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6-2018年北京市审定冬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汉霞 单福华 +2 位作者 田立平 马巧云 张风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9-795,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北京市冬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对2006-2018年北京市审定的4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平均每年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北京市冬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对2006-2018年北京市审定的4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平均每年增长63.11 kg·hm^-2;穗粒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他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株高;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偏相关均为正值,偏相关程度表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株高,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审定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于中筋小麦品质分类标准,有7个小麦品种达到强筋标准,有51.02%小麦品种的面团稳定时间低于中筋小麦品质分类标准,故下一步应把提高面团稳定性作为提高小麦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在审定的小麦品种中,只有中麦12兼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3种病害,京冬17等9个品种兼抗条锈病和叶锈病,农大413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中麦1197兼抗叶锈病和白粉病。由此可见,北京市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应在保持适宜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同时进一步引进新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小麦 综合性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7年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马巧云 王汉霞 +3 位作者 单福华 田立平 侯淑敏 张风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4期23-24,110,共3页
采用近10年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高水肥组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和变化趋势,以及参试品种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育... 采用近10年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高水肥组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和变化趋势,以及参试品种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籽粒灌浆时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正相关,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负相关,说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之间、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之间均为相互制约的关系。产量与其构成三要素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说明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穗粒数,有效穗数的贡献最小。因此,北京地区在选育小麦高产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适当增加穗粒数,同时注意协调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产量 相关分析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0年北京地区冬季气温与小麦品种抗寒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单福华 田立平 +4 位作者 高新欢 任立平 苏世超 赵昌平 张风廷 《河北农业科学》 2012年第9期30-33,59,共5页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北京地区冬季气温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建议小麦育种专家重视和加强小麦抗寒性的研究。利用对比的方法,结合2005~2010年北京地区冬季的气象情况,以该阶段北京市冬小麦区域试验的抗寒性报告为依据,分析了冬季气温对小麦...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北京地区冬季气温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建议小麦育种专家重视和加强小麦抗寒性的研究。利用对比的方法,结合2005~2010年北京地区冬季的气象情况,以该阶段北京市冬小麦区域试验的抗寒性报告为依据,分析了冬季气温对小麦品种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0年,有2 a为抗寒性剧烈分化年、2 a为适度分化年、1 a为分化不显著年。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冷暖交替突变,导致近年冬小麦冻害发生率回升。因此,冬小麦冻害防御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冬季 气温 小麦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系杂交小麦HMW-GS组合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姚玮 庞斌双 +5 位作者 张立平 赵昌平 苏青 刘建平 任立平 苑少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4,19,共7页
高分子质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及含量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0、BS210和BS366与17个恢复系配制的86个正反交组合为试材,研究二系杂交小麦正反交组合HMW-GS组成与蛋白质含量、沉淀值、揉... 高分子质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及含量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0、BS210和BS366与17个恢复系配制的86个正反交组合为试材,研究二系杂交小麦正反交组合HMW-GS组成与蛋白质含量、沉淀值、揉混仪曲线的和面时间、八分钟带宽和衰弱角斜率等品质性状的关系。采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杂交种的HMW-GS的组成,结果表明,正反交组合HMW-GS组成相同,在所有参试材料中普遍存在劣质亚基N和2+12,其频率分别是44.2%、67.4%,而优质亚基5+10所占比例仅为20.9%。HMW-GS对正交和反交组合的F1代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lu-D1位点对正反交品质性状的贡献最大;正交和反交组合的亚基及组合对大多数品质性状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因此正交和反交组合间的品质性状不具有明显的母体效应;正交和反交的亚基及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趋势一致,其对小麦品质参数的影响力大小分别为:在Glu-A1位点,1/1>N/1>N/N;Glu-B1位点,7+8/7+8>7+8/7+9≥7+9/7+9;Glu-D1位点,对蛋白质含量、八分钟带宽的影响力为2+12/5+10>2+12/2+12>2+12/4+12,对SDS沉降值、和面时间和衰弱角斜率的影响力为2+12/5+10>2+12/4+12>2+12/2+12;在所有参试的杂交组合中,组合1/1,7+8/7+8,2+12/5+10的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系杂交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品质 正交组合 反交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小麦品种DNA指纹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67
5
作者 王立新 李云伏 +6 位作者 常利芳 黄岚 李宏博 葛玲玲 刘丽华 姚骥 赵昌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38-1740,共3页
建立小麦DNA指纹对遗传资源评价、品种权益保护、种子质量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15个SSR标记和20个AFLP-SCAR标记,分析了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455个小麦品种,证明用两种分子标记建立小麦DNA指纹可以更加全面地反应品种的遗传多... 建立小麦DNA指纹对遗传资源评价、品种权益保护、种子质量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15个SSR标记和20个AFLP-SCAR标记,分析了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455个小麦品种,证明用两种分子标记建立小麦DNA指纹可以更加全面地反应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在提出采用SSR标记与AFLP-SCAR标记构建小麦品种DNA指纹的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建立了构建DNA指纹的方法模式。按此方法获得的品种指纹代码可以经条形码软件转换为条形码,使为每个品种建立身份证的设想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NA指纹 SSR标记 AFLP-SCA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温敏二系杂交小麦恢复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刘丽华 王立新 +6 位作者 赵昌平 姚骥 张风廷 张华 叶志杰 秦志列 郑用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67-875,共9页
为揭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恢复系资源的遗传基础,选用49个Genomic-SSR和40个EST-SSR标记位点对100份冬性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恢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9个位点共扩增出53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5.96个;平均基因... 为揭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恢复系资源的遗传基础,选用49个Genomic-SSR和40个EST-SSR标记位点对100份冬性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恢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9个位点共扩增出53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5.96个;平均基因多样性和多态性信息量(PIC)分别为0.63和0.57,说明本研究所选用的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利用NJ法聚类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均将100份恢复系划分为6大类群,且聚类结果基本吻合,同时揭示出北方冬麦区和黄淮海冬麦区恢复系间存在较广泛的基因交流;群体结构分析阐明了各恢复系的遗传组成,推测58%的恢复系血缘相对比较单一,42%的恢复系拥有混合来源.研究结果为新恢复系的选育和现有恢复系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重要农艺性状数量性状位点的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敏 恢复系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AFLP片段序列多态性分析和AFLP-SCAR标记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立新 常利芳 +2 位作者 黄岚 王晓维 赵昌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3-951,共9页
为了解相同长度的AFLP片段中DNA序列的多态性,对70条小麦AFLP片段进行回收、克隆以及测序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相同长度的AFLP片段、一条AFLP片段的不同单克隆以及品种间非多态性AFLP片段的DNA序列。对70个片段构成的98对同长片段进行... 为了解相同长度的AFLP片段中DNA序列的多态性,对70条小麦AFLP片段进行回收、克隆以及测序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相同长度的AFLP片段、一条AFLP片段的不同单克隆以及品种间非多态性AFLP片段的DNA序列。对70个片段构成的98对同长片段进行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1)只有3对片段的序列100%相同,其他95对片段之间DNA序列差异为1%-70%;(2)不同小麦品种间同长的AFLP片段中普遍存在DNA序列完全不同、部分不同和具有SNP的现象;(3)一条回收的AFLP带纹的不同单克隆之间也存在DNA序列完全不同、部分不同和具有SNP的现象;(4)品种间有些非多态性AFLP片段的DNA序列也存在多态性。揭示了小麦三套基因组间AFLP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以及不同AFLP位点同长片段的DNA序列多态性,对AFLP标记的使用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并提出了利用AFLP片段的序列多态性设计SCAR引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AFLP标记 多态性 AFLP-SCA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辉 张立平 +5 位作者 陈兆波 白建芳 白秀成 杨吉芳 张风廷 赵昌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5,共10页
为了解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其光合特性的影响因子,以指导高光效不育系的选育,以6份BS型小麦光温敏不育系和常规品种京411为研究材料,于北京顺义(不育系繁殖区)和河南南阳(不育系制种区)分期播种,分析不同材料... 为了解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其光合特性的影响因子,以指导高光效不育系的选育,以6份BS型小麦光温敏不育系和常规品种京411为研究材料,于北京顺义(不育系繁殖区)和河南南阳(不育系制种区)分期播种,分析不同材料在抽穗期、开花期和花后30 d的净光合速率(P n)、气孔导度(G s)、胞间CO 2浓度(C i)、蒸腾速率(T r)、叶绿素荧光参数(F v/F m)等光合特性指标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不育系的P n、T r和结实率与播期、旗叶面积及株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育系的P n、G s、T r和F v/F m变化趋势均为抽穗期或开花期达到最高值,花后30 d降为最低值,而C i的变化趋势为花后30 d达到最高值。P n和T r较高的材料为BS485,G s和T r较高的材料为BS366;P n较低的材料为BS93,T r较低的材料为BS1453和BS210。在北京顺义,P n与结实率、G s、T r和F v/F m呈正相关,与旗叶面积呈负相关;T r与播期、P n和G s呈正相关,与株高和F v/F m呈负相关;结实率与P n呈正相关,与旗叶面积呈负相关。对P n影响最主要的因子是播期和T r,其次是结实率、F v/F m、G s和旗叶面积;对T r影响最主要的因子是播期、G s和P n,其次是株高和F v/F m;对结实率影响最主要的因子是P n,其次是G s和旗叶面积。在河南南阳,P n和结实率与各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T r与播期和G s呈正相关,与C i呈负相关;对T r影响最主要的因子是播期和G s,其次是C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江红梅 张立平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59,共4页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开辟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新途径。由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敏感型遗传现象,其遗传行为既受内部基因控制,又受外部光、温等环境因子的调节,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加强小麦光温敏...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开辟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新途径。由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敏感型遗传现象,其遗传行为既受内部基因控制,又受外部光、温等环境因子的调节,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加强小麦光温敏不育系遗传机制的研究,明确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方式,将为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鉴定,以及充分利用两系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类型与理论、不育性遗传机制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不育系的选育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温敏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不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冬系列国审小麦品种选育与育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单福华 田立平 +5 位作者 张风庭 庞斌双 高新欢 任立平 侯淑敏 赵昌平 《农业科学研究》 2012年第2期17-20,共4页
通过对5个国审京冬系列小麦品种京冬12、京冬17、京冬18、京冬22和京花9号在北部冬麦区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农艺和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京冬系列品种中早熟,株型紧凑,灌浆进程快,后期叶片功能期长,产量三因素比较协调,综合丰产... 通过对5个国审京冬系列小麦品种京冬12、京冬17、京冬18、京冬22和京花9号在北部冬麦区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农艺和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京冬系列品种中早熟,株型紧凑,灌浆进程快,后期叶片功能期长,产量三因素比较协调,综合丰产稳产性及抗性较好.其育种思路是根据北京地区小麦穗分化和灌浆期短的气候生态特点,明确"以粒大为特点,以穗粒质量为优势,同时兼顾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的中间型育种模式,通过高代品系的多点种植,注重选择综合的农艺性状和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冬系列 选育 育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汉霞 马巧云 +2 位作者 单福华 田立平 张风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55-1062,共8页
为了解北部冬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及其与配合力关系,选用14个普通小麦品种为亲本材料,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49(7×7)份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并根据亲本的性状表... 为了解北部冬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及其与配合力关系,选用14个普通小麦品种为亲本材料,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49(7×7)份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并根据亲本的性状表现和一般配合力(GCA)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对照优势较强,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的主要因素。长6452、周麦30号、京生麦1号、中麦175的单株产量GCA较高,强优势组合有中麦175/周麦30号、中麦175/泰科麦33、京花12/周麦30号、农大5181/长6452、京生麦1号/长6452、京冬17/长6452、中麦175/石优20、京生麦1号/周麦30、中麦175/长6452、农大5181/中优206。依据双亲之一的GCA效应值或者双亲GCA效应之和较大的要求进行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大。经聚类分析,依据8个性状的GCA和表现值将14个亲本分别划分为5个和4个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配合力 杂种优势 北部冬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小麦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克隆及其在种子老化中的潜在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岳洁茹 白建芳 +6 位作者 张风廷 郭丽萍 苑少华 李艳梅 张胜全 赵昌平 张立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5-415,共11页
以BS型二系杂交小麦BS1453/11GF5135及其BS1453(母本)、11GF5135(父本)的种子为材料,在BS1453/11GF5135中通过同源克隆获得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TaAPX。该基因包含一个832 bp的ORF,共编码277个氨基酸。通过进一步生信分析预测miRNA与T... 以BS型二系杂交小麦BS1453/11GF5135及其BS1453(母本)、11GF5135(父本)的种子为材料,在BS1453/11GF5135中通过同源克隆获得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TaAPX。该基因包含一个832 bp的ORF,共编码277个氨基酸。通过进一步生信分析预测miRNA与TaAPX基因的互作关系,发现TaAPX基因可能受miR396等抗逆及种子活力相关miRNAs的调控。另外通过蛋白互作预测分析,发现APX蛋白主要与氧化还原相关的酶互作反应。通过对不同老化时间的父母本及杂交种的胚进行qPCR及酶活性分析,发现TaAPX基因在杂交种及亲本中的表达趋势是先被诱导上调表达,后下调表达,但杂交种子内TaAPX基因的表达量在第7天才开始下降,而亲本种子内TaAPX基因的表达量在第5天开始下降,且miR396与TaAPX互为拮抗作用。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亲本种子内APX酶活性表现为下降趋势,杂交种子内APX酶活性在第3天呈短暂下降趋势,随后上升,第9天开始下降,表明在老化条件下杂交种子内APX酶清除体内过氧化物的能力高于亲本,即杂交种抗老化能力高于其父母本,且TaAPX基因对种子活力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参与的调控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BS型杂交小麦种子活力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型杂交小麦 人工老化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系杂交小麦混播制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现朝 廖祥政 +4 位作者 高建刚 杨卫兵 侯起岭 赵昌平 张风廷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433-1437,共5页
为研究混播制种模式下二系杂交小麦不同组合制种产量变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期为高制种产量杂交小麦组合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在混播制种模式下,以不育系S1和7个恢复系R1~R7为试验材料,调查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 为研究混播制种模式下二系杂交小麦不同组合制种产量变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期为高制种产量杂交小麦组合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在混播制种模式下,以不育系S1和7个恢复系R1~R7为试验材料,调查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抽穗期、花期和株高相关农艺性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不同杂交小麦组合制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穗粒数与亲本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组合亲本的抽穗期差和花期相遇期显著相关;组合亲本的抽穗期差和花期相遇期与组合穗粒数均呈显著相关,是穗粒数变异的主要因素,而穗粒数变异是这7个杂交小麦组合制种产量变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混播制种模式 制种产量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系杂交小麦亲本光周期、春化和矮秆等位基因的组成和分布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现朝 张立平 +4 位作者 秦志列 廖祥政 孙辉 张风廷 赵昌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9,45,共6页
为了解二系杂交小麦亲本材料光周期、春化和矮秆基因的组成和分布。本研究以245份二系杂交小麦亲本为材料,采用KASP标记对其光周期、春化和矮秆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有3种光周期基因型,即PPd-A1b、PPd-D1b和PPd-B1b,其中PP... 为了解二系杂交小麦亲本材料光周期、春化和矮秆基因的组成和分布。本研究以245份二系杂交小麦亲本为材料,采用KASP标记对其光周期、春化和矮秆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有3种光周期基因型,即PPd-A1b、PPd-D1b和PPd-B1b,其中PPd-A1b和PPd-D1b在恢复系与不育系中的频率均为100%,PPd-B1b在恢复系与不育系中的频率分别为87.98%和91.67%。供试材料的春化基因型是vrn-A1,在恢复系与不育系中的频率分别为98.71%和100%。恢复系主要含2种矮秆基因型,即Rht-B1a和RhtD1a,其频率分别为98.28%和94.42%,而不育系主要含Rht-B1a和Rht-D1b2种矮秆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66.67%和100%。本研究为杂交小麦适应性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参考;此外,利用标记鉴定并筛选含有优异等位基因遗传材料,有助于提高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系杂交小麦亲本 光周期 春化 矮秆 基因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5
作者 唐益苗 赵昌平 +3 位作者 高世庆 田立平 单福华 吴敬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6-173,共8页
干旱是限制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上初步揭示了干旱胁迫信号应答、信号传导及基因表达调控遗传机理。植物抗旱相关基因根据功能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参与干旱胁迫的信号转导或基因表达调... 干旱是限制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上初步揭示了干旱胁迫信号应答、信号传导及基因表达调控遗传机理。植物抗旱相关基因根据功能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参与干旱胁迫的信号转导或基因表达调控,主要是传递信号因子和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另一类是功能蛋白基因,在植物抗旱性中直接起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植物(含麦类作物)在逆境胁迫信号网络中的抗旱相关功能基因、转录因子以及信号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在植物抗旱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抗旱性 信号因子 转录因子 功能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区试品系DUS测试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36
16
作者 王立新 常利芳 +3 位作者 李宏博 季伟 刘丽华 赵昌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14-1125,共12页
为了确定测试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区试品系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的分子标记,采用156个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品种对SSR、EST-SSR和AFLP-SCAR标记的1334对引物进行筛选,根据在染色体上分布均匀、多态性信息指数较高、带型清晰... 为了确定测试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区试品系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的分子标记,采用156个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品种对SSR、EST-SSR和AFLP-SCAR标记的1334对引物进行筛选,根据在染色体上分布均匀、多态性信息指数较高、带型清晰、不同等位变异的带型易于区分及PCR产物稳定的原则,筛选出105对小麦品种DUS测试的分子标记引物,包括63对SSR引物、21对EST-SSR引物和21对AFLP-SCAR引物,可以检测122个位点的75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条染色体上被检测位点5.8个,平均每个位点包含7.2个等位变异。根据DUS测试的需求、引物的染色体分布、PIC值大小和带型特点,将105对引物分为21对核心引物、29对一级备用引物和55对二级备用引物。核心引物分辨力较高,可以完成约80%品系的特异性检测,约95%品系的种子纯度检测和约60%品系的一致性、稳定性检测;备用引物用于确定品系DNA位点纯合率和相似品种(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以判断DNA指纹相同或相似的品种(系)之间的相似性和特异性,评价核心标记中具有非纯位点的品系的DNA位点纯合度,同时完成核心引物未能完成的少数品系的种子纯度检测。通过在2006—2007、2007—2008、2008—2009年度对464个冬小麦区试品系DUS测试中的应用,证明105对引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实用性,可以完成90%以上参试品系的DUS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US测试 分子标记 DNA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DDRT-PCR分析及功能预测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昌平 张立平 +5 位作者 李云伏 马荣才 单福华 张风廷 叶志杰 秦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2,共7页
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为试材,分别在北京顺义(可育环境)和安徽阜阳(不育环境)两种诱导育性表现的生态环境下种植,并于雌雄蕊分化期、药隔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四分体期和单核期5个时期提取小穗组织的RNA,利用DDRT-PCR方法... 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为试材,分别在北京顺义(可育环境)和安徽阜阳(不育环境)两种诱导育性表现的生态环境下种植,并于雌雄蕊分化期、药隔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四分体期和单核期5个时期提取小穗组织的RNA,利用DDRT-PCR方法分离不育系在光、温因子诱导下的差异表达mRNA,并通过反向Northern进行验证.对获得的20条差异表达的EST进行了测序和BLAST分析,得到了4个候选基因的片段,对其进行5′Race扩增、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与水稻的DNA修复重组蛋白基因rad50、小麦穗部表达的LRR重复序列型类受体激酶基因、玉米叶片坏死斑点L1s1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9%、89%和88%,另外还筛选到1个未知功能的新基因片段,它和rad50分别在可育和不育环境下表达的mRNA具有相同的5′端编码区,但3′端非编码区序列出现长度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温敏雄性不育 DDRT-PCR分析 不育相关基因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种子纯度的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被引量:29
18
作者 王立新 常利芳 +6 位作者 李宏博 葛玲玲 信爱华 高世庆 季伟 孙辉 赵昌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探索一种准确评价小麦品种种子纯度的技术体系,在比对了400个小麦品种的SSR、EST-SSR和AFLP-SCAR指纹以及对上千份种子进行纯度检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检测种子纯度的策略:(1)联合使用SSR、EST-SSR和AFLP-SCAR标记检测种子纯度,并推荐... 为了探索一种准确评价小麦品种种子纯度的技术体系,在比对了400个小麦品种的SSR、EST-SSR和AFLP-SCAR指纹以及对上千份种子进行纯度检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检测种子纯度的策略:(1)联合使用SSR、EST-SSR和AFLP-SCAR标记检测种子纯度,并推荐了7对SSR引物、5对EST-SSR引物和3对AFLP-SCAR引物为检测种子纯度的核心引物;(2)在待测品种的种子之间比对核心分子标记位点的带型,当某(些)个体与多数个体之间≥3位点的带型不同时,方可判定为杂株。此外,本文还就如何提高种子纯度检测的工作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提出了合理利用核心引物和合理混合DNA样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种子纯度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小穗不同粒位粒重形成的生理特性差异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艳霞 杨卫兵 +7 位作者 尹燕枰 郑孟静 陈金 杨东清 骆永丽 庞党伟 李勇 王振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15-1724,共10页
为探明小麦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明确限制小穗上位弱势粒充实的主要原因,本试验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TN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0(SN20)为材料,调查检测了灌浆过程中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全... 为探明小麦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明确限制小穗上位弱势粒充实的主要原因,本试验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TN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0(SN20)为材料,调查检测了灌浆过程中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与籽粒柄连接处横面的组织结构与不同粒位籽粒粒重的关系。花后籽粒灌浆过程中灌浆速率与籽粒内GA和IAA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小穗基部籽粒中较高的GA和IAA含量可使蔗糖向淀粉转化开始早,籽粒分化快,灌浆速率高,是小穗基部籽粒粒重高的生理机制;扫描电镜图显示小麦籽粒灌浆初期小穗基部籽粒柄维管束横面面积明显大于上位籽粒,微观空隙小且排列较整齐,有利于同化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的运输,是小穗基部籽粒粒重增长快、灌浆速率高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位 粒重 内源激素 可溶性糖 全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DNA位点纯合率评价小麦品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立新 季伟 +5 位作者 李宏博 葛玲玲 信爱华 王丽霞 常利芳 赵昌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97-2204,共8页
为了解小麦杂交组合高世代株系和我国小麦品种的DNA位点纯合率,及其评价小麦品种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可行性,采用172对SSR、99对EST-SSR和76对AFLP-SCAR引物,检测了10个F4代株系、10个F5代株系和511个品种的DNA位点纯合率。结果表明,F4代... 为了解小麦杂交组合高世代株系和我国小麦品种的DNA位点纯合率,及其评价小麦品种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可行性,采用172对SSR、99对EST-SSR和76对AFLP-SCAR引物,检测了10个F4代株系、10个F5代株系和511个品种的DNA位点纯合率。结果表明,F4代和F5代株系的DNA位点纯合率分别为82.1%~94.5%和95.7%~99.4%。根据F5代500个单株的DNA纯合位点比率,推测出F6代株系的DNA位点纯合率为98%~100%。在511个品种中,有10%的品种其DNA位点纯合率低于95%。通过比较证明,DNA位点纯合率越高品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越好。对2006—2009连续3个年度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的检测证明,DNA位点纯合率高于95%的大多数品种和DNA位点纯合率为90%~95%的少数品种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DNA位点纯合率低于90%的品种不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说明可以将DNA位点纯合率作为评价小麦品种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辅助标准。并提出了以20个个体为样本、检测50个DNA位点的小麦品种DNA位点纯合率检测方法以及检测方法中需注意的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DNA位点纯合率 品种一致性 品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