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罗郧 殷秀兰 +2 位作者 周毅 吴建中 赵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9-163,共5页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地面沉降区、矿山形变区的示范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的应用条件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监测 北斗卫星系统 传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平原北部地区水土地质环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2
作者 李瑞敏 王轶 +12 位作者 曹峰 徐慧珍 刘永生 郝春明 马忠社 郭海全 赵更新 曹淑萍 李文伟 刘峰川 刘久荣 林健 许益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94-1200,共7页
海河平原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自然地理环境且仍在干化,自山前至滨海的山麓堆积-河流沉积-海陆交互沉积序列的平原地貌地质环境,土壤地球化学环境以高Ca、Mg、F,低Se、Mo、I和弱碱性为特征且正在经历酸化过程,潜水环境以淡水-微咸水-弱碱... 海河平原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自然地理环境且仍在干化,自山前至滨海的山麓堆积-河流沉积-海陆交互沉积序列的平原地貌地质环境,土壤地球化学环境以高Ca、Mg、F,低Se、Mo、I和弱碱性为特征且正在经历酸化过程,潜水环境以淡水-微咸水-弱碱性为特征且有碱化的趋势。人为作用与自然作用一起构成了本区水土地质环境演化的双重驱动力,但在表现形式和区域分布方面驱动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但潜水环境质量较差且均在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平原北部 水土地质环境 若干问题 演化与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宋庄地裂缝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龙 李玉梅 +11 位作者 崔文君 罗勇 张有全 田芳 雷坤超 乔玲 沙特 田苗壮 王新惠 孔祥如 刘贺 齐鸣欢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00-1610,共11页
近年来由于北京市平原区地裂缝灾害凸显,不仅加速地表水土流失,而且对灾害区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为分析地裂缝形成原因,缓解及减轻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本文以新发现的宋庄地裂缝作为靶区,通过地质调查、In SAR监测... 近年来由于北京市平原区地裂缝灾害凸显,不仅加速地表水土流失,而且对灾害区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为分析地裂缝形成原因,缓解及减轻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本文以新发现的宋庄地裂缝作为靶区,通过地质调查、In SAR监测、槽探、钻探等方法,揭示了宋庄地裂缝空间发育特征,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面沉降等方面,深入分析成因。结果显示:(1)宋庄地裂缝影响长度达8. 7 km,NEE向延伸,受灾体主要展现出拉张形变;(2)区域拉张应力场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内动力条件,构造影响下的第四系沉积厚度差异及地层岩性不均一,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重要地质背景;(3)南苑—通县断裂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了应力积累和传递媒介;(4)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土体水平、垂向变形是地裂缝形成的诱发条件。受基底伸展变形、隐伏断裂及地下水开采影响,土体发生水平及垂向变形,使得在非饱和带断层区附近形成拉应力集中区,当达到土体抗拉强度时,形成盲裂缝,在雨水侵蚀或潜水位回升作用下,扩展至地表形成裂缝及串珠状土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宋庄 地裂缝 成因 差异沉降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周边基岩水和地表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郑跃军 万利勤 +5 位作者 李文鹏 郝爱兵 刘久荣 董殿伟 王丽亚 李亚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0,55,共4页
利用北京市平原周边基岩水和地表水样品中的T值和Cl-含量对大气降水的输入进行了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为热核爆炸后的补给输入,Cl-≤6.8mg/L的水样为北京平原区近工业化前(距今约150~200a)的输入值,6.8~20mg/L为北京地区... 利用北京市平原周边基岩水和地表水样品中的T值和Cl-含量对大气降水的输入进行了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为热核爆炸后的补给输入,Cl-≤6.8mg/L的水样为北京平原区近工业化前(距今约150~200a)的输入值,6.8~20mg/L为北京地区区域大气轻微污染条件下的Cl-输入值。通过对2H和18O同位素的关系研究,认为北京平原区的高程效应远比大陆效应显著,并且提供了一张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研究用的比对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 同位素 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亦庄轻轨工程场地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量的评估方法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黄雅虹 吕悦军 +2 位作者 周毅 赵建涛 史丙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457-2462,共6页
地下水大量抽取所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最重要的地面变形灾种之一。由于场地情况各异,目前的定量评估尚无通用模式。一种基于区域水位下降量和相应地面沉降量拟合反演区域骨架成分弹性储水因子和非弹性储... 地下水大量抽取所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最重要的地面变形灾种之一。由于场地情况各异,目前的定量评估尚无通用模式。一种基于区域水位下降量和相应地面沉降量拟合反演区域骨架成分弹性储水因子和非弹性储水因子的最小二乘方法已经提出。利用该方法反演出北京亦庄轻轨工程建设场地的代表性骨架成分弹性储水因子和非弹性储水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有效应力法对该场地的地面沉降趋势进行了预测评估。结果表明:如果未来地下水抽取状况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控制,该场地东南部区域2006-2015年可能新增高达70~126mm的地面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储水因子 有效应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受灾体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6
作者 赵龙 罗勇 +7 位作者 李玉梅 张有全 刘贺 沙特 孔祥如 齐鸣欢 田苗壮 王新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6-164,共9页
在调查和监测中发现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受灾体灾害表现形式不同,具有显著的区域特点。为揭示其形成过程,指导地裂缝防治工作,本文以宋庄地裂缝、高丽营地裂缝两处典型地裂缝作为靶区,从受灾体、剖面、深度、活动四方面揭示两处地裂缝形态... 在调查和监测中发现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受灾体灾害表现形式不同,具有显著的区域特点。为揭示其形成过程,指导地裂缝防治工作,本文以宋庄地裂缝、高丽营地裂缝两处典型地裂缝作为靶区,从受灾体、剖面、深度、活动四方面揭示两处地裂缝形态特征,分析不同因素对二者差异化形态特征塑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宋庄地裂缝受灾体表现出明显的拉张变形,剖面上地裂缝上宽下窄铅直纵向延伸,深部未与隐伏断裂重接复合;高丽营地裂缝受灾体表现为显著的垂向错动及剪切破坏,剖面上地裂缝曲折纵向延伸,错开上下两盘地层,深部与隐伏断裂重接复合。(2)地震及区域应力场对两处地裂缝的水平形态特征进行塑造;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土体差异性水平运动形成的拉应力作用于宋庄地裂缝,并对宋庄地裂缝形态进行再次塑造;高丽营地裂缝继承了黄庄—高丽营断裂形态特征;小区域差异沉降对垂向形态特征进行再次塑造。(3)宋庄地裂缝发育主要受地下水开采影响,对此类地裂缝防治应实施地下水减采、压采限采等方式,高丽营地裂缝发育受地下水开采及隐伏断裂双重影响。对此类地裂缝的防治除控制水位下降外,还需实时监测隐伏断裂活动情况,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拉张形变 垂向错动 地下水 差异沉降 北京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碳酸盐岩热储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树芳 庞忠和 +3 位作者 何铁柱 林沛 刘凯 刘久荣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7-654,共8页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北京地区雾迷山组热储的渗透性,首先对采自野外露头和井下热储的34件岩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显示井下岩心与野外露头岩心渗透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01158~0.33333)×10^(-3)μm^2和(0.0088~0....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北京地区雾迷山组热储的渗透性,首先对采自野外露头和井下热储的34件岩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显示井下岩心与野外露头岩心渗透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01158~0.33333)×10^(-3)μm^2和(0.0088~0.334)×10^(-3)μm^2,平均值分别为0.0622321×10^(-3)μm^2和0.385316×10^(-3)μm^2。所有岩心的孔隙度在0.25%~3.00%之间。110眼地热井的抽水试验结果显示,热储渗透率介于(13.74~104474.00)×10^(-3)μm^2之间,平均值为4797.58×10^(-3)μm^2。渗透率在(100~1000)×10^(-3)μm^2之间的累积百分数超过了75%,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的样本数仅占13.64%,还有0.91%的样本渗透率超过了100000×10^(-3)μm^2。为表现顶板不同埋深条件与热储渗透率的关系,将顶板埋深分为小于500m、500~1000m、1000~1500m、1500~2000m、2000~2500m、2500~3000m、3000~3500m 7个层段。结果显示热储平均渗透率随热储顶板平均埋深的增大以指数形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热储顶板埋深 渗透率 雾迷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平原北部地区主要水土环境问题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徐慧珍 李瑞敏 +9 位作者 王轶 曹峰 马忠社 郭海全 刘久荣 林健 曹淑萍 张亚娜 刘峰川 赵婕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01-1209,共9页
将土壤和潜水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提出了研究区土壤酸化及地下水碱化、土地沙化、湿地退化、土地盐渍化等主要水土地质环境问题。系统地研究了海河平原北部地区土壤、潜水等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土壤剖面实测数据为基础,认为土壤... 将土壤和潜水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提出了研究区土壤酸化及地下水碱化、土地沙化、湿地退化、土地盐渍化等主要水土地质环境问题。系统地研究了海河平原北部地区土壤、潜水等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土壤剖面实测数据为基础,认为土壤环境主要受自然因素的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地下水监测数据为基础,认为潜水环境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控制。为研究区水土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 土壤酸化 地下水碱化 湿地退化 海河平原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的环境水平及降解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照荷 陈典 +3 位作者 赵微 袁国礼 李俊 焦杏春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9-666,共18页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是一种存在于各种介质中的新污染物,具有生物富集、致癌致畸性,近年来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其种类和浓度也有逐渐增多和加重的趋势,加之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家庭垃圾、医院废水、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是一种存在于各种介质中的新污染物,具有生物富集、致癌致畸性,近年来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其种类和浓度也有逐渐增多和加重的趋势,加之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家庭垃圾、医院废水、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方式直接污染地表水,并进一步污染孔隙水、地下水等,致使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风险。因此,广泛了解PPCPs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水平对于防范生态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PPCPs浓度的调查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自1976年美国堪萨斯城首次报道药物以来,各国陆续报道了不同介质中PPCPs的存在,弥补了各研究区污染物及浓度的空白,有利于开展综合治理工作。PPCPs在水环境中常见的降解方式有水解、光解及生物降解,同时在降解过程还会受到pH、温度、共存离子等影响,而且在各种降解过程中生成的产物也有所不同。污水处理厂因为去除工艺的限制,使得地表水中许多PPCPs虽然经过了废水的生物降解环境,但是光降解仍然可能比暴露在阳光下的生物降解更强。其中,抗生素在水环境中主要发生光降解;布洛芬、碘普罗胺、咖啡因等更易发生生物降解;而自然界中PPCPs发生水解的概率较低,酯类和酰胺类是其中最常见的易水解的官能团,除此之外,四环素类等因为吸附到沉积物中,也会发生水解反应。目前,对于PPCPs浓度水平的研究很多集中在单一水体,而海水、雨水等介质缺乏监测和分析,同时对于降解行为的研究大都没有关注到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使得一些降解产物的高毒性被低估。因此,全面了解各种水环境介质中PPCPs浓度可以较为准确、系统地获知各地区PPCPs的污染情况,对于PPCPs治理与削减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探究PPCPs在水环境中的降解行为,有利于了解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和代谢情况,厘清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性质,以便针对性地对PPCPs的环境生态效应进行评估分析,降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 浓度水平 降解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现阶段主要沉降层位与土层变形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雷坤超 马凤山 +4 位作者 罗勇 陈蓓蓓 崔文君 田芳 沙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2-458,共17页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已成为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精准识别现阶段地面沉降主要贡献层位,查明不同水位变化模式下土层变形特征,对实现地面沉降精准防控,建立合适的地下水-地面沉降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已成为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精准识别现阶段地面沉降主要贡献层位,查明不同水位变化模式下土层变形特征,对实现地面沉降精准防控,建立合适的地下水-地面沉降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7个地面沉降监测站内分层标和水位近十几年观测资料,对不同深度土层沉降变化特征和主要沉降层位进行了精准识别,系统分析了不同压缩层组与含水砂层在不同水位变化模式下的变形特征,探讨了黏性土层产生较大残余变形和滞后变形的原因。结果表明:(1)北京平原区现阶段主要沉降层位集中在第二压缩层组(中深部地层)和第三压缩层组(深部地层),平均沉降占比为31.01%和60.73%,且有增大的趋势。(2)不同深度土层变形量及其在总沉降量中的占比,不仅与相邻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密切相关,而且与该土层的岩性和厚度有关。当可压缩土层厚度大,即使水位下降幅度较小,也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变形量。(3)不同水位变化模式下,不同压缩层组和含水砂层的变形特征可概括为5类。含水砂层主要表现为弹性变形。不同深度的黏性土层表现出弹性、塑性和蠕变的变形特征,具有显著的黏弹塑性。(4)平原区地下水位总体以2017年为节点由降转升,土层变形特征前后差异性较大。第一压缩层组由弹塑性变形转变为弹性变形。第二和第三压缩层组以黏性土为主时,土层始终表现为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若以砂层为主时,2017年前为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2017年后则存在塑性变形、蠕变变形和弹性变形,黏弹塑性明显。(5)黏性土层存在较大残余变形和变形滞后主要由两种因素引起:其一,非弹性储水率大于弹性储水率。其二,黏性土层中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存在释水滞后,进而导致土层变形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主要沉降层 变形特征 残余变形 滞后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和GPS技术的北京平原区地表三维形变场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雷坤超 马凤山 +4 位作者 陈蓓蓓 罗勇 崔文君 刘贺 田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7-431,共15页
文中采用InSAR与GPS技术相结合,获取了北京平原区时序地表三维形变场信息,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表明:(1)北京平原区在抽水引发的第四系附加应力场作用下,地表呈现出显著的三维变形特征,以垂向变形为主,并辅以水平向位移。(2... 文中采用InSAR与GPS技术相结合,获取了北京平原区时序地表三维形变场信息,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表明:(1)北京平原区在抽水引发的第四系附加应力场作用下,地表呈现出显著的三维变形特征,以垂向变形为主,并辅以水平向位移。(2)平原区地面沉降主要集中在东部、北部和南部等地,存在多个沉降中心,总体呈减缓的趋势。其中:东部的朝阳区和通州部分地区是地面沉降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多年沉降速率均超过100 mm·a^(-1),最大沉降速率143.20 mm·a^(-1),最大累计沉降量816.77 mm,且连片发展,不均匀沉降现象明显。(3)在ITRF2005参考框架下,平原区GPS点水平走向基本一致,以SE方向运动为主,优势运动方向NE112.5°~NE113.8°。其中:E向运动速率27.12~36.19 mm·a^(-1),平均值30.78 mm·a^(-1);N向运动速率-10.90~-19.73 mm·a^(-1),平均值-13.57 mm·a^(-1)。反映出整个平原区具有统一的大陆动力学环境下连续变形特征。(4)在欧亚参考框架下,GPS点水平运动速率明显减小,各点之间非一致性变化较为明显,不具备整体趋势性活动特征。特别是几大活动断裂交接部位的地面沉降严重区,往往也是GPS点水平运动速率较大的地区。GPS点水平运动方向总体指向地面沉降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或由高水位指向低水位地区。这主要是抽取地下水导致第四系含水层系统在水平向产生的变形分量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GPS 地面沉降 水平形变 三维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岩溶水系统降水入渗系数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纪轶群 王树芳 +3 位作者 韩征 黄昱琪 曹颖 郭兆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1,47,共5页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区域水量均衡法和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据,论证降水入渗系数与下垫面因子之间的关系,从栅格尺度(30 m×30 m)建立基于专家经验知识和加权评价系统的模型和统计学关系,得出北京各岩溶水...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区域水量均衡法和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据,论证降水入渗系数与下垫面因子之间的关系,从栅格尺度(30 m×30 m)建立基于专家经验知识和加权评价系统的模型和统计学关系,得出北京各岩溶水研究区降水入渗系数。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岩性与构造因子是影响降水入渗补给条件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内的碳酸盐岩区最利于降水入渗补给。②利用2011年大气降水资料,分别使用本文提出的降水入渗系数方法和传统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方法相互验证,对2011年大气降水入渗量进行计算,表明建立统计回归模型能有效得出栅格尺度(30 m×30 m)上北京山区岩溶水系统降水入渗系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入渗系数 岩溶水系统 水均衡法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玉泉山泉恢复方案 被引量:5
13
作者 沈媛媛 郭高轩 +5 位作者 欧志亮 辛宝东 南英华 王丽亚 王树芳 刘久荣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5-655,共11页
在分析玉泉山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构建地下水流系统数值模型。通过地下水系统均衡分析,提出泉水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河流渗漏补给和地下水的人工开采。以玉泉山泉恢复出流为目标进行泉水恢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地下水系统呈负均... 在分析玉泉山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构建地下水流系统数值模型。通过地下水系统均衡分析,提出泉水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河流渗漏补给和地下水的人工开采。以玉泉山泉恢复出流为目标进行泉水恢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地下水系统呈负均衡,要实现泉水复涌需要同时采取地下水减采和人工回补措施。为此,分别提出以2030年和2050年为泉水恢复时间,以及不同人工回灌条件下的泉水恢复方案:若在永定河山峡段增加河道渗漏量0.8亿m^(3)/a,同时地下水压采至现状的71%,玉泉山泉有望在2050年恢复出流;若地下水压减至现状的45%,则泉水将在2030年恢复出流。考虑到城市发展建设现状,地下水系统恢复的过程中需考虑恢复的适宜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玉泉山泉 泉水恢复 数值模拟 南水北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来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演变研究及其超采治理建议 被引量:67
14
作者 杨会峰 曹文庚 +7 位作者 支传顺 李泽岩 包锡麟 任宇 柳富田 范存良 王树芳 王亚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2-1155,共14页
华北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同时也是粮食主产区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雄安新区皆位于区内,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地下水是华北平原主要的供水水源,占总供水量70%左右,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地下水开采强度不断增大,长期处于严重超采状态... 华北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同时也是粮食主产区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雄安新区皆位于区内,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地下水是华北平原主要的供水水源,占总供水量70%左右,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地下水开采强度不断增大,长期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形成规模巨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而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湿地退化、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地下水位演变可以为地下水超采治理及降落漏斗修复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华北平原2019—2020年高密度地下水位统测数据及历史水位资料,研究了2020年现状地下水位流场及漏斗分布状况,系统分析了近40年来地下水位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华北平原东西部浅层地下水位呈现差异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2014年平原西部浅层地下水位持续快速下降,累计降幅达20~60 m,太行山前冲洪积扇缘一带水位降幅最大,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后,西部山前主要城市水位止跌回升;中东部地区水位呈现自然波动状态。深层地下水位20世纪80年代至2014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中东部地区水位降幅度最大,累计达到40~90 m;2014年后城市区与农业区深层地下水位呈差异化发展,城区水位回升明显,周边农业区仍呈快速下降趋势。此外,在地下水演变分析基础上,以地下水采补平衡及水位恢复为目标,提出了开展超采区防控目标水位阈值研究、制定地下水减采和回补精准治理方案、优化地下水位监测网以及南水北调农业水源置换可行性研究等建议。研究成果对支撑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精准治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修复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地下水位演变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超采治理建议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热储井间连通性的示踪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庞菊梅 庞忠和 +3 位作者 孔彦龙 罗璐 王迎春 王树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5-923,共9页
岩溶热储储层的不均匀性强,采灌井之间的连通性不易确定。示踪技术可以将运移参数量化,有效刻画储层流体的特征,研究回灌井和开采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包括导水通道,流体流速等信息,对长期回灌可能引起的开采井的冷却进行预测,是岩溶热储... 岩溶热储储层的不均匀性强,采灌井之间的连通性不易确定。示踪技术可以将运移参数量化,有效刻画储层流体的特征,研究回灌井和开采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包括导水通道,流体流速等信息,对长期回灌可能引起的开采井的冷却进行预测,是岩溶热储井间连通性研究十分有效的技术。本文以华北牛驼镇地热田雄县地区为例,针对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溶热储,采用荧光素钠示踪剂,进行了1口井注入,10口井观测的群井示踪试验。采用裂隙介质溶质运移模型,对示踪试验数据进行了解释,得到优势通道的长度、渗透流速、纵向弥散度、回收率等储层性质,获得了试验区内采灌井之间的连通特征。对调整采灌井布局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连通性 岩溶热储 示踪技术 渗透流速 优化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湖相沉积物有机物光谱学信息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龙 黄爽兵 +2 位作者 韩占涛 王妍妍 李玉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403-412,共10页
通过多浓度盐溶液提取手段,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与紫外吸收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对江汉平原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沉积物DOM与NH4-N及Fe^2+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盐溶液可提取出DOM中不... 通过多浓度盐溶液提取手段,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与紫外吸收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对江汉平原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沉积物DOM与NH4-N及Fe^2+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盐溶液可提取出DOM中不同组分,其中,稀盐溶液提取组分(WEOM)主要为色氨酸类蛋白质荧光组分,具有分子量相对小、结构简单、稳定性差的特点;浓盐提取组分(SEOM)则以类腐殖质荧光组分为主具有稳定性高且分子量大的特点。随沉积深度,WEOM迁移能力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光谱参数对比结果揭示不同岩性、不同含水条件,影响着WEOM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在水流交替的开放环境下,WEOM多由低分子量、分子结构简单的组分组成,在相对封闭环境中,WEOM多由高分子量,分子结构复杂的组分组成。环境因子NH4-N、Fe^2+与WEOM的共变关系表明,WEOM贡献于水环境中N循环及物质组成。研究表明,沉积物有机质中含有结构、性质与来源截然不同的组分,不同岩性、不同含水条件同一组分的结构与性质也存在差异,研究成果为分析沉积物有机质的环境意义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SOM 稀盐提取 浓盐提取 光谱参数 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FLOW SUB建立变渗透系数的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 被引量:14
17
作者 孟世豪 崔亚莉 +2 位作者 田芳 罗勇 石鸿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0-559,共10页
在基于MODFLOW SUB建立的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中,设定黏性土夹层内垂向渗透系数为常数,但黏性土夹层在压缩过程中,其垂向渗透系数会随之变化,因而运用该模型预测长期地面沉降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本次研究通过结合沉降过程中黏性... 在基于MODFLOW SUB建立的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中,设定黏性土夹层内垂向渗透系数为常数,但黏性土夹层在压缩过程中,其垂向渗透系数会随之变化,因而运用该模型预测长期地面沉降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本次研究通过结合沉降过程中黏性土夹层内垂向渗透系数与水头的变化规律对SUB源代码进行改进,建立变渗透系数模型,并以美国地质调查局建立的加州羚羊谷典型结构为基础设计算例,分别对常渗透系数模型和变渗透系数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在开采初期的前20a,两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变渗透系模型计算的累计沉降量逐渐小于常渗透系数模型,80a内沉降量减少了约15.6%;随着开采量的增大,两模型产生差异的时间逐步提前且最终沉降差值增大;随着夹层厚度的增大,两模型产生差异的时间逐步滞后但最终沉降差值增大.由此表明,常渗透系数模型和变渗透系数模型在开采初期都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满足模型精度,但随着开采时间的延续,变渗透系数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压缩沉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模型 垂向渗透系数 变参数 源代码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含水系统降水入渗补给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树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共8页
岩溶含水系统中赋存着丰富的优质地下水,而大气降水是浅部可供开采的岩溶地下水的最主要补给来源。受岩溶含水系统各向异性、不均一性和直接观测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确定岩溶含水系统的汇水... 岩溶含水系统中赋存着丰富的优质地下水,而大气降水是浅部可供开采的岩溶地下水的最主要补给来源。受岩溶含水系统各向异性、不均一性和直接观测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确定岩溶含水系统的汇水范围是降水入渗补给计算的首要问题,示踪法与经验公式法被证明是最有效的两种方法。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水文过程线法分析法、氧同位素法、氯质量平衡法、基于GIS的多变量综合分析法和模型法。本文对目前岩溶含水系统降水入渗补给计算方法的关键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同时指出大气降水物理化学性质的时空特征以及水-岩反应可以作为未来研究岩溶含水系统降水补给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含水系统 汇水区面积 降水补给量 入渗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分布区地下水质量及生态价值评估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庆勇 林健 +2 位作者 江岳 杨庆 王晓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63-70,共8页
以“双源”分布区为研究区域,分析风险源是否对地下水源水质造成影响,表明该区域地下水所具有的重大生态价值,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及对保护的更加高度关注提供依据和支撑。利用地下水实测数据,采用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评价了研究区地下水质... 以“双源”分布区为研究区域,分析风险源是否对地下水源水质造成影响,表明该区域地下水所具有的重大生态价值,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及对保护的更加高度关注提供依据和支撑。利用地下水实测数据,采用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评价了研究区地下水质量和非常规指标检出状况,并计算超标指标超标倍数;采用模型评估地下水调节径流、涵养水源的生态价值。总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质量较差,以IV类为主,主要超标指标是砷、锰和铁,其中铁超标倍数最大,达36.9倍;非常规指标中检出率较高的指标是荧蒽、二氯甲烷、萘和蒽,但检出浓度均为微量或痕量,地下水供水安全未受到威胁;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各子区超标指标与检出的非常规指标(萘除外)均不是风险源特征指标,研究区水源基本未受到化工类工业风险源的影响。地下水调节径流、涵养水源的生态价值巨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类工业风险源 “双源”分布区 地下水质量 生态价值评估 农村饮用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