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岩溶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郭高轩 代垠东 +4 位作者 许亮 朱琳 戚琦 欧志亮 沈媛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6-1279,共14页
【研究目的】岩溶地下水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方法】本文以2021年6月在北京市系统采集的278件岩溶地下水样化验数据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为单元,开展了岩... 【研究目的】岩溶地下水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方法】本文以2021年6月在北京市系统采集的278件岩溶地下水样化验数据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为单元,开展了岩溶水单因子质量评价和综合质量评价,并首次对有机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1)北京市岩溶水的pH、TDS和TH平均值分别为7.69、334.77 mg/L和262.01 mg/L,具有弱碱性、低盐度和低硬度的特点,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2)非常规指标的检出率从大到小为:苯并[a]芘(4.32%)、三溴甲烷(3.60%)和二甲苯(总量)(2.52%),应当引起足够重视。(3)北京市岩溶水水质Ⅰ~Ⅲ类总占比为82.01%,Ⅳ和Ⅴ类总占比为17.99%,超标点主要集中在山区与平原分界线处,超标指标主要有Fe、TH、NH_(3)-N、Mn、SO_(4)^(2-)、F^(-)、NO_(3)-N等。【结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保护区,区内岩溶水对于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水源涵养以增加补给量,应严格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输入,持续优化监测网络进行预警,广泛宣传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岩溶水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单因子质量评价 综合质量评价 水化学特征 生态环境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罗郧 殷秀兰 +2 位作者 周毅 吴建中 赵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9-163,共5页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地面沉降区、矿山形变区的示范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的应用条件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监测 北斗卫星系统 传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铁锰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吉吉 陶蕾 +5 位作者 刘保献 杨庆 席玥 徐蘇士 陈圆圆 荆红卫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8-207,共10页
地下水是北京市供水的重要来源,地下水中铁、锰超标会限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查明北京市平原区高铁、锰地下水的分布与成因,以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铁、锰分步提取技术,利用地学数理统计、GIS... 地下水是北京市供水的重要来源,地下水中铁、锰超标会限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查明北京市平原区高铁、锰地下水的分布与成因,以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铁、锰分步提取技术,利用地学数理统计、GIS空间特征等分析方法,探讨地下水中铁、锰的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地下水中铁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2~26.70 mg/L,均值为0.76 mg/L;锰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1~5.24 mg/L,均值为0.21 mg/L。(2)地下水中铁、锰浓度分布规律基本吻合,总体上呈现出沿着地下水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浓度逐渐升高、随采样深度增加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3)典型区域沉积物中铁的质量比范围为9.25~52.18 g/kg,均值为19.90 g/kg;锰的质量比范围为0.12~7.26 g/kg,均值为0.50 g/kg,沉积物中铁、锰以残余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92.3%和86.6%。(4)尽管沉积物中铁、锰质量比没有表现出与地下水中铁、锰浓度相似的分布规律,但地下水铁、锰高值区内2个钻孔中活性组分铁占比与地下水中铁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66,P>0.05)、活性组分锰与地下水中锰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4,P<0.05),可认为区域地下水中铁、锰的富集与沉积物中活性组分铁、锰有关,同时受缓慢的地下水径流速度、较高的黏土比重等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还原环境、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是造成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沉积物 赋存形态 北京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北京宋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综合监测 被引量:4
4
作者 沙特 罗勇 +2 位作者 雷坤超 田芳 王新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867,共9页
针对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传统点式监测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地质体变形的连续监测,且无法通过地面沉降、地裂缝的综合监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钻孔全断面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实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同步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北京宋庄... 针对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传统点式监测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地质体变形的连续监测,且无法通过地面沉降、地裂缝的综合监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钻孔全断面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实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同步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北京宋庄地区地下水-地面沉降-地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宋庄地面沉降主要受到地下水开采影响,含水砂层抽水发生压缩变形,地裂缝两侧均存在明显的地面沉降,且差异沉降显著;差异沉降量和地裂缝变形量均持续增大,但增大速率放缓。地面沉降、地裂缝同步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裂缝发育主要受地层差异沉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 钻孔全断面光纤监测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差异沉降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及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龙 蒋小伟 +10 位作者 李玉梅 罗勇 崔文君 田苗壮 王树芳 田芳 许亮 刘元章 沙特 王新惠 齐鸣欢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92-1806,共15页
北京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10年以来,北京实施了地下水压采、限采、生态补水等积极措施来缓解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为进一步分析2010年以来多项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对区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影响,本... 北京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10年以来,北京实施了地下水压采、限采、生态补水等积极措施来缓解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为进一步分析2010年以来多项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对区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影响,本文基于长序列监测数据,分析2010~2020年间区域地下水动态演化特征,量化不同措施对地下水水位下降减速的贡献,研究地下水水位回升条件下土层变形特征。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减缓,在冲积平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仍持续下降,在冲积扇扇顶、扇中、扇缘及冲积平原的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出现大幅抬升现象。②潮白河冲积扇顶、扇中和扇缘处地下水水位大幅抬升主要受潮白河生态补水影响;地下水压、限采是其他区域地下水水位大幅抬升的主要原因;生活用水的增加是导致冲积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③监测时段内第三和第四含水层组为主要沉降层,年沉降速率为11.07~12.80 mm/a;第一、二含水层地层出现少量回弹,最大累计回弹量为5.6 mm。④水位抬升导致土体发生剪切膨胀,在此过程中地层存在两种变形模式,一种是与地下水水位变化同步的弹性变形,另一种是滞后于地下水水位变化的残余变形。本文研究成果为掌握不同水资源管理措施的效果,开展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及地面沉降精准防控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北京平原区 地下水水位 降水量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8
6
作者 李玉梅 罗勇 赵龙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126,共6页
分析北京地面沉降多年研究成果,对地面沉降的形成与发育历史、监测技术、影响因素、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间关系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南水进京)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近年来,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研究更加注重新技术新方... 分析北京地面沉降多年研究成果,对地面沉降的形成与发育历史、监测技术、影响因素、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间关系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南水进京)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近年来,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研究更加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其中InSAR和分布式光纤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地面沉降监测的覆盖度及实时获取能力。通过对应用成果的分析,发现不科学的地下水开采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而南水进京对控制地面沉降快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北京平原区同时存在地表回弹和地表下沉双重影响,因此两因素叠加对区域地质安全的影响仍然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开采 监测技术 南水北调 北京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水情驱动的北京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及分层越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贺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51,共13页
受南水进京、地下水压采、限采和生态补水等新水情影响,北京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出现新的演化特征。本文以北京冲洪积平原为研究区,在多年区域和站内长序列多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水情下北京地面沉降呈现出的新变化。结果表明:①2... 受南水进京、地下水压采、限采和生态补水等新水情影响,北京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出现新的演化特征。本文以北京冲洪积平原为研究区,在多年区域和站内长序列多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水情下北京地面沉降呈现出的新变化。结果表明:①2015年后,北京地下水降落漏斗和沉降速率均明显减小,2022年部分沉降中心消失并转为上升;②在冲洪积扇顶部,沉降对水位变化的响应速度较快并呈明显的弹性变形,浅部地层先于深部地层开始上升;在冲洪积扇中下部,地层压缩释水和地下水补给相对较慢,沉降滞后于水位的变化,以浅部地层上升和塑性变形为主;③新水情下不同层位地下水位越流补给发生变化,天竺站62~85 m粉质黏土层分别受上、下含水层补给,90~120 m粉质黏土层则向上、下含水层越流释水;④沉降对水位回升的滞后反应与地层岩性有关,天竺站上升趋势由浅部地层向深部地层发展,深部地层上升滞后于水位回升的时间明显短于浅部地层。研究结果有助于在新水情形势下重新评估北京地面沉降防控政策效果及为后续制定精细化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水情 地面沉降 地下水 冲洪积平原 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水质指数方法的岩溶水质量评价及指标优化——以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代垠东 郭高轩 +2 位作者 许亮 辛宝东 戚琦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7-316,共10页
为优化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确定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水质的主要控制指标,快速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基于2022年顺平岩溶水系统49件岩溶水样品,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和熵权水质指数(entropy weight water quality index,EWQI... 为优化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确定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水质的主要控制指标,快速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基于2022年顺平岩溶水系统49件岩溶水样品,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和熵权水质指数(entropy weight water quality index,EWQI)分析研究区水化学和水质特征,并耦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能代表研究区岩溶水水质的关键指标。结果显示:①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具有微碱性、低盐度的特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2+)·Mg^(2+)型(73.47%)。超标指标为N_(an)(NH_(3)或NH_(4)^(+)中的N,即氨氮以氮计)、pH值、Fe、Mn和F^(-),超标率分别为10.20%、4.08%、4.08%、4.08%和2.04%。②研究区EWQI平均值为26.33,水质“极好”,其中极好和良好所占比例分别为91.84%和8.16%。③基于地下水水质数据构建的EWQI_(min)模型筛选的关键指标为N_(an)、Fe、Mn、N_(ntr)(硝氮以氮计,硝酸盐中N)和F^(-),其决定系数(R^(2))和百分比误差(PE)分别为0.986和3.88%。表明,EWQI_(min)模型优选指标可以代表顺平岩溶水系统的水质状况,对优化水质监测网等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平岩溶水系统 熵权水质指数(EWQI)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 关键指标 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潮白河中下游第四系沉积物还原性无机硫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陈吉吉 荆红卫 +7 位作者 沈秀娥 郭婧 杨庆 席玥 徐蘇士 郭华明 高志鹏 陶蕾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35-2744,共10页
基于岩芯采样、室内连续分级提取,沉积物、地下水关联分析,以及水体矿物饱和度指数(SI)等,探究潮白河中下游地区第四系沉积物还原性无机硫(RIS)含量分布、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第四系沉积物RIS各组分含量自高到低分别... 基于岩芯采样、室内连续分级提取,沉积物、地下水关联分析,以及水体矿物饱和度指数(SI)等,探究潮白河中下游地区第四系沉积物还原性无机硫(RIS)含量分布、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第四系沉积物RIS各组分含量自高到低分别为黄铁矿硫(CRS)>单质硫(ES)>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CRS、ES和AVS含量分别占RIS的80.1%、13.4%和5.56%,67%的点位CRS/AVS>3.中上游地区沉积物中RIS含量低于下游,四个含水层中RIS含量自浅向深分别为84.3,37.4,39.1和10.5mg/kg,整体呈降低趋势.RDA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TOC含量、CRS/AVS值、含水率是影响研究区域RIS含量和赋存形态的重要因素,前者同时受地下水pH值、铁/硫比,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后者同时受地下水COD_(Mn)和ORP值的影响.地下水中FeS的SI值在零值附近浮动,FeS_(2)的SI>0.研究区域沉积物中RIS基本不受人为扰动影响,硫化物活性和生物有效性低,沉积物主要通过AVS沉淀/溶解以及ES歧化反应影响地下水中SO_(4)^(2-)、硫化物、Fe、As的浓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性无机硫 空间分布 赋存形态 第四系沉积物 地下水 潮白河冲洪积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永定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氟化物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10
作者 陈吉吉 荆红卫 +7 位作者 刘保献 杨庆 席玥 徐蘇士 鲁安怀 陈圆圆 马召辉 陶蕾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0-1329,共10页
地下水是北京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中氟化物超标会限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北京市域内永定河冲洪积扇第四系地下水氟化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采集测试了338个地下水样品和7个钻孔的12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该区域氟化物偏高地... 地下水是北京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中氟化物超标会限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北京市域内永定河冲洪积扇第四系地下水氟化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采集测试了338个地下水样品和7个钻孔的12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该区域氟化物偏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下水氟化物浓度范围为0.06—3.91 mg·L^(-1),均值为0.44 mg·L^(-1),地下水中氟的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地下水流动的下游、弱透水层(黏土层)相互交错的地区,自浅向深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沉积物中氟化物含量范围为217—814 mg·kg^(-1),均值为424 mg·kg^(-1),沉积物中氟化物含量与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有一定的一致性.地下水中氟化物超标主要是由于原生地层中偏高的氟化物本底值、水文地质条件和地热地质、岩石矿物组分,以及弱碱性的地下水环境等自然地质环境所致,同时受到了萤石溶解、阳离子交换等水化学过程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是造成研究区域地下水中氟超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地下水 沉积物 成因分析 永定河冲洪积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王四营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潜力预测模型评价
11
作者 刘贺 罗勇 +4 位作者 雷坤超 田芳 周丽苹 王新惠 田苗壮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76,共13页
【研究目的】为研究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其沉降潜力,以北京王四营地区为例,结合多源精细化监测数据“由点到面”对该地区地面沉降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方法】引入成长曲线沉降模型,通过MATLAB构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地面沉降潜... 【研究目的】为研究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其沉降潜力,以北京王四营地区为例,结合多源精细化监测数据“由点到面”对该地区地面沉降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方法】引入成长曲线沉降模型,通过MATLAB构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地面沉降潜力评价模型。“点”上以王四营地面沉降站为依托,对分层沉降情况进行机理分析和预测;“面”上以区域水准测量和区域地下水位动态监测数据为依托,对区域沉降演化特征沉降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①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粘性土层,地面沉降发育情况与粘性土含量成正比,王四营地区浅部地层中沉降量和沉降比例越来越小,而深部地层随着时间沉降量和沉降比例越来越大;丰水期地面沉降速率减缓,枯水期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增大;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数据拟合后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水位降幅的增大,相关性也随之增大,二者呈正相关。②基岩标-分层标静力水准测量系统与人工水准测量系统对同一监测点数据互校后的误差值非常接近,符合正态分布规律。③预测未来地面沉降,垂向上随着时间的增长,各地层地面沉降开始逐渐衰减,但地层整体残余沉降量仍有100 mm左右的发展空间,中深部地层是未来地面沉降发生的主要优势层位,沉降潜力较大;横向上,未来地面沉降趋势与现阶段一致,但速率整体呈减缓趋势。【结论】王四营地区深部地层是主要的沉降“优势”层位,地面沉降所表现出的季节性形变特征与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趋势有较高相关性,未来该地区沉降将持续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地面沉降 演化规律 潜力预测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平原北部地区水土地质环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2
作者 李瑞敏 王轶 +12 位作者 曹峰 徐慧珍 刘永生 郝春明 马忠社 郭海全 赵更新 曹淑萍 李文伟 刘峰川 刘久荣 林健 许益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94-1200,共7页
海河平原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自然地理环境且仍在干化,自山前至滨海的山麓堆积-河流沉积-海陆交互沉积序列的平原地貌地质环境,土壤地球化学环境以高Ca、Mg、F,低Se、Mo、I和弱碱性为特征且正在经历酸化过程,潜水环境以淡水-微咸水-弱碱... 海河平原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自然地理环境且仍在干化,自山前至滨海的山麓堆积-河流沉积-海陆交互沉积序列的平原地貌地质环境,土壤地球化学环境以高Ca、Mg、F,低Se、Mo、I和弱碱性为特征且正在经历酸化过程,潜水环境以淡水-微咸水-弱碱性为特征且有碱化的趋势。人为作用与自然作用一起构成了本区水土地质环境演化的双重驱动力,但在表现形式和区域分布方面驱动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但潜水环境质量较差且均在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平原北部 水土地质环境 若干问题 演化与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水情背景下北京平原朝阳—通州沉降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红闪 朱琳 +2 位作者 郭高轩 李炳华 卢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6-1338,共13页
地面沉降是北京地区突出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研究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本文以北京平原朝阳—通州沉降区为研究对象,先基于Sentinel-1 A/B卫星降轨数据,利用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s InS... 地面沉降是北京地区突出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研究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本文以北京平原朝阳—通州沉降区为研究对象,先基于Sentinel-1 A/B卫星降轨数据,利用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s 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地面沉降特征,再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定量分析了地面沉降与不同层位地下水位之间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量化了不同深度地下水抽取诱发地面沉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2019—2021年朝阳—通州地区地面沉降连片发展,年均沉降速率超过50 mm/a的沉降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朝阳区东部和通州区北部,其中最大沉降速率达到91 mm/a。2)朝阳—通州地区可压缩层厚度区域分布差异,为地面沉降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整体上来看可压缩层厚度大小与地面沉降速率成正比,研究区地面沉降速率大于80 mm/a的永久散射体(PS)点所在位置处的可压缩层厚度均大于180 m,且主要处于可压缩层厚度200~220 m的地区。3)地面沉降与不同层位地下水位时间序列响应不同,埋深为50~180 m的承压含水层水位与地面沉降响应程度相对较高,其中92.00和121.42 m深度下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时序的响应程度最高,反映出该层位的地下水位变化是造成沉降的主要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PS-INSAR DTW 朝阳—通州 地下水位 影响因素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监测的北京天竺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与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贺 崔文君 +4 位作者 罗勇 雷坤超 杨艳 田芳 田苗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2-701,共10页
为揭示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102 m以浅地层分层沉降规律,对天竺分层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粘性土层,地面沉降发育情况与粘性土含量成正比,粘性土层在有效应力持续增大的作用下被压缩。②季节性变化特征方面,... 为揭示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102 m以浅地层分层沉降规律,对天竺分层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粘性土层,地面沉降发育情况与粘性土含量成正比,粘性土层在有效应力持续增大的作用下被压缩。②季节性变化特征方面,在一个水文年内,地面沉降所表现出的季节性形变特征与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趋势有较高的相关性,丰水期地面沉降速率减缓,枯水期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增大。③不同深度土层变形量及其在总沉降量中比重构成的变化与相应的含水层水位变化幅度密切相关,现阶段北京地面沉降区浅部土体压缩减缓,中深部土体多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压缩。不同埋深的粘性土体存在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具有显著的粘弹塑性;天竺站浅部水流从第Ⅰ粉土层向第Ⅰ中砂层越流,中部水流从第Ⅱ细砂层向第Ⅱ粘土层越流,深部水流从第Ⅲ粉质粘性土层向第Ⅱ细砂层越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孔隙水压力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多源监测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贺 罗勇 +4 位作者 雷坤超 崔文君 齐鸣欢 赵龙 孔祥如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8-406,共9页
为查明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结合基岩标-分层标和水准测量对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不同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评价。研究发现:(1)近十年新航城地区浅部地层中沉降量和沉降比例越来越小,沉降比例由2009年6... 为查明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结合基岩标-分层标和水准测量对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不同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评价。研究发现:(1)近十年新航城地区浅部地层中沉降量和沉降比例越来越小,沉降比例由2009年67.62%下降到2019年19.69%,而中部地层和深部地层则随着时间沉降量和沉降比例越来越大,中部地层沉降比例由2009年21.39%增加到2019年35.83%,深部地层沉降比例则由2009年10.99%增加到2019年44.48%;浅部地层含水层水位呈现周期性往复变化,中部和深部地层含水层在周期性变化中持续下降,地层在水位周期性往复变化中持续压缩。(2)根据历年水准测量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成果,研究区自北向南累计沉降量逐渐减小。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数据拟合后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性随着水位降幅的增大,相关性也随之增大,二者成正相关。(3)基岩标—分层标静力水准测量系统与人工水准测量系统对同一监测点和不同深度数据互校后的误差值非常接近,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不同深度的监测数据相关系数为0.993 6;对比2种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应根据实际情况,多方面获取沉降信息与数据,满足地区级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的不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新航城 地面沉降 监测方法 演化规律 基岩标-分层标 水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姜媛 杨庆 +2 位作者 李海军 邓若晨 任永强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2年第3期30-34,39,共6页
以城市副中心北运河西岸湿地(甘棠大桥段)作为典型面状海绵体,利用2018年5月—9月采集的300组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数据,分析典型海绵体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不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并以Cl-为指示因子,结合其他水化学指标研... 以城市副中心北运河西岸湿地(甘棠大桥段)作为典型面状海绵体,利用2018年5月—9月采集的300组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数据,分析典型海绵体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不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并以Cl-为指示因子,结合其他水化学指标研究分析典型面状海绵体建设背景下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在垂向上,10 m、20 m含水层地下水之间联系密切,且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在平面上,地表水对10 m、20 m含水层组地下水的影响距离为90 m~120 m,地表水对30 m含水层组地下水的影响距离为80 m~9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海绵城市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 北京城市副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同位素在北京平谷盆地山前侧向补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新娟 韩旭 +2 位作者 许苗娟 孙颖 刘久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6-274,共9页
利用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成果,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平谷北山山区侧向补给情况和中桥水源地地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岩溶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岩溶地下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化... 利用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成果,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平谷北山山区侧向补给情况和中桥水源地地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岩溶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岩溶地下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为HCO_(3)^(-)—Ca^(2+)·Mg^(2+)型;平谷北山山前基岩岩溶水侧向补给平原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岩溶地下水;通过D值估算得到中桥水源地第四系浅层地下水的山区岩溶水侧向补给和垂向降水入渗补给比例为57∶43;中桥水源地基岩岩溶水接受山区岩溶水侧向补给和第四系孔隙水垂向越流补给比例为87∶13。研究成果为平谷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动力场数值模型的建设提供了关键参数,为区域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和有序回补涵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侧向补给 第四系孔隙水 基岩岩溶水 混合比例 北京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演变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雷坤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1-610,共20页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已成为制约北京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向北京输水超过10×10^(8)m^(3),改变了北京供水格局,也为地下水压采、涵养及控制地面沉降创造了条...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已成为制约北京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向北京输水超过10×10^(8)m^(3),改变了北京供水格局,也为地下水压采、涵养及控制地面沉降创造了条件。本文利用多种监测数据,分析南水进京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变化;研究不同水位变化模式下不同岩性及深度土层的变形特征;计算土层不同变形阶段的弹性和非弹性储水率;并对黏性土层产生较大残余变形和滞后变形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2015~2020年,平原区大部分地区第一至第四含水层组地下水位逐渐上升,地面沉降呈减缓的趋势。②第二和第三压缩层组是沉降主要贡献层,除平各庄和榆垡站外,其余各站第三压缩层组沉降占比逐渐增大,沉降主控层有向深部转移的规律。③平原区北部和东部,第二和第三压缩层组对应的地下水位由降转升。在水位下降阶段,土层呈塑性和蠕变变形;水位上升阶段,土层以塑性变形为主,部分时间出现弹性变形,具有黏弹塑性。平原区南部,地下水位始终持续下降,土层变形始终呈塑性和蠕变变形。含水砂层则主要呈弹性变形。④土层变形的不同阶段,弹性和非弹性储水率并不是恒定的,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储水率呈减小的趋势。⑤黏性土层存在较大残余变形和变形滞后的原因,一是非弹性储水率大于弹性储水率,二是黏性土层的弱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区 南水北调工程 地下水和地面沉降 土层变形 储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永定河陈家庄泉成因分析
19
作者 王新娟 韩丽茹 +3 位作者 卢忠阳 韩旭 刘殷 许苗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2-271,共10页
陈家庄泉位于永定河畔,在永定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开展以来至2019年,泉水复涌。为更好的管理和保护陈家庄泉,实现永定河生态环境治理及区域水资源战略储备,开展泉水成因分析及泉域划分研究。通过泉域范围雨水、河水、地下水同位素和水化... 陈家庄泉位于永定河畔,在永定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开展以来至2019年,泉水复涌。为更好的管理和保护陈家庄泉,实现永定河生态环境治理及区域水资源战略储备,开展泉水成因分析及泉域划分研究。通过泉域范围雨水、河水、地下水同位素和水化学样测试分析,获取泉水的补给来源、补给高程及补给温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划定泉水汇水面积(泉域范围)。分析结果表明陈家庄泉赋存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中,区域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永定河河水,泉水为一裸露型侵蚀溢流泉,泉水补给高程为736m,补给温度为13.12℃,泉域汇水面积为30.6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 同位素 成因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宋庄地裂缝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赵龙 李玉梅 +11 位作者 崔文君 罗勇 张有全 田芳 雷坤超 乔玲 沙特 田苗壮 王新惠 孔祥如 刘贺 齐鸣欢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00-1610,共11页
近年来由于北京市平原区地裂缝灾害凸显,不仅加速地表水土流失,而且对灾害区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为分析地裂缝形成原因,缓解及减轻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本文以新发现的宋庄地裂缝作为靶区,通过地质调查、In SAR监测... 近年来由于北京市平原区地裂缝灾害凸显,不仅加速地表水土流失,而且对灾害区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为分析地裂缝形成原因,缓解及减轻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本文以新发现的宋庄地裂缝作为靶区,通过地质调查、In SAR监测、槽探、钻探等方法,揭示了宋庄地裂缝空间发育特征,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面沉降等方面,深入分析成因。结果显示:(1)宋庄地裂缝影响长度达8. 7 km,NEE向延伸,受灾体主要展现出拉张形变;(2)区域拉张应力场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内动力条件,构造影响下的第四系沉积厚度差异及地层岩性不均一,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重要地质背景;(3)南苑—通县断裂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了应力积累和传递媒介;(4)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土体水平、垂向变形是地裂缝形成的诱发条件。受基底伸展变形、隐伏断裂及地下水开采影响,土体发生水平及垂向变形,使得在非饱和带断层区附近形成拉应力集中区,当达到土体抗拉强度时,形成盲裂缝,在雨水侵蚀或潜水位回升作用下,扩展至地表形成裂缝及串珠状土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宋庄 地裂缝 成因 差异沉降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