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后失败的再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贵怀 孟国路 +4 位作者 任同 田军 阿里木 郑勇 杜光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87-290,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分离和术中电生理监护技术对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后失败患者再手术的治疗价值。方法16例曾于出生3个月~5岁施行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失败的患者,因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而再次接受显微手术,术中采用躯体感觉诱...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分离和术中电生理监护技术对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后失败患者再手术的治疗价值。方法16例曾于出生3个月~5岁施行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失败的患者,因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而再次接受显微手术,术中采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仪观察与监测整个感觉通路的整合功能以及反射通路功能;术后2~3周对巨大皮肤缺损者施行植皮手术。结果术后12例患者随访3个月~3年,8例轻度排尿、排便障碍或下肢无力者,术后功能改善良好;2例严重下肢无力及感觉减退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严重排尿障碍并已行膀胱造瘘者,术后排尿感觉恢复,但尿控制功能未恢复。结论对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后失败的患者,可根据其神经功能障碍情况,选择性地再次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神经功能仍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脊膜膨出早期修补术 再手术治疗 电生理监护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脑脓肿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亚明 罗世琪 +1 位作者 马振宇 王集生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脑脓肿的临床发病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994年12月~2001年9月收治的34例脑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儿童患者占同期全年龄组脑脓肿患者的42.5%(34/80),平均发病年龄为6.68岁,男女之比为1.4∶1。...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脑脓肿的临床发病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994年12月~2001年9月收治的34例脑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儿童患者占同期全年龄组脑脓肿患者的42.5%(34/80),平均发病年龄为6.68岁,男女之比为1.4∶1。以邻近感染扩散和血源性播散为主要感染途径;脓肿分布以额顶区较为多见(57.9%,22/38);多房性、多发性脓肿和巨大脓肿是儿童脑脓肿特点之一;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8.1%(8/21),以链球菌为多见。14.7%(5/34)的患儿接受单纯穿刺抽吸脓腔冲洗;85.3%(29/34)的患儿施行手术切除,其中全切除率为82.8%(24/29)。1例穿刺后死亡。随访18例,复发率为27.8%(5/18)。结论儿童脑脓肿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及时进行药物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可望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脑脓肿 细菌感染 神经外科手术 抗生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侧脑室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
3
作者 袁鹏 方波 +3 位作者 黄涛 刘科 李储忠 宗绪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584-1586,共3页
目的通过神经内镜对经血管灌注处理的尸头标本侧脑室解剖的研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下对侧脑室区各结构的显露特点,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9例成年国人尸头,模拟侧脑室的不同手术入路,包括额角、枕角、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工... 目的通过神经内镜对经血管灌注处理的尸头标本侧脑室解剖的研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下对侧脑室区各结构的显露特点,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9例成年国人尸头,模拟侧脑室的不同手术入路,包括额角、枕角、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工作镜下所见脑室内不同结构的毗邻关系及特征,比较不同入路的特点。结果经额角入路手术空间较大,前至额角,后至枕角,下至三脑室及导水管;从枕角入路可借助脉络丛定位;三角区入路,颞角入路毗邻重要神经功能区,空间相对狭窄,局部脉络丛,血管丰富。结论不同的入路在处理脑室内疾病中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病变的解剖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才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侧脑室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小动脉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东春 李晓丽 +2 位作者 王硕 季楠 孙异临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责任动脉或血肿壁周围穿支动脉超微结构特点,探索高血压脑出血的微观机制。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CT证实并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经皮质造瘘收集小动脉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 目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责任动脉或血肿壁周围穿支动脉超微结构特点,探索高血压脑出血的微观机制。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CT证实并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经皮质造瘘收集小动脉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12例标本中出血责任动脉4例,穿支动脉8例。电子显微镜下内皮细胞改变包括内皮细胞坏死、崩解、脱落;伴有内弹力膜变性、厚薄不均、断续不完整;以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坏死、胞浆内肌丝凝聚成高电子致密物质。未见微动脉瘤结构。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小动脉壁的主要承力层的变化病理基础包括:内弹力层断裂、平滑肌层变性,弹性下降、钢性或脆性增加;在血流突变的情况下血管壁可发生钢性断裂或撕裂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病理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髓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 被引量:1
5
作者 卢浩 赵强 +3 位作者 侯宝辉 李忠昌 田金彪 李德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脊髓髓内 脊髓肿瘤 X线检查 手术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动静脉畸形85例综合治疗的随访资料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东春 李晓丽 王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614-2616,共3页
目的分析巨大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的随访结果 ,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及预后加以评估。方法对1995年9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121例巨大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神经功能缺失恢复... 目的分析巨大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的随访结果 ,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及预后加以评估。方法对1995年9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121例巨大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神经功能缺失恢复情况、癫痫发作情况。结果 121例患者随访到85例,这85例患者动静脉畸形全切除率为100%,预后良好(GOS4分+5分)率为94.12%。术前有癫痫病史的37例患者,30例(81.08%)术后癫痫消失,为Ⅰ级;3例(8.11%)术后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为Ⅱ级;好转(WilliamsonⅠ级+Ⅱ级)率为89.19%,术前无癫痫史的48例患者,新发生癫痫8例(16.67%)。结论对于巨大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是最佳方案,术中栓塞加切除是首选方法 ,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栓塞 治疗性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