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百年地质调查的传承与发展——《北京市区域地质志》修编 被引量:9
1
作者 吕金波 郑桂森 +3 位作者 李安宁 李伟 王继明 孙永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06-1917,共12页
北京是中国地质调查的"摇篮",1913年成立地质调查所。1916年开始北京西山地质调查,1920年出版第一部地质调查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民国时期"燕山运动"的提出和"北京猿人"的发现为影响世界的地质调查... 北京是中国地质调查的"摇篮",1913年成立地质调查所。1916年开始北京西山地质调查,1920年出版第一部地质调查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民国时期"燕山运动"的提出和"北京猿人"的发现为影响世界的地质调查成果。解放后,北京率先实现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1991年出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2013—2015年修编第二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为了突出北京的城市地质特色,增加"城市地质"篇章和"北京市基岩地质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今后,北京的地质调查将以天安门为中心部署展开,建立8个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实现从地质找矿为中心向地质环境调查为中心转变,从资源调查向多参数调查转变,从平面地质调查向三维地质调查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志 城市地质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安门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五环城区浅部沉积层的三维地质结构建模 被引量:28
2
作者 何静 何晗晗 +4 位作者 郑桂森 刘予 周圆心 肖景泽 王纯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三维地质结构的掌握成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基本前提,三维地质模型的创建也得以迅速发展。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可以直观展示地层空间分布形态,为地下空间资源的科学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本次工作首次...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三维地质结构的掌握成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基本前提,三维地质模型的创建也得以迅速发展。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可以直观展示地层空间分布形态,为地下空间资源的科学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本次工作首次完成了北京五环城区(750 km^2)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创建。建模工作基于研究区广泛分布的数千工程钻孔,通过筛选、标准化钻孔数据,绘制相应标准化地层剖面(107条),创建了钻孔模型,以及北京五环城区地下50 m以浅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并完成精度验证。本次建模过程整理了大量工程钻孔数据,综合考虑了冲洪积扇发育区地层互层、相交、尖灭、透镜体等复杂的地质现象,具有代表性,可为类似地质建模工作提供借鉴。此外,北京城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直观展示了研究区浅部的地层分布与地层结构,为后续三维属性模型的创建提供了实体框架,亦为区内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松散沉积层 工程钻孔 交叉剖面 透镜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岩溶水勘查开发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8
3
作者 郭高轩 刘文臣 +2 位作者 辛宝东 李宇 沈媛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3-36,45,共5页
回顾了北京地区岩溶水开发的历史,简述了各岩溶水分布区的特征与当前的开发规模。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推迟到2014年的形势下,相比较2.5亿m3/a的开采量,北京的岩溶水仍具有一定开采潜力,是进一步保障北京城市供水安全的有力补充。探... 回顾了北京地区岩溶水开发的历史,简述了各岩溶水分布区的特征与当前的开发规模。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推迟到2014年的形势下,相比较2.5亿m3/a的开采量,北京的岩溶水仍具有一定开采潜力,是进一步保障北京城市供水安全的有力补充。探讨了在当前应急条件下,应当加强多种技术的联合运用,以查清岩溶系统的边界,阐明岩溶水的运动规律,评价可采资源量,提出23处岩溶水水源地靶区。此外,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预防伴生灾害,加强岩溶水的保护以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岩溶水 勘查 水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天竺地热田东坝凹陷南部地区地下热水富集的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宗明 张进平 +2 位作者 王新娟 刘凯 刘颖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2-842,共11页
以北京地区地热流体中温度和矿物质含量较高的东坝凹陷南部地区作为实例,在完整的地热钻孔及相关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断裂构造、热储层、热储盖层、地温场、流体水化学特性和富水性等地热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造成该区地热流... 以北京地区地热流体中温度和矿物质含量较高的东坝凹陷南部地区作为实例,在完整的地热钻孔及相关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断裂构造、热储层、热储盖层、地温场、流体水化学特性和富水性等地热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造成该区地热流体中温度、矿物质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受太阳宫断裂北段、良乡—前门断裂和楼梓庄断裂的切割作用,东坝凹陷南部地区热储层下落近千米,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黑箱子"区域。这种独特的地质结构导致东坝凹陷南部地区接受东南城区地热田侧向补给较少,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还原环境;太阳宫断裂北段存在深部的热源通道,地层深部的高温热流顺断裂上涌在东坝凹陷南部地区的热储层富集,因此该区地热流体表现出温度高、矿物质含量高、富水性差的特征,该研究对我国今后地热资源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田 地热流体 热储层 盖层 地温梯度 东坝凹陷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北部地区深层热水开发对浅层冷水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吕金波 车用太 +4 位作者 张瑞成 赵亚林 王泽龙 牛立东 刘成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8-395,共8页
北京北部有小汤山和沙河2个地热田,呈三角形展布,东部边界为黄庄-高丽营断裂,西部边界为南口-孙河断裂,北部边界为阿苏卫-小汤山断裂。热储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铁岭组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热储盖层为青白口系页岩... 北京北部有小汤山和沙河2个地热田,呈三角形展布,东部边界为黄庄-高丽营断裂,西部边界为南口-孙河断裂,北部边界为阿苏卫-小汤山断裂。热储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铁岭组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热储盖层为青白口系页岩、石炭系—二叠系砂页岩和侏罗系火山岩隔水层。该区雨水、浅层基岩冷水和深层基岩热水的H、O同位素组成基本上都落在克雷格降水线上,表明区内冷水与热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热水的3H值表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说明热水与冷水一样自北向南流动。重点分析了深层热水开采对浅层地震观测井中冷水动态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离开采井不同距离和不同测项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表明,北京北部深层热水开采对浅层冷水动态的影响距离约为5km,对位于导水断裂带附近的观测井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热水开发 浅层冷水动态 地震观测井 京北地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地质剖面的初步建立-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 被引量:3
6
作者 吕金波 郑桂森 +3 位作者 李良景 王海波 刘凯 王纯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79-889,共11页
北京平原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地质剖面。1867年庞培莱将北京西山分为3大系,1871年李希霍芬提出震旦系、划分12层。1922年葛利普将震旦系限定在前寒武系,1923年田奇镌将南口剖面划分为7个岩组,1934年高振西将震旦系3分(南口群、蓟县群、... 北京平原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地质剖面。1867年庞培莱将北京西山分为3大系,1871年李希霍芬提出震旦系、划分12层。1922年葛利普将震旦系限定在前寒武系,1923年田奇镌将南口剖面划分为7个岩组,1934年高振西将震旦系3分(南口群、蓟县群、青白口群)。1976年乔秀夫3分青白口群(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1980年汪长庆等将十三陵剖面分为4系12组,1991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将十三陵剖面分为3系12组。本文初步建立平原区地层表,详细描述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剖面,在京南大兴区的榆垡(兴热-1井)和安定(兴热-2井)发现太古宙片麻岩,在京热-70井、京热-59井、京热-71井和京热-75井编录蓟县纪地层,利用亦庄小学钻孔厘定待建系下马岭组、青白口纪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剖面 太古宙片麻岩 中新元古代地层 北京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清俊 刘雨鑫 +3 位作者 冯辉 孙小华 孟美杉 曹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0-240,共11页
对采自北京地区中元古界下马岭组的页岩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主量元素Al2O3、Ca O和Na2O含量明显偏低,K2O和Mn O含量稍微偏低,Si O2、Ti O2及Fe2O3T含量同上地壳基本一致。微量元素及其比值特征显示源岩为混合源岩。稀土... 对采自北京地区中元古界下马岭组的页岩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主量元素Al2O3、Ca O和Na2O含量明显偏低,K2O和Mn O含量稍微偏低,Si O2、Ti O2及Fe2O3T含量同上地壳基本一致。微量元素及其比值特征显示源岩为混合源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铕明显负异常、铈弱负异常,各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大陆上地壳一致,显示了沉积物具有同源性。源岩为来自于内蒙古隆起的花岗岩类、闪长岩类及基性岩的混合。微量元素比值及铈弱负异常的特征表明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覆水较深的还原环境沉积,源区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中元古界 下马岭组 页岩 地球化学特征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四道沟地区变质型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小龙 方同明 +1 位作者 张晓亮 孙永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69,108,共5页
本文通过对北京四道沟铁矿区1∶10000地质填图和1∶10000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系统总结了区内地球物理特征,为圈定变质型铁矿提供了可靠依据。综合分析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在区内圈定了3个异常区,其中Csd-3号异常找矿前景较大,并提出了... 本文通过对北京四道沟铁矿区1∶10000地质填图和1∶10000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系统总结了区内地球物理特征,为圈定变质型铁矿提供了可靠依据。综合分析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在区内圈定了3个异常区,其中Csd-3号异常找矿前景较大,并提出了勘查部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磁测 铁矿 异常区 四道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地下空间建设地质安全监测问题探讨 被引量:17
9
作者 周圆心 郑桂森 +4 位作者 何静 李超 刘予 何晗晗 肖景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467,共13页
北京平原区地质条件复杂,冲洪积扇及冲洪积平原相互交织、软弱土体(人工填土、软土)大面积分布,且浅表层地下水流场多变、各类地质灾害发育(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等),加大了地下空间建设难度,建设完成后易发生各类事故。如软弱土体地层稳... 北京平原区地质条件复杂,冲洪积扇及冲洪积平原相互交织、软弱土体(人工填土、软土)大面积分布,且浅表层地下水流场多变、各类地质灾害发育(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等),加大了地下空间建设难度,建设完成后易发生各类事故。如软弱土体地层稳定性较差,易发生较大地层形变甚至地面塌陷,破坏地下建(构)筑物结构;地下水水流场的变化,影响地下空间的抗浮稳定性及防渗性,在施工中可能遭遇突涌、施工中断甚至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活动断裂产生的三维空间形变,兼具张拉、剪切和扭动的性质,使跨断裂的地下隧道变形,甚至能造成衬砌的断裂;地面沉降发生面积和沉降速率都呈上升的趋势,跨不均匀沉降区建设的地下轨道受沉降影响,出现异常位移或基础破坏等现象。同时,地下空间的建设,对其周边地质环境也会产生作用,产生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空间施工建设措施不当,改变岩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导致土体位移,产生地表沉降或变形,导致建筑物失稳、甚至破坏;砂质粉土黏粒含量少,饱和状态下受地铁振动易发生液化、流砂;地下管线的渗漏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大型线性工程的建设阻断地下水流场,改变地下水环境等。本文拟阐述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建设的影响以及地下空间建设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提出地下空间建设监测的对象、监测体系及监测方法手段,研究地下空间建成后的地质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地下空间 地质安全监测 对象 方法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学德 蒋才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8-29,共2页
北京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对策王学德,蒋才俊(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北京100050)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北京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之一。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6,是世界的1... 北京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对策王学德,蒋才俊(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北京100050)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北京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之一。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6,是世界的1/25,是全国5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合理开发 保护对策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面沉降区土体变形特征 被引量:31
11
作者 田芳 郭萌 +2 位作者 罗勇 周毅 贾三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6-242,共7页
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已成为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北京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从2002年开始建设,到2008年底已经基本覆盖整个平原区。本文基于地面沉降分层标和地下水位监测资料,从土体变形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土体... 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已成为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北京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从2002年开始建设,到2008年底已经基本覆盖整个平原区。本文基于地面沉降分层标和地下水位监测资料,从土体变形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土体变形和水位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不同岩性、不同深度土体在不同的水位变化模式下的压缩变形特征,最终将土体在水位变化下的变形特征概括为5类。结果表明:现阶段北京地面沉降区浅部土体压缩减缓,中深部土体和深部土体多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压缩。砂层以弹性变形为主;不同埋深的粘性土体存在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具有显著的粘弹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压缩层 变形特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南部PGZ01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7
12
作者 赵勇 王强 +8 位作者 李瑞杰 魏波 徐吉祥 孙永华 张晓亮 王纯君 周圆心 尤世娜 吕金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7-348,共12页
对北京平原区南部大兴榆垡镇420 m深的PGZ01孔岩心进行了岩石地层、磁性地层、14C测年、介形类组合和孢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Matuyama(松山)/Gauss(高斯)和Brunhes(布容)/Matuyama(松山)极性界线分别位于280 m和78.35 m处,钻孔底部... 对北京平原区南部大兴榆垡镇420 m深的PGZ01孔岩心进行了岩石地层、磁性地层、14C测年、介形类组合和孢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Matuyama(松山)/Gauss(高斯)和Brunhes(布容)/Matuyama(松山)极性界线分别位于280 m和78.35 m处,钻孔底部已经进入Gauss正极性带;取280 m处Matuyama/Gauss极性界线作为第四系下限,显示可能的永定河泥石流—冲积扇在第四纪之前即到达了北京平原南部,但是华北平原上新统标志岩石地层单元——厚层棕红色黏土在Olduvai(奥尔都维)极性亚带之上即已出现。(2)结合AMS14C测年,尝试将约60 m以上地层的氧化—还原状况,与对古季风影响反映灵敏的沿海平原钻孔同样深度地层进行对比,继而确定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底界深度分别位于56.60 m和18.95 m。(3)MIS5(海洋同位素阶段)以来的特征沉积物,与沿海平原钻孔地层有很好的可比性,同时也有8~4 ka期间史前大洪水的影响。本研究为廊(坊)固(安)凹陷西北边缘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化、活动断裂以及区域差异构造沉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地层格架,对理解晚更新世以来古季风变化的环境效应有重要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第四系 古永定河 廊固凹陷 北京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 被引量:56
13
作者 蔡向民 栾英波 +1 位作者 郭高轩 梁亚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21-1029,共9页
北京平原地处山区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位,是山前第四纪冲洪积扇发育区。由于山前冲洪积扇内部结构复杂,相变迅速,海相、湖相的工作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本文通过对北京平原第四纪沉积特征的分析,提出北京平原由第四纪冲洪积扇群和沉积凹陷... 北京平原地处山区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位,是山前第四纪冲洪积扇发育区。由于山前冲洪积扇内部结构复杂,相变迅速,海相、湖相的工作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本文通过对北京平原第四纪沉积特征的分析,提出北京平原由第四纪冲洪积扇群和沉积凹陷几个地质单元组合而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在山前冲洪积扇区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以冲洪积扇和沉积凹陷为地质单元,以建立基准孔网,结合钻孔和物探资料,并通过绘制剖面组进而构建第四系三维结构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模型。了解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对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都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 第四系三维结构 第四纪沉积物 冲洪积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2
14
作者 卫万顺 郑桂森 栾英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33-1739,共7页
本文在大量钻孔测温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平原区浅层地温场分布特征,对影响浅层地温场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区20~300 m深度内平均地温梯度为7.2℃/100 m,高于北京深部(基岩)地温梯度2.5~3.0℃/100m,大地热流值为66.35~84.... 本文在大量钻孔测温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平原区浅层地温场分布特征,对影响浅层地温场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区20~300 m深度内平均地温梯度为7.2℃/100 m,高于北京深部(基岩)地温梯度2.5~3.0℃/100m,大地热流值为66.35~84.14 mW/m2,较高的热流值显示岩石圈相对较薄且存在隐伏断裂。该区现今浅层地温场与深部地温场联系密切,形态分布与平原区重要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主要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地下水、岩土体岩性及结构是浅层地温场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今浅层地温 地温梯度 影响因素 北京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构造断块划分及微断块第四纪活动性探讨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勇 蔡向民 +3 位作者 王继明 张磊 刘予 吕金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76-1884,共9页
在对北京平原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在活动断裂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对北京平原区进行构造断块划分的方案。将北京平原区划分为7个"断块",即马池口—沙河、小汤山、顺义、平谷、丰台—来广营、大... 在对北京平原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在活动断裂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对北京平原区进行构造断块划分的方案。将北京平原区划分为7个"断块",即马池口—沙河、小汤山、顺义、平谷、丰台—来广营、大兴—通州及房山断块。据断块内次一级活动断裂和第四纪地层沉降发育情况,进一步可划出活动微断块,把以研究单一活动断裂重点转变为以控制微断块边界的交汇活动断裂组相互作用为中心。从而揭示出第四纪以来微断块边界交汇活动断裂组的特征、活动方式及其规律等,可为首都城市建设规划和减轻地质灾害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保障城市地质安全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断块 活动微断块 活动性 北京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新5孔岩心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 被引量:21
16
作者 栾英波 蔡向民 +2 位作者 郭高轩 梁亚楠 郭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503,共9页
北京平原由一套巨厚的冲洪积物构成,岩性岩相变化迅速,难以依据钻孔的岩性组合建立代表整个平原区地层层序,随着测年技术飞速发展,为建立长序定年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心,按照沉积物颜色、沉积环境、沉积旋回和沉积构... 北京平原由一套巨厚的冲洪积物构成,岩性岩相变化迅速,难以依据钻孔的岩性组合建立代表整个平原区地层层序,随着测年技术飞速发展,为建立长序定年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心,按照沉积物颜色、沉积环境、沉积旋回和沉积构造等特点,将岩心划分为8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0~96.6 m为布容正极性世,96.59~246.8 m为松山反极性世,246.8~413.6 m为高斯正极性世;通过孢粉分析并结合华北地区新生代气候演化历史对比,孔深246.5 m处可作为Q/N的分界线,534.5 m作为N/E的分界线,803.4 m可以作为E/K分界的参考。以磁性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为主,以岩性地层学为辅的原则,对新5孔岩心进行了详细研究,初步对新5孔岩心进行了新生代地层层序划分,将第四系划分为晚更新统、中更新统和早更新统。Q/N定位于248.4 m处,N/E定位于511.9 m处,E/K定位于804.1 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地层层序 新生代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岩溶洞系的形成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30
17
作者 吕金波 卢耀如 +1 位作者 郑桂森 郑明存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2-509,共8页
形成中国北方岩溶的地层主要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和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上新世石林与第四纪岩溶陡壁组合成的房山地貌主要形成于雾迷山组中,岩溶洞穴发育在马家沟组和雾迷山组中。大石河南岸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分... 形成中国北方岩溶的地层主要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和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上新世石林与第四纪岩溶陡壁组合成的房山地貌主要形成于雾迷山组中,岩溶洞穴发育在马家沟组和雾迷山组中。大石河南岸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分布鸡毛洞、银狐洞、石花洞、清风洞和孔水洞,由一条地下暗河连为一体,称为石花洞系。石花洞系发育在北岭向斜东北扬起端的马家沟组顶部,与南面的周口店猿人洞系隔着房山闪长岩体。石花洞系中8层不同海拔高度的溶洞可以和永定河的8级阶地进行对比,也可以和8个华北地文期对比,代表了与之相互对应的北京西山新构造隆升的期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溶洞 新构造运动 石花洞系 房山地貌 北方岩溶 北京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巴彦敖包地区宝力高庙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何付兵 魏波 +2 位作者 徐吉祥 孙永华 李瑞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9-1174,共16页
内蒙古东乌旗巴彦敖包一带出露的宝力高庙组地层可划分为三段,可对应于查干敖包剖面二、三、四段。二段为一套杂色中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类,火山喷发以喷溢相为主;三段为一套灰黄、灰白色火山-沉积碎屑岩类和陆源沉积岩,含Annulari... 内蒙古东乌旗巴彦敖包一带出露的宝力高庙组地层可划分为三段,可对应于查干敖包剖面二、三、四段。二段为一套杂色中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类,火山喷发以喷溢相为主;三段为一套灰黄、灰白色火山-沉积碎屑岩类和陆源沉积岩,含Annularia植物化石,为火山间歇期沉积;四段为一套灰色、浅灰色酸性熔岩夹少量火山-沉积碎屑岩,火山喷发以溢流相为主。四段紫红色含晶屑流纹岩和二段灰黑色流纹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05±4.1)Ma和(315.2±4.6)Ma,结合所含化石确定地层时代为晚石炭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宝力高庙组中酸性火山岩为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火山岩组合,岩石呈现富硅、碱,贫钙、镁,A/NK值和Fe Ot/Mg O值高,富Rb、Nb,贫过渡族元素,并具有显著的铕负异常,为A2亚类花岗岩类,其可能是幔源岩浆底侵形成的晚古生代新生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成,岩浆演化经历了钛铁矿物、铁镁矿物及斜长石分离作用。宝力高庙组中酸性火山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环境,其特征揭示兴蒙造山带内蒙古东乌旗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已处于同碰撞-碰撞后阶段,早二叠世已经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力高庙组 火山岩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东乌珠穆沁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郊地下水库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宇 邵景力 +2 位作者 叶超 邢国章 崔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2-199,共8页
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北京西郊地下水库调蓄工程的模式。北京西郊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上部。文中首先论述了北京西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库的边界条件,地下水库的面积为333 km2,以1983年为最高水位,计算出地下水调蓄库容为... 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北京西郊地下水库调蓄工程的模式。北京西郊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上部。文中首先论述了北京西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库的边界条件,地下水库的面积为333 km2,以1983年为最高水位,计算出地下水调蓄库容为8亿m3。地下水库的补给源主要有永定河洪水、官厅水库放水和弃水、用水低峰时南水北调的尾水、城市雨水等,主要调蓄方式为河道、砂石坑和大口井。提出了地下水库工程由回灌水预处理工程、回灌工程、地下水库工程和取水工程等组成,根据北京市西郊水文地质条件、水源以及回灌条件,提出了北京西郊地下水库调蓄工程的三种模式,阐述了各种模式的空间分布、调蓄水源、调蓄方式等,为地下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和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回灌 水源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寒武系滑塌构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苏德辰 孙爱萍 +2 位作者 郑桂森 吕金波 郭荣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67-1075,共9页
北京西山地区的寒武系层序完整,剖面出露好,是中国地质学家研究寒武系的经典地区之一。前人对北京地区寒武系的研究集中于百花山北麓清水河—永定河流域的军庄、丁家滩、下苇甸、青白口至军饷之间的露头。作者等在北京房山地区百花山南... 北京西山地区的寒武系层序完整,剖面出露好,是中国地质学家研究寒武系的经典地区之一。前人对北京地区寒武系的研究集中于百花山北麓清水河—永定河流域的军庄、丁家滩、下苇甸、青白口至军饷之间的露头。作者等在北京房山地区百花山南麓进行地质考察中,在上寒武统崮山组下部的中薄层条带状灰岩和砾屑灰岩中发现了典型的滑塌变形层,变形主要表现为发育大量的小型层间微型断裂或褶皱,大部分断裂表现为小型的低角度逆冲性质,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平均倾角10°左右,微型断裂面上盘还可见更次级的微型褶曲或断层和布丁。滑塌变形层之下还发现了与古地震有成因关系的楔状构造和特殊的砾岩。结合前人在寒武系中已经发现的震积岩,初步认为,这种典型的滑塌变形的直接触发机制很可能是伴随着华北古板块在中寒武世末与晚寒武世之间的"翘翘板式运动"而发生的古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构造 生物丘 寒武系 软沉积物变形 古地震 北京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