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放射状扫描技术在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早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1
作者 常春然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7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与研究磁共振成像(MRI)放射状扫描技术在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早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接受诊治的膝关节疼痛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MRI放射状扫描,记录影像... 目的:探讨与研究磁共振成像(MRI)放射状扫描技术在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早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接受诊治的膝关节疼痛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MRI放射状扫描,记录影像学征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关节镜检查并将该项检查作为金标准,判定MRI放射状扫描的早期识别价值。结果:在65例患者中,MRI放射状扫描技术判断为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24例。65例患者的盘状半月板MRI分级情况如下:Ⅰ级25例、Ⅱ级16例、Ⅲ级17例、Ⅳ级7例。撕裂组的关节积液、关节软骨损伤、软骨下骨髓水肿等MRI信号征象分别占比84.00%、80.00%、88.00%,显著高于非撕裂组的35.00%、42.50%、37.50%(P<0.05)。MRI放射状扫描技术在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早期识别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6.00%(24/25)、100.00%(40/40)、98.46%(64/65)。结论: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在MRI放射状扫描中多呈现关节积液、关节软骨损伤、软骨下骨髓水肿等MRI信号征象,MRI放射状扫描技术在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早期识别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盘状半月板撕裂 磁共振成像 放射状扫描 关节积液 关节软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东坡 杨家斐 +1 位作者 郑作锋 刘晓刚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78-80,共3页
目的 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泡膜细胞瘤的CT、 MRI影像学、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并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6例卵泡膜细胞瘤表现为边界... 目的 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泡膜细胞瘤的CT、 MRI影像学、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并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6例卵泡膜细胞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肿块,4例MRI检查病变实性部分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低或稍高信号,2例CT检查显示病变密度不均的等或低密度影,囊性部分多发为絮状、裂隙状、斑点状及囊状,MRI絮状囊变较为典型;病变实性部分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6例病变均合并盆腔积液。结论 卵泡膜细胞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若发现卵巢囊实性肿瘤,T2WI见絮状囊变典型改变,实性成分于T2WI呈稍低或稍高信号,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应考虑到该肿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膜细胞瘤 卵巢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影像表现
3
作者 张东坡 杨家斐 +1 位作者 郑作锋 刘晓刚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进行手术治疗且确诊为OCCC的CT、MRI影像学、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并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9例患者共发现9个肿瘤,均发生于单侧,7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欠清晰。7例呈椭圆...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进行手术治疗且确诊为OCCC的CT、MRI影像学、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并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9例患者共发现9个肿瘤,均发生于单侧,7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欠清晰。7例呈椭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影像表现肿瘤分为两类:2例为多房囊性为主囊实性肿块,病变实性部分MRI T_(2)WI呈低、等、稍高混杂信号,呈“黑色海绵状”表现,T_(1)WI以等信号为主,增强扫描部分区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部分区域未见明显强化,囊性部分T_(1)WI囊腔呈低信号或稍高信号,T_(2)WI呈高信号;7例为单房/双房/多房囊性肿块伴壁结节,MRI壁结节T_(1)WI呈等、稍高信号,T_(2)WI呈等、稍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延迟强化,囊性部分T_(1)WI呈稍高、高信号或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结论OCCC通常表现为较大的单侧囊性肿块,伴少量不规则壁结节,或呈多房囊性为主囊实性肿块,T_(2)WI呈“黑色海绵”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透明细胞癌 卵巢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相关解剖结构的CT测量 被引量:1
4
作者 沈鹏 郑作锋 +2 位作者 杨立军 李丽娟 李建瑞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7年第10期509-511,共3页
目的为临床上开展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影像学参考信息。方法选择40例(80侧)正常成人颞骨CT影像资料,对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的相关解剖标志进行影像学测量。结果后半规管下端到颈静脉球顶端之间的最短距离平均值为左侧(4.6... 目的为临床上开展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影像学参考信息。方法选择40例(80侧)正常成人颞骨CT影像资料,对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的相关解剖标志进行影像学测量。结果后半规管下端到颈静脉球顶端之间的最短距离平均值为左侧(4.69±2.91)mm,右侧(3.10±3.01)mm,后半规管下部骨质厚度平均值左侧(0.92±0.37)mm,右侧(0.69±0.37)mm,迷路下区面神经垂直段骨管和乙状窦骨板之间的最短距离平均值左侧(8.66±2.71)mm,右侧(7.74±1.99)mm,颈静脉球顶端到内耳道下界距离平均值左侧(6.32±2.88)mm,右侧(5.39±2.61)mm,颈静脉球顶端到单孔距离平均值左侧(6.82±3.02)mm,右侧(5.84±2.82)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门后缘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4.38±2.56)mm,右侧(14.12±2.76)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道中点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2.02±2.46)mm,右侧(11.91±2.53)mm。前3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4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行影像学测量能够为开展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耳外科手术 解剖学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脂膜炎三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黎俊 姜树伟 +1 位作者 谢俏 董丽凤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6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脂膜炎误诊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肠系膜脂膜炎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因上腹部疼痛1年,加重1个月入院,误诊为心肌缺血、胃食管反流、腹痛原因待查、冠心病;1例因腹痛2 d入院,误诊为腹痛原因待... 目的探讨肠系膜脂膜炎误诊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肠系膜脂膜炎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因上腹部疼痛1年,加重1个月入院,误诊为心肌缺血、胃食管反流、腹痛原因待查、冠心病;1例因腹痛2 d入院,误诊为腹痛原因待查、消化性溃疡;1例因排便困难1年,加重4 d入院,误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所有患者均予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后进一步完善医技检查,确诊为肠系膜脂膜炎,经抗感染、通便、消胀及补充肠道益生菌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结论肠系膜脂膜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以腹痛、腹胀为首发表现,CT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临床应加强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避免过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膜炎 肠系膜 误诊 心肌缺血 消化性溃疡 肠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梗阻性黄疸PTBD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东坡 李建军 +2 位作者 戴定可 于平 翟仁友 《罕少疾病杂志》 2015年第4期23-27,共5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比较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不同引流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3月-2007年2月应用PTBD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91例,男57例,女34例,年龄30-81岁,平均(60.4±11.6... 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比较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不同引流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3月-2007年2月应用PTBD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91例,男57例,女34例,年龄30-81岁,平均(60.4±11.6)岁。行PTIEBD(内外引流)的患者随机入组:IED-A组(餐后关闭引流2小时)20例、IED-B组(日间关闭引流)20例、IED-C组(持续关闭引流)15例;行PTEBD(外引流)患者36例。对术前3天内、术后2-4天、术后8-10天、术后1个月外周血总T细胞(TC)、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及TH/TS、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结果术前3天内各组各免疫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TC、TH及TH/TS水平IED-B组>IED-A组>ED组,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IgG、IgA水平ED组>IED-A组>IED-B组,IED-B组与E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较术前TC、TH及TH/TS、IgG、IgA水平IED-A组、IED-B组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D-C组TC、TH及TH/TS、IgG、IgA水平术后2-4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ED-A组、B组术后梗黄患者免疫功能可明显恢复,其中IED-B组效果较好;ED组及IED-C组梗黄患者免疫功能无明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梗阻性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放射学/介入性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7
作者 喻健玲 刘亚军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6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中度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出血组(n=29)和未出血组(n=35),分别比较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脾脏厚度、内镜下静脉曲张红色征及胃左静脉开口位置与出血的关系。结果出血组BPC... 目的探讨影响中度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出血组(n=29)和未出血组(n=35),分别比较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脾脏厚度、内镜下静脉曲张红色征及胃左静脉开口位置与出血的关系。结果出血组BPC、PT、脾脏厚度、内镜下静脉曲张红色征、胃左静脉开口位置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BPC(51.5±26.2)×109/L vs(97.3±31.6)×109/L(P<0.01),PT(22.9±10.8)svs(15.2±2.2)s(P<0.01),脾脏厚度(55.2±14.9)mm vs(40.2±10.1)mm(P<0.01),静脉曲张红色征19例vs 11例(P<0.01),胃左静脉开口位于门静脉主干21例vs 15例(P<0.05)。结论BPC减少、PT延长、脾脏增厚、内镜下曲张静脉有红色征、胃左静脉开口在门静脉主干是影响中度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胃镜检查 出血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