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列本脲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柳婷 刘亚飞 +3 位作者 王望 柴三葆 刘杰 王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3-728,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格列本脲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8周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野百合碱组、野百合碱+格列本脲组。采用经颈静脉右心导管插管术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 目的初步探讨格列本脲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8周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野百合碱组、野百合碱+格列本脲组。采用经颈静脉右心导管插管术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HE染色观察肺血管重构,ELIS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and leucine-rich repeat PYD-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表达水平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质量浓度。结果用药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野百合碱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明显升高1.66倍(P<0.001),右心室肥厚指数显著增加2.15倍(P<0.001),肺血管中膜厚度增加1.20倍(P<0.001),肺组织NLRP3的表达升高1.57倍(P<0.05),血浆中IL-1β质量浓度明显升高[(1 915.82±316.47)pg/m L vs(118.29±27.60)pg/m L,P<0.001]。与野百合碱组相比,野百合碱+格列本脲组用药4周后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33.60±5.14)%(P<0.05),右心室肥厚指数降低(18.26±9.23)%(P<0.05),肺血管中膜厚度减少(21.86±8.64)%(P<0.001),肺组织NLRP3的表达降低(55.96±19.33)%(P<0.01),血中IL-1β质量浓度明显降低[(396.64±237.19)pg/m L vs(1 915.82±316.47)pg/m L,P<0.001]。结论格列本脲可缓解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IL-1β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本脲 NLRP3 野百合碱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杰 杜雨轩 +3 位作者 王望 国桓 王军 王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554-558,共5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野百合碱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采用经颈外静脉右心导管插管术检测右心室收缩压;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采用HE染色...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野百合碱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采用经颈外静脉右心导管插管术检测右心室收缩压;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细小动脉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野百合碱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右心室收缩压显著升高,右心室肥厚指数明显增加,肺动脉重构显著。与野百合碱组相比,雷帕霉素干预组大鼠虽然体质量显著减轻,但右心室收缩压明显改善;右心室肥厚指数显著降低;肺动脉重构程度明显减轻。结论雷帕霉素有效干预了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构的形成。提示雷帕霉素有可能作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野百合碱 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和肺动脉的收缩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倩 刘杰 +3 位作者 张知非 林媛 王军 王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观察凝血酶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与肺动脉血管张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放大系统记录离体大鼠肺动脉与胸主动脉的张力信号,利用RT-PCR技术检测血管壁凝血酶受体的表达。结果凝血酶对离体... 目的观察凝血酶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与肺动脉血管张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放大系统记录离体大鼠肺动脉与胸主动脉的张力信号,利用RT-PCR技术检测血管壁凝血酶受体的表达。结果凝血酶对离体大鼠肺动脉及胸主动脉具有明显的收缩作用,且该收缩作用与凝血酶受体-1激动剂的作用相似,不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的存在。大鼠肺动脉及胸主动脉血管壁中均有凝血酶受体-1的表达。结论凝血酶对大鼠离体血管具有收缩作用并且可能是通过凝血酶受体-1而起作用,该作用不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凝血酶受体-1 胸主动脉 肺动脉 血管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改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晶 王辰 +7 位作者 刘杰 李积凤 刘岩 顾松 杨媛华 翟振国 甘辉立 王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方法,观察其电生理学特性。方法分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患者内膜剥脱术后的肺组织标本(CTEPH患者组)...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方法,观察其电生理学特性。方法分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患者内膜剥脱术后的肺组织标本(CTEPH患者组)和肺癌或肺大泡患者正常肺组织标本(正常对照组)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用特异性抗体(smoothmuscle-α-actin,SM-α-actin)进行免疫荧光鉴定。膜片钳记录两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结果①酶解法成功分离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经鉴定SM-α-actin阳性细胞达90%以上;②CTEPH患者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21.05 mV±2.20 mV,n=1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8.12 mV±2.28 mV,n=10),细胞膜电位降低了约45%,处于明显去极化状态(P<0.001);③CTEPH患者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APD50(0.185 s±0.035 s),APD75(0.277 s±0.053 s),APD90(0.333 s±0.064 s)与正常对照组APD50(0.100 s±0.016 s),APD75(0.150 s±0.024 s),APD90(0.180 s±0.028 s)相比,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 CTEPH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明显减小,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提示CTEPH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存在明显的电生理学特性改变,该变化可能是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激活、钙离子浓度增加、肺血管重构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膜片钳 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和脱氧核糖核酸测序方法对三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突变的分析结果
5
作者 杨忠伟 徐艳萍 +3 位作者 冯秀丽 邱建军 王战勇 肖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2-445,共4页
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主要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方法对三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成员的MYH7基因8、14外显子及附近上下游序列进行检测分析... 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主要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方法对三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成员的MYH7基因8、14外显子及附近上下游序列进行检测分析;另选正常对照者50例。结果:三个家系其中一个家系发现MYH7基因14外显子中存在Thr441Met突变,外显子8也存在一个点突变。另外两个家系均存在外显子8的C到T的突变,但表型不一。其中一个家系还存在内含子13和19的多态位点。此外,三个家系MYH7基因第3外显子均发现同义突变。结论:MYH7基因在肥厚型心肌病家系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基因突变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Β肌球蛋白重链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高阳 刘杰 +4 位作者 王蕾 张炜 刘亚飞 齐先梅 王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3-568,共6页
目的比较单纯低氧与低氧联合SU5416建模方法的异同,探索低氧联合SU5416能否建立更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方法 15只雄性C57BL/6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常氧组、单纯低氧组和低氧联合SU5416组,4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质... 目的比较单纯低氧与低氧联合SU5416建模方法的异同,探索低氧联合SU5416能否建立更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方法 15只雄性C57BL/6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常氧组、单纯低氧组和低氧联合SU5416组,4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body weight,BW)、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the index of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VHI)、右心室/体质量比值(right ventricle/body weight,RV/BW),并检测其肺小动脉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管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medial thickness,MT%)。结果 4周后,常氧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高于单纯低氧组和低氧联合SU5416组,单纯低氧组、低氧联合SU5416组小鼠的RVSP、RVHI、RV/BW、MT%均高于常氧组,且低氧联合SU5416组小鼠的RVSP、RVHI、MT%三项指标较单纯低氧组更高,而低氧联合SU5416组小鼠的RV/BW与单纯低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氧联合SU5416能建立比单纯低氧更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低氧 低氧联合SU5416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地那非抑制低氧对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下调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毛婷 王跃秀 +2 位作者 刘杰 李晶 王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24-231,共8页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低氧下调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电压依赖性钾通道(voltage-dependent potassium channels,Kv)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膜片钳技术记录PASMCs K+电流;观察低氧刺激前后钾离子(...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低氧下调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电压依赖性钾通道(voltage-dependent potassium channels,Kv)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膜片钳技术记录PASMCs K+电流;观察低氧刺激前后钾离子(K+)电流的变化以及西地那非(sildenafil)的干预作用;通过特异性Kv1.5抗体透析,分析西地那非作用于人PASMCs Kv分子靶点即通道亚单位;运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低氧刺激前后及西地那非对人PASMCs上的Kv1.5通道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低氧明显抑制了人PASMCs细胞膜上的全细胞K+电流;而西地那非则可以对抗低氧对全细胞K+电流的抑制作用;而且西地那非对低氧下人PASMCs Kv的调控作用靶点主要是Kv1.5;同时西地那非部分恢复了低氧抑制的细胞上的Kv1.5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西地那非能够抑制低氧对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功能与表达的下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地那非 电压依赖性钾通道 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LKB1基因多态性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敏讷 许小毛 +4 位作者 翟振国 孙亮 方保民 肖飞 郭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研究KLK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肺动脉栓塞症(PTE)的关联。方法以确诊的95例PTE患者为PTE病例组,以9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加... 目的研究KLK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肺动脉栓塞症(PTE)的关联。方法以确诊的95例PTE患者为PTE病例组,以9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加性、显性和隐性3种遗传模型下对各SNP位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s3733402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PTE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KLKB1基因区域rs2292423、rs4253325和rs3733402 3个位点组成的GTG单倍型分布在PTE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汉族人群KLKB1基因区域中的rs3733402位点与PTE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肺血栓栓塞症 KLKB1 血浆前激肽释放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β448野生型及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媛 李积凤 +5 位作者 刘杰 牛梦林 孙然 王军 刘岩 王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目的构建野生型(BβArg448)和突变型(BβLys448)纤维蛋白原稳定表达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BβArg448Lys基因多态性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及相关蛋白功能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含纤维蛋白原野生型Bβ链cDNA全长的表达载体pMLP-FGB(448G)为模... 目的构建野生型(BβArg448)和突变型(BβLys448)纤维蛋白原稳定表达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BβArg448Lys基因多态性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及相关蛋白功能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含纤维蛋白原野生型Bβ链cDNA全长的表达载体pMLP-FGB(448G)为模板,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构建BβLys448表达载体,即突变型质粒pMLP-FGB(448A)。应用脂质体转染及药物加压筛选的方法,将纤维蛋白原Aα链、野生型/突变型Bβ链、γ链表达载体共同转染至CHO-K1细胞,RT-PCR检测各条链mRNA的表达。结果野生型及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稳定转染细胞系在转录水平构建成功。结论野生型及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稳定转染细胞等在转录水平构建成功,为进一步体外研究BβArg448Lys所致纤维蛋白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定点突变 稳定转染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