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神经营养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佳 孙冉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487-491,共5页
目的分析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前清蛋白(serum fracti on preal bumi n,PA)、血红蛋白(hemogl obi n,Hb)、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血清脑源性神... 目的分析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前清蛋白(serum fracti on preal bumi n,PA)、血红蛋白(hemogl obi n,Hb)、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均为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情况以及血清营养学指标(ALB、PA、Hb、NGF、BDNF)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洼田饮水试验)情况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Fugl-Meyer量表)。结果纳入统计分析的共80例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干预3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4.14±1.73分vs 4.59±1.98分,P=0.027);ALB(38.76±5.73 g/L vs 34.13±5.01 g/L,P<0.001)、PA(279.63±35.47 mg/L vs 241.56±30.21 mg/L,P<0.001)、Hb(140.38±18.36 g/L vs 131.57±16.42 g/L,P<0.001)、NGF(68.73±8.92 pg/mL vs 54.28±6.39 pg/mL,P<0.001)、BDNF(7.98±0.95 ng/mL vs 5.84±0.62 ng/mL,P<0.001)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72.28±22.39分vs 50.17±16.48分,P<0.001);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vs 80.0%,P=0.001)。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营养情况及吞咽功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 急性缺血性卒中 吞咽功能 神经功能缺损 营养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常规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任伟超 杨海华 +3 位作者 袁景林 段春苗 马宁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6,共7页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DSA的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dTRA组和TRA组。将按照预定入路成功完成穿刺的患者纳入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过程指标,以及手臂疼痛、麻木、肿胀、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拟行DSA的患者,其中306例患者纳入分析,dTRA组和TRA组各1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RA组的穿刺血管内径较TRA组更小[(1.97±0.42)mm vs.(2.23±0.44)mm,P<0.001]。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穿刺时间更长(P=0.008)、穿刺次数更多(P=0.022)、总手术时间更长(P=0.003)、射线剂量更大(P=0.027)。与TRA组相比,dTRA组术后手臂疼痛评分更低(P<0.001),麻木、肿胀发生率更低(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更低(P=0.002);TR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瘘,dTRA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端桡动脉内径(OR 3.860,95%CI 1.364~10.924,P=0.01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0.121,95%CI 0.018~0.831,P=0.032)是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TRA相比,dTRA可降低患者桡动脉闭塞、麻木、肿胀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远端桡动脉入路 常规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留庄 李艳娜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4期266-268,共3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2周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2周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发作类型、病死率及癫痫与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卒中发病后2周内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5...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2周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2周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发作类型、病死率及癫痫与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卒中发病后2周内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5.7%,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最高(9.6%);部分性癫痫发作多发生于缺血性卒中,而出血性卒中以全面性癫痫发作好发。无论病变性质如何,皮质损害的患者易导致早期癫痫发作。结论脑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很常见,其发生率与卒中类型及病变部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督调神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2
4
作者 牛玉莲 支颍川 +2 位作者 李娟 吴海威 赵昕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322-1325,1330,共5页
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语言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新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奇偶... 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语言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新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语言能力、Fugl-Meyer评分及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语言能力、Fugl-Meyer评分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者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结合rTMS对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调神 针刺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FUGL-MEYER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进展性运动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娟 石富铭 +3 位作者 陈书阁 张丽文 董立平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1期1106-1111,共6页
目的分析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arterydisease,PAD)型脑梗死出现进展性运动障碍(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方法连续入组经头颅MRI确诊的PAD型脑梗死病例,按是否出现PMD分为PMD组与非PMD组例,比较... 目的分析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arterydisease,PAD)型脑梗死出现进展性运动障碍(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方法连续入组经头颅MRI确诊的PAD型脑梗死病例,按是否出现PMD分为PMD组与非PMD组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病灶特点、实验室指标、3个月和6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及脑梗死复发情况。进一步对PMD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判断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入组287例PAD型脑梗死患者,其中PMD组95例,非PMD组192例。与非PMD组相比,PMD组男性患者(P=0.03)、吸烟(P=0.04)、糖化血红蛋白(P<0.001)、Hcy(P=0.02)和D-二聚体(P=0.01)水平较高,脑梗死灶直径较大(P<0.001)。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PMD组NIHSS评分高于非PMD组(7.69±1.87分vs 2.13±0.49分,P<0.001);3个月随访PMD组预后良好率较低(55.7%vs 70.8%,P=0.01),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无显著差异;两组3个月及6个月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OR 1.083,95%CI 1.062~1.105,P=0.03)和较大的脑梗死灶直径(OR 1.051,95%CI 1.030~1.073,P=0.01)是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AD型脑梗死患者中,出现PMD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较重,3个月预后较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脑梗死灶直径可作为PAD型脑梗死患者PMD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疾病 进展性运动障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角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琳 王晶 +2 位作者 申园 龚浠平 刘艳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671-676,共6页
目的利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RI,HR-MRI)技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角(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gle,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探讨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入组2011年11月-201... 目的利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RI,HR-MRI)技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角(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gle,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探讨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入组2011年11月-2012年6月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HR-MRI检查,获得每例患者左右侧ICAA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资料。根据ICAA大小的中位数将颈动脉分为ICAA≥35°组和ICAA<35°组,比较两组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特点。分别以左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斑块成分总量为因变量,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有86例患者的162支颈动脉图像纳入最终分析,其中ICAA≥35°组78支,ICAA<35°组84支,ICAA≥35°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支(92.3%)vs47支(56.0%),P<0.01]及易损斑块检出率[34支(43.6%)vs13支(15.5%),P=0.03)]均较ICAA<35°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A≥35°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坏死核心[59支(75.6%)vs31支(36.9%),P<0.01)]及斑块内出血[(21支(26.9%)vs10支(11.9%),P=0.02)]的检出率高。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总量(B0.35,95%CI0.21~1.65,P=0.01)及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出血成分总量(B0.34,95%CI0.30~2.32,P=0.01)的危险因素,ICAA非平面角(B0.37,95%CI1.23~7.33,P=0.01)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颈外动脉非平面角(B0.33,95%CI0.20~2.07,P=0.02)是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结论随着ICAA角度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ICAA大者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也高。ICA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成分的含量有影响。ICA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关,但并非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照顾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娟 谭云宾 +2 位作者 王铁军 石富铭 余苹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7期764-768,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照顾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早期识别缺血性卒中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连续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照顾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照顾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早期识别缺血性卒中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连续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照顾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根据SAS分值分为焦虑组(SAS≥50分)和非焦虑组(SAS<50分);根据SDS分值分为抑郁组(SDS≥53分)和非抑郁组(SDS<53分)。收集照顾者的人口学信息、慢性疾病史、婚姻、工作情况以及其照顾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入院时NIHSS)、慢性疾病史、是否医保、是否存在焦虑(SAS≥50分)和抑郁(SDS≥53分)情绪等资料。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判断其是否独立影响照顾者的焦虑或抑郁状态。结果研究共纳入完成量表评估的照顾者164例(对应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64例),照顾者中男性63例(38.4%),女性101例(61.6%),平均年龄54.2±6.2岁。照顾者焦虑组75例(45.7%),非焦虑组89例(54.3%),焦虑组中女性比例(73.3%vs.51.7%,P<0.01),有慢性病史比例(77.3%vs.59.6%,P=0.02)高于非焦虑组,焦虑组中被照顾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NIHSS≥5分比例:66.7%vs.48.3%,P=0.02),存在焦虑情绪的比例更高(57.3%vs.31.4%,P<0.01)。抑郁组59例(36.0%),非抑郁组105例(64.0%)。抑郁组中被照顾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重(NIHSS≥5分比例:88.1%vs.39.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照顾者(OR 1.041,95%CI 1.020~1.062,P=0.01)及患者的焦虑情绪(OR 1.062,95%CI 1.041~1.083,P=0.03)是照顾者出现焦虑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照顾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照顾者的性别、慢性病史以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焦虑情绪可能影响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照顾者 焦虑 抑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影 赵性泉 +2 位作者 赵留庄 周晓梅 袁景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ICH和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数量分级及部位分布差异。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且资料完整的卒中患者,分为ICH和脑梗死两组。收集患者发病2周内头... 目的探讨ICH和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数量分级及部位分布差异。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且资料完整的卒中患者,分为ICH和脑梗死两组。收集患者发病2周内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影像,统计ICH与脑梗死患者中CMBs数量分级及部位分布特点。结果共入组患者234例,其中ICH组79例,脑梗死组155例。ICH组合并CMBs 65例(82.3%),其中CMBs>5个的患者41例(51.9%);脑梗死组合并CMBs 73例(47.1%),其中CMBs>5个的患者21例(1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H组中,CMBs同时累及脑叶和深部脑组织的患者40例(50.6%);脑梗死组中,CMBs同时累及脑叶和深部脑组织的患者25例(1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MBs病灶>5个多见于ICH患者;CMBs同时累及脑叶及深部脑组织多见于ICH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梗死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微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徐莹鑫 张爽 +3 位作者 周晓梅 袁景林 赵留庄 杨海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1期1233-1237,共5页
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 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S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梗死同侧颈动脉与对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多发斑块的发生率、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例以及颈动脉斑块厚度等特征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1例ESUS患者,平均年龄60.7±14.1岁,男性72例(71.3%)。梗死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6.3%(67/101),梗死对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55.4%(5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梗死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发生率为41.6%(42/101),梗死对侧多发斑块发生率为31.7%(3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梗死同侧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梗死对侧颈动脉(39.6%vs.23.8%,P<0.001)。另外,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大于梗死对侧颈动脉(2.8 mm vs.2.1 mm,P<0.001)。结论本研究急性ESUS患者中,梗死灶同侧的颈动脉较对侧颈动脉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多发斑块、斑块不稳定的比例也更高,斑块平均厚度更大,提示ESUS的发生与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 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单中心病例系列报道
10
作者 尹梦鑫 张舒婷 +2 位作者 任伟超 王铁军 段春苗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0期1129-1135,共7页
目的评估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入组2020年9月—2023年3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接受急诊EVT的发病72 h内的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住院患者。收集... 目的评估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入组2020年9月—2023年3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接受急诊EVT的发病72 h内的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基线血压、TOAST分型、入院及术前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院内治疗信息等资料。疗效结局包括术后mTICI分级(将2b/3级定义为血管再通)、术后24 h和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mRS评分(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安全性结局采用发病36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共纳入26例接受急诊EVT的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桥接EVT组7例,直接EVT组19例),其中男性16例(62%),女性10例(38%),年龄(64.2±11.1)岁。25例(96%)患者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4 h NIHSS评分为8.0(3.0~14.0)分[静脉溶栓桥接EVT组3.0(2.0~12.5)分;直接EVT组8.0(4.3~16.3)分]。共16例(62%)患者出院时获得良好预后,3例(12%)患者发生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EVT能够有效实现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再灌注,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卒中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