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化压裂技术对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研究
1
作者 孙振添 李文 +4 位作者 张进平 何铁柱 杨俊伟 张文洋 陈家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48,共10页
地热回灌是地热开采的逆过程,目前国内关于地热回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回灌的关键技术和回灌对热储的影响等方面,对酸化压裂在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酸化压裂对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为... 地热回灌是地热开采的逆过程,目前国内关于地热回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回灌的关键技术和回灌对热储的影响等方面,对酸化压裂在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酸化压裂对碳酸岩盐储层地热井的增灌能力影响为目的,有针对性的选取北京某碳酸盐岩储层地热井开展酸化压裂和增灌试验,对地热井酸化压力前后的增产增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抽灌能力、渗透系数、表皮系数和热储改造规模等方面评价酸化压力技术对碳酸盐岩地热井增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压裂能明显提升地热井的出水能力和回灌能力,且酸化压裂后地热井的加压回灌量相对酸化压裂前有明显提升。从酸化压裂成果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热井酸化压裂后的渗透系数较酸化压裂前提高了17%,渗透率提高了16%,整体改善效果明显;地热井的表皮系数由酸化压裂前的1.44降低到–3.33,不仅解除了近井伤害,还增大了初始地层原始渗透率,改造效果显著;热储改造规模评价结果同样印证了本次酸化压裂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压裂 碳酸盐岩储层 增产改造技术 增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进展及在地热流体运移演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 张进平 +6 位作者 孔祥军 袁利娟 林天懿 王立志 沈鹏飞 冯浩 高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2,共7页
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水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指标,其组成特征可揭示区域内地热流体运移演化过程的规律变化,对掌握区域内地热流体补给来源,认清地热水循环路... 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水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指标,其组成特征可揭示区域内地热流体运移演化过程的规律变化,对掌握区域内地热流体补给来源,认清地热水循环路径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对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地热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常利用丰度、同位素比值(R值)、千分偏差值(δ值)及氘盈余和17O盈余等变量来表示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并通过与标准品等参照物的比对,分析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从而判断海洋水、大气水汽和降水、江河、湖泊水及地下水循环系统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区域性的演化分异特点,进而分析水循环系统所处温度、湿度、地质条件特征;明确其补给来源及补给比例;判断系统内水蒸发量、滞留时间等要素。而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相关研究仍有不足,应加强针对地热流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认清其与区域内其他水循环系统的关系,同时注意引用新参数,应用新方法,并坚持开展长期持续性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地热流体 氘盈余 17O盈余 地下水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磁异常的北京副中心地质构造特征和地热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雷晓东 赵玉 +4 位作者 唐显春 王立发 何付兵 关伟 李娟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92,共14页
重磁勘探对于分析地热系统特征和成因十分重要。北京城市副中心当前地热开发程度较低,为给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对近期完成的1:50000高精度区域重力测量资料,开展了场源边缘检测、2.5D剖面反演和三维反演计算。利用归一化Theta... 重磁勘探对于分析地热系统特征和成因十分重要。北京城市副中心当前地热开发程度较低,为给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对近期完成的1:50000高精度区域重力测量资料,开展了场源边缘检测、2.5D剖面反演和三维反演计算。利用归一化Theta图垂向导数和一阶水平方向导数获得了精度更高的断裂位置,研究了断裂汇交特征;使用频率域Parker-Oldenburg方法反演获得了两条不同方向剖面的基岩起伏形态;使用信赖域反演算法获得了5 km以浅地层三维视密度异常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1:100000航磁和钻孔资料分析,综合研究了副中心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热控制作用,得到结论如下:(1)研究区断裂构造以近NE向和NW向为主。NE向断裂延伸较远、梯度带宽,但被NW向断裂切割改造迹象明显。(2)太古界结晶基底差异性隆升使区内储层和盖层厚度变化大。研究区南部隆起区蓟县系储层厚度变薄或缺失。新生界盖层在隆起区厚度为200~800 m,在断陷盆地区达2000 m以上。(3)南苑—通县断裂和夏垫断裂是区内良好导热构造;NW向台湖断裂、张家湾断裂与NE向燕郊断裂、姚辛庄断裂是主要导水通道,与南苑—通县断裂和夏垫断裂交汇形成区内地热资源的主要补给径流通道。区内地热异常受不同级次构造控制在赋存特征上呈现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地热 重磁反演 Theta图 北京副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第四系热物性参数特征及对浅层地热能开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娟 郑佳 +4 位作者 雷晓东 杜境然 李富 贾子龙 刘爱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3-1554,共12页
【研究目的】岩土热物性是影响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及利用的重要参数。【研究方法】在北京平原区各冲洪积扇采集了695件第四系岩土样品进行热物性及土工参数测试,分析了热物性参数特征及其对浅层地热能开采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平原... 【研究目的】岩土热物性是影响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及利用的重要参数。【研究方法】在北京平原区各冲洪积扇采集了695件第四系岩土样品进行热物性及土工参数测试,分析了热物性参数特征及其对浅层地热能开采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平原区第四系岩土热导率平均值为1.465~2.022 W/(m·K),热扩散率平均值为0.450×10^(-6)~0.841×10^(-6)m^(2)/s,比热容平均值为2.323~3.080 MJ/(m^(3)·K),热导率(λ)与热扩散率(κ)值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相关方程为λ=1.6973κ+0.6127。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颗粒越细,热导率值越低;含水率0~5%范围内,热导率随含水率增加迅速增大,含水率5%~20%范围内,热导率增加变缓并趋于稳定,含水率20%~40%范围内,热导率随含水量增大而降低;在天然状态下,热导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孔隙比的增加而降低;样品温度在0~40℃范围内,热导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0℃时热导率最低。【结论】第四系热物性参数随地质条件变化而变化,热物性参数大小会影响浅层地热能储存、采集和扩散能力,热导率、热扩散率及比热容越大,岩土蓄热和导热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热扩散率 比热容 第四系 浅层地热能 地热调查工程 北京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雾迷山组地热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孔渗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庆 林天懿 +3 位作者 杨淼 柯柏林 项悦鑫 杨茜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7-668,共12页
以北京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薄片鉴定,划分了样品微观孔隙类型,借助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化表征微裂缝密度和尺寸发育特征;联合毛管力测试与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定量化雾迷山组... 以北京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薄片鉴定,划分了样品微观孔隙类型,借助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化表征微裂缝密度和尺寸发育特征;联合毛管力测试与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定量化雾迷山组白云岩微-介-宏孔体积分布;分析宏观孔渗测试结果,认为微裂缝越发育、透气孔越多、孔喉均质性越好,孔渗越大的微观-宏观作用规律,并拟合了孔渗经验关系式;建立了基于测井资料划分有利开发层段的方法。雾迷山组白云岩基质孔隙连通性较差,微裂隙与溶蚀孔洞提供了主要渗流通道;整体孔隙分布频率随孔径整体呈正态分布,最可能几率孔径分布于50~60 nm。研究成果可为华北地区雾迷山组地热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热储层 雾迷山组 孔隙结构特征 孔隙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实验及地温场热均衡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贾子龙 郑佳 +3 位作者 张耀斌 陈珂 刘爱华 李娟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7,共9页
为探索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暖技术,满足北京市村镇分散式建筑清洁供暖需求,在北京农村地区建设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式系统,进行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实验,并利用COMSOL软件开展地温场热均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单一地源热泵系统,太... 为探索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暖技术,满足北京市村镇分散式建筑清洁供暖需求,在北京农村地区建设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式系统,进行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实验,并利用COMSOL软件开展地温场热均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单一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方案下,地源侧出水温度提升23%,系统制热能效比(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和机组COP分别提升19%、25%;系统运行10 a,地源热泵系统单季节运行方案下总的取热量要多于间歇期自然恢复量,地温场总均衡为-8.91×10^(9)kJ;单一地源热泵方式运行和太阳能补热方式运行在双季节情况下总的取热量小于总的排热量,地温场总均衡分别为4.220×10^(9)、1.084×10^(10)kJ。因此,双季节运行方案对地温场不会产生负均衡,反而会对地温场有一定的热量补充。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中加入太阳能补热,对地温场的影响更小,可显著提升系统和机组效率,该模式适用于北京农村地区特别是供暖需求较大的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地源热泵 数值模拟 地温场 取热量 排热量 能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重晶石粉回填料提升地埋管换热能力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爱华 郑佳 +3 位作者 贾子龙 刘冰 许真瑞 王哲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3,共7页
为研究含重晶石粉回填料对平原区第四系和山区岩石地层钻孔地埋管换热能力的影响,开展了导热系数测试实验比对分析、现场热响应实验和长期运行条件的模拟计算。平原区第四系钻孔采用中砂回填,山区基岩钻孔采用水泥砂浆回填。室内导热系... 为研究含重晶石粉回填料对平原区第四系和山区岩石地层钻孔地埋管换热能力的影响,开展了导热系数测试实验比对分析、现场热响应实验和长期运行条件的模拟计算。平原区第四系钻孔采用中砂回填,山区基岩钻孔采用水泥砂浆回填。室内导热系数测试发现:中砂回填料中重晶石粉质量分数为5%时,导热系数提升14.3%;水泥砂浆中添加5%的重晶石粉,导热系数提升7.3%。钻孔现场热响应测试发现:同一场地内夏季工况下,平原区含5%重晶石粉回填料钻孔地埋管延米换热量提高2.4 W/m,换热效率提升3.5%;山区内含5%重晶石粉水泥砂浆回填料钻孔地埋管延米换热量提高2.7 W/m,换热效率提升3.9%。经数值模拟计算,钻孔回填料重晶石粉质量分数提升至10%,地埋管延米换热能力提高约6.0%。总体上添加重晶石粉后地埋管换热能力得到提高且可持续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 回填料 重晶石粉 热响应测试 延米换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锂矿成矿特征与勘查开发现状
8
作者 王秋舒 李文 +3 位作者 陈其慎 陈秀法 张艳飞 李玉洁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2-494,共13页
【研究目的】在全球碳中和和绿色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锂作为关键矿产已成为全球共识,非洲锂矿资源的勘查开发逐渐引起了各国重视,本文分析非洲锂矿成矿特征与勘查开发潜力,为服务非洲锂产业国际合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跟踪... 【研究目的】在全球碳中和和绿色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锂作为关键矿产已成为全球共识,非洲锂矿资源的勘查开发逐渐引起了各国重视,本文分析非洲锂矿成矿特征与勘查开发潜力,为服务非洲锂产业国际合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跟踪研究非洲锂资源重大勘查发现和开发动态,综述非洲主要国家的锂资源成矿特征,分析开发潜力,研判非洲锂产业发展前景。【研究结果】非洲已探明资源主要为LCT型伟晶岩矿床,分布在刚果(金)、马里、津巴布韦、加纳和纳米比亚的富锂伟晶岩带中,具有资源量大、品位高、开发条件优越等特点,吸引了多国矿业公司的投资。【结论】非洲锂矿勘查起步晚,开发进度缓慢,但资源禀赋良好,当前的优质资源已被各国提前锁定,未来有望成为全球锂资源供应的新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矿床 伟晶岩型 成矿特征 勘查开发 矿产勘查工程 非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条件及埋管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娟 郑佳 +3 位作者 雷晓东 贾子龙 刘爱华 徐子君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1-229,共9页
利用北京市35个现场换热孔岩土热响应试验数据,分析了地质条件和埋管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条件对地埋管换热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地层初始平均温度每变化1℃,换热能力相差8%左右;基岩地层的地埋管换热能力... 利用北京市35个现场换热孔岩土热响应试验数据,分析了地质条件和埋管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条件对地埋管换热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地层初始平均温度每变化1℃,换热能力相差8%左右;基岩地层的地埋管换热能力平均比松散层高35%;换热孔处地下水流速从0.14 m/d增至0.91 m/d,Pe值从18增加至113,由于热对流换热作用加强,延米换热量提升13%。在相同地质条件下,套管式换热器冬季延米取热量比双U型换热器高约40%;换热深度从150 m增加至300 m时,双U型和套管式换热器延米取热量均略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热能 岩土热响应试验 地层温度 地下水径流 埋管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庆盆地大地热流异常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2
10
作者 雷晓东 李晨 +5 位作者 王立发 赵玉 尤志鑫 唐显春 关伟 李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05-3418,共14页
基底构造探测对地热成因机理研究十分重要.对近期完成的区域重力测量数据开展了场源边缘检测和密度界面反演等处理,获得了延庆盆地新生界基底形态及断裂展布特征.同时收集钻孔测温和热导率资料计算了17眼钻孔的大地热流,分析了热流异常... 基底构造探测对地热成因机理研究十分重要.对近期完成的区域重力测量数据开展了场源边缘检测和密度界面反演等处理,获得了延庆盆地新生界基底形态及断裂展布特征.同时收集钻孔测温和热导率资料计算了17眼钻孔的大地热流,分析了热流异常及其构造成因,得到结论如下:(1)延庆盆地的基底形态为“一凸四凹一单斜”,即东五里营凸起、姚家营凹陷、张老营凹陷、田宋营凹陷、卓家营凹陷、康庄—沈家营单斜带.延庆盆地由2条NE向断裂控制,6条近SN向断裂连通山区补给区并切割NE向断裂,构成纵横交错的浅部断层网络.(2)延庆盆地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5.8±13.0 mW·m^(-2),略低于渤海湾盆地热流均值,相对高热流区有两处,一是康庄—沈家营断裂和靳家堡断裂交汇区,二是西卓家营凹陷和东五里营凸起之间的过渡带.(3)延庆盆地地表热流异常主要与蓟县系碳酸盐岩高热导率地层分布及其厚度变化、多体系浅部断裂组合控制地下水热活动促使热流再分配有关,盆地北缘佛峪口—黄柏寺断裂发育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大地热流 基底构造 断裂 延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浅层含水层储热性能整体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石宇 崔启亮 +3 位作者 杨子江 宋先知 刘庆 林天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8,共13页
含水层储能(Aquifer Thermal Energy Storage,缩写为ATES)系统因其良好的储热能力和经济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含水层储热系统中运行参数和布井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储热效果,如何优化参数获得最佳工艺方案,对于推广储热工程现... 含水层储能(Aquifer Thermal Energy Storage,缩写为ATES)系统因其良好的储热能力和经济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含水层储热系统中运行参数和布井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储热效果,如何优化参数获得最佳工艺方案,对于推广储热工程现场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浅层含水层储热性能作为优化目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比关键参数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程度,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得到最佳储热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注入温度与含水层之间温差较大会削弱系统储热能力,同类型储热井之间的热干扰反而有利于储热性能;②含水层厚度和布井数量对热损失率影响较大,而注入排量和井距对热回收率影响较大,注入温度对二者的影响最小;③注入温度25℃、含水层厚度106.597 m、注入排量30 kg/s的单井系统为最佳储热方案。结论认为:①关键参数对热损失和热回收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提高储热性能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均衡优化;②优化方案有效扩大了储热体积,减少了热损失同时提高了热回收,使整个系统热损失率和热回收率分别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了12.69%和3.19%,可为ATES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ATES 数值模拟 灰色关联度分析 多目标优化 热回收率 热损失率 参数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管式和双U型换热器换热性能对比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娟 刘少敏 +3 位作者 郑佳 贾子龙 刘爱华 梁桂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4期15081-15087,共7页
地埋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供暖系统中,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分别在第四系和基岩地层开展了套管式和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套管式换热器增加了循环流体进口流量以... 地埋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供暖系统中,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分别在第四系和基岩地层开展了套管式和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套管式换热器增加了循环流体进口流量以及外管壁与岩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热传导能力,换热性能要优于双U型换热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76倍。基岩地层条件下,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37~1.41倍。基岩地层热导率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套管式和双U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均比第四系地埋管换热器强。研究工作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中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式换热器 换热性能 岩土热响应试验 热导率 延米换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