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围绕解决“三农”问题 积极开展科技帮扶
1
作者 蔡万涛 《中国农村科技》 2024年第5期45-47,共3页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实践、首创于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展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这项制度契合了中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成为科技强农、人才兴农的强大动力,得到了广大农民...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实践、首创于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展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这项制度契合了中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成为科技强农、人才兴农的强大动力,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技帮扶 玉米研究所 工作机制创新 制度契合 三农 科技强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窦店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蔡万涛 邢春景 王荣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9期261-262,268,共3页
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窦店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例,重点介绍了参与式发展理念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探索。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参与作为重要手段在基地建设中的发展决策、外部干预、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利益分享、过程评价等领域实践应用... 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窦店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例,重点介绍了参与式发展理念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探索。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参与作为重要手段在基地建设中的发展决策、外部干预、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利益分享、过程评价等领域实践应用,参与式发展注重将潜能变成自在自为这一过程,重视参与者自身变化,促进各领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 基地建设 实践应用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单倍体育种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琛 付修义 +6 位作者 陈传永 吴珊珊 张华生 张春原 陈绍江 赵久然 王元东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533,共8页
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玉米商业化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亲本自交系的单倍体育种性能评价是提升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来源于不同杂种优势群的17个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鉴别与加倍性能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瑞德种质在单... 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玉米商业化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亲本自交系的单倍体育种性能评价是提升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来源于不同杂种优势群的17个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鉴别与加倍性能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瑞德种质在单倍体诱导和鉴别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其平均单倍体诱导率和鉴别准确率分别可达12.23%~15.31%和95.27%~96.37%。不同自交系间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与平均单穗单倍体数差异显著,平均单倍体诱导率变异范围为9.68%~17.51%,平均单穗单倍体数变异范围为8.44~23.66粒。郑58和B73的单倍体化学加倍性能较高,郑58的DH生产效率高达74.36%,而B73的单倍体平均结实数最高,为53.80粒。综合单倍体诱导、鉴别和加倍性能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郑58、京1110、京724和JG296在单倍体育种性能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 Mo17、4F1和齐319则均处于较低水平。相关结果有助于单倍体育种流程设计,并为提升单倍体育种效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 诱导 鉴别 染色体加倍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京科857的选育及制种与栽培技术
4
作者 张如养 孙轩 +9 位作者 徐田军 徐瑞斌 赵育进 焦向杰 王继东 李爽 张勇 王荣焕 宋伟 赵久然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8期162-165,共4页
京科857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育系京B547为母本、自育系京935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稳产性强、综合抗性优、适应性广、品质优良、易制种等优点。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 京科857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育系京B547为母本、自育系京935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稳产性强、综合抗性优、适应性广、品质优良、易制种等优点。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本文作者主要介绍了京科857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京科857 选育 制种技术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耐密玉米新品种京科35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5
作者 张春原 边思文 +12 位作者 黄海 董昊霖 王一丽 彭研科 陈菲菲 王志浩 李笑辰 关丽亚 李哲 张亮 孙玉和 郭成恩 付修义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6期136-139,共4页
京科355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根据黄淮海地区高产耐密玉米的种植需求,以自选系京B547为母本、京MP139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具有熟期适宜、产量高、品质好、抗倒伏等特点,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京科355的选... 京科355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根据黄淮海地区高产耐密玉米的种植需求,以自选系京B547为母本、京MP139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具有熟期适宜、产量高、品质好、抗倒伏等特点,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京科35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并总结了其配套的栽培技术要点和制种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京科355 选育 产量表现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DIR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ZmDIR17基因在籽粒发育中的功能解析
6
作者 秦涛 王慧 +5 位作者 赵志雄 申龙斌 史亚兴 卢柏山 施标 郑洪建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DIR(Dirigent)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中具有重要功能,但其在玉米中的系统性鉴定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在玉米B73-V4参考基因组中鉴定到39个DIR基因家族成员,并系统解析其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保守基序。... DIR(Dirigent)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中具有重要功能,但其在玉米中的系统性鉴定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在玉米B73-V4参考基因组中鉴定到39个DIR基因家族成员,并系统解析其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保守基序。结果表明:77.0%(30个)的ZmDIR蛋白具有高稳定性,64.1%(25个)的ZmDIR蛋白具有疏水性。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11个ZmDIR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10个定位于内质网中,8个定位于细胞质中,只有5个定位于液泡中,说明玉米的DIR蛋白存在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进化分析表明:ZmDIR基因可分为3个亚家族,其启动子区域包含多样化的逆境响应元件及系统发育相关响应元件。围绕ZmDIR17基因进行功能解析,发现其突变导致玉米籽粒形态发生显著改变,且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淀粉和总木脂素含量明显降低。蛋白互作网络与GO富集分析表明,ZmDIR17蛋白通过参与核糖体生物发生(互作Pescadillo同源蛋白)和苯丙烷代谢(调控木脂素合成)双重通路协调碳氮分配。本研究揭示了玉米DIR基因家族的系统特征,并初步探索了ZmDIR17基因及其编码蛋白通过整合初级与次生代谢调控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可为玉米品质改良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DIR基因家族 ZmDIR17基因 籽粒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玉米超高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3
7
作者 刘月娥 徐田军 +5 位作者 蔡万涛 吕天放 张勇 薛洪贺 王荣焕 赵久然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2-61,共10页
玉米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饲料保障都至关重要。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未来我国粮食扩大面积的空间有限,产能提升主要依靠单产提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 玉米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饲料保障都至关重要。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未来我国粮食扩大面积的空间有限,产能提升主要依靠单产提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开展吨粮田建设,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玉米超高产是优良品种、生产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等最高水平的体现,本文全面综述了我国玉米超高产研究的政策支持、高产纪录现状、超高产田的分布及气象特点、高产创建的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从增加科研投入加强新品种选育、加强栽培技术集成进行示范推广、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玉米大面积高产创建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政策 品种 技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R标记及其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于新艳 王凤格 +2 位作者 赵久然 王玺 匡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918-1920,共3页
概述了SSR反应的原理、特点,总结了其在玉米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NA指纹库建立、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并对SSR在植物遗传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SSR 分子标记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玉米品种真实性鉴定的最优核心SNP位点集的研发 被引量:3
9
作者 田红丽 杨扬 +8 位作者 范亚明 易红梅 王蕊 金石桥 晋芳 张云龙 刘亚维 王凤格 赵久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5-1123,共9页
品种真实性是种子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建立准确可靠、快速简便、高通量、低成本的玉米品种真实性鉴定技术,本文利用200个核心SNP位点构建的5816个玉米杂交品种,3274个自交系的指纹数据,基于遗传算法、品种识别率评估确定了一套... 品种真实性是种子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建立准确可靠、快速简便、高通量、低成本的玉米品种真实性鉴定技术,本文利用200个核心SNP位点构建的5816个玉米杂交品种,3274个自交系的指纹数据,基于遗传算法、品种识别率评估确定了一套高鉴别力的核心SNP位点集,包含96个SNP位点。这96个SNPs全部位于基因内区域,相对均匀分布在10对染色体上。采用上述杂交品种和自交系的指纹数据评估显示这96个位点具有较高多态性和品种区分能力,PIC、MAF、DP平均值分别为0.36、0.40、0.60和0.36、0.39、0.48,对杂交品种、自交系的品种识别率达到99.14%和99.24%。两两样品成对比较结果显示,99.99%的品种间差异位点数目≥3个,杂交品种和自交系中96.74%和95.67%的成对比较差异位点数目集中在30~65个和30~60个。基于221个主推杂交品种的40个SSR位点、96个SNP位点的基因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这2组标记集的鉴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报道了一套具有位点数量最少、区分能力最强,兼容多平台、适于自动化分型等优点的最优核心SNP集。期望位点集将在玉米品种真实性监测、种子质量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维护玉米种子市场秩序、保障育种者权利以及保护农民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真实性鉴定 SNP位点集 高鉴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体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快速分组中的应用分析
10
作者 王蕊 孙擘 +7 位作者 张云龙 张茗起 范亚明 田红丽 赵怡锟 易红梅 匡猛 王凤格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67-1876,共10页
叶绿体标记具有遗传保守性高且不受核基因重组干扰等特点,适于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本研究基于Maize6H-60K芯片对玉米叶绿体标记筛选获得叶绿体分组候选位点,使用上述位点对3549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将玉米种质资源划分... 叶绿体标记具有遗传保守性高且不受核基因重组干扰等特点,适于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本研究基于Maize6H-60K芯片对玉米叶绿体标记筛选获得叶绿体分组候选位点,使用上述位点对3549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将玉米种质资源划分为B、D、H、C、T共5个类群。通过基因型信息对比筛选出29个叶绿体分组特异标记(Varietal Chloroplast Panel,VCP)并设计KASP引物。开发兼容芯片、KASP平台的快速分组分析算法,算法结果与聚类分析一致。挑选5个类群特异位点利用序贯法对种质资源进行快速分组检测,构建玉米种质资源快速分组方法,减少了95%的检测量,为玉米种质资源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分组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叶绿体标记 KASP 分组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矮秆基因与矮秆育种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天依 王荣焕 +7 位作者 王夏青 张如养 徐瑞斌 焦炎炎 孙轩 王继东 宋伟 赵久然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3-51,共9页
株高是影响玉米株型和种植密度的重要农艺性状,培育耐密植的矮秆/半矮秆新品种可为增产做贡献。但目前多数矮秆突变体单株产量损失较大,难以在育种中应用。因此,探究玉米株高的调控机制、挖掘株高基因的优良等位变异,从而改善玉米株型... 株高是影响玉米株型和种植密度的重要农艺性状,培育耐密植的矮秆/半矮秆新品种可为增产做贡献。但目前多数矮秆突变体单株产量损失较大,难以在育种中应用。因此,探究玉米株高的调控机制、挖掘株高基因的优良等位变异,从而改善玉米株型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增强群体对水肥的耐性,对提高玉米产量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挖掘到的株高数量性状位点,阐述了株高相关基因主要受植物激素、微管结合蛋白以及成花因子调节;概述了Brachytic2(Br2)基因在玉米矮秆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最后展望了矮秆有利等位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和现代生物技术在矮秆种质资源创制中的重要价值。本文将为玉米株高的遗传机制解析以及矮秆玉米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秆 分子机制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糯玉米杂交当代F0叶酸含量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焦炎炎 董会 +4 位作者 史亚兴 刘辉 卢柏山 宋伟 赵久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4-482,共9页
叶酸生物强化是改善人体叶酸缺乏症的一种潜在有效方式,研究糯玉米杂交当代F0籽粒叶酸性状的遗传效应对玉米叶酸营养强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玉米籽粒中,5-甲基四氢叶酸(5-M-thf)和5-甲酰四氢叶酸(5-F-thf)是天然叶酸存在的主要形式,为研... 叶酸生物强化是改善人体叶酸缺乏症的一种潜在有效方式,研究糯玉米杂交当代F0籽粒叶酸性状的遗传效应对玉米叶酸营养强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玉米籽粒中,5-甲基四氢叶酸(5-M-thf)和5-甲酰四氢叶酸(5-F-thf)是天然叶酸存在的主要形式,为研究其杂交当代遗传效应,本研究以5个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的方式组配了20个杂交组合,并测定亲本和杂交组合F0籽粒中5-M-thf和5-F-thf含量。结果表明在所有杂交组合中,5-M-thf含量均高于5-F-thf含量,其中,ZN3/J6组合中5-M-thf的含量最高,为432.85 ug/100 g(冻干);BN2/ZN3组合中5-F-thf的含量最高,为115.64 ug/100 g(冻干)。计算杂交当代叶酸性状的杂种优势,发现在所有组合中5-F-thf均表现正向杂种优势,而不同杂交组合的5-M-thf的杂种优势表现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叶酸性状的遗传力和母体效应,发现5-F-thf的遗传力(0.81)高于5-M-thf,5-M-thf的母体效应(0.16)高于5-F-thf。综上,糯玉米籽粒中叶酸含量存在当代杂种优势和母体效应,且不同形态的叶酸在杂交当代的遗传表现不同,在不同玉米材料杂交时选择BN2、ZN3等高叶酸自交系作为母本更有利于获得高叶酸含量的杂交籽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叶酸 当代杂种优势 母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NK815制种高产技术模型分析——探规模化高质、高产、高效玉米制种新径
13
作者 冯培煜 宋瑞连 +4 位作者 闫海鹏 邢春景 周峰 王晓光 史桂清 《中国种业》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玉米制种在玉米产业链中是承上启下且不可替代的一环,其自身的高效益对玉米产业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2023年玉米品种NK815在新疆伊犁高产田制种产量达到1034.62kg/667m^(2),这是继2020年在甘肃张掖获得了877.44kg/667m^(2)高产纪录后... 玉米制种在玉米产业链中是承上启下且不可替代的一环,其自身的高效益对玉米产业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2023年玉米品种NK815在新疆伊犁高产田制种产量达到1034.62kg/667m^(2),这是继2020年在甘肃张掖获得了877.44kg/667m^(2)高产纪录后的又一新突破。这一“高质、高产、高效”玉米制种田的模式创建主要采取地膜覆盖、母本倒四叶展开去雄等农艺措施和技术,使其授粉期避开了当地7月份高温天气,保证了母本结实率,且在母本种植密度11693株/667m^(2)条件下获得,为我国规模化高效益玉米制种树立了标杆和样板。通过进一步分析,提出了玉米制种高效益必须走高质高产、最大化挖掘利用好自然资源的新径;同时还提出了全产业链特别是有关杂交玉米制种父母本自交系抗低温、耐高温、耐贮藏、易加工等性状方面的选育育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NK815 制种 高质 高产 高效 育种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田军 吕天放 +8 位作者 张勇 刘宏伟 刘月娥 蔡万涛 张如养 宋伟 邢锦丰 赵久然 王荣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0-1480,共11页
研究并明确高温胁迫对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叶片光合性能、产量性状等的影响,以期为耐高温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京农科728’‘MC812’‘先玉335’和‘郑单958’及其亲本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于花期前后(大喇叭口期—... 研究并明确高温胁迫对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叶片光合性能、产量性状等的影响,以期为耐高温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京农科728’‘MC812’‘先玉335’和‘郑单958’及其亲本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于花期前后(大喇叭口期—吐丝后7 d)对其进行高温胁迫(高温胁迫15 d)处理,研究高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特性、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保护酶活性、产量及其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大田对照相比,花期前后高温胁迫下不同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F_(v)/F_(m)均呈降低趋势,杂交种以‘京农科728’降幅最小,亲本自交系以‘京2416’降幅最小。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则均呈升高趋势,杂交种以‘京农科728’增幅最小,亲本自交系以‘京2416’增幅最小。2)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导致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穗位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降低趋势。3)花期前后高温胁迫降低了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穗行数和行粒数,进而导致产量下降,杂交种‘京农科728’‘MC812’‘先玉335’和‘郑单958’产量分别降低3.18%、5.00%、50.61%和9.50%;亲本自交系中,‘京2416’的穗行数、行粒数和产量降幅最小,而‘PH6WC’产量降幅最大。由此可见,花期前后高温胁迫下‘京农科728’‘MC812’及其父本自交‘京2416’具有较高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能力和保护酶活性,产量受高温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亲本自交系 高温胁迫 光合特性 保护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瑶 王荣焕 +4 位作者 冯铃洋 张璐 赵琦 王家乐 赵久然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3,共11页
杂草是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不利因素之一,防除杂草是农作物田间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是乙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的限速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抑制ACCase活性,造成脂肪酸合成受阻,从... 杂草是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不利因素之一,防除杂草是农作物田间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是乙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的限速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抑制ACCase活性,造成脂肪酸合成受阻,从而灭杀杂草。随着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抗性杂草的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尤为明显,创制和选育抗除草剂的优异新种质及新品种是预防田间杂草的有效策略,并对单双子叶作物复合种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然突变、化学诱变、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已在多种作物和杂草中发掘了有效变异位点,并进行了育种应用。本文针对抗ACCase抑制剂类作物种质的开发和利用,详述了ACCase的性质和作用机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分类和抗性分子机制,以及目前已发现的有效变异位点等,进而提出创制高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优异新种质的高效育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 复合种植 种质创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策略与建议
16
作者 蔡万涛 王荣焕 +2 位作者 吕天放 徐田军 刘月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8期43-44,共2页
北京农业全面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为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要求,科学推动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北京农业新阶段发展的迫切需求。列举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在推动北京玉米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山区玉米、远郊... 北京农业全面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为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要求,科学推动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北京农业新阶段发展的迫切需求。列举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在推动北京玉米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山区玉米、远郊玉米、近郊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及成效,并提出了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应遵循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信息化等原则,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开发多功能的种植模式与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植 结构调整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玉米接种禾谷镰刀菌的不同方法比较
17
作者 刘建 陈旭 +6 位作者 李新新 邹文玉 唐国来 张东鹤 苏培森 徐瑞斌 叶海龙 《中国种业》 2024年第2期88-92,共5页
禾谷镰刀菌是危害玉米田间种植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研究玉米禾谷镰刀菌的接种规律对于了解玉米禾谷镰刀菌病害的发生机制及培育和鉴定抗禾谷镰刀菌玉米品种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灌根法、注射法和喷雾法对苗期、拔节期和抽穗... 禾谷镰刀菌是危害玉米田间种植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研究玉米禾谷镰刀菌的接种规律对于了解玉米禾谷镰刀菌病害的发生机制及培育和鉴定抗禾谷镰刀菌玉米品种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灌根法、注射法和喷雾法对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玉米进行禾谷镰刀菌田间接种,结果表明在玉米抽穗期采用注射法进行接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禾谷镰刀菌 接种方式 灌根法 注射法 喷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周年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宝元 陈传永 +5 位作者 孙雪芳 葛均筑 丁在松 马玮 王新兵 赵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59-1972,共14页
在保证周年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探索同时实现冬小麦与夏玉米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简称“双粒收”)以及冬小麦节水的种植模式,对提高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意义重大。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山东胶州、河北... 在保证周年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探索同时实现冬小麦与夏玉米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简称“双粒收”)以及冬小麦节水的种植模式,对提高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意义重大。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山东胶州、河北大名和河南新乡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传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CK)和实现双季籽粒机收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TR),研究其周年产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TR模式通过小麦极晚播(11月中旬)和玉米极晚收(11月上旬)对周年气候资源进行再分配,从而导致作物产量变化。与CK比,TR处理冬小麦由于其生物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导致平均减产9.2%;但夏玉米中晚熟品种由于其粒重和收获指数显著提高而平均增产8.1%,且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为14.1%~16.8%。另外,TR处理冬小麦季耗水量和周年总耗水量分别比CK减少15.3%和6.0%,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2%和8.4%;冬小麦季产值和经济效益显著降低,但夏玉米季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8.7%和16.2%,周年经济效益增加5.6%。极晚播冬小麦+极晚收中晚熟夏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的建立,可同时实现冬小麦节水和夏玉米籽粒低水分机械收获,同时保证了较高周年产量和经济效益,为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双粒收模式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光能生产效率 温度生产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夏播玉米茎秆质量和根系表型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勇 徐田军 +6 位作者 吕天放 邢锦丰 刘宏伟 蔡万涛 刘月娥 赵久然 王荣焕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79,共10页
以京农科728等24个我国玉米生产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为研究材料,设置6.0(D1)和9.0(D2)万株/hm^(2)共两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并明确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参试品种的茎秆力学和根系性状差异,为耐密高产品种选择和育种提供参考和指导。结果表明... 以京农科728等24个我国玉米生产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为研究材料,设置6.0(D1)和9.0(D2)万株/hm^(2)共两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并明确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参试品种的茎秆力学和根系性状差异,为耐密高产品种选择和育种提供参考和指导。结果表明,(1)参试玉米品种的抗倒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京2416为父本组配的京农科728等18个品种全生育期均未发生倒伏倒折,抗倒能力强;郑单958在生理成熟前未发生倒伏,而在生理成熟期D2密度下倒伏倒折率高达89.40%;先玉335在大喇叭口期发生根倒,倒伏率高达68.56%,生育后期未发生倒伏。(2)随种植密度增加,参试品种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均呈升高趋势。以京2416为父本组配的京农科728等18个品种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平均为272.13 cm、106.44 cm和39.11%,显著低于郑单958和先玉335。(3)随种植密度增加,参试品种的茎皮穿刺强度、茎秆抗折力、根系长度和根系干物重均呈降低趋势,平均为40.61 N/mm^(2)、205.06 N、217.35 m/plant和14.29 g/plant;产量呈升高趋势,平均为11724.48 kg/hm^(2)。与郑单958和先玉335相比,以京2416为父本组配的京农科728等18个品种的茎皮穿刺强度、茎秆抗折力、根系长度、根系干物重和产量具有明显优势,且耐密抗倒性强,产量潜力高,是耐密高产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夏播玉米 茎秆质量 根系表型性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ize 6H-60K芯片在玉米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红丽 张如养 +6 位作者 范亚明 杨扬 张云龙 易红梅 邢锦丰 王凤格 赵久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76-2885,共10页
玉米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已成为当前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热点之一。为加快其精准高效分子鉴定技术的建立,本文利用多种类型派生品种为研究材料:京2416与京2416C(两者为遗传背景高度相近的两个自交系),京724与京72464(两者为遗传背景相近... 玉米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已成为当前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热点之一。为加快其精准高效分子鉴定技术的建立,本文利用多种类型派生品种为研究材料:京2416与京2416C(两者为遗传背景高度相近的两个自交系),京724与京72464(两者为遗传背景相近的两个自交系),以及由京724与京72464两者构建的893个DH系遗传群体等。研究分析了Maize 6H-60K芯片(包含61,214个SNP位点集合)应用于玉米派生品种鉴定的潜力。结果显示:(1)京2416与京2416C间存在829个SNP位点差异,GS值(遗传相似度)为98.7%,56.7%的差异位点集中分布在5号染色体长度约39 Mb区域内。(2)京724与京72464之间差异位点数目为4912个,GS值为90.1%,44.8%的差异位点集中分布在3号染色体上。(3)893个DH系与2个亲本京724及京72464之间的GS值分布均呈现连续性,其中与京724之间的GS值范围88.0%-97.0%,平均值为92.6%;与京72464之间的GS值范围88.3%-98.6%,平均值为94.5%。(4)893个DH系进行两两成对比较,共比较398,278‬对,所有DH系之间均有明确的SNP位点差异;GS值最小为87.5%,最大为99.9%,平均值为94.3%。结果表明Maize 6H-60K包含的SNP位点集能够精准评估派生、近似或极近似自交系及DH系的遗传背景,将所有材料一一鉴别明确区分开来,并具有进一步锁定与派生性状连锁标记的潜力。建议亟需基于Maize 6H-60K SNP位点集合,利用高效芯片、靶向测序等平台建立玉米实质性派生品种分子鉴定技术规程,为玉米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品种创新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实质性派生品种 分子鉴定 Maize 6H-60K芯片 高密度SNP位点集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