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根菇交配系统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守现 刘宇 +2 位作者 耿小丽 王兰青 孟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547-12548,共2页
[目的]研究长根菇交配系统,指导遗传育种工作。[方法]以长根菇子实体为材料,收集并分离单孢,以锁状联合为标记鉴别是否为单核菌丝体。采用三轮交配反应对110株孢子单核体进行三轮两两交配反应。[结果]110株单核体按交配型被分为4组,分... [目的]研究长根菇交配系统,指导遗传育种工作。[方法]以长根菇子实体为材料,收集并分离单孢,以锁状联合为标记鉴别是否为单核菌丝体。采用三轮交配反应对110株孢子单核体进行三轮两两交配反应。[结果]110株单核体按交配型被分为4组,分别含有21、30、13和46个菌株。[结论]长根菇的交配型受双因子控制,属于四极性交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单核体 四极性交配系统 三轮交配反应 偏向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宇 陈文良 +1 位作者 王丽珍 孟莉莉 《食用菌学报》 2004年第3期61-64,共4页
用杏鲍菇1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关键词 杏鲍菇 单孢 杂交 育种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杉上的瓢虫种类研究(鞘翅目:瓢虫科) 被引量:6
3
作者 虞国跃 姚德富 刘后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32-440,共9页
记述了采自云南、四川铁杉上的瓢虫科昆虫,共8种,其中5种是新种:蛇形小毛瓢虫Scymnus(Scymnus)najaformisYu,云杉坪小瓢虫S.(Pullus)yunshanpingensisYu,波结毛瓢虫S... 记述了采自云南、四川铁杉上的瓢虫科昆虫,共8种,其中5种是新种:蛇形小毛瓢虫Scymnus(Scymnus)najaformisYu,云杉坪小瓢虫S.(Pullus)yunshanpingensisYu,波结毛瓢虫S.(Neopullus)sinuanodulusYuetYao,弧结毛瓢虫S.(N.)camptodromusYuetliu,截端方瓢虫PseudoscymnustruncatulusYu,2种由于单一雌性仅鉴定到属。经实验室饲养,发现波结毛瓢虫和弧结毛瓢虫捕食铁杉球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瓢虫科 新种 铁杉球蚜 捕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4
作者 向玉勇 李子忠 +1 位作者 张帆 罗晨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年第4期352-359,共8页
概述了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和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rorariorum(Westwood)的起源与分布、生物学特性、形态变异、寄主范围、危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内容。烟粉虱的真正起源地目前还不确定,现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等9... 概述了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和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rorariorum(Westwood)的起源与分布、生物学特性、形态变异、寄主范围、危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内容。烟粉虱的真正起源地目前还不确定,现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温室粉虱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西部等地。粉虱的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期,通常人们将第4龄若虫称为伪蛹。温室粉虱的寄主已达121科898种植物,烟粉虱的寄主已超过600种。宜提倡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温室粉虱 起源 分布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寄主范围 危害 综合防治 农业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品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守现 刘宇 +1 位作者 耿小丽 孟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11467-11467,11485,共2页
[目的]为了筛选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白色金针菇。[方法]采用平皿接种、袋料培养的方式,对147、天厨Ft、玉山Fy、金白1号进行品比试验。[结果]平皿中金白1号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长速8.01mm,147最慢,两者差异极显著。147菌丝生长势最强,平... [目的]为了筛选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白色金针菇。[方法]采用平皿接种、袋料培养的方式,对147、天厨Ft、玉山Fy、金白1号进行品比试验。[结果]平皿中金白1号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长速8.01mm,147最慢,两者差异极显著。147菌丝生长势最强,平均3.6,其次为金白1号,平均2.6。袋料中金白1号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长速2.28mm,147最慢。金白1号菌丝生长势最强达4.0,天厨Ft和玉山Fy均为3.0,147为2.0。天厨Ft菌株的生物学效率最高,为84%,其次是玉山Fy和金白1号菌株,均为80%。金白1号菌株的的菌柄长度、菌盖直径和菌肉厚度最小,分别为147.44、7.06、2.67mm。[结论]金白1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长势好,子实体商品性状好,生物转化率较高,适合在北京地区大面积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菌丝生长速度 菌丝生长势 生物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菌丝体多糖含量比较及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守现 刘宇 +5 位作者 许峰 赵爽 耿小丽 王兰青 余能生 孟莉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15,共3页
对8个灵芝菌株菌丝体多糖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灵芝B菌株菌丝体多糖含量较高;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从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个因素研究该菌株菌丝体多糖提取条件,得出最优提取条件为水提温度85℃,料液比1∶10(... 对8个灵芝菌株菌丝体多糖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灵芝B菌株菌丝体多糖含量较高;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从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个因素研究该菌株菌丝体多糖提取条件,得出最优提取条件为水提温度85℃,料液比1∶10(g/mL),水提时间2 h,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灵芝菌丝体多糖得率为57.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多糖 菌丝体 提取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PD和ITS分子标记对血红铆钉菇菌株的鉴别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守现 刘宇 +5 位作者 张英春 许峰 赵爽 王兰青 耿小丽 孟莉莉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4,共5页
以收集的3个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us rutilus)菌株和采集的4个血红铆钉菇子实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RAPD和ITS序列测定两种技术鉴定其是否为血红铆钉菇。RAPD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子实体样本间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三个菌株之间的差异大,... 以收集的3个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us rutilus)菌株和采集的4个血红铆钉菇子实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RAPD和ITS序列测定两种技术鉴定其是否为血红铆钉菇。RAPD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子实体样本间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三个菌株之间的差异大,亲缘关系较远。ITS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同源序列比对结果表明4个子实体样品与已登录的血红铆钉菇菌株的相似度都大于99%,表明这4个样品是血红铆钉菇;而3个菌株与子实体样本间的同源性较小,分别与其它种类的ITS序列相似,表明这3个菌株不是血红铆钉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铆钉菇 RAPD ITS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宇 耿小丽 +6 位作者 王守现 陈文良 许峰 赵爽 王兰青 孟莉莉 王英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351-6352,共2页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方法]利用不同菌株间产生的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形成双核菌丝的原理,用杏鲍菇11号菌株和13号菌株作亲本,进行单孢杂交育种。[结果]选育出杏鲍菇17号杂交新菌株,其子实体呈保龄球形,产...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方法]利用不同菌株间产生的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形成双核菌丝的原理,用杏鲍菇11号菌株和13号菌株作亲本,进行单孢杂交育种。[结果]选育出杏鲍菇17号杂交新菌株,其子实体呈保龄球形,产量较高,生物效率达121.02%。[结论]杏鲍菇17号各项指标表现稳定,适合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单孢 杂交育种 17号杂交新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灵菇15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宇 耿小丽 +1 位作者 王守现 孟莉莉 《食用菌学报》 2006年第3期13-18,共6页
以白灵菇4号菌株和10号菌株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白灵菇15号杂交新菌株。白灵菇15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手掌形,柄较短,产量较高,平均生物学效率达48.26%。
关键词 白灵菇 单孢子分离 杂交育种 杂交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番茄溃疡病的发生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明远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8-19,I0003,共3页
北京地区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psp-Michiganensis(Smith)Davis et al.]最早发现于1980年6月14日。当时正在开展“北京蔬菜病害调查”工作,北京市朝阳区植物保护站的同志带领笔者到太阳宫公社八队去看了番茄上出... 北京地区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psp-Michiganensis(Smith)Davis et al.]最早发现于1980年6月14日。当时正在开展“北京蔬菜病害调查”工作,北京市朝阳区植物保护站的同志带领笔者到太阳宫公社八队去看了番茄上出现的这种新病害。病株外表正常,茎外皮完好,但茎变成中空,褐色,严重的外皮开裂,露出变褐的髓部,此外,有的植株叶柄枯死。当时仅局部地区发生,病株率为13.8%,由于发生的不多,没有能见到果实发病的情况。1981年7月,在同一地区又发现此病,发病面积扩大为0.2hm^2。但当时受条件所限,没有能确认是什么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溃疡病 番茄 病害调查 植物保护 病株率 朝阳区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代苯结构与农作物毒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克虞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2000年第6期342-344,共3页
研究了氯代苯与冬小麦、油菜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氯代苯可抑制它们的发芽和生长 ,其毒性大小与浓度呈明显正相关。在浓度相同时 ,除六氯代苯外毒性随苯环上氢原子被氯取代个数的增加而加大。在苯环上氢原子被取代的个数和浓度相同时... 研究了氯代苯与冬小麦、油菜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氯代苯可抑制它们的发芽和生长 ,其毒性大小与浓度呈明显正相关。在浓度相同时 ,除六氯代苯外毒性随苯环上氢原子被氯取代个数的增加而加大。在苯环上氢原子被取代的个数和浓度相同时毒性与氢原子被取代的位置有关 ,邻位最大 ,间位次之 ,对位最小。在分子式、结构式和浓度都完全相同时 ,小麦较油菜更容易受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结构 氯代苯 油菜 冬小麦 毒性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金银花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慧玲 于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75-78,82,共5页
为了解湛江金银花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比较分析不同地区金银花真菌种类差异。采用真菌形态鉴定同时结合真菌ITS序列方法对金银花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从湛江金银花分离鉴定了内生真菌17株,分别属于9个属17个种,其中拟盘多毛孢属... 为了解湛江金银花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比较分析不同地区金银花真菌种类差异。采用真菌形态鉴定同时结合真菌ITS序列方法对金银花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从湛江金银花分离鉴定了内生真菌17株,分别属于9个属17个种,其中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为优势属,占分离总株数的29.41%,叶部分离的主要是木霉属Trichoderma和拟茎点霉属Phomopsis,茎部分离的是镰刀菌属Fusarium,花部分离得到的主要是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不同组织部位的湛江金银花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组成中存在差异,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内生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价体昆虫病毒杀虫剂——新棉安的研究和开发
13
作者 陈誉 任德新 +4 位作者 张春竹 黄伟 王琳娜 蔡耘音 宫云秀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16-,共1页
新棉安是由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新疆株、苜蓿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及惊纹地老虎颗粒体病毒组成的联多价体昆虫病毒杀虫剂 ,是针对世界性多种作物的重要害虫棉铃虫为主要对象而研制的。对实夜蛾和切根夜蛾的治理有一定的拓宽 ,国家专利号 :931... 新棉安是由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新疆株、苜蓿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及惊纹地老虎颗粒体病毒组成的联多价体昆虫病毒杀虫剂 ,是针对世界性多种作物的重要害虫棉铃虫为主要对象而研制的。对实夜蛾和切根夜蛾的治理有一定的拓宽 ,国家专利号 :93119673.6。该制剂为 PIB>2× 10 9/ g,GIB1× 10 n/ g的可湿性粉剂 ,不含霍乱菌、沙门氏菌及痢疾菌 ,符合降生标准 ,其开发具有很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前景十分广阔。1992~ 1995年在新疆棉田推广应用2 5 416.7hm2 ,不仅创社会经济效益 10 87× 10 4元 ,而且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 ;蚜虫与天敌之比 ,由防治前的 31∶ 1降低到 5 .5∶ 1,而使用化学杀虫剂 (灭扫利加敌敌畏 )则由 32∶ 1上升至 30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花科蔬菜枯萎病及其病原鉴定 被引量:42
14
作者 李明远 张涛涛 +1 位作者 李兴红 严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45,共2页
报道了北京甘蓝上枯萎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症状。经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对 6种十字花科蔬菜侵染能力的测定 ,认为该病由FusariumoxysporumSchl.f.sp .conglutinans (Wollenw .)Snyder&Hansen寄生所致。该菌可侵染甘蓝、抱... 报道了北京甘蓝上枯萎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症状。经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对 6种十字花科蔬菜侵染能力的测定 ,认为该病由FusariumoxysporumSchl.f.sp .conglutinans (Wollenw .)Snyder&Hansen寄生所致。该菌可侵染甘蓝、抱子甘蓝、青花菜、芥兰及樱桃萝卜 ,不能侵染大白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蔬菜 枯萎病 病原 鉴定 症状 分离 致病性 尖孢镰刀菌粘团专化型 寄主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方培养料对白灵侧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文良 刘宇 +2 位作者 王丽珍 孟莉莉 林秀敏 《食用菌学报》 2004年第1期37-41,共5页
在供试的白灵侧耳培养料配方中,配方1以棉籽壳为主料(棉籽壳80%,麦麸18%,蔗糖1%,石膏1%,含水量60%),白灵侧耳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长势最强,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94.39%,与其余5个供试培养料配方比较,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配方 培养料 白灵侧耳 生长 棉籽壳 子实体产量 白灵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7
16
作者 石宝才 路虹 +2 位作者 宫亚军 魏书军 康总江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8-19,I0002,I0003,共4页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曾用名Prodenia litura(Fabriciu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食性复杂的重要害虫。该虫分布于全国各省区。为害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近些年,该虫在广东、广西...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曾用名Prodenia litura(Fabriciu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食性复杂的重要害虫。该虫分布于全国各省区。为害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近些年,该虫在广东、广西、安徽和江苏等南方地区常暴发为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防治 识别 长江流域 南方地区 农业生产 夜蛾科 鳞翅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类枯萎病及其防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明远 李兴红 +3 位作者 黄金宝 严红 张涛涛 周莹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7-60,共4页
关键词 瓜类枯萎病 防治 日光温室 塑料大棚 蔓割病 萎蔫病 保护地 为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测定土壤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甲拌磷砜 被引量:9
18
作者 余苹中 戴荣彩 +2 位作者 贺敏 陈莉 贾春虹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2-734,共3页
为探明甲拌磷使用后在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行为,采用添加回收试验,借助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建立了气相色谱同时测定土壤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甲拌磷砜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分别添加甲拌磷和甲拌磷砜0.02、0.2和2.0mg/kg时,甲拌磷... 为探明甲拌磷使用后在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行为,采用添加回收试验,借助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建立了气相色谱同时测定土壤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甲拌磷砜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分别添加甲拌磷和甲拌磷砜0.02、0.2和2.0mg/kg时,甲拌磷的平均回收率为91.5%~99.8%,变异系数为1.3%~4.8%;甲拌磷砜的平均回收率为91.0%~98.3%,变异系数为3.4%~5.6%.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0.02mg/kg,仪器最小检出限为0.02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拌磷 甲拌磷砜 土壤 检测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小奥德蘑培养与驯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守现 刘宇 +4 位作者 许峰 赵爽 王兰青 耿小丽 孟莉莉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4,F0003,共5页
对采自云南的热带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canarii)菌株进行驯化培养。结果表明:热带小奥德蘑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最适宜pH为8.5;热带小奥德蘑可以在棉籽壳、木屑为主料的培养料(50%棉籽壳、30%木屑、18%麸皮、石灰2%,pH自然,含水... 对采自云南的热带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canarii)菌株进行驯化培养。结果表明:热带小奥德蘑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最适宜pH为8.5;热带小奥德蘑可以在棉籽壳、木屑为主料的培养料(50%棉籽壳、30%木屑、18%麸皮、石灰2%,pH自然,含水量65%~70%)上生长,一般从接种到子实体采收完成约65~71 d,生物学效率为122.66%±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小奥德蘑 生物学特性 人工栽培 生物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抗病毒组合制剂对柿椒病毒病防效试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田兆丰 裘季燕 +1 位作者 李永丹 刘德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35,共3页
经过筛选从苦丁茶、板兰根、酸膜叶蓼、椿叶、摩萝、香菇菌丝体和亚麻油渣中获得几种具抗病毒活性的生物材料。将上述材料抽提物经抗病毒效果及对病毒的作用方式试验,初步明确这些材料具有抗病毒侵染能力。把不同作用点的抗病毒材料经... 经过筛选从苦丁茶、板兰根、酸膜叶蓼、椿叶、摩萝、香菇菌丝体和亚麻油渣中获得几种具抗病毒活性的生物材料。将上述材料抽提物经抗病毒效果及对病毒的作用方式试验,初步明确这些材料具有抗病毒侵染能力。把不同作用点的抗病毒材料经复配得到复配剂G,以烟草花叶病毒为防治对象,田间试验结果证明,复配制剂G可以控制病毒的侵染,对柿椒病毒病防治效果达81.12%,比单独使用各抗病毒材料制剂效果增加16%~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抗病毒组合制剂 柿椒 病毒病 防效试验 体外钝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