α分泌水平。结果过表达NARV细胞凋亡率、RSV活性增加,敲低后结果相反;BE能显著抑制NRAV和PI3K/AKT通路(P<0.05),改善线粒体功能、诱导线粒体自噬,提高细胞的活性、降低凋亡率(P<0.05),并降低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和IL-1β、IL-6、IL-8、TNF-α水平(P<0.05)。过表达NRAV或740Y-P处理可逆转BE对RSV感染HEp-2细胞的改善作用。结论BE能够减轻RSV感染所致HEp-2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BE下调NRAV和PI3K/AKT通路,诱导线粒体自噬,进而减轻线粒体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RSV LncRNA NRAV PI3K/AKT通路 线粒体损伤 HEp-2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对HSV-1病毒感染HEp-2细胞的活性影响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崔玉娟 胡丹东 +1 位作者 杨颖丽 张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7-393,共7页
目的探讨黄连素(berberine,BE)对HSV-1病毒感染HEp-2细胞活性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构建感染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感染组、BE低浓度组(5μmol·L^(-1)-BE)、中浓度组(10μmol·L^(-1)-BE)和高浓度组(15μmol·L^(-1)-... 目的探讨黄连素(berberine,BE)对HSV-1病毒感染HEp-2细胞活性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构建感染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感染组、BE低浓度组(5μmol·L^(-1)-BE)、中浓度组(10μmol·L^(-1)-BE)和高浓度组(15μmol·L^(-1)-BE),培养24 h。qRT-PCR测定HSV-1感染相关基因(gD、ICP-4、ICP-8、ICP-27)及LncRNA NRAV、miR-299-3p、RAB5C的mRNA表达水平;CCK-8法与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细胞的活性与凋亡率;Western blot分析PI3K/AKT信号通路和JNK/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BE降低了gD、ICP-4、ICP-8、ICP-27的mRNA表达,提升了细胞活性,抑制了细胞凋亡,通过抑制LncRNA NRAV与RAB5C,促进miR-299-3p的表达,同时抑制了PI3K/AKT信号通路和JNK/p38 MAPK信号通路蛋白PI3K、AKT、JNK、p38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BE能提升HSV-1感染后HEp-2细胞的活性,并抑制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LncRNA NRAV、RAB5C靶向竞争结合miR-299-3p,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和JNK/p38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HSV-1 细胞生物学行为 LncRNA NRAV RAB5C miR-299-3p PI3K/AKT信号通路 JNK/p38 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血浆与尿液中12种脂溶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强 杨超 +4 位作者 李美丽 王佳 侯瀚然 邵兵 牛宇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9-405,共7页
生物样品中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可为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毒者的临床救治提供技术支持。目前的研究存在目标化合物少,以及方法前处理复杂、灵敏度低等问题。该研究通过优化前处理和色谱分离技术,建立了超... 生物样品中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可为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毒者的临床救治提供技术支持。目前的研究存在目标化合物少,以及方法前处理复杂、灵敏度低等问题。该研究通过优化前处理和色谱分离技术,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尿液中12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方法。实验对提取试剂以及流动相的选择进行了优化,采用乙腈对尿液和血浆样品进行提取。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50 mm×3 mm,2.6μm)进行分离,以0.05%(v/v)氨水水溶液、90%(v/v)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以流速0.40 mL/min梯度洗脱时,12种目标化合物分离效果最好。串联质谱的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ESI)源,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12种目标物的基质效应均在0.8~1.1之间,表明该前处理方法的基质干扰低,采用外标法可对化合物进行准确定量。12种贝类毒素的线性范围为0.03~36.25μ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尿液检测的方法定量限为0.23~0.63μg/L,血浆检测的方法定量限为0.31~0.84μg/L。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72.7%~124.1%,日内精密度为2.1%~20.0%,日间精密度为2.1%~15.3%。利用该方法检测健康人尿液和血浆样本,以及经腹腔注射12种贝类毒素的小鼠尿液和血液样本。20份健康人样本中未检出目标物,20份小鼠样本中12种贝类毒素均有检出。该方法操作简便,样品取样量少,方法灵敏高,适用于血浆和尿液中脂溶性贝类毒素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脂溶性贝类毒素 血浆 尿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酸对帕金森病小鼠运动障碍的改善及保护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胡丹东 崔玉娟 张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24-1529,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酸(nervonic acid,NA)对MPTP所致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运动障碍改善及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PD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20 mg·kg-1-NA)、中剂量组(40 mg·kg^(-1)-NA)和高剂量组(6... 目的探讨神经酸(nervonic acid,NA)对MPTP所致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运动障碍改善及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PD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20 mg·kg-1-NA)、中剂量组(40 mg·kg^(-1)-NA)和高剂量组(60 mg·kg^(-1)-NA),连续灌胃给药14 d,行为学实验评价NA对运动障碍的改善;HPLC分析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物的浓度;ELISA法和qRT-PCR测定IL-1β、IL-6、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TH、DAT、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表达水平,并检测SOD、GSH和MDA活性。结果NA能明显减轻MPTP所致的行为缺陷,显著恢复了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的水平,增加了TH、DAT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降低了IL-1β、IL-6、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此外,NA通过上调SOD和GSH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α-synuclein的表达。结论NA通过调节多巴胺系统、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抑制氧化应激,从而改善PD小鼠运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酸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多巴胺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胺转运蛋白 炎症反应 Α-突触核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油酸通过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大鼠类风湿关节炎 被引量:11
10
作者 胡丹东 崔玉娟 张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13-1218,共6页
目的探讨亚油酸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影响,并揭示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RA的机制。方法构建RA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亚油酸(0.1 mL)组、亚油酸(0.2 mL)组、亚油酸(0.4 mL)组和甲氨蝶呤(MTX)组,... 目的探讨亚油酸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影响,并揭示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RA的机制。方法构建RA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亚油酸(0.1 mL)组、亚油酸(0.2 mL)组、亚油酸(0.4 mL)组和甲氨蝶呤(MTX)组,连续灌胃给药7 d,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测定大鼠关节肿胀的变化;HE染色分析关节病理损伤;ELISA法和qRT-PCR测定TNF-α、IL-1β、IL-6及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学法和Western blot分析TLR4、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亚油酸明显缓解了RA大鼠的关节肿胀,对关节病理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TNF-α、IL-1β、IL-6及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同时抑制了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TLR4和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亚油酸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TLR4和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而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及IL-10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油酸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损伤 炎症反应 炎性因子 TLR4/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与尿液中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11
作者 林强 杨超 +4 位作者 李美丽 王佳 侯瀚然 邵兵 牛宇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4-280,I0003,共8页
人体生物基质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对其引起的食物中毒诊断和救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尿液中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方法。实验比较了不同固相萃取柱的影响,优化了前处理条件和色谱条件,... 人体生物基质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对其引起的食物中毒诊断和救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尿液中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方法。实验比较了不同固相萃取柱的影响,优化了前处理条件和色谱条件,血浆样品采用0.2 mL水、0.4 mL甲醇、0.6 mL乙腈提取后直接上机测定,尿液样品采用0.2 mL水、0.4 mL甲醇、0.6 mL乙腈提取,聚酰胺(PA)固相萃取柱净化后上机测定。采用Poroshell 120 HILIC-Z色谱柱(100 mm×2.1 mm,2.7μm)对14种贝类毒素进行分离,流动相为含0.1%(v/v)甲酸的5 mmoL/L甲酸铵缓冲溶液和0.1%(v/v)甲酸乙腈溶液,流速为0.50 mL/min。在电喷雾模式(ESI)下进行正负离子扫描,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对于血浆和尿液样品,14种贝类毒素分别在0.24~84.06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尿液检测的定量限为4.80~34.40 ng/mL,血浆检测的定量限为1.68~12.04 ng/mL。尿液和血浆样品在1、2和10倍定量限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0.4%~123.4%,日内精密度为2.3%~19.1%,日间精密度为4.0%~16.2%。应用建立的方法对腹腔注射14种贝类毒素小鼠血浆和尿液进行测定,20份血浆样本中检出含量分别为19.40~55.60μg/L和8.75~13.86μg/L。该方法操作简便,样品取样量少,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血浆和尿液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麻痹性贝类毒素 血浆 尿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