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酮可可碱与沙立度胺联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姜军松 陈建中 +3 位作者 杨志刚 马景虎 范学东 吕兴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 :为确定已酮可可碱与沙立度胺联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双盲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已酮可可碱 ( PTX)与沙立度胺 ( TL D)联合治疗的复发性口疮 ( RAU)患者 ,每日口服 PTX40 0 mg TL D10 0 mg,疗程 4周 ,疗程... 目的 :为确定已酮可可碱与沙立度胺联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双盲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已酮可可碱 ( PTX)与沙立度胺 ( TL D)联合治疗的复发性口疮 ( RAU)患者 ,每日口服 PTX40 0 mg TL D10 0 mg,疗程 4周 ,疗程中临床评估溃疡状况及药物副作用各 3次 ,随访 12个月。结果 :联合治疗组 6 7%的患者取得完全缓解 ,疼痛明显改善 ,进食能力加强 ;而对照组只有 6 %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 ( P<0 .0 1)。联合治疗的主要副作用为嗜睡和皮疹。结论 :PTX与 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酮可可碱 沙立度胺 复发性口疮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视网膜下移植观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杰 单清 +4 位作者 马萍 姜严明 陈鹏 钱焕文 裴雪涛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 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不诱导的条件下视网膜下移植后的定位。方法 体外培养雄性大鼠 MSCs,直接作为细胞供体视网膜下移植于成年雌性大鼠视网膜下 ,4周后将动物处死 ,取眼球做石蜡切片 ,用 ... 目的 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不诱导的条件下视网膜下移植后的定位。方法 体外培养雄性大鼠 MSCs,直接作为细胞供体视网膜下移植于成年雌性大鼠视网膜下 ,4周后将动物处死 ,取眼球做石蜡切片 ,用 Y染色体鉴定 ;为做进一步验证 ,将 MSCs用重组腺相关病毒 AAV- gfp感染后移植 ,分别于 4、8周取动物眼球作冰冻切片 ,于荧光显微镜下做绿色荧光蛋白 (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表达观察。结果 培养的 MSCs集落生长迅速 ,均一性好 ;Y染色体原位杂交鉴定表明来源于 MSCs的阳性细胞融合入了原来的视网膜结构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分布于视锥、视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及节细胞层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 GFP标记的阳性细胞存在 ,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及节细胞层 ,细胞形态与结构同周围的视网膜相似 ;2种标记方法检测到的视网膜结构完整 ,未见到玫瑰花结样结构。结论 MSCs可在视网膜下移植后 4周与原视网膜结构相融合 ,2种方法检测到的阳性细胞分布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及节细胞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视网膜 Y染色体 绿色荧光蛋白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口疮病灶TNF/sTNFR失衡在其致病机制中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姜军松 杨志刚 +2 位作者 陈建中 范学东 马景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 :为验证肿瘤坏死因子 (TNF)及其可溶性受体 (s TNFR)失衡导致复发性口疮发病的假说。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组织标本中 TNFα、TNFβ及 s TNFR分泌水平 ,复发性口疮 (RAU)活动期患者 2 1例作为研究组 ,无 RAU病史的... 目的 :为验证肿瘤坏死因子 (TNF)及其可溶性受体 (s TNFR)失衡导致复发性口疮发病的假说。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组织标本中 TNFα、TNFβ及 s TNFR分泌水平 ,复发性口疮 (RAU)活动期患者 2 1例作为研究组 ,无 RAU病史的口腔粘膜外伤 2 3人作对照组。结果 :RAU病灶中 TNFα、TNFβ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RAU粘膜病灶的 s TNFR-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 RAU病灶中口腔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分泌s TNFR- 并未升高。结论 :RAU患者的 TNFα分泌增多 ,但其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分泌 s TNFR- 的数量并未相应升高。RAU患者 TNF与 TNF天然抑制因子分泌失衡在其致病机制中占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疮 病灶 肿瘤坏死因子 TNF STNFR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型烟雾病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后血管重建效果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宗睿 暴向阳 +2 位作者 杨琳 柳伟伟 段炼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11期852-857,共6页
目的探讨缺血型烟雾病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后血管重建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EDAS术治疗的120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脑糖代谢情况、... 目的探讨缺血型烟雾病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后血管重建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EDAS术治疗的120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脑糖代谢情况、脑梗死类型、手术侧别、颈内动脉分期、大脑后动脉分期、前后循环间代偿以及左右侧代偿与术后动脉向颅内生长情况之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102例患者接受双侧手术,18例接受单侧手术,总共手术为222例侧。术后动脉向颅内生长的有174例侧,血管重建有效率7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手术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1.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2~1.049],大脑后动脉分期(OR=0.767,95%CI 0.601~0.977,P=0.0319),左右侧代偿(OR=0.499,95%CI 0.280~0.891,P=0.0188)及脑梗死类型与血管重建效果有关。相对于正常脑组织,皮层梗死(OR=0.275,95%CI 0.133~0.569,P=0.0005)、皮层下白质梗死(OR=0.317,95%CI 0.131~0.763,P=0.0104)和点状梗死(OR=0.392,95%CI 0.193~0.796,P=0.0096)血管重建效果更好。结论 EDAS可以有效建立颅内外血管重建。首次手术年龄越低、大脑后动脉分期越高、有左右侧代偿可以获得更好的术后血管重建;相对于正常脑组织,出现皮层梗死、皮层下白质梗死和点状梗死类型脑组织可获得更好血管重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血管重建术 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 搭桥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恢复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抢救成功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唐胜平 李强 +1 位作者 曾琪 张孝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18-919,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麻醉恢复期 合并休克 硝苯地平缓释片 胃癌根治术 频发心绞痛 抢救 中分化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达MnSOD细胞系的建立及对电离辐射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娟 陈瑗 +2 位作者 周玫 葛忠良 陈永青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92-194,共3页
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人MnSODcDNA载体导入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建立了稳定表达有义和反义MnSOD的细胞系,并用此细胞模型初步探讨了MnSOD在电离辐射损伤中的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MnSOD对电离辐射... 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人MnSODcDNA载体导入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建立了稳定表达有义和反义MnSOD的细胞系,并用此细胞模型初步探讨了MnSOD在电离辐射损伤中的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MnSOD对电离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基因 转染 电离辐射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selen对电离辐射诱发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娟 陈瑗 +2 位作者 周玫 葛忠良 陈永青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95-197,共3页
为了探讨电离辐射诱发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和寻求新型辐射防护剂,观察了具有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样活性的含硒有机化合物,Ebselen对6GyX-射线照射诱发CHO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10μmol/Le... 为了探讨电离辐射诱发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和寻求新型辐射防护剂,观察了具有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样活性的含硒有机化合物,Ebselen对6GyX-射线照射诱发CHO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10μmol/Lebselen具有一定的抗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电离辐射产生的活性氧而抑制x-射线诱发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细胞凋亡 依布晒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体外成骨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卓丽丹 冯顶丽 +2 位作者 芦笛 郭红延 李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0-735,共6页
目的:比较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脂肪干细胞(ADSCs)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取同一大鼠髂骨及腹股沟脂肪组织,分别提取BMSCs和ADSCs,贴壁筛选培养并传代。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P3代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诱导成骨后进... 目的:比较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脂肪干细胞(ADSCs)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取同一大鼠髂骨及腹股沟脂肪组织,分别提取BMSCs和ADSCs,贴壁筛选培养并传代。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P3代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诱导成骨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以及q 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结果:2种细胞均可传代至P10代,细胞形态均一,稳定;细胞增殖实验显示P3代ADSCs的增殖能力强于BMSCs;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表明BMSCs成骨能力强于ADSCs; q PCR显示BMSCs成骨相关基因升高更为显著。结论:BMSCs和ADSCs生物学性状稳定,具有成骨分化潜能,BMSCs成骨能力强于AD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脂肪干细胞(ADSCs) 定向诱导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霞 王常勇 范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5期283-285,295,共4页
关键词 心肌组织工程 研究进展 干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